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朱文正?朱文正又是如何丢了性命的?

田野上的疯马


好久不见了,白水先生向大家问候。元宵节快乐!

朱文正(1336-1365年),其父朱兴隆,朱元璋亲大哥。元朝末年,凤阳和全国各地一样爆发自然灾害,朱元璋离家讨生活,历经千锤百炼终成正果。在家老实务农的大哥朱兴隆英年早逝,留下朱文正孤儿寡母。为了活命,朱文正之母带朱文正投奔义军头领朱元璋。朱元璋正是用人之际,把朱文正当作自己的儿子般抚养。朱文正天生将才,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朱元璋喜爱。

朱文正最为得意之战就是洪都保卫战了。朱元璋打下洪都后,因此地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派,唯亲信和有勇有谋之人驻守朱元璋才能无后顾之忧,于是朱文正成了不二的人选。果然陈友谅为吞并朱元璋,亲率60万大军,巨舰数百艘,水陆并进向洪都杀来。朱元璋此时和张士诚作战,无瑕西顾,但如果洪都不保,朱元璋将腹背受敌,性命堪忧,深谙此道理的朱元璋给侄儿下达死命令“坚守待援“。

朱文正面对敌方60万大军,临危不乱将各方将领井井有条安排,他根据各将领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调配,使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心服口服,是为军事帅才,尔后走上前线召开阵前誓师大会,会上慷慨激昂鼓励将士们的士气,用现在的话说可以是-名堪当大任的政工帅才了。战斗中,亲自登上城楼,身先士卒,用大刀用血肉之躯抵挡敌军的无休止的攻势。他胜利了,以4万兵力对敌60万坚持了八十五天,朱元璋援兵到来,陈友谅望城兴叹,只能撤兵。

取得如此战果后,朱元璋封赏有功群臣,朱文正年轻气盛,对朱元璋不封赏他非常气愤,又因平时不善交际被小人谗言有异心,被软禁于桐城,郁郁而终。

朱文正虽为皇亲,但个性过于刚强,打仗虽然有条有理,有勇有谋,但年少轻狂,不懂收敛,不懂政治。

性格决定命运,被“娇骄“二气缠绕这应该是朱文正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的根本原因吧!


白水先生23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其父朱兴隆早亡,朱元璋起事以后,朱文正的母亲带着年幼的朱文正投靠朱元璋。当时太子朱标尚未出生,朱元璋视如己出,疼爱有加。

朱文正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若论战功,也仅排在徐达、常遇春以后。名将邓愈曾是他的部属。朱文正的军事生涯巅峰时刻是洪都保卫战,朱文正携据说是2万兵力抵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并坚守85天,等待朱元璋前来支援,最后逼得陈友谅撤退到鄱阳湖。堪称军事史上一大奇迹。后来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彻底击败陈友谅。

朱文正的结局是悲哀的。虽屡立战功,但是封赏之时未得到相应的封赏,于是在部属怂恿下朱文正欲投靠张士诚,背叛朱元璋。后被人告发,朱元璋亲自到洪都找到朱文正,见面就是一顿皮鞭,将其关押,欲处决朱文正,幸得马皇后劝阻,朱元璋才免其一死,终身监禁,后来这位颇具天才的军事将领在囚禁中死去。

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想一想大明王朝的开国将领大多死于非命,朱文正又犯了那么大的错,而没有被处死,只是监禁,可见朱元璋对这个侄子还是非常疼爱的。


涛哥1116


我是红辰梦劫,我来回答。

军事能力出众,情商偏低

朱文正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敛,朱元璋问:“想当什么官?”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

1、军事奇才,朱文正最被后人称颂的就是他的军师才能,曾在“洪都保卫战”中以四万人挡住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

“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正数度摧其锋芒,坚守85日等到太祖亲自率兵来援,陈友谅撤围退入,与朱元璋对峙。朱文正又断陈友谅,友谅遂败。”

2、朱文正是高祖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有意培养他,在朱文正立了大功后,没有立刻晋升他的官职。朱元璋作为人主,当然要考虑的多一点,自家侄子开国之后就是郡王。有此考虑,朱元璋还京后,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对功劳更大的朱正文暂未封赏。从这里开始,朱文正对朱元璋怀恨在心。

自暴自弃,心怀二志

“洪都保卫战”之后,朱文正因为没有得到封赏便开始骄侈觖望,更有甚者,在部下的怂恿下,他决定投靠朱元璋的敌人张士诚。

然而朱元璋老谋深算,棋高一着,早已得到了消息,当面质问朱文正,其见事情败露,乖乖被押解回了京城。

朱元璋本意直接处死他,马皇后劝解说:“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之后,朱文正被免官软禁于桐城,没多久就去世了。

结语

朱文正还是太年轻,不懂的韬光养晦的道理,本身已经立了很大的功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有时候不做要比做更为政治正确,待明朝开国以后做个太平王爷。

朱文正如果实在想造反,也要像他的堂弟朱棣一样,待朱元璋驾崩之后再造反。不过在笔者想来,以朱元璋的精明,在见识了朱文正的军事能力以后,绝不会给他兵权让其有造反的机会,毕竟侄子和儿子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红辰梦劫


朱文正,明太祖朱元璋唯一的(在世)侄子,其父亲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

朱元璋起兵后,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投靠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抚养(可能是大哥不在了,留下唯一的侄子),朱文正在刚开始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下属对他不满,但是没人敢说。

随后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众人,他不止会花天酒地,还会打仗。


在朱文正随军攻下集庆路时立了功,朱元璋问他想问什么封赏,朱文正却说: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立下大功不要封赏有两种可能,一:真的不想要,二:想要的不是封赏这么简单。

要说朱文正最耀眼的时候,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洪都保卫战了。1363年,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数次出战退敌军。坚守了85天,等到朱元璋率兵前来支援。

史书记载:他积极部署防务,整军备战,亲自上阵督战。以两万人抵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把洪都打成了一片尸山血海。

陈友谅败退,朱文正又断了陈友谅的粮道,陈友谅失败。

平定江西,朱文正再立战功。等到朱元璋回京后,大大封赏了常遇春,廖永忠等诸将士。朱文正立的功多反而没有被封赏,于是发了怒,变得失常。按察使李饮冰多次上书说朱文正不老实,有异心。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于是将朱文正押回京城,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被免官囚禁起来,没多久后就去世了。


朱文正这个人,战功卓著,颇具军事天才,最后在囚禁中死去未免可惜。他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每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做人(史上不缺这种人,洪都保卫战中的队友蓝玉也是如此)。

他的性格是他最大的败笔,心胸狭隘,性格刚强,品行不佳,如果不在这件事上摔跟头也会在其他事上摔。

朱文正出身布衣,勇于作战,为朱元璋立过奇功,然而却因一时之错(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不满封赏而去投奔张士诚),也就是他这种性格,让他丢掉性命,铸成了一生悲剧。


宣武军节度使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评价朱文正的话,我认为他有才能、有关系、没脑子。朱文正的主要战绩即是洪都保卫战。这是一场天才般的保卫战,说实话,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洪都保卫战除了朱文正这样的天才,估计没几个人能打出来。下面就看我给您具体分析吧。

一、波澜壮阔的洪都保卫战

朱文正是谁?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也是富有勇略,善于用兵。当时朱元璋是吴王,率军队主力出征,因此就将洪都给朱文正驻守了。为什么给朱文正呢?《明史》之中给了我们解释:

“及再定江西,以洪都重镇,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

洪都是当时的重镇,是朱元璋地盘的重要防线,这个地方必须要是骨肉重臣才能守护的。谁是骨肉重臣呢?那就是朱文正。

说实话,当时派朱文正去驻守洪都,很多人都是怀疑的。为啥呢?因为大家不知道朱文正的能力,而且朱文正表现出来的那种气质也很像个纨绔子弟而不是一个能打仗的人。当然,虽然人人都觉得朱文正很纨绔,但是朱文正在当时还是尽可能地在洪都附近做了相关的守城准备,据记载:

“文正增城浚池,招集山寨未附者,号令明肃,远近震慑。”

朱文正疏通了护城河,加固了城池,招募了附近山寨的山贼,训练军队,旗号严明,附近的人都为之震撼。不过说实话,朱文正做的这些工作是任何一个将军都应该做的,不久之后的洪都保卫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朱文正的挑战。

随后,陈友谅果然率领着他的大军前来攻打洪都,这便是对于朱文正的一次非常大的挑战了。陈友谅的军队非常强大,水陆并进,足足有六十万人,而朱文正有多少人呢?仅仅1万人。说实话,在《孙子兵法》里面写“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但是从来没有写过60:1该怎么做,因此摆在朱文正面前的是个危局。

面对着陈友谅的大军,朱文正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足足守了八十五天。一万人对抗六十万人,守了八十五天。当陈友谅撤军的时候,基本上洪都的城墙都要被陈友谅拆完了,“城坏复完者数十丈”。

之后朱元璋派兵回援,陈友谅撤军,朱文正派出手下大将断绝了陈友谅的粮道。可以说在江西战场上,朱文正居功甚伟。因此说实话,朱文正是个军事天才,是个非常能打仗的人。

二、朱元璋对于朱文正的培养

朱元璋是个非常惨的人,元末那一段岁月,几乎将朱元璋的家人全部杀死,因此朱元璋非常珍重亲情,珍重陪同在他身边的人。朱文正刚来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孩子,因此对待朱文正想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太祖、高后抚如己子”。

有人说朱元璋这种行为是把朱文正当作继承人来培养。个人并不同意。我觉得朱元璋之所以对朱文正那么好,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重视血亲关系,明白在乱世之中还是自家人信得过,想要借机培养朱文正,日后可以成为自己的左右手和太子的助力;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观念,当时朱文正的父亲已经死了,因此出于那种古代人的观念,朱元璋便承担起了照顾大哥儿子的责任。

说实话,朱文正一开始确实是按照朱元璋给他培养的轨道前进,成为了一个能打仗、有文化、懂是非的人才。曾经朱元璋问他,你以后想做个什么官啊?朱文正是如此回答的:

“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

这话可能是朱文正的心里话,但是结合朱文正未来的表现看,也可能是朱文正刻意这么说的。在乱世之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早熟一些,朱文正明白自己全凭靠着朱元璋才可以活下去,因此过早成熟的朱文正说出一些话来哄朱元璋开心也是有可能的。

之后朱元璋还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让他节制中外军事。一直到洪都保卫战结束的时候,朱文正和朱元璋还是其乐融融的,表现出了一副和睦的样子,这一切一直到了洪都保卫战结束后才改变了。

三、朱文正的叛逆

洪都保卫战胜利后,朱文正多大?28岁。说实话,即便是朱文正心智很成熟,但他只是个28岁的年轻人。战后朱元璋要论功行赏,结果常遇春、廖文忠等大将都得到了非常多的赏赐。因为朱文正前面说过自己不想要太多赏赐的话,结果朱元璋信以为真了,并没有给朱文正很多的赏赐。结果朱文正就怒了,据记载:

“性素卡急,至是暴怒,遂失常度。”

很多人这个时候都在指责朱文正,说他暴躁,说他贪婪,说他急躁……说实话,我们都只是站在上帝视角上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站在朱文正的视角看呢?洪都一战,朱文正是最大的功臣,即便是之前说过不要赏赐的话,朱元璋也应该表示一下,但是这一次朱元璋连表示都没有,直接就拍板了,换谁谁不生气?

我认为朱元璋的问题在于将国事和家事混为一谈了。洪都保卫战是国事,应该论功行赏,朱文正立了功劳,应该有赏赐;朱文正是他的侄子,这个是家事,因此朱元璋觉得可以暂时亏待一下他。我觉得这个是朱元璋的责任。

但是后面朱文正居然能想要投靠朱元璋的敌人张士诚,这个确实是朱文正的问题了。从国家来说,你是朱元璋的臣子,做贰臣这是错误的;从家事上看,你是朱元璋的侄子,你居然要投靠他的死敌?最终朱文正以免官被罢免。

如果让我给朱文正的做个最终评价的话,我认为就是“吾敬朱文正之才,吾惜朱文正之识,吾悲朱文正之遇”。朱文正不坏,他只是一个有点傻,有点才能,有点冲动的年轻人。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从军事上来说,朱文正确实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战将,在洪都保卫战中,以4万军队阻挡了陈友谅60万大军整整85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但他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他的悲剧,使他郁郁而终。

朱文正(1336-136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其父朱兴隆,乃朱元璋的大哥,早亡,朱兴隆死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年幼的朱文正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对这个侄子甚是喜爱,将其当作亲生儿子看待,悉心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朱文正也确实不负朱元璋厚望,在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对此朱元璋也是深感欣慰。

朱文正的军事生涯巅峰主要是在洪都保卫战中。

洪都,今江西省会南昌市,坐落在翻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说法,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控制了江西地区以后,便派朱文正驻守洪都,从这也足以见得朱元璋对这位侄子的重视与信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陈友谅统兵60万,进攻洪都,此时,朱元璋倾举国之兵正与东吴张士诚东线作战,无暇西顾,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张士诚,朱元璋便给朱文正下了死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援军到来。

此时,洪都守卫兵力仅有4万,而陈友谅的汉军号称60万,并且来势汹汹,兵威正盛,如要硬碰硬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摆在朱文正面前的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朱文正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将领,在他的有序调配之下,以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多次挡住陈友谅的多次疯狂进攻,虽然洪都城墙被攻破多处,但洪都始终牢牢掌握在他手中,硬是在洪都坚守了整整85天,沉痛打击了汉军的嚣张气焰,同时还极大地消耗了汉军的有生力量,最终等到了朱元璋援军的到来,对此,陈友谅也只能是望城兴叹,悻悻退兵。

洪都保卫战的胜利,使得朱文正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同时也为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最终鄱阳湖决战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战略主动。

但随着洪都保卫战的结束,朱文正的军事生涯也匆匆落幕,究其原因,这一切悲剧还是源自于他的性格缺陷。

朱文正固然有不世出的军事才能,但后世对他的评价普遍是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他在随朱元璋征战中,屡次立下大功,因此,朱元璋曾经问过他想要什么封赏,这时朱文正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度,信誓旦旦地表示:"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欣慰,认为自己这个侄子顾大局、识大体,对他愈加喜爱,封赏也就此作罢。

当然了,朱文正的这番表示,无非是客气客气、谦虚一番而已,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太过于实在,自己的一番客气话竟然还当真了!因此对朱元璋颇有不满。

尤其是在洪都保卫战胜利后,朱元璋照例要大加封赏功臣,本来朱文正功勋卓著,当记首功,但由于有了前番的表示,朱元璋大肆封赏了守城将领,却独独将他晾在一旁,暂未作任何赏赐,这让朱文正顿感大失颜面,不满情绪也达到了顶点。

自此之后,朱文正对朱元璋彻底失望,开始无心军务,对部下也开始疏于管教,甚至有些纵容,致使多有不法之事发生,同时,自己竟然还开始私通张士诚,图谋背叛朱元璋,最终被人告发,朱元璋闻讯后,匆忙赶到洪都城下,面对急忙出城迎接的侄子,话不多说,上去就是一顿胖揍,还说了几遍“你到底想干什么?”同时将他押回京城,软禁了起来。

朱文正被押回京城后,朱元璋一开始是想杀掉朱文正的,但在仁慈的马皇后的多番劝说之下,免了他一死,但正如前面说到的一样,由于他心胸狭窄,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了,一代天才将领就此陨灭。

当然了,朱元璋对自己这个侄子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洪武三年(1370),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并就藩桂林,也算是够意思了。

朱文正作为一代天才将领,军事能力自不必说,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性格的缺陷,即便不是栽在这件事上,也会坏在其他事情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一开始,他的悲剧就早已注定。


聊史论今


至正二十三年,朱文正朱元璋派去镇守洪都。他一到洪都就流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仕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城门,此外还有水道门。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洪都保卫战后不久,朱文正在部属怂恿下,欲投靠张士诚,背叛朱元璋。被朱元璋先发制人,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极力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朱文正在桐城软禁起来,终老囚中。

但朱文正所立下的赫赫战功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洪武三年(1370年),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就藩桂林,并传了14代,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朱文正于1365年与世长辞。




阿译啦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评价朱文正那就是他具有杰出的军事头脑,可是缺乏基本的政治思维,或许朱文正就是一个带有天才军事思维的孩子。他渴望他的表现能够得到大人的认可,而当大人不认可他的时候,他就会想一个孩子一样耍自己的小脾气。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脾气,而造成了最后悲剧的结果。

朱元璋的成功路上,他的亲缘关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朱文正是他的侄子,李文忠是他的外甥,沐英是他的养子,夫人马氏也是一个贤内助。朱元璋这个人虽然说有多疑,残忍的一面,但其实他非常在乎亲情。如果不是朱文正做出了让他无法容忍的事情,他是不会软禁朱文正的。

朱文正在《明史》中的记载记录其实并不多,只有聊聊几件。

太祖为吴王,命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及再定江西,以洪都重镇,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乃命文正统元帅赵得胜等镇其地,儒士郭之章、刘仲服为参谋。文正增城浚池,招集山寨未附者,号令明肃,远近震慑。居无何,友谅帅舟师六十万围洪都。文正数摧其锋,坚守八十有五日,城坏复完者数十丈。友谅旁掠吉安、临江,俘其守将徇城下,不为动。

这是朱文正在朱元璋成功路上做出的最大贡献。张士诚、陈友谅作为朱元璋的两大对手,在早期的时候其实力都强于朱元璋,而这里面以陈友谅更为强大。在陈友谅与朱元璋的交锋中,他们最早的一次正面交锋就选择在了重镇洪都,洪都作为朱元璋的一个重要屏障,为了保证不失,于是选择了他的侄子朱文正来坐镇。后来陈友谅率兵六十万攻击洪都,都被朱文正牢牢的挡在了外面,最终等来了朱元璋的援兵。而最终能够击败陈友谅和朱文正能够固守洪都不失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朱文正的功绩丝毫不亚于徐达、常遇春。这是朱文正军事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辉煌。

那么朱文正在历史上留下来的第二件事又是什么呢?

比长,涉猎传记,饶勇略,随渡江取集庆路。已有功,授枢密院同佥。太祖从容问:“若欲何官?”文正对曰:“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太祖喜其言,益爱之。

其实朱文正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朱元璋夸奖自己,他是在表现自己不计较功绩,但并不是真的不计较,结果朱元璋信以为真,真的没有奖励自己,甚至都没有多夸朱文正几句。于是朱文正的内心开始不平衡了。

太祖还京,告庙饮至,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甚厚。念文正前言知大体,锡功尚有待也,而文正不能无少望。性素卡急,至是暴怒,遂失常度,任掾吏卫可达夺部中子女。按察使李饮冰奏其骄侈觖望,太祖遣使诘责。文正惧,饮冰益言其有异志。太祖即日登舟至城下,遣人召之。文天上仓卒出迎,太祖数曰:“汝何为者?”遂载与俱归,欲竟其事。高后力解之曰:“儿特性刚耳,无他也。”免官安置桐城,未几卒。饮冰亦以他事伏诛。

朱元璋赏赐了所有的有功之臣,包括那些洪都之战中表现不如自己的人。朱文正见到这个结果心理都出现了不满,于是开始了自己暴怒、残忍的一面,后来被手下的人所告发。至于文中说他有异志,我是坚决反对的。如果他真的反对朱元璋,朱元璋来到他所镇守的城下,他完全可以杀了朱元璋,可是他并没有。还是仓促出迎,结果被朱元璋教训了一顿。后来的结果就是被朱元璋所软禁起来了。

从《明史》对朱文正的记载来看,其实朱文正这个人很单纯,因为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所以他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父亲。他守洪都城是为了朱元璋,他故作大度也是为了朱元璋,后来他的暴怒、残忍其实也都是希望朱元璋能够重视自己。他就像是一个孩子,这一生都是为朱元璋而活的。他对朱元璋的畏惧与尊敬,就像是一个孩子对待自己的父亲。他要真有异心,完全可以在朱元璋到他的地盘找他的时候杀了朱元璋。只不过,他的悲剧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侄子。在朱元璋的那个位置上,注定他不能给予朱文正父亲一样的关怀。


再言春秋


其实评价朱文正,由于史料被故意隐去的原因很多东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结合几个时间点来看就很有意思了。

1352年朱文正随母投奔起兵的朱元璋。

1355年朱元璋长子朱标诞生。

1356年朱文正随军攻下集庆路,战功赫赫,朱元璋欲封赏却为其所拒绝。

1361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1363年洪都保卫战爆发,朱文正坚守洪都城拖住陈友谅主力八十余天,鄱阳湖决战后陈友谅败亡,朱文正战功和地位达到顶峰。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长子朱标被立为世子。

1365年李饮冰又上奏朱文正有异心,朱文正被朱元璋免官囚禁而死。

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当1352年16岁的朱文正投奔朱元璋之时,当时尚无子嗣的朱元璋是否曾有意将这个已经成人的侄儿当作接班人来培养?毕竟短短数年之间,朱文正就迅速升至枢密院同敛,和徐达常遇春等宿将并列,这速度也太快了。

然而1355年,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出生,朱文正的地位就很尴尬了。

在1556年,朱文正随军攻下集庆路立下大功,朱元璋面对这个尴尬的侄儿问他想要什么封赏,朱文正却说:“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立下大功却不求封赏有俩两种可能,一:朱文正无欲无求,对封赏完全不感兴趣,二: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小小的封赏,而是更高的东西,比如…世子之位?

或许是为了补偿亦或是安抚,1361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位列诸将之上。基本上给了他能给朱文正最高的封赏了。

之后就调他离开权力中心,派到洪都城防备陈友谅了,被调离政治中心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了,朱文正守备洪都城期间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然而,他的机会还是来了,1363年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救援韩宋时,率60万大军突袭洪都城,将其重重包围。围城之中的朱文正是什么样的呢?

史书记载他积极部署防务,整军备战,亲自上阵督战,以两万残军弱旅抵抗陈友谅六十万汉军主力,坚守洪都城八十余天,把洪都城打成了一片尸山血海。最终等到了朱元璋姗姗来迟的援军,陈友谅解除对洪都城的包围,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陈友谅败亡。

洪都之战后,朱文正有着这不世战功,又身居大都督之职,在朱元璋阵营内的战功和地位已经达到顶峰,谅是朱元璋也已经无封可封了。


搞笑李老师


朱文正(1336-1365年)明朝开国名将,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朱文正的父亲是朱元璋的亲哥哥朱兴隆,也就是后来的南昌王。朱元璋起兵的时候朱兴隆已经去世,朱兴隆的妻子便带着朱文正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对朱文正非常好,朱文正长大后骁勇善战,元朝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并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负责节制中外的一些军事事务。

朱文正战功卓越,当年平定江西的时候,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多次挫败陈友谅,并坚守85天,最后使得陈友谅撤退到鄱阳湖。后来朱文正又切断陈友谅的粮草之路,最终导致陈友谅大败。因战后朱正文对封赏不满,随心生背叛,被朱元璋软禁,在1365年便抑郁而终。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其当时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