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二战期间评价日军,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越高级将军越垃圾,这评价靠谱吗?

有挡CVT变速箱发明人


二战时期,日本是作为法西斯侵略国家,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相对于被侵略的国家也都是优势,不是很容易的战胜。

但对于苏联来说,即使面对的是关东军,但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很快的击败了关东军,并且俘虏了大量俘虏。

而在战争结束之后,朱可夫评价日军:士兵强悍,将领却蠢得像猪,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当时的日本,军事教育体系是非常的严谨的,并且也有相当的门槛,如果没有接受过“教育”那么上升也都是有天花板的。

首先日本的军事教育体制是毕业生考入地方军校,接受三年的军事教育,然后考入士官学院,再接受四年的正规训练,才能够分进军队。

而其中毕业成绩百分之十左右的学院才能够在军队“实习”三年之后报考陆军大学。

在考入了陆军大学之后,从陆军大学毕业之后,会在机关中轮换轮值,十年之后会升到大佐,随后继续在军队机关中轮转轮值,然后才能够当上将军,成为军队将领。

日本军官门槛就是他们的陆军大学,如果无法进入陆军大学的话,那么在军队中只能做到大佐联队长就到点了。

这就是为什么普遍下级军官普遍有强烈的战斗欲望,并且十分的勇敢,因为这些人长时间的呆在基层部队,有长时间的被《战阵训》之类的洗脑,情绪自然会狂热。

而在上层军官中就不是这样了,因为长时间的接触军校教育,往往在外部形势和自己判断不一样的时候,大部分会充当“鸵鸟”

这些人往往会对外部情形有清楚判断,但就是不愿意接受,并且往往因为在军校中的教育,会一如既往的向下推行。


其实在日军高层中,对于下层的洗脑也都是以“玉碎”进行洗脑,级别越高越知道战争的本质。

这些高层一方面给士兵洗脑无畏进攻,给死亡美化,但轮到了他们自己的时候却胆小怕事。

往往在战争中叫嚣声音越大的人,在战后审判的时候就会表现的越怯懦,这也是日本基层士兵与高级别将领之间表现的天差地别的根本原因!


三书青史


下面我来举个例子

日本海军中有这叫“逃之栗田”外号的日本军人--栗田健男

在瓜岛战斗中,栗田健男奉命率领舰队攻击岛上的亨德森机场,战列舰的强劲火力打的美军如惊弓之鸟。栗田健男没想到瓜岛上有美军的鱼雷艇,机场在被炮击之后,他们马上就冲向栗田健男的舰队。粟田健男,马上带领自己九艘驱逐舰,一艘巡洋舰,两艘战列舰逃跑。



在1941年陆军今村均大将带领16军登陆爪哇岛,盟军舰艇察觉到了威胁,在夜幕中撤退。结果被担任掩护任务的栗田健男所率领的舰队发现,栗田健男认为是盟军大举反攻了,马上就扔下陆军,率领舰队撤退。但是得知真是情况后,马上又带着舰队回来了,他向着盟军舰艇发射鱼雷,结果击沉了美国的重巡洋舰休斯顿号和澳大利亚的珀斯号,当然也存在误伤击毁了自己的运输船。

为什么日本人不怕死日本高层怕?


日本高层为了蛊惑日本军人无畏进攻,他们为了抵消士兵的怕死情绪,将死亡美化成玉碎。他们将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歪曲,将冲锋比喻成樱花盛开,将战死比喻成樱花盛开时突然凋落,以此来鼓动士兵奋勇向前。这些都是骗人的把戏。

知道真相的日本高层当然明白死了也是白死不如想把法活下去。所以当也接近真理是,你会变得越胆怯!



全视野一小白


朱可夫的这种评价是基本靠谱的,因为这是他在亲自指挥完诺门坎战役之后,于1940年5月奉召晋见斯大林时所汇报的。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见,毕竟之前连个军区司令员还都不是,尚不够级别谒见最高统帅,所以紧张激动的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斯大林询问起日本军队的真实水平时,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战战兢兢而不敢信口开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

朱可夫被选派到远东地区指挥对日作战时,不过是白俄罗斯特别军区的副司令员,1939年9月那会苏军“大肃反”还没有完全结束,许多高级将领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后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朱可夫当然也怕的不行,跟家里把后事都安排好了。结果是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反击日本关东军,最终胜利凯旋,扬名全国,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斯大林是在克里姆林宫公开召见的朱可夫,作为诺门坎战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刚刚被提前授予大将军衔,斯大林的接见一方面是奖赏,一方面也是当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见的还有莫洛托夫、加里宁等政治局委员,规格还是蛮高的,简单的寒喧后斯大林直奔主题:“你认为日军怎么样”?

(朱可夫在战场上)

朱可夫立正回答:“与我们在哈拉哈河(诺门坎地区)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这个回答是比较有技巧的,如果苏军击破的敌人是不堪一击的菜鸟队伍,那么朱可夫的能力和战功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打败顽强的敌人,才能证明我军的牛掰,这个道理每个将军都明白。同时朱可夫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狂热精神、白刃格斗和悍不畏死,确实在二战各国中名列前矛。

(苏蒙军人)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曾经大破日军,然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基本佐证了朱可夫的评价。

军史学家们也普遍承认,二战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是基层部队的主要支撑力量,他们对士兵的统率能力和战场上的战术指挥,基本是靠谱的。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设师团之所以战斗力不如老牌常设师团,正是因为只有大队长以上才是现役军官,中小队长都是预备役人员,实战中掌握部队和指挥能力较差。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本将官)

朱可夫继续回答斯大林的提问:“日本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对这段总结笔者个人认同一部分,日军的中高级军官进攻主动性是可圈可点的,但确实在战术上不会变通,很有股二杆子精神。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军事观察团也随同进行了战场考察,深感日军的步兵战术仍然停留在一战时期,对其用步兵保护宝贵的坦克、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的战法实在无法理解。

对日军的武器装备,朱可夫认为整体上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和火炮这两个方面,这也是实情。关东军累死累活拼凑出86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坦克更不必说了,在欧洲人眼里,日军的装甲车辆几乎就是钢铁玩具。



斯大林最后的问题是我们的部队打的怎么样,用脚丫子都可以想出来朱可夫的应对语言:“我们的正规部队打的很好,我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我们的炮兵在各个方面都比日军优越,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说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语气的所谓“正规部队”,隐指配合作战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比较糟糕。

斯大林对朱可夫同志的回答基本满意,当场宣布任命,朱可夫大将即刻出任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从此,朱可夫步入苏联红军核心领导层。诺门坎战役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斯大林有理由高兴和重赏朱可夫,因为不到一年之后日本主动提出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如果苏德开战,日本将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开战,苏联亦将保持中立。

在纳粹德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下,斯大林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腹背受敌的局面出现了。

(苏日中立条约签署)


度度狼gg


朱可夫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诺门坎战役后朱可夫去莫斯科向斯大林述职的时候对日军的评价基本就这个意思,同样的当时诺门坎的德军战地观摩团战后对日军也有类似的评价。

朱可夫及德国军官对诺门坎日军表现的评价

一、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

诺门坎之战后朱可夫对斯大林高度肯定了日军士兵的表现说日军基层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但是对于日军军官尤其是高级指挥官,朱可夫很是不屑,他对斯大林说:”日本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二、德国军事观摩团对日军的评价

诺门坎战役德国军事观摩团也参与了见证,战后对日军的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是:“他们(指日本人)的军事实力不仅很弱,而且在战略思想上还非常的愚蠢。他们就像的打法就像是中世纪的骑士,不过只是一群握着步枪只会向前冲锋的莽夫、蠢蛋罢了,我们与其结盟,真的是愚蠢!

朱可夫的评价很恰当

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恰如其分,而且他对日军基层官兵的素质还是认可的。

一、日军基层士兵战术素养高,打仗勇敢。

日军对基层士兵的训练是很严酷的,在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同时再加以超强度的训练,培养了大量的战争机器。日本由于资源匮乏,对士兵训练以单兵技术为主,设计,投弹 ,拼刺刀等都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受”武士道“精神熏陶,在战争中日军士兵作战异常顽强,即便是部队被打残打散,也不会放弃抵抗。日军的战死率在二战主要参战国中名列前茅的。

二、日军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大都自大傲慢,论资排辈,教条主义严重

虽然军队中论资排辈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日军明显比德国、美国、等主要参战国都要严重的多,日军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的升迁主要是论资排辈,就看你是不是陆军大学、海军大学这些学校毕业的,唯学历论唯成绩论,能力反而不是选拔人才的第一考量。

日军大本营的参谋聚集了陆军大学的精英,但是实际上二战中连日本人都称大本营是愚蠢和无能的代名词。

三、盛产战术家,缺乏战略家,短视严重

二战时期日本一度疯狂的将东南亚和太平洋搅得腥风血雨,势力范围广袤,但是这终究是昙花一现,日本决策层极为短视了,战争期间,日军是用一次次战术上的胜利导致了战略上的失败。偷袭珍珠港就是其短视行为的一次具体表现。

三、日军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

日军的战斗力实质上还是很强悍的,日本的战斗风格和方式面对钢铁洪流会吃很大的亏,但是面对装备远不如自己的军队就会充分发挥其优势,所以抗战中的日军是中国军队非常棘手的军队。

日本在二战中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中国还是一个纯农业国,在有代差的情况下,中国抗战坚持了十四年,全面抗战打了八年,对比几个月就投降的法国,中国的表现很优秀,当然这都是百万战死的抗日烈士拿鲜血换来的。


我家的猫叫皮蛋


朱可夫一点没冤枉他们。在二战的时候,天皇曾经喊出了一个口号,叫做什么“一亿玉碎”。这个口号,就是为了鼓励的手下的士兵们,一旦作战失败了,也要死在战场上,再不济也要杀身成仁,以这样的忠诚来报答天皇。实际上,很多士兵也的确这样做了,这种不计后果的打法,让和他们对敌的中美军队感到震撼无比。

可是到了战争末期,美国渐渐逼近日本本土。这些时候,率先动摇的反而是军方的高层。按道理来讲,应该有一些上层的军官主动选择自杀,也加入到这“一亿玉碎”的阵营中。但是很可惜,这些将军真的是懦弱又怕死,演技最好的是东条英机。他故作姿态地在胸口画了个圈,然后连开四枪。这四枪都避开了心脏,结果让美国人抢救了过来,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余的人,则更是“纷纷奉旨投降”了。

所以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本来打算和日本一路肝到最后的美军,都对日军突如其来的180度大转弯,弄得不知所措。不久之前,他们还打算死缠到底,这一下居然纷纷投降了,甚至投降得特别彻底。没有任何抵抗,美军就占领了日本本土。就因为这种复杂的性格,美国人还专门写了一本《菊与刀》,来阐述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时至如今,这本书仍然是人们所追捧的着作之一。

至于日本的军方高层,到底有多么昏庸,多么无能,别的答主在答案中,已经写得很明白了。所以我只阐述他们的色厉内荏,以及本质上的极度懦弱。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帮蠢货在军方高层盘踞,下面的士兵就算是再英勇,也迟早会沦为炮灰。

在战争结束好,真的是恶有恶报吗?还真未必。很多战犯当时都被美国饶恕,以方便他们继续统治基本。所以这些人的后裔,迄今仍然在日本上层社会任职。安倍晋三的姥爷岸信介,就曾经是东条英机的得力手下(俩人后来掰了,那就是后话了)。

依次为岸信介,安倍晋三,安倍晋太郎

我们不难发现,时至如今,他们的后代仍然掌控着日本的命脉。但是那些牺牲的士兵,可就永远死在外面了。

综上所述,日本的军方高层翻云覆雨,玩弄权谋那是有一套的。但如果真出来硬钢,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赶上一个普通的士兵,所以朱可夫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


关注@渭水徐公,你将看到更多有趣的历史。


渭水徐公


当然不靠谱。朱可夫他是苏联的战神。在苏联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对于下面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的部队下面的事情,他往往并不是那么清楚的。


苏联的历史上,就他们的高级将领来说,其实也就是那样。但是在情报往上传递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改变的。像是小胜或许就渐渐的被改成了大胜之类的。他朱可夫又不在现场,自己想要邀功稍稍夸大一些也查不出来。

所以在很有可能在朱可夫的眼中,自己的部队都是骁勇善战的,甚至可以以一敌百。但是实际观看苏联的历史,他们每次与德国的战役中,总是承担着更多的损失。


至于日军,作为他们的对手,舆论肯定会贬低他们。再加上又有几个人会在自己的上司面前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所以他有日军高级首领垃圾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本来拥有着领兵打仗天赋的人就相对来说比较稀少。所以日军中自然大多数都是平凡人。而他们的将领中自然也不会都是天赋异禀,但是日本还是有着不少有能力的高级将领,像是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冈村宁次,南云忠一,山下奉文等等。

至于朱可夫的这一番言论,无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知道苏联打仗可是基本上都在靠人海战术。


是阿维啊


评价别人的话之前,应该先去考证一下,别人有没有说过,是在什么时间、环境下说的,然后再去评价的。

1940年5月,斯大林召见朱可夫的时候,询问朱可夫日本军队的实力如何。

当时朱可夫说:“同我们在哈拉哈河(应该是指诺门坎事件)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在这个评价中,我们看到,朱可夫对日军的印象是,士兵很厉害,而越高级的军官能力越差。

以我们对日本的神之藐视,日本不但军官垃圾,士兵垃圾,整个日本军队都是垃圾,我们只要派出燕双鹰,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成见,深入地去了解曾经的敌人,应该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我写过日本二战时期士兵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军人,这一点,与朱可夫的评价相差不多,而关于军官方面,朱可夫的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也不见的全对。

日本军官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军官都是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在日本,一个人想要当军官,最好的出路就是读军校,先上三年的陆军幼年学校,然后通过考试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于日本陆士,我相信知道一点中国近代史的同学都是“如雷贯耳”,在二战爆发前,中国从日本陆士毕业的留学生多达1600人,这些人对我国近代军政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能考上陆士,很多人其实上的是陆士的预科军事学校,也就是东京振武学院,在此毕业后,才有机会正式到日本陆士读书,老蒋同志其实也只读完振武学校。

虽然在陆士毕业的学生回国后,都混上了将领,但是从本质上讲,陆士主要是为了培养军队中的基层军事指挥官而设立的,在日本,真正想要在军队中混成中高级将领,必须要报考陆军大学。

想要报考陆军大学,必须是陆士的优秀毕业生,在部队有两年以上经历,且未满三十岁的中、大尉的军官,而在陆军大学的学业时间尤其长,通常情况下,至少要八年才能完成毕业。

日本军事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鲁士的经验,是以培养专业化的军官为目的,注重理论,也有实践。

如果这样的军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日本中高级军官都能被称为垃圾的话,那我真的无话可说。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军事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军官没有士兵的经验,高级军官都是书呆子,因此,打仗过于死板。

实际上陆士毕业后基本都是从准尉做起,这其实可以算作是基层作战经验了,比如我们熟知的日军名将冈村宁次,1904年陆士毕业后,参加日俄战争,从小队副到小队长,后来又到陆军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日本陆军新星。

陆军大学的门槛其实很高,要求士兵必须有两年以上部队经历,而且还要中尉以上资质,没有实战的人压根就不可能担任中尉!

朱可夫是世界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在苏德战场上有着卓越的功勋,如果我们看了朱可夫受的军事教育,我们自然相信他所说的日军军官垃圾是有资本的。

朱可夫早年并非直接从军校毕业后才参军,而是从1915年应征入伍,打了几年的仗,到1923年被晋升为骑兵团长,次年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随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是士兵出身,然后再接受军事教育的军官,这样的军官的确比完完全全的军校生要强的多。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也未能占到便宜,最后的伤亡结果显示,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在这场战役中,由于日本害怕事态扩大,没有扩大战争规模,投入兵力有限,朱可夫领导下的苏军是占据全面优势而惨胜。

朱可夫因为这场战役而扬名苏联,1940年5月,斯大林召见他的时候,也是预感到苏德战争即将爆发,必须解决日本问题,所以才会对朱可夫提出这个问题。

从结果上来看,苏联和日本是各退了一步,1940年6月9日,双方正式缔结协议,1941年4月13日,日苏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如果苏联真的没把日本放在眼里,又何须签订这个条约?


史论纵横


朱可夫元帅与日军初次作战,是在诺门坎。战后对于日军的评价是这样的:

“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下级指挥人员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日本作为军国主义国家,对士兵训练非常重视,二战中,日军下级指挥官和士兵的训练水平确实很高的,处于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是没问题的。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国土狭小的小国,能在战争初期在东北亚,东南亚都压制传统的区域势力,靠的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当时不光中国国民党政府各路军阀节节败退,欧美列强势力也都被日军驱逐了。美英法这些殖民主义传统强国也都被压制驱逐,就说明了日军当时的作战水平确实是更胜一筹的。

我国大量的抗日神剧在丑化侵略者方面用力过猛,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侵略者很狡猾,很强大,我们是通过坚韧、牺牲、谋略才赢得的最终胜利,这才是历史事实。

回到日本军队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现代化不完全的国家,日军(尤其是中高层指挥官)保留很深的武士传统思想,中高层武官把自己当成封建领主,下级士兵是他们加官进爵,获得更多分封势力的工具,只要能让自己保住地位,能让他们提升自己的地位,下级士兵都是可以随时牺牲的消耗品,绝对不会怜惜。这就是日军战死率超级高,有大量自杀武器,在外武官屡次在没有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发动战役乃至战略动作的原因。爬到高位的那些人不至于是蠢才,只是利益驱使,会干出很多蠢事。

诺门坎事件是日本在入侵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之后,想进一步扩展到蒙古的势力,与已经扶植外蒙古政权独立的苏联爆发的局部冲突。

最终双方伤亡方面:

日军被击毙7696人,另有1021人生死不明。被打伤8647人,由于战场的气候、居住条件、过分劳累、缺乏饮水等原因,日军有2350人患病。整个战役,日军伤亡损失19000人,其中60%以上都是大炮,航空炸弹,坦克等重武器造成的。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

如果算实际伤亡和损失,苏军实际更大一些,但苏军高层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远高于日军。

苏军的重火力、技术兵器得分更多,为了给前线补给,还修了轻型铁路,人员和物资补充都好于日本。

日本后勤则主要靠骡马驼运,不能持久,而且受季节天气影响严重,如果持久打起来,也很快就会在人员和物资的消耗中败下阵。这是资源不济的小国的必然也是高层意识,组织等能力不足提现。

诺门坎之后,日本和苏联都尝到了对方的厉害,东北亚的大漠和草原也不是战略重点。双方几乎相安无事直到苏联彻底解决了德国。


躺赢主要靠实力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但凡事也有例外,如朱可夫所说,在二战期间日本士兵战斗力很强,打仗很勇猛,但是日本的将军就很庸才无能。以朱可夫先生的观点,职位越高的将军就显得越没用,对于这种评价真的靠谱吗?

朱可夫是苏联的一位知名将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军衔越高的将军就越庸才,对于他给日本军队的评价,很多人都保持不同观点。

据说日本下级的军官,接受过较高的军事训练,战斗力极强,而且誓死效忠天皇,被抓都不会投降,动不动就挥刀切腹。但那种在朱可夫看来,这些日本军官就是一堆垃圾废材,特别是高职位的军官包含将军等。

这个指挥高层的官员平时自己很少训练,行动能力也特别差,主要是观念保守顽固,往往认为的事情就要下属绝对服从。这些行为,在朱可夫看来都是极其愚蠢的,所以他就说越高级的军官越愚蠢。

诺门罕战役里,由朱可夫指挥的苏军终于遇到了日军,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朱可夫仅凭机械化军队跟炮兵就将日军碾压,由于日方战术太过呆板,不够灵活,往往都是由日本士兵冲锋送死,但这些日本士兵一个个都不怕死,打起来还特别凶狠,这也是朱可夫后来给出评价的原因之一。

在整场苏军VS日军的战役里,朱可夫发觉,日本的一些低级军官都拥有超强的战争素养,他们通常都是从一个普通士兵被提升上来,身经百战,战争经验足,相比一些高级军官,则是从其他途径升迁,很少亲临战场打仗,均是幕后指挥而已,他们的实战经验不如低级军官跟普通士兵。

不少人觉得朱可夫的对日军的评价较为接近现实。

1940年5月,当他会见斯大林时,亲口汇报了日本军队的实战水平,当时朱可夫就对斯大林给出了上述的评价,可见他连苏联总统都这样说,相信日本高级军官是废材的事情已经八九不离十。

后来朱可夫被斯大林器重,任职远东苏军指挥官,在那里他经常率领士兵跟日军开战,并且都是胜多输少。由于当时苏联的“大肃反”行动还是延续,导致很多高级官员莫名其妙就被召回莫斯科审查,接着人间消失。此时处在前线战场的朱可夫一点都不在乎,他一心只想把日本的关东军彻底打败。

最终朱可夫以傲人的胜利成绩,被提升为驻蒙苏联第一集团军司令官。在他的指挥下,大规模反攻日本关东军,最终把对方打败,朱可夫因此成为了苏联的战争英雄,一直被国人歌颂。

回国后,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就召见朱可夫,除了给他举行隆重颁奖之外,斯大林还特别问了朱可夫一个问题:“你觉得日本军队怎么样?”,朱可夫严肃的行了个军礼道:“日本士兵整体水平跟我军在哈拉哈河战役的日本士兵差不多,他们训练严格,遵守军纪,坚决完成任务,作战特别顽强,一些下级军官也经过艰苦训练,被抓一般不会投降,宁愿切腹而死”。

另外我国的桂系将领李宗仁在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回忆里曾表示:“日本陆兵战斗力之强,训练之精,世俗罕见,包括行军布阵,上到军官,下到士兵,都一丝不苟,按计划战斗,日方高级将领,虽缺乏出色战略家,但基本没犯什么大错”。这样看来,朱可夫的评价与看法和李宗仁是一致的,因为李宗仁的评价也从侧面证实了朱可夫的评价。

猫眼观史


据说二战时期大和号“把大佐以上的军官都宰了,日本才能得救。”这句话真假不知道,估计也差不多就这么回事。不过朱可夫的评价是真是假,同样难说。

日本在二战期间算是非常狠辣的一个角色,士兵不怕死这倒是真的,同样,军官也不怕死,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这个勇敢,并不能打赢战争。太平洋上被美军按在地上摩擦,1945年又被苏联的钢铁洪流碾压。



日本和苏联美国的战术上是有代差的,作战理念其实都还是停留在一战时期,这个自身原因一部分,对手原因也是一部分,毕竟当时对手装备还不如自己,谁成想后来跟苏联美国开战了。自身国家的实力,以及对手实力就把日军困在一个小圈子里了,后来和美国开战,也来不及了。而自身的战术就是围绕装备进行的。


说日军将军蠢,其实有时候还真对。你说你诺门罕一仗打输了,你看到的应该是坦克不行,不回来好好研制坦克,结果呢,日本灵机一动,苏联打不过,咱打美国啊,东南亚那些殖民军,打起来还是稳赢的啊,没到两年,日本和美国开战了。

当然,和美国开战一方面原因是美国逼的,但是南下这思想可是实打实的日本人自己定的。而在太平洋上,日本被美国的谢馒头吊打,这个时候日本弄了两个豹式回去研究,结果太晚了。讲真,你1939年和1940年干嘛了?开着豆坦克在那耀武扬威。


从日本在中国的一系列战役上看,日本的高级将领们能力确实还可以,海军也有山本五十六这样的奇才。日本能够在东亚横着走,日本的高级将领绝不是窝囊废,但这并不足以让他们能打赢战争。

日军中倒是有个人眼光战略都不错,只不过夭折了。他叫石原莞尔,日本陆军中的奇才,这个人的眼光非常毒辣,一手导演了九一八,这一次的冒险成功,让他扬名立万。然而他这个人性格却是最大缺陷,桀骜不驯,他对东条英机的评价是“他顶多能管好仓库里的15挺机枪,再多就不一定了”。正是他这种性格,让其在二战中并没有什么发挥,最后法庭上也没他,自己还因为没当上战犯生了不少气。


其实作为我们而言,不宜把日军评价过低,毕竟我们当年还不如他们,而且又打了十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