许多中标公司为什么要层层转包,自己做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不二班之F2


一个建筑公司哪会常年养那么多人,万一没有工程项目那么多人你是养还是不养,所以都是总包中标再往下专业分包,分包单位也不会常年养那么多人,所以就继续往下分。像青岛地铁事件,葛洲坝公司是外地企业,不是本地的,又是国企,他在青岛有项目,难道会把他公司的本地的国企员工派到青岛上班?那些国企老爷们会来青岛吗?还是在青岛招一批员工?国有企业招工多么严格也不现实。所以只能分包。这么说吧,只要是外地施工企业中标本地的项目,后面全都是分包,没有例外,一查一个准。


扒拉扒拉米


我知道有一个项目,总标的三点六亿。要求有一级资质,结果能有一级资质的竞标方就那么几个。中标方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工程,立即收取百分之十二的管理和资质挂靠费,转包给只有二级资质的工程方。眨眼间中标方就获得四千多万的纯利润。二级工程方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项目,分包给一些可能连资质都没有的工程队,然后收取百分之八的管理费和百分之三左右的挂靠费。三四千万到手。工程队又将再分段分期发包给具体施工队,又收取百分之八左右管理费。这样标的的三分之一就成了管理费落入三层转包方的腰包。施工队再将工程细化以包工包料的方式发给小包工头,小包工头再以包工的方式包给做事的农民工。

工程款结算方式:按理每个工段程序完成后就应该结算百分之七十。由于总包方向发包方负责,阶梯式下沉工程款,管理费用预扣,工程队拿到手的工程款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可能料钱都不够,拖欠的百分之三十成了最终施工队和农民工承受,哪来的钱发人员工资?最终上访维权成了农民工的唯一出路。

一个超过预算百分之五十的项目,最终政府付出重大代价,变成了上访维权的重灾区,也成了烂尾工程。


逍遥1906


最近有两个工程转包的事情搞的比较热闹,也让我们看清了工程层层转包的黑幕。

一个是河北张家口万全区的水幕电影项目,财政预算是3852万元,但经过层层转包之后,落实到项目实施方时总价到了145万元,可就连这145万元,也没有给付清,还欠着导演10万元,最终还是干活的把这事儿给捅了出来,事情曝光之后让我们围观者大为吃惊,一个戴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市辖区,一个水幕电影就掏了近4000万元,而且最后干活的也是才成立的公司,接了项目后才买了几台电脑。

另一个就是青岛地铁集团施工单位刘云飞自杀式举报工程质量,刘云飞是一个来自到第五层转包的施工单位,也就是转包的最基层,直接干活的,因为担心工程质量以后出问题,以及资金拨付和中介费的纠纷,愤而举报工程质量。修建地铁那可是大工程,稍有差池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儿,但这样仍然没有约束他们层层转包的疯狂行为。

层层转包,总包方从甲方处可能拎回来一块猪后腿,但在层层转包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上来割块肉,到最后干活的往往连骨头都吃不上,只能喝点汤水。层层转包最大的危害就是成本压缩导致的偷工减料,最终影响工程质量。

虽然中标公司自己干可以赚更大的利润,但工程的管理成本也高啊,一线施工劳神费心,而且还要担负巨大的施工风险和劳务风险等,转包虽然赚的少,但基本不用操心,赚的是比较省心的钱,不用牵扯太大的精力。

再得,大工程的总包方,一般来讲都是实雄厚的企业,具备资质和运营优势,它们承担的项目很多,自己做根本做不过来,而转包出去就是过过手续的事儿,一年下来可以做很多单,赚的钱虽然少,但省心,量上去了自然就不用担心赚的少了。


元芳有看法


转包可以赚的更多!打个比方,一个公司中标了一个项目,自己做的话,工期需要一年,预计可以赚100万,但是我转包给别人做,自己先抽个10万20万的,剩下的时间我又可以接别人的项目,赚钱可以说轻松加愉快!自己做,劳神费力不说,假如这个公司同时只能开展一个项目的话,那么后面如果有其它的项目也就没有精力再接了,这也是一个损失。


似水流年12476031


本人在工程公司,层层转包的现象很普遍,简单总结一下原因。第一,成本更低。这个是最直接的。工程不同于其他协作。工程项目涉及人员多,特别是工期要求紧的时候,人员一下就会增加,人员的五险一金加薪资是一个不小的开支而且是必须开支,最主要工程项目一旦少下来后,那么养这么多人就是一笔很大的成本。第二,风险转嫁。管理施工人员管理现场管理材料这些过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特别涉及到安全因素,工程施工人员是高危工种,转包后,自己企业会承担一些风险,但大部分已经转嫁。第三,利润高事情少。转包以为着什么?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只需要做一个甩手掌柜,一切消化项目的具体事物就由你的乙方去做吧,你只需要收到钱以后,撇出自己的那一部分,剩下的转给下家就可以了。第四,那就是背景关系了。项目,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的,这几天导演陈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难看出,转包的人都与甲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转包人不懂项目本身,所以需要交给能做项目的专业人士,毕竟他们只要拿到项目就够了。你再专业,拿不到项目也是瞎扯,只能从二道贩子或者四五道贩子手上拿项目。


只有背影374


我来告诉你啊,有门路的只投标中标后转让赚大头,没门路的买标干活两三年赚零头


信不信28


这个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我国是个人情社会,有资质有能力的未必中标,有内部关系的很容易中标。由此滋生了一批有资源有资质的壳公司,中标了就要找有能力的公司施工了。

其次,大家都要活下去,有人吃饭 ,有人喝汤,有人啃骨头,甲中标,陪标的乙丙丁也要吃饭,就会甲包给乙,乙包给丙丁…

还有中标公司要降低劳务成本和劳务风险,最后施工的公司基本不会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很多是临时雇佣人员。现在发生安全事故往往要扣施工资质,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层次专业分包后发生安全事故,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故,也是最终施工公司背锅,不会影响中标公司的资质。


秋空霁海charly


过去建筑公司有工人,含钢筋水泥工,~瓦工,起重工,汽车🚙司机,立工,电工,管工,钳工,等好多工种,还有各种设备,材料后勤保障!当然也有项目经理,机关人员,改革开放后,这些正规建筑企业几乎全部处于倒闭边缘,当然小的倒闭完了,大的建筑企业现在几乎没有工人了,最多的人员部门是财务部,负责结算,收管理费。其他基本就是卖资质,不干活,干活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养人,或者养很少的人,工人也叫农民工,是召之来,没有长期人才培养机制。


独厚


工程转包在《建筑法》等涉及工程质量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列明中标者不得转包或分包(特殊情况例外)。但是,现实是转包或分包很普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标者有资质,但不愿意组织施工。建筑(包括其它行业)企业体制改革之后,众多企业经营者不愿背养人的包袱。有工程再找人,成为习惯。特别是国有独资或控股大中型公司,有金牌照,有行政背景,有技术和资金资产实力,拿标容易。拿标之后,抢活儿的极多。中标者省去工程施工麻烦,净落管理费何乐不为。再者,转包或分包,有权者乐得被围猎。

二、中标者有人脉和背景而借壳中标,中标后无能力组织施工,只好采取压价转包或分包形式,把利益让出一部分。

三、经过数次转包或分包后的施工人,在组织施工过程中依然采取逐项承包策,避免一个人实施工全面管理。

总之,在现实社会,适应体制变化的工程中标再转包或分包有生存空间。但是,暴露出的弊端亦不少


老篾匠813


有你说的这种情况。但不是绝对的。再有一些城市中小型项目。大的建筑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成本去完成中小型项目,很多私企建筑公司就会花一花精力,去投标这些中小型项目。其本身的资金能力,施工能力都不强。

也许他有钱去交投标保证金,有钱去做前期公关,但他不一定有钱去做施工。即使拿了公司大部分的现金流去做施工,这样存在很大的风险。

说白了就是小企业没钱,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工程出现,技术难题,小企业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就给他们的资金和公司运营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如果跟国企央企去做劳务分包,其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但是,从什么中间商那里,获取项目,那就会被层层扒皮,造成工程低质量,资金无法得到保障。一种恶性循环

不管大企业,小企业,国企,民企,央企业,在手续齐全,资金力量,技术实力达标的情况下,是可以申请资质的,国家并没有那么黑暗,只是在外面很多人以讹传讹。

国企央企,如果像外人所说的那么黑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工人,这么多包工头跟着他们干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