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海外華僑的心。

有中國的“定海神針”八十多歲的鐘南山老院士的逆行武漢,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有因為疫情犧牲的“吹哨人”李文亮醫生,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有上海新婚三天的呼吸科住院醫師杜威、孩子剛一週歲的90後護士李夢琪的上海救援隊的逆行,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有因為身在隔離房錯過養父大伯求助電話去世的護士張霓,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有隱姓埋名捐款幾萬、幾十萬的普通老百姓,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有澳大利亞包機運送救援物資回國的澳洲華僑,有買斷美國口罩回國救援的美國華僑,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更有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蒼南縣醫院的15歲孩子趙珺延。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當然也有明知自己發燒咳嗽卻還在四處晃盪的危險者,有不聽勸告不戴口罩認為自己“區裡有人”的幹部,還有往電梯按鍵狂吐口水的15歲孩子……

疫情面前,人性百態盡露,但是更多的是全世界各地的溫暖和救援,照亮著我們抗疫的路。在大家都在憂慮新時代的90後,00後都太嬌貴時,在一些父母辯解自己狂吐口水的孩子還只是孩子時,卻有一些孩子衝在抗疫的逆行中。

一、年齡最小的逆行者

原本想等疫情過後才歸國的15歲孩子趙珺延,面對著伯父籌集的15000個救援物資無人願意運送回國的窘迫,15歲的他主動請纓。15000個口罩,撕去了外包裝,也裝滿了整整5個行李箱。5個行李箱對於15歲的孩子而言,是龐然大物,但是他仍然義無反顧。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在機場,靦腆的他學會了主動求助陌生人,一個孩子來來回回跑了N趟,把5個行李箱運送到機場外圍,然後打電話叫快遞車,寒風中等待快遞車2小時,最後順利運送到蒼南縣人民醫院的手中。

在15歲孩子主動請纓運送15000個口罩回國,原本害怕媽媽不讓自己回去的孩子在打電話告訴父母后,沒想到媽媽只是第一時間買機票支持兒子運送口罩,而華僑舅舅遊和洲再一次投入到籌集口罩的行動中。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的著筆和教養決定著這張白紙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15歲的青少年,在一些父母看來還只是孩子,不讓孩子獨自出行,不讓孩子受委屈,犯錯了父母承擔,最後孩子成了巨嬰。而15歲的趙珺延在父母的放手中,獨自一人坐飛機,獨自一人運送15000個口罩、拉著5個行李箱回國,獨自打電話叫快遞車,活出了自己的高度。

趙珺延,雖然只有15歲,卻在父母的信任放手中,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巨人。

二、三招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曾對1500名兒童進行了30年的追蹤調查:其中20%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而20%的人生活在社會上層,事業有成。而兩組數據對比發現,決定他們成功與否,是那些擁有獨立人格、堅毅品質的人,而非智力。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如何養育獨立的孩子呢?

1、學會尊重孩子,給與孩子選擇權

孩子隨我們而來到這個世界,卻有自己對生命的渴望,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從出生的不會爬、不會說話到會走、會跳、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出現“Terrible Two”、叛逆的青春期,這是孩子獨立性發展的必然。

不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而是他們有自己對於生命的渴望,有自己的想法。

而我們對於孩子的尊重和交流,會滋生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被認可的,孩子也會在父母的尊重中滋生向外探索的力量,敢於走出去。

而如果我們否定孩子的想法,以權威壓迫孩子,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己的看法,不敢表達自己,變得畏手畏腳,甚至膽小自卑。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也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權衡利弊。在孩子有決策時,給與支持和尊重,從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著名的畫家、教育家、作家劉墉老師在兒子劉軒小時候調皮時,會允許他辯解,允許他發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家長的權威壓制兒子。不僅培養孩子的獨立見解,還培養兒子的辯論才能,使他成為紐約市的辯論冠軍,也因此考上了哈佛大學。

最小的逆行者,15歲的孩子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從印尼到溫州醫院


所以,我們嘗試著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童言童語,尊重孩子的想法,激發孩子的表達慾望,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2、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父母會示弱,孩子才會有機會去嘗試。

15歲的趙珺延敢於主動請纓運送15000個口罩是他的勇氣和責任心,但是如果他的父母不同意,害怕他走丟,害怕他完成不了此次任務,害怕他還是孩子,那麼就不會有獨自人肉15000個口罩回國的傳奇。

正是他的父母的放手,才有了趙珺延鍛鍊的機會,從靦腆到主動求助陌生人,從沒做過什麼重活到獨自一人搬運5個行李箱;從溫暖的家裡到寒風中獨自等待快遞車2個多小時。儘管他只是15歲的孩子,卻在父母的放手中長大了。

俄國著名作家契科夫曾說:“困難與折磨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胚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所以,我們父母要學會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孩子會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收穫自己的人生體驗課。

3、及時鼓勵孩子,滋生孩子的成就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哪些小時候經常被誇獎的孩子,長大後自尊程度較高,還有更多的熱情和韌性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孩子通過自己的體驗成功完成某件事後,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刺激孩子願意再次嘗試。

而孩子通過自己努力會穿衣或者拿起勺子吃飯時,我們鼓勵孩子:“自己拿起勺子,還把飯順利送到嘴裡”,都是對孩子的助推劑,幫助他們邁向獨立。

但是我們父母在鼓勵孩子時最好不要表揚結果,而是表揚孩子做事的過程;表揚孩子通過努力做到了,而非表揚孩子很聰明,以成長型的心態表揚孩子,讓孩子願意再去嘗試和體驗。

所以,我們父母就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了批評,讓孩子更願意去獨立。

寫在最後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舉止,我們在遇到困難時的心態和做法,在遭遇困境時,積極應對困難,積極解決問題的行為,都會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潛默移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態。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少些抱怨,多些成長型的心態,做孩子的榜樣。

而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我們也不能永遠陪伴在側,未來的風風雨雨需還需要他們自己去挑戰。所以,我們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學會放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培養獨立的孩子。而獨立,也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