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洋海军购买了吉野舰,能与日本海军打成平手么?

月上变


按毛泽东的思想“战争的胜利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人“的军事思想,即使北洋水师拥有了"吉野“也难取胜。


云深不知处老李


吉野舰是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快速巡洋舰,装备北洋水师确实是不错。可是由于慈禧要花钱修颐和园,其实始作俑者是光绪,他为了能让慈禧安心住在颐和园,归政于他,就想出这个法子让慈禧过得开心舒坦。总之,钱是从购置战舰的银子里克扣出来的,所以李鸿章就被迫放弃了吉野舰。

吉野舰排水量达4250吨,水线长109.73米,宽14.22米,吃水5.18米,甲板装甲厚113毫米,载煤1000吨,双轴推进,航速23节,编制385人,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还装有40门火炮。日本人将其买回去后,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中充当了急先锋,确实对北洋水师造成了严重威胁。

这不禁让我们有此疑惑,那就是吉野舰如果编入北洋水师,那甲午海战还有的打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理性看待,甲午海战的失败绝不是一舰一炮的多少所能决定的,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因素。比如装备技术、战略战术、官僚体制等多方面,还有诟病已久的后勤保障。

北洋水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钱。吉野舰为什么被日本人买去了,还不是因为清朝皇室挪用了高达2000万两白银,以致北洋水师从1888年后就再也没有添置过一艘新战舰。这笔白银足够买下10多艘7000吨的铁甲舰或者是20多艘2000吨的快船。再反观日本,从1882年就将酿造业、烟草业等税收作为海陆军军费,经费总额为2400万日元。1893年日本又决定在之后的6年间,将每年从国库中拨出30万日元,还要求政府官员要每月拿出十分之一的俸禄作为造舰经费。

经费不足导致的问题不只是添置不了战舰,就连已有的战舰都不能保养好。致远舰和经远舰之所以在黄海之战中沉没,和截堵水门的橡皮年久破烂有关。所以应修而不修,该还而不换,等到开始打仗时,又来不及全面检修。据研究表明,北洋水师的炮弹命中率是要高于日本海军的,可是因为炮弹质量问题,多次出现击中日舰而不爆的情况。

再比如煤炭的质量和物资的运输问题。做一些伙食生意需要用的煤炭的可能知道,煤炭的质量也是有好有坏,什么焦煤、肥煤、无烟煤、瘦煤一共好像有九种类别,再加上还会受到产地的影响,所以质量也是千差万别。

当时给北洋水师所用的煤炭就有很大问题,“来远”号管带大副张哲荣在战后就指出:“我军全用有烟之煤,数千里外,敌即能窥见,虽黑夜亦能辨别我船只所在,中雷袭攻,未必断非此害。”北洋水师的煤是由开平煤矿提供,提供给北洋水师的煤也都是以碎煤充数。如此一来,就会降低战舰的航速。

而且煤炭平常时需要按量补给,在基地内没有定量存储,也就导致开战时也需要大量补给。可是运煤船大都是租赁洋船,所以随着战事的扩大,运煤船拒绝在没军舰保护下开行。所以导致北洋水师补给困难,出海后又不能中途加煤,只能速去速回。


大家都知道,甲午海战的失败并不可能仅仅是多一艘战舰少一艘战舰的问题,本文略举的几个例子还只是后勤保障的一部分,可就这一部分也做的不好,所以吉野舰就算是被李鸿章买了回来,也不能打赢这场海战。


邯郸醉


本人的观点应该是不能的。

首先,从战术层面上来说,北洋舰队自从建军以来,除了一开始添置的镇远定远等舰船,此后十数年,几乎没有再购进主力舰船,而此时正是世界海军急剧升级创新的时代,其舰船的整体性能已经落后,不是仅仅只依靠一艘吉野舰就能改变渣战力对比的。

其次,北洋舰队的战略层面上,在李鸿章避战保船的作战思想指导下,北洋舰队主动放弃了制海权,从整个战略层面就已经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最后,北洋舰队作战所受到的掣肘太大,在作战能力明显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要受到后方各种根本不了解战场形势的官吏的瞎指挥,这也导致了作战的失败。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旧中国在清政府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单从技术上革新,却不改变落后封闭的体制和思想,是几乎不可能获得胜利的。


小羌趣谈历史


我认为是不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说,北洋水师的装备,其实蛮不错的,这样都打败仗了,单凭多购买一艘“吉野舰”能行嘛。

(2)甲午战败,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装备,而是因为当时统治者已经非常的腐朽没落了,是无法取得一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的。

(3)对当时的日本认知也不足。清朝统治者还以为日本只是当年那个被中国踩在脚下的蹴尔小国,于是麻痹大意,准备不足。

(4)过度的依赖外国列强。当时李鸿章就曾在英法美德中四处斡旋,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从而帮忙调停。这种办法并不是不好,而是列强们都是蛇鼠一窝,他们巴不得中国不安宁呢。

(5)军队的素质较为低下。纵然北洋水师已经非常不错了,但还是存在军纪涣散,贪污腐败,操练废弛等现象。

所以,即便是购买了“吉野舰”,也改变不了甲午战败的结局。


青枫雨霜


首先要说一下,北洋水师不可能购买到“吉野”。不过要是北洋水师如果真的购买到了“吉野”,那么至少黄海海战可能打平,更大可能是小胜,但是很难改变甲午战争的结局。

之所以说北洋水师不可能购买到“吉野”,是因为“吉野”是日本1891年根据海军扩张案在英国订购的。1893年9月30日建成以后,“吉野”很快就返回了日本。而清政府得知此事还在“吉野”服役以后,显然不大可能未卜先知去购买。而且英国人也不可能违法合同将日本订购的军舰卖给清政府。不过要是真的清政府购买到了,那么在接下来的黄海海战中至少可以打平。

“吉野”号确实如果单纯从纸面数据来说并不算黄海海战中最强的军舰,无论是吨位、火炮口径还是防护力都要比“定远”看着差不少,只有航速占优。但是“吉野”号装备了4门152毫米速射炮和10门120毫米速射炮,火力凶猛。

虽然152毫米速射炮和120毫米速射炮对于“定远”这样的铁甲舰无法构成致命威胁,不过在黄海海战中双方参战的24艘主力舰中,绝大部分都是防护巡洋舰或者是旧式巡洋舰,面对“吉野”的火力难以支撑很久。

以实战为例,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共损失了4艘军舰,其中“吉野”是击沉“超勇”、“扬威”、“经远”3舰的主力。而且从“吉野”和“经远”之间的战斗看,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吉野”15分钟就可以重创“经远”。“经远”是装甲巡洋舰,在黄海海战的参战军舰中属于防护水平不错的军舰,尚且在这么短时间内被“吉野”重创,由此可见“吉野”火力之猛。

而且如果北洋水师买下了“吉野”,那么日本就不会再有“吉野”了,这一来一去,等于双方的火力就相差了两个“吉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保守估计,北洋水师也能在黄海海战中打平,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小胜。

不过在黄海海战前,日军就在平壤之战中获胜,清军遭到惨败。而以清军的糟糕战斗力,很难阻止日军的进一步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海战获得小胜,那么清政府也难以获得甲午战争的胜利,最多是在不割地少赔款的情况下换取和平。


不沉的经远


首先一场战争的输赢并不是一艘舰艇可以决定的。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当时北洋海军与日本舰队的数量是对等的,从量上说北洋并不差。我们知道任何的武器都会更新换代,那么军舰也不例外,北洋的军舰的样式都是比较老的,而日本军舰都是刚刚换代完的,从性能上来说,日本是占优势的。2 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们都说打仗就是打的后勤,清朝后期,无论是战争的赔款,还是清政府各方面的消耗,都是的清朝经济急剧下滑,从侧方面导致了北洋海军的后勤跟不上,煤炭、弹药都不是特别充足。3 北洋海军当时的战术指挥以及士兵的军事素养是优于日本的,所以北洋有与日本一战的信心。所以甲午战争的走向并不是一艘军舰可以决定的,那么北洋海军即使购买了吉野舰,可能会造成日方海军更多的伤亡损失,但是不一定会打平。以上是个人分析,欢迎指正。


陶然的都市


平手?在梦里。

太乐观了,这不可能。

试问,你怎么用吉野?

吉野太快了,一艘吉野,和北洋各舰都不能速溶配合。加入大编队还是和几搜快速巡洋舰组成游击队?除非降低航速混合编入,结果又失去了吉野世界最快巡洋舰的优点。

至于说吉野凶猛,固然和全部是速射炮,且152,120火炮数量较多有关,但是人员的炮术训练水平好和可以利用高速抛石头,搞选择性交战更关键。

吉野加入北洋,可以利用高速拦截日军第一游击队三舰,1:3缠斗,拖住日军第一游击队抢先围攻超勇杨威等北洋弱舰队的战术企图。吉野太快,1:3缠斗即使招架不住也能全身而退,加入北洋舰队最大贡献可能就是减少舰队损失,大东沟最多是能少损失2-3艘巡洋舰。日军还是一艘不沉,论结果还是日军战术胜利。


超甲巡2


靠一艘舰不能解决战争的胜败。北洋舰队问题很多,舰队领导丁汝昌是个陆军将领,对海战并不精通;舰队中像邓世昌一样英勇报国的将领并不多,禄禄无为或贪赃枉法的将领却不少;舰队平时训练不够,军纪涣散,"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


跪射俑


不可能的,我记得甲午海战爆发时候日本已经定购了春日级装甲巡洋舰,即使战争晚爆发几年,面对拥有了装甲巡洋舰的联合舰队,区区几艘防护巡洋舰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时代了。


大白腰盖浇饭


不能。北洋水师的失败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败所致,客观上的消极避战,没有全力以赴,历史的偶然性都有关系,毕竟水师官兵的综合素质是可以的,即便购置航速,射速高的吉野,也难逃颓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