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使好多人还不起房贷网贷,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用户1059560550831996


这样说吧,大数据显示富裕人口占比只有2.6%,底层占73%,中间的就是小康家庭,无负债,有车有房,月薪10000以上没有那么多的。



李乔尔


疫情爆发到现在只有20多天,而且我们春节回家过年都是会准备相关的资金,而且复工延迟也就延迟了10天左右,春节法定假日刚开始是放到1月31号,国务院把春节假期延到2月3号,很多城市的复工延迟到2月10号,所以总共就10天时间没有上班,而且是在春节时间段。

10天没法工作,养家糊口就成了问题,那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你平时基本上没有积蓄,单身没有积蓄,没有任何问题,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但是一个家庭没有了积蓄,是不合格的,家庭应该有家庭应急金、家庭备用金,还有平时的积蓄,10天都熬不过去,那只能说明资产积累有问题的,我知道大家现在压力很大,房贷、车贷、信用卡等,但是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我们在购买这些身外之物的时候,是不是要想好每个月应该能承担起这些,而且每个月还得有相关的积蓄积省下来。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糊口成了问题,那我们得想办法,第1个信用卡、借呗、微粒贷这些有没有额度,可以先应急,实在没有也可以向亲戚朋友去借,还有现在有很多疫情的救助基金,也可以向他们反映情况。

我想说的通过本次疫情,家庭备用金、家庭应急金真的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谁都不知道黑天鹅事件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能结束,为了安全起见,家庭有相关的资金很重要。


互金圈


如果你的经济能力连这点风险都扛不住,一是说明你太年轻,二是说明你平时就缺乏风险意识。

虽然这次疫情传播比较厉害,但是总体上看对老百姓的经济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患者的医疗费用是由国家承担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难道还有人比病患者更困难吗?

题目中说疫情使好多人还不起房贷,我就感到非常纳闷,你平时的房贷是怎么还的呢?现在不过延期开工了半个多月,大部分人的工资并没有受到影响,怎么会影响到房贷还款呢?还变得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这说明你平时就没有任何积蓄存款,如果你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人,还情有可原,毕竟年轻人收入不高,工作时间不长,没有银行存款很正常,如果是一个已经成家的人,显然就不正常了。



但是,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优势,他们的生活开支比较少,背负房贷的时候,银行也对他们的经济状况进行过调查评估,不应该出现一个月就还不上房贷的情况,否则银行的风控水平也太差了吧?

再一种情况就是家庭出现了临时变故,把自己的积蓄花的差不多了,然后,又受疫情影响,工作没有保障,这种应该属于极个别现象,不应该说有很多人。

对于这种极个别的情况,可以考虑一些应急的措施,一方面是国家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人,可以申请推迟还款,和你的还款行进行协商,缓解暂时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和单位申请困难补助,如果单位破产或裁员,也会有失业保险和离职补偿金,可以应对暂时的困难。

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什么你的抗风险能力这么差呢?是由于自己收入低,收入来源不稳定,劳动技能太差,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好吃懒做,这一点谁也帮不了你。

如果自己的收入属于正常水平,那就要分析一下自己的开支,是否存在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学会记账,看看自己的支出有哪些是没必要的,果断剁手,压缩开支,甚至把原来一些无用的东西变卖,获得更好的先金支持。

所以,如果说现在就因为疫情影响还不上借款,甚至养家糊口都有困难,我觉得这就有点夸张了,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


互金直通车


大家好,我是范哥,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疫情一发生,就知道谁在裸泳。高杠杆的负面影响就出来了。这跟现在社会提倡的提前消费观念的弊端展现出来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年轻人平均负债在13万左右,而90后人均负债12万,80后人均负债20万。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3类人的负债情况:

1;房贷、车贷、信用卡、各种网贷。每个月过的紧巴巴,疫情发生就没办法还上了,房贷其实还好,因为房子总价高,很多人都没办法一下拿出那么多钱,还能抵抗通货膨胀

2;没有任何负债的月光族,这一类人是很少一部分

3;能够每个月攒点钱的,这一类人更少

几年前,我还没毕业,总觉得一年能攒点钱下来。到自己出来工作了才发现自己也是重有点积蓄,到月光族,到每个月还贷款。年龄大了家里在城里没房子,首付一套县城的房子,首付还要借一点,然后还要装修,一下子每个月都要还房贷,信用卡。疫情期间也是勉强熬过来。现在就想减少负债,每个月存点,有紧急情况备用。

中国最近这几年储蓄增长率一直下降,居民的存钱能力在下降。这确实不是好事,当没有储备,遇到风险,会让人无法应对。就如同这次的疫情,如果没有一些厂家的口罩储备,口罩供应会更难。而如果年轻人都没有资金储备,当家庭遇到困难时,很多家庭无法扛过去。

所以,平时还是尽可能的存点钱,哪怕一个月几百也好。当遇到紧急情况,还有回转余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范哥的打工生活


其实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一直从事美业,现阶段每月房贷8500元,车贷2000元,还有信用卡。以前每个月还完贷款还能还部分信用卡。现在不能正常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躺在床上,从最初的惶恐焦虑已经过度到接受现实啦。毕竟生命诚可贵,活着才有机会咸鱼翻身。

终于懂得父母辈为什么不超前消费啦,他们更了解有些风险是不可预测的。有时候我们确实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对市场前景太乐观。

同时让我明白没有管道收入的危机。曾经接触过的直销,微商,金融pos机,和现在正火的电商,抖音网红等线上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不大。

还有一定要有储蓄,它是人生的保险绳。当需要经济支撑的时候,方能从容淡定应对。一场疫情提醒我们,人这一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在天灾面前,自责后悔都没有用。只有想方设法自救,找条适合在家就能创业的路,坚持专注地走下去。


h刘欢771


疫情使好多人还不起房贷网贷,养家糊口都成问题,这说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抗风险能力太弱。尤其是面对突发事故,重大疾病等灾难几乎束手无策。

有句话说幸福的生活千篇一律,悲惨的生活各有不一。这是墨菲定律衍生出来的一个生活现象,要满足幸福的生活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全部满足,收入稳定,子女孝顺,身体健康等等,这些要素只要有一个出现致命的问题,都会带来悲惨的结局,所以悲惨的生活各有不同。因此,从这个视角出发,疫情是对生活潜在风险的提示,让我们意识到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和紧迫,那么这样看来,疫情似乎不算一件糟糕的事情,我相信很多暂时还不起网贷和房贷的人还没到家破人亡的境地。易经里的坤卦第一爻说道:履霜坚冰至。现在只是踩到了霜,这个霜还不足以致命,但我们就得做好抗冻的准备,因为指不定哪天坚冰就来了。

那为什么我们的抗风险能力这么差?我们这里不去探究为什么你是你,我是我,不去探究人类文明演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因为这些要素我们都无力改变。我们只讨论哪些方面是要做好风险防控,使我们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

财富问题。钱肯定是最好的抗风险要素。我们现在的短期的资金紧缺,房贷网贷还不上,是疫情导致的,但是生活中不仅这种不可抗因素会带来钱紧的问题,没有这种"天灾"的时候我们可能也面临投资失败,创业亏损,失业的问题。你实体店开得好好的,突然发现人们都上网购物了,你工作干的好好的,慢慢发现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了你的岗位。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让那些后知后觉的人丢了饭碗。所以人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树立终身成长和终生学习的理念。终身成长和终身学习不是一个概念,成长是让你看清方向,学习是让你掌握生存技能,综合起来叫"抬头""苦干"。光抬头不苦干没用,光苦干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

子女的教育问题。钱只是抗风险的一方面,你还要储备赚钱和发展的潜能,你总有一天会干不动。你自己进步了,子女原地发展,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辛辛苦苦支撑起的这个家将无人接续。另外一个方面,人年纪越大,钱带来的满足感越来越低,子女的幸福与否带来满足占比越来越大。从小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孩子的情感发展,性格的形成,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家庭家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直至子女成家立业。可做功课之多,不亚于自己的职业或创业之路。有人说我可不指望子女能飞黄腾达,平平淡淡过一辈子就好。这个预期挺好,关键问题是我们既然今天讨论风险,我们更多的是讲怎么预防孩子步入歧途。听说过某大明星的儿子吸毒吧,听说过某某老实巴交的孩子干出"惊天大事"吧?这些都是为抗风险需要全盘考虑的问题。

健康管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很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的。不单说生活压力方面,食住行,我们现代人的都面临危机。我们寿命的延长是医疗卫生的强劲发展,但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可能比科技发展前更糟糕了。但是话重新说回来,我们讨论的是风险,所以今天不谈亚健康,我们谈重大疾患。那种一人生病,全家遭殃的例子我们生活中也很多见。除去一些不可控的由于家族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科学的健康管理来抵御我们患大病重病的风险?

论语里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希望我们的灾难都不会来临。


吕兴勇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19000da7d63fc99546\

江苏小菊


一场疫情,揭露了数亿人的无奈和窘迫。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如今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过没关系,我们现在若能从中意识到问题所在,仍为时不晚。



这次的疫情,让很多人都待业在家。网上有张有趣的图片,图片看上去幽默搞笑,背后却是数亿人的无奈和心酸。通过疫情,我们领悟到了曾经不被我们重视的生活真相。


1.很多人超前消费,没有养成储蓄的习惯


当下很多年轻人外表精致,却过着负债的生活。上次一群伙伴聊天,说现在欠三五万都不叫欠债了,可想而之这些年轻人的负债能力。


不过没关系,谁没年轻过呢?过去的就不提了,从现在开始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建议从工资中抽取一定比例(根据每个人情况而定,可以是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固定存到某张卡里,这张卡只存不取,也不绑定微信支付宝。养成储蓄的习惯后,不至于在危机关头,拿不出活动资金。


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一部分理财。这也是给自己的生活多一份保障。


2.很多人太过于依赖于目前安逸的环境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失业,可是这在过年前还是大家都没想到的。


这已经不是我们父母的时代,一份工作可以干到退休。殊不知,铁饭碗的时代早已不存在。


有的时候,让人失业的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时代和一场突发危机。就像上图中所说的,通知:公司没有了,不用来上班了。


所以大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尽量居安思危,想着万一工作出了什么状况,是否还有PLAN B或者补救措施。


比如很多人在这次上不了班的时候,就开始做微商,这也是一种收益渠道。


3. 不可冲动裸辞,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很多人年轻就辞职了,而且还是裸辞,本计划年后来找工作,现在计划全打破了。房贷车贷都还不起,自己糊口都是问题。


况且现在找工作都无法找,就算疫情过后,企业也会谨慎找人。那么房贷车贷不是一个月还不上的问题,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艰难。


所以大家要做好职业规划,不管是上班还是创业,都要提前部署好,走一步看三步。切不可走一步算一步,那样危险来的时候,根本没有抵御的能力。


希望疫情过去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行动起来,多思考,提前布局,增加自己的备选方案。


Ta在丛中笑


从过年到现在,有18天的时间,大部分人也是从春节开始休假,那么也就三周左右的时间。对于在正规企事业单位上班的人来说,其实影响不大,因为放假时工资照发,对于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来说,现在面临降薪及裁员的压力。而对于打工者来说,则失去了收入来源。

说实话,确实有不少人因为失去收入来源,养家糊口成问题。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理性的看待:

第一,这种事情谁也不愿发生,也无法预计发生,上一次发生此类疫情已经是2002年的时候,距离现在已经18年的时间,这样的事情属于非常罕见的、偶然的、不可抗力事件,经过此次困难后,在很长时间内大概率都不会再发生。

第二,实际上经济是一个产业链,很多人为什么没收入了,因为企业停工了,比如说在上周,很多人说,疫情还没有结束,不能复工,最好停工一个月、两个月,等疫情全部消除了再上班,但是他们没考虑到没收入的人,撑半个月都难,合理的复工不是需要的。

第三,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生活规模,这些年来,很多人习惯了超前消费,被过度洗脑不存钱,发了工资把上全部花光,还有各种网贷,陷在债务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一下子断了收入,肯定生活都成问题。

因此,这一次的疫情也应该给大家反思,反思我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吃野味等)带来的危险,也反思量自己是否能给自己创造经济缓冲,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财经宋建文


利用杠杠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让自己的防风险能力降低

这与现在社会上鼓励的提前消费有关,很多人先刷信用卡或者互联网金融(支付宝和微信等)上的钱消费,等发工资之后再还款。本来就过着负债生活,发生疫情之后收入突然间断了或者下降很多,他的资金链跟不上。

提前消费并不是一件坏事,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有利于提升经济活力,钱要流转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在经济好的时候利用适当的负债既能改善生活又能给社会经济做贡献,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国家也鼓励民众消费,经济有活力皆大欢喜。

但是所有事情的前提是合适,很多人把握不好这个度就陷进去了。信用卡互联网金融让消费变得容易,但是你提前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每个月全额还款的人略过,金融机构最不喜欢每个月足额还款的,一点钱都赚不到),慢慢的负债的利息成本会进入恶性循环的过程,永远在还债,永远还不完。

这次的疫情对部分人的影响非常深刻,那些每个月都没有结余,也没有存款习惯的人来说可能有大半年的时间非常难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收入下降是大概率时间,这时候如果自己没什么存款,那每个月的房贷车贷可能面临断供的风险。但是其实最难的不是这部分人,能买房买车的人基本对生活还是比较负责的,哪怕是真的没钱他有资产在借钱熬一段时间也比较容易。

房贷虽然沉重但是大部分咬咬牙还是能抗过去的

最难过的是那些疯狂消费,钱都花出去了什么资产都没有的人。大部分年轻人为主,一旦收入断了下个月的花呗立马就还不上。这次事件也给这类人敲了个警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