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洋海軍購買了吉野艦,能與日本海軍打成平手麼?

月上變


按毛澤東的思想“戰爭的勝利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人“的軍事思想,即使北洋水師擁有了"吉野“也難取勝。


雲深不知處老李


吉野艦是當時英國最先進的快速巡洋艦,裝備北洋水師確實是不錯。可是由於慈禧要花錢修頤和園,其實始作俑者是光緒,他為了能讓慈禧安心住在頤和園,歸政於他,就想出這個法子讓慈禧過得開心舒坦。總之,錢是從購置戰艦的銀子裡剋扣出來的,所以李鴻章就被迫放棄了吉野艦。

吉野艦排水量達4250噸,水線長109.73米,寬14.22米,吃水5.18米,甲板裝甲厚113毫米,載煤1000噸,雙軸推進,航速23節,編制385人,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還裝有40門火炮。日本人將其買回去後,在之後的甲午海戰中充當了急先鋒,確實對北洋水師造成了嚴重威脅。

這不禁讓我們有此疑惑,那就是吉野艦如果編入北洋水師,那甲午海戰還有的打嗎?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理性看待,甲午海戰的失敗絕不是一艦一炮的多少所能決定的,有著更多更深層次的因素。比如裝備技術、戰略戰術、官僚體制等多方面,還有詬病已久的後勤保障。

北洋水師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錢。吉野艦為什麼被日本人買去了,還不是因為清朝皇室挪用了高達2000萬兩白銀,以致北洋水師從1888年後就再也沒有添置過一艘新戰艦。這筆白銀足夠買下10多艘7000噸的鐵甲艦或者是20多艘2000噸的快船。再反觀日本,從1882年就將釀造業、菸草業等稅收作為海陸軍軍費,經費總額為2400萬日元。1893年日本又決定在之後的6年間,將每年從國庫中撥出30萬日元,還要求政府官員要每月拿出十分之一的俸祿作為造艦經費。

經費不足導致的問題不只是添置不了戰艦,就連已有的戰艦都不能保養好。致遠艦和經遠艦之所以在黃海之戰中沉沒,和截堵水門的橡皮年久破爛有關。所以應修而不修,該還而不換,等到開始打仗時,又來不及全面檢修。據研究表明,北洋水師的炮彈命中率是要高於日本海軍的,可是因為炮彈質量問題,多次出現擊中日艦而不爆的情況。

再比如煤炭的質量和物資的運輸問題。做一些伙食生意需要用的煤炭的可能知道,煤炭的質量也是有好有壞,什麼焦煤、肥煤、無煙煤、瘦煤一共好像有九種類別,再加上還會受到產地的影響,所以質量也是千差萬別。

當時給北洋水師所用的煤炭就有很大問題,“來遠”號管帶大副張哲榮在戰後就指出:“我軍全用有煙之煤,數千裡外,敵即能窺見,雖黑夜亦能辨別我船隻所在,中雷襲攻,未必斷非此害。”北洋水師的煤是由開平煤礦提供,提供給北洋水師的煤也都是以碎煤充數。如此一來,就會降低戰艦的航速。

而且煤炭平常時需要按量補給,在基地內沒有定量存儲,也就導致開戰時也需要大量補給。可是運煤船大都是租賃洋船,所以隨著戰事的擴大,運煤船拒絕在沒軍艦保護下開行。所以導致北洋水師補給困難,出海後又不能中途加煤,只能速去速回。


大家都知道,甲午海戰的失敗並不可能僅僅是多一艘戰艦少一艘戰艦的問題,本文略舉的幾個例子還只是後勤保障的一部分,可就這一部分也做的不好,所以吉野艦就算是被李鴻章買了回來,也不能打贏這場海戰。


邯鄲醉


本人的觀點應該是不能的。

首先,從戰術層面上來說,北洋艦隊自從建軍以來,除了一開始添置的鎮遠定遠等艦船,此後十數年,幾乎沒有再購進主力艦船,而此時正是世界海軍急劇升級創新的時代,其艦船的整體性能已經落後,不是僅僅只依靠一艘吉野艦就能改變渣戰力對比的。

其次,北洋艦隊的戰略層面上,在李鴻章避戰保船的作戰思想指導下,北洋艦隊主動放棄了制海權,從整個戰略層面就已經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最後,北洋艦隊作戰所受到的掣肘太大,在作戰能力明顯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還要受到後方各種根本不瞭解戰場形勢的官吏的瞎指揮,這也導致了作戰的失敗。

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於舊中國在清政府腐朽至極的封建制度,單從技術上革新,卻不改變落後封閉的體制和思想,是幾乎不可能獲得勝利的。


小羌趣談歷史


我認為是不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首先說,北洋水師的裝備,其實蠻不錯的,這樣都打敗仗了,單憑多購買一艘“吉野艦”能行嘛。

(2)甲午戰敗,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裝備,而是因為當時統治者已經非常的腐朽沒落了,是無法取得一場反侵略戰爭的勝利的。

(3)對當時的日本認知也不足。清朝統治者還以為日本只是當年那個被中國踩在腳下的蹴爾小國,於是麻痺大意,準備不足。

(4)過度的依賴外國列強。當時李鴻章就曾在英法美德中四處斡旋,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從而幫忙調停。這種辦法並不是不好,而是列強們都是蛇鼠一窩,他們巴不得中國不安寧呢。

(5)軍隊的素質較為低下。縱然北洋水師已經非常不錯了,但還是存在軍紀渙散,貪汙腐敗,操練廢弛等現象。

所以,即便是購買了“吉野艦”,也改變不了甲午戰敗的結局。


青楓雨霜


首先要說一下,北洋水師不可能購買到“吉野”。不過要是北洋水師如果真的購買到了“吉野”,那麼至少黃海海戰可能打平,更大可能是小勝,但是很難改變甲午戰爭的結局。

之所以說北洋水師不可能購買到“吉野”,是因為“吉野”是日本1891年根據海軍擴張案在英國訂購的。1893年9月30日建成以後,“吉野”很快就返回了日本。而清政府得知此事還在“吉野”服役以後,顯然不大可能未卜先知去購買。而且英國人也不可能違法合同將日本訂購的軍艦賣給清政府。不過要是真的清政府購買到了,那麼在接下來的黃海海戰中至少可以打平。

“吉野”號確實如果單純從紙面數據來說並不算黃海海戰中最強的軍艦,無論是噸位、火炮口徑還是防護力都要比“定遠”看著差不少,只有航速佔優。但是“吉野”號裝備了4門152毫米速射炮和10門120毫米速射炮,火力兇猛。

雖然152毫米速射炮和120毫米速射炮對於“定遠”這樣的鐵甲艦無法構成致命威脅,不過在黃海海戰中雙方參戰的24艘主力艦中,絕大部分都是防護巡洋艦或者是舊式巡洋艦,面對“吉野”的火力難以支撐很久。

以實戰為例,北洋水師在海戰中共損失了4艘軍艦,其中“吉野”是擊沉“超勇”、“揚威”、“經遠”3艦的主力。而且從“吉野”和“經遠”之間的戰鬥看,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吉野”15分鐘就可以重創“經遠”。“經遠”是裝甲巡洋艦,在黃海海戰的參戰軍艦中屬於防護水平不錯的軍艦,尚且在這麼短時間內被“吉野”重創,由此可見“吉野”火力之猛。

而且如果北洋水師買下了“吉野”,那麼日本就不會再有“吉野”了,這一來一去,等於雙方的火力就相差了兩個“吉野”。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保守估計,北洋水師也能在黃海海戰中打平,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小勝。

不過在黃海海戰前,日軍就在平壤之戰中獲勝,清軍遭到慘敗。而以清軍的糟糕戰鬥力,很難阻止日軍的進一步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海戰獲得小勝,那麼清政府也難以獲得甲午戰爭的勝利,最多是在不割地少賠款的情況下換取和平。


不沉的經遠


首先一場戰爭的輸贏並不是一艘艦艇可以決定的。從幾個方面來分析:1 當時北洋海軍與日本艦隊的數量是對等的,從量上說北洋並不差。我們知道任何的武器都會更新換代,那麼軍艦也不例外,北洋的軍艦的樣式都是比較老的,而日本軍艦都是剛剛換代完的,從性能上來說,日本是佔優勢的。2 從經濟的角度看,我們都說打仗就是打的後勤,清朝後期,無論是戰爭的賠款,還是清政府各方面的消耗,都是的清朝經濟急劇下滑,從側方面導致了北洋海軍的後勤跟不上,煤炭、彈藥都不是特別充足。3 北洋海軍當時的戰術指揮以及士兵的軍事素養是優於日本的,所以北洋有與日本一戰的信心。所以甲午戰爭的走向並不是一艘軍艦可以決定的,那麼北洋海軍即使購買了吉野艦,可能會造成日方海軍更多的傷亡損失,但是不一定會打平。以上是個人分析,歡迎指正。


陶然的都市


平手?在夢裡。

太樂觀了,這不可能。

試問,你怎麼用吉野?

吉野太快了,一艘吉野,和北洋各艦都不能速溶配合。加入大編隊還是和幾搜快速巡洋艦組成游擊隊?除非降低航速混合編入,結果又失去了吉野世界最快巡洋艦的優點。

至於說吉野兇猛,固然和全部是速射炮,且152,120火炮數量較多有關,但是人員的炮術訓練水平好和可以利用高速拋石頭,搞選擇性交戰更關鍵。

吉野加入北洋,可以利用高速攔截日軍第一遊擊隊三艦,1:3纏鬥,拖住日軍第一遊擊隊搶先圍攻超勇楊威等北洋弱艦隊的戰術企圖。吉野太快,1:3纏鬥即使招架不住也能全身而退,加入北洋艦隊最大貢獻可能就是減少艦隊損失,大東溝最多是能少損失2-3艘巡洋艦。日軍還是一艘不沉,論結果還是日軍戰術勝利。


超甲巡2


靠一艘艦不能解決戰爭的勝敗。北洋艦隊問題很多,艦隊領導丁汝昌是個陸軍將領,對海戰並不精通;艦隊中像鄧世昌一樣英勇報國的將領並不多,祿祿無為或貪贓枉法的將領卻不少;艦隊平時訓練不夠,軍紀渙散,"平時多流汗才能戰時少流血"。


跪射俑


不可能的,我記得甲午海戰爆發時候日本已經定購了春日級裝甲巡洋艦,即使戰爭晚爆發幾年,面對擁有了裝甲巡洋艦的聯合艦隊,區區幾艘防護巡洋艦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時代了。


大白腰蓋澆飯


不能。北洋水師的失敗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敗所致,客觀上的消極避戰,沒有全力以赴,歷史的偶然性都有關係,畢竟水師官兵的綜合素質是可以的,即便購置航速,射速高的吉野,也難逃頹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