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什么要说“鲲鹏”的故事,他说的《逍遥游》到底是怎样的境界?

居士谈情说爱


鲲鹏是夸张的比喻啦,对于一个能“天人合一”的人来说,凡夫的眼界何其狭隘!逍遥游的境界就是:无拘无束天地间,自娱自乐不带你们玩。 这样也不好的,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癸水生


庄子也是一位道教思想家,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了大自然万物,都是自由自在逍遥的学说。

庄子在《逍遥游》作品中,借以神话寓言故事鲲鹏翱翔与雀鸟来说明,宇宙间万物,无论大与小,都有自己的天地,自由自在的逍遥无需任何条件并与大小区别无关,都是在世界上同样逍遥而己。

【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習也无力。”

意思就是,水聚积得不深,它负载大而没有浮力,风聚积得不大,它负载巨大翅膀就没升力。从这句话说明,鲲鹏大得很有名,同样也有它的弱点,而小小的雀鸟反而还有一定的优势。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怨,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斤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比小大也辩也。”

【译文】“鲲鹏翱翔九万里很了不起,但在雀鸟看来,九万里没有必要,还要带上三天的食物不直得,返回来还饿肚子,你看我多好,在蓬蒿上飞,累了就着在歇会,肚子又不饿多好呢,”以上是《逍遥游》文中一段雀鸟笑鲲鹏话。

庄子《逍遥游》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逍遥就是要优游自得,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境界,就必须做到无己,无功和无名。

“窅然丧其天下焉”,要想摆脱各种束缚就要真正忘悼自我。不能为物所致,志在不受任何拘束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是:乘着天地的正气,适应阴阳,风雨,自然的变化,来漫游天地间,有了这些还能靠什么呢!所以说,道行高的人就没有了“我”,有修养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名利。

综上所述,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境界就是教导人们,忘悼私欲,有用和无用不能唯物大、小、多、少所至,丢去一切功利和名利就可达到自由自在生活的最高境界!


刘梦辉1445414400581


鲲鹏之变,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从鲲鱼到鹏鸟,看似模样完全改变了,但其实,有着一以贯之的地方,有着变中的不变。“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说明这只鹏鸟还保留着鱼的记忆与本性,它奋起而飞,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却又那么亲水嬉水,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注意到庄子的这句话里面有个关键词:徙,迁徙的徙。从鱼到鸟的迁徙,从北到南的迁徙,变化成长就是一种迁徙。就个体生命而言,是时间的迁徙、空间的迁徙。就精神层面而言,是心灵的提升,是灵魂的升华,是庄子说的“无待”。《庄子》三十三篇,第一篇《逍遥游》就讲“无待”,“无待”在庄子那里是“自适其性”:要超越各种各样的束缚和狭隘,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实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每一个人都在岁月的流逝中,都会有自己的鲲鹏之变。在不断的迁徙中,去扩展自己,去探索未知,去跨越一切,去奔赴星辰大海。



西安交大黎荔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属于不同的流派。

道家流派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留下一部奇书《庄子》,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以擅长讲故事而著称,其中有很多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

一、鲲鹏与二虫

比如《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的开头,庄子便以汪洋恣肆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广大无边,神奇莫测的世界,诉说了一个充满瑰异想象力的神话,这就是很多人熟知的鲲鹏的故事:

在极北的地方,有一片北冥(北海),北冥中有一种鱼叫做鲲,它硕大无朋,超出人的想象,没有人知道知道它有几千里长。

更神奇的是,鲲能变化为鸟,叫做鹏。鹏也是极为巨大的动物,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宽,双翼展开就如同天边低垂的乌云。

鹏要飞到南冥(南海)去,它拍着海面低飞三千里,然后乘着龙卷风直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往南边飞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内篇·逍遥游》)

鹏鸟硕大无朋,一飞冲天,能从北海飞到万里之遥的南海,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然而鹏鸟却遭到了两种小动物的嘲笑。

蜩与学鸠嘲笑鹏鸟说:我飞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上去,就落到地面。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到南方去呢?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无待与有待

夏虫不可语于冰,蜩与学鸠的眼界就那么一点点大,自然无法理解鲲鹏一飞冲天的境界,反而嘲笑鲲鹏为什么要飞那么远。

庄子的目的自然不是讲故事,他用蜩与学鸠、鲲鹏比喻两种不同境界的人。蜩与学鸠就是那种有一定才学出仕为官之人,他们享受着高官厚禄,沾沾自喜。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内篇·逍遥游》)

而鲲鹏象征着境界高远的无待之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内篇·逍遥游》)

这样的人达到了绝对的精神自由,却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庄子·秋水》中说过另一个故事: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这时有对惠子说:“庄子是要来取代你啊。”惠子非常恐慌,可能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跟庄子相比差远了,所以他派人在城中搜捕庄子,搜了三天三夜。

庄子便去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名叫鹓鶵(就是凤凰)的鸟 ,要从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鹓鶵非常高洁,一路上它只在梧桐树上休息,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美的泉水。正巧有一只鸱鸟得到了一只死老鼠,正要美美的享用,一抬头却见到鹓鶵飞过。鸱吓坏了,以为鹓鶵要抢自己的事物,于是抬头发出了一声怒吼,想吓走鹓鶵。现在你也想用梁国来吓唬我吗?”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外篇·秋水》)

庄子将热衷官位的惠子比作下作的鸱鸟,把惠子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权势在庄子眼中不过是一只死老鼠而已。

庄子鄙视高官厚禄,那是因为他有更高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像鲲鹏一样逍遥无待,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无待的反面是有待,所谓“有待”,就是指人受到约束,精神不能自由,心灵得不到安放。

人为什么会“有待”呢,因为人有所追求,追求功名利禄,追求各种愿望要求。人的种种愿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实现,这些条件就会成为对人的束缚。比如想当官,就要阿谀奉承,想发财,就要起早贪黑……

庄子说,假如人能顺应万物的本性,把握自然的变化,扬弃被功名利禄束缚的小我,就能提升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无穷之境,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束缚呢?这就是“逍遥无待”的境界。

三、无用与有用

庄子追求的境界,是做一个对统治者无用的人。因为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是一个混乱黑暗的年代,各国国君穷兵黩武,想要吞并其他国家,因此战争不断。

在这样的时代里,如果你有用,就会成为统治者的牺牲品:

农民有用,会遭到统治者的无情剥削,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种出的粮食都被统治者搜刮去了;

士兵有用,他们要上战场替统治者卖命,最后变为累累枯骨,长平之战赵国几十万人被秦国坑杀,太残酷了;

读书人有用,他们为统治者变法,让国家强大,结果得罪守旧贵族,遭到他们的清算,秦国商鞅、楚国吴起最终都是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在这样的世道,如果想保全性命,就得做一个对统治者无用的人。所以庄子不愿为官,他曾说过一个关于乌龟的故事。

庄子在濮水钓鱼时,楚王派两个大夫去找庄子,说:“我愿意将境内的事情托付给您。”(意思是想请庄子出任国相之职。)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的骨头供奉在庙堂上。你说,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留下骨头享受供奉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两个大夫说:“它宁愿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庄子说:“你们走吧,我要拖着尾巴在泥里爬。”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外篇·秋水》)

在庄子眼里,享受高官厚禄,不过是像一只死乌龟一样,在庙堂上接受供奉。庄子宁愿做一只在泥里自由自在打滚的活乌龟,只有这样,自己的精神才能无比自由,就像一飞冲天的鲲鹏一般。

庄子的肉体混迹于世俗之中,他的灵魂却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看似矛盾,却在庄子身上融为一体。正如庄子所说: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杂篇·天下》)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准确的说应该是庄子为什么在《逍遥游》开篇【引用】鲲鹏的故事

这个鲲鹏最早记录于《列子·汤问》

是殷汤又问道:“事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的时候夏革回答中的一段:

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翻译过来:

终北国的北方有个溟海,叫做天池,其中有鱼,它体宽几千里,体长与之相称,名叫鲲。那里又有一种鸟,名叫鹏,翅膀张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彩,它的身体也与之相称。世间的人们难道知道这种东西吗?大禹巡游时看到它,伯益知道了,就给它取个名字,夷坚听说了,就将它记载下来。”

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这个记载,并改编加上了【鲲化鸟为鹏】这样一个变化。

为什么?

庄子列举了很多大小不同的事物(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御风而行的列子),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真正的逍遥游

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开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庄孙子就成了老装孙子了!庄子的意境之大,大到一锅炖不下,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小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谦虚礼貌,可结果发现谦虚礼貌纵容到坏人变老了!如果这事老子来看,叹口气说管不了我就不管了,毕竟你都老了还能得瑟几天?孙子来看,可能会出手管管结果背骂真孙子。所以处事还得看庄子手腕,闭着眼学老子看你疯狂,然后心里学孙子要你灭亡。


叼钻古怪叼钻


庄子为什么要说“鲲鹏”的故事呢?庄子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千万不要盲目攀比。人类的主要烦恼是什么?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偏偏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更幸福。因此,就出现了羡慕,嫉妒,恨等无端的烦恼。



气势恢宏话鲲鹏。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庄子讲的“鲲鹏”的故事。他说,北海有一种鱼,体形庞大,不知有几千里。它变化为大鹏鸟,其背不知几千里,它奋起高飞,双翼若天边的云朵,能激起三千里的波涛,能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气势何其恢宏。蝉与小鸟看到了,讥笑道,何必那么辛苦呢?我纵身飞起,最高飞到榆树上,有时飞不到,就干脆落在地上。

讲完故事后,庄子就要发表高明见解了。小知识比不上大知识,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诗经》中的蜉蝣,和庄子笔下的朝菌,朝生暮死,怎么知道一天的时光;蝉只能生存五个星期,怎么知道一年有四季。而椿树却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以长寿闻名,咱们一般人和他相比,那不得活活气死。



庄子还用“鲲鹏”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大的格局,大的境界,那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准备,付出更多的努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都讲了积极准备的重要性。

在庄子眼里,大与小是相对的,都是自然界的客观事实,大的不要自夸,小的也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必悲哀。

然后,水到渠成,庄子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我们都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有定力,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我相信我能当好司机,就是给我一个局长,我也不干。这就叫,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使世上的人都夸奖,我也不动心,即使世上的人都责备,我也不会沮丧。是啊,知道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是荣耀,哪些是耻辱,顺应天地的大道,把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不就做到了心灵,精神的自由了吗?



可见,庄子强调的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他强调的是做自己能胜任的事,不要勉强自己,不要和别人攀比,大有大的用处,如特别大的瓢,可以做小船。小有小的价值,如不龟手药,帮助国家打了胜仗。他强调通过修炼,从而达到顺其自然,内心超越现实的逍遥自在的境界。


江湖夜雨92


题目中关于鲲鹏在庄子逍遥游这一篇中对应的原文是: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首先,尝试分析描绘鲲鹏的意图。原文重点是在描写鲲鹏的硕大形象。庄子当然是讲给我们人类听的,这显然是用举重明轻、以大示小的方式来让我们人,注意到在与鲲鹏比较后,自身是多么渺小,不值一提。如果我们在结合下文看一看,就能推断庄子要揭示的逍遥之理。

逍遥游同一篇内,又描绘了冥灵和大椿的长寿:“(冥灵)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这又是一轮举重明轻,以大示小。相较于冥灵、大椿之长寿, 传说高寿800岁的彭祖也只能算“小年”。那不过百年的凡夫,寿数更加可怜了,只能算“小小年”了。

什么是逍遥呢?这个概念差不多可对应于佛教中说的“自在”和“解脱”。用现代概念呢,可对应于“自由”。

彭祖、冥灵和大椿,只是比人类长寿而已,在生命终归于死这个角度看,他们不逍遥、不自在、不解脱,也不自由。众生无论寿数长短,都无法自主于生命,有命咸归于死。鲲鹏如此的宏大,有力,其实也跳不出生死这个局限。以上罗列种种,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渺小短寿人类的不逍遥之现实。

原来逍遥游通篇都在说各种的不逍遥,让我们见识到比我们更加厉害的生命状态,那也只是相对的逍遥。个大小、寿长短都是不逍遥的存在状态而已!

那么真正的逍遥境界又当如何呢?答案在逍遥游中间一段,掐头去尾后的关键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也就是无我执;无功就是不刻意造作的无为;无名就是远离戏论(言辞概念)。

所谓丢弃小我得大我,丢弃大我得无我,无我才是永恒我。无功无为,而无不为;无所不为,而不执着所作所为。无名无戏论,从相对概念中超拔而出,住于无依靠之地,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有所住,即不逍遥,无所住即逍遥。有所造作,即不逍遥,无为则逍遥。有自我执著,即不逍遥,无我即逍遥。

在解释逍遥之道这个方面,庄子文辞华美,百曲千折的理路,让很多学人摸不到究竟。题主想知道到底逍遥是什么境界。其实“到底”的逍遥,本就超越了语言、思想的范围,凡言诠,皆不是。用禅宗的话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耐人寻味吧!道法妙难思,不可说,不可说。

以上用了以经解经的思路,将问题涉及原文通过上下对比,并结合佛教中类似观点,努力解读鲲鹏这一段的意趣,努力揭示逍遥的含义。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欢迎各位看官批评。





鼻烟客


庄子的目标是在

人间世逍遥游,

为何不逍遥?

就在于有对待:

大小是非长短寿夭⋯

而且相互歧视,

使物论不齐,

人心自乱,

而且往往以名相指实体,

守陈迹而不化!

莫把寓言当实事。

鲲鹏言其大,

而鱼鸟亦有小,

大可遥不能逍,

小可逍而不能遥,

庄子言逍遥,正是因其大,

而以为这是局限,

终了就是讨论如何在人间世可游!

第二章即齐物论,求齐也。

鱼大到无比,如山昆仑乎?

鸟大到无朋,其为鹏乎?

大小之别是我们有目共睹者,

因此而成为讨论的起点!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庄子“逍遥游”就是强调在认知服从天道法理主导支配下,事事顺其自然,在天道法理支配内逍遥遨游太空,自在度过一生,而能总不与天道辩证法理对抗,才能一生平安康泰。故其境界就是建筑在“顺命从运”道治的而不是“人治“基础之上的。今之人与社会从牢固“人治”观念根本转变到“道治”的观念境界生来,还是任重而道远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