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贫穷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轩老师谈教育


小时候真的穷

奶奶做菜油都舍不得多下,买盐买油都没钱,

娃多,爸爸又懒就靠妈妈种地养猪来维持生活。


慢半拍小姐123


我经历过贫穷,那时候生活状态非常不好

2015年我检查出肿瘤,需要手术,检查结果不好,怀疑恶性肿瘤,术后病理出来果然是恶性,是最费钱的那种,化疗 放疗 内分秘治疗 靶向治疗 。

手术在市医院做的花了14000多 报完花了7000多。放疗在县医院做的 封顶27000 报销完花了13000多

最头疼的就是靶向治疗 进口药 一分都不报销 一支药22375元。靶向药跟中国癌症基金会申请的赠药 自己买了6支 国家赠了8支一共花了136410每次化疗5500-13000不等,最少时候没有大检查花五千多就一次那么少的, 多的时候一万三,做了8次花了7万多,在省医院做的化疗医保没连网必须全付,再回当地报销。

每天的生活就是奔走医院 ,遭受病痛的折磨 ,靶向治疗用药量根据体重算 那段时间吃饭都不敢吃太饱怕胖了药不够用 。妈妈去世早 爸爸又娶了后妈 因为她有自己的闺女比我小4岁 ,从我10岁她进门开始就一直挺讨厌我,因为她让我爸把我送人他俩再生个共同的孩子我爸不同意,所以我的孩子从小也没单独在我爸那呆过,那时候孩子8岁我去住院就把孩子放爸那被妹妹家3岁的孩子抓的脸上一道道印子 我心疼的不行 也不敢说什么 总要顾及我爸吧

有的亲戚知道我得了不好的病吓的一个尽对我爸哭穷,生怕跟他们借钱,大姑姐帮忙给弄的贷款,没跟外人借一分钱做完了全部治疗

治病负了债,康复的日子也一直在困难中度过,免疫力低 整天半死不活的 动不动就发烧不退,也是总在打针吃药,我跟老公三年过年没买新衣服

在最穷身体不好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放弃努力,一直从闺蜜那里拿手工活干,在家二十三十的挣,慢慢身体也恢复了 帐也还完了 ,孩子也12岁了很听话,老公在我生病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变成了习惯,现在虽然过的不富裕 但是我很满意


一片银杏树


富有对每一个人来说定义都不同,贫穷也一样,这个提问让我回忆起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岁月!

我从小生活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兄弟五个,他排行最后,然而并不是最小的就能受到更多的宠爱,他们那个年代是要靠去山西要饭才能活下来的,所以从小就没有吃过饱饭,身体也差,到了九几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一些,但我们家依然很苦,那时我还小,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见别人家孩子吃好吃的就会特别馋,每次过麦季的时候,我都会到路上捡人家掉下来的麦穗,不为别的,就是想用捡来的麦子换油条吃,因为肚子里缺油的缘故吧,感觉油条实在太好吃了,当然这个也要偷偷的进行,因为这对我们家来说太奢侈了,每次缴完公粮家里的余粮都不太够吃,所以就算是捡来的麦子也不能这样。当然,家里也会有改善生活的时候,就是在我生日的那天和过年那天,这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过生日我就可以吃上一饱煮的方便面,过年的时候可以吃上几顿肉,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这算是家里的大事。

等再大一些,印象深刻的就是姐姐的泪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我们家的大姐也是一样,家里的很多重担早早就压在了她的肩上,姐姐一直也都很坚强,对我也很疼爱,很少会哭,那次之所以哭是因为上学的原因,姐姐上完了小学就要升初中了,我还在读小学,初中在镇上,家里一来负担不起两个人的学费,二来家里农活就靠母亲和姐姐,所以父亲决定不让姐姐再继续读书了,姐姐哭的很伤心,之后红着眼睛抱着我说要好好学习,以后能过好日子,虽然那时还不太懂,可我能感受到她的伤心和无奈。

这也许就是贫穷给我最直观的记忆吧,所以现在生活好一些了,爸妈也不舍得浪费一丁点的饭菜,每次都要用馒头把菜汤沾干净吃掉,我也自然不敢花钱大手大脚,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


指尖情话13921


上世纪改革开放前后,七八十年代,我亲自经历的贫困:


一是吃不饱饭。家里孩子多,父母天天在生产队干活,还是吃不饱饭,每天一顿吃红薯,或是玉米糊。有时候什么都没得吃。记得没米了,奶奶去别人家里借,借来的又不够吃几天,父亲把大木头晚上扛到几十里外的村庄去偷偷卖掉,换来一担米。大米饭很湿,多放水看起来是多蒸了饭。没有油水,半天不到又饿了,我们就在野外庄稼地里找吃的。


二是没钱买东西。衣服总是哥哥穿了给弟弟,我好像上小学才第一次有了新衣服,冬天冻得生冻疮,因为棉袄不暖,棉花质量差,写字手握不住笔,脚冰凉冰凉的。草稿纸用捡到的报纸替,有时候读读报上的新闻还挺幸福的感觉。

三是一条裤子上大学。考上大学后 知道家里穷,除了借来的学费,什么都不敢要。所以夏天穿着一条裤子上大学了。其实班上大多数同学穷。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有了改善,但总是省吃俭用,还希望留一点寄给家里面。因为军训发了一套衣服,终于有了换洗的衣服。



贫穷和饥饿终于在改革开放后慢慢消失,苦难留在了记忆深处,自然感谢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欢迎讨论。


始宁郡主


我经历过两次贫穷,一次是三年困难时期;一次是初中一年级下半年开学的第二个月。

三年困难时期。记得1959年秋天,城里人经常背着旧工作服和旧衣服到屯里换玉米和高粮,屯里人很高兴,乐意用粮食换那些旧衣服。没想到转过年来(1960年春天)用粮食换旧衣服的人家粮食不够吃了。更没想到的是这年(1960年)由于气温低,庄稼长不起来,没打下多少粮食,除了按计划交了公粮后(实际上没交足),各家各户基本上没分到口粮。人们只好拣拾白菜邦子充饥,当时能吃到高粮糠,就算吃到粮食了。榆树皮也被人们扒得精光。最困难时,人们把玉米芯、玉米皮子用火碱浸泡了,清洗干净,再用大锅煮,用豆腐包过滤后沉淀为淀粉,用这种淀粉充饥。还有用谷糠充饥的。这两种东西是最难下咽的,吃了以后不但胀肚,而且干燥拉不下屎。由于营养不良,人们开始出现浮肿,腿上一按一个坑。在这危难时刻,公社和生产队决定发放返销粮,每人每天3两6钱玉米,外加一两黄豆。靠这点返销粮人们艰难地熬过了1960年的冬天和1961年的初春。到了1961年的三、四月份,大地里长出了野菜,有小根蒜、有曲麻菜、刺菜、车轱辘菜(车前子),还有槐树花、打碗花的根(也叫甜根)等等。各家各户都大量地剜曲麻菜,晒干后用麻袋装起来,当口粮。到了六、七月份,土豆下来了,也大量地储存以来,当口粮。就这样又熬过了1961年(61年还是低温不怎么打粮)的冬天和1962年的春天和夏天。1962年收成较好,困难时期基本结束。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就是从1960年的冬天到1962年的春夏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没钱少粮,真是太穷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和老伴特别珍惜粮食,剩饭剩菜从不倒掉,现在生活好了,也不扔剩饭剩菜。

初中一年级下半年开学后的第二个月又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完全是穷造成的。我上的初中是黑山县第四初级中学。学校每月收取3元钱伙食费。初一下半年开学后,第一个月的伙食费交上了,第二个月(1964年10月)的伙食费就交不上了,手里只有两毛七分钱。我父亲跟我说,你和学校说说,缓几天交,家里正在张落钱。我和学校说了,学校不同意,说,你家连3元钱都拿不出来吗?实在没办法,我只好用两毛七分钱买了半面袋子西红柿,一天吃二、三个,整整吃了一个星期,家里才把伙食费送来。吃西红柿,头两天还行,后几天浑身无力,跑肚拉稀,听课没精神,痛苦不堪。这是我最为困难的一次经历,完全是穷造成的。这次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从不气馁。

这就是我最贫穷的两次经历,那种生活状态让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布衣闲人10


我经历过贫穷

话说起来就要回到十几年前,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刚刚初中毕业步入社会。本身自己家庭就不富裕,就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正好我们村有一个人在广东那边的大城市,那时候大家都认为广东好挣钱,自己也怀揣着梦想,向父母要了去广东的车费,做了快两天的火车来到了传说中的大城市——东莞。投靠了那个熟人,就在他们的工厂上班,是做玩具的,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工厂就管两顿饭,伙食差不说还老是吃不饱。辛辛苦苦干了两个月才发工资(要押一个月工资),拿到了380块钱,感觉有点太不值,后来干脆就不干了。自己又来到了珠海,当时身上就剩下不到100元钱了,心想得赶紧找个活干,运气挺好没两天就进了一个电子厂,当时打听了一下工资什么的还不错就决定好好干,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干了不到一个月遇上全厂大罢工,咱也随波逐流然后被辞退,工资也没拿到,手里仅有的几十块钱流浪在大街上,也没有地方可以去,晚上就躺在公园的座椅上,幸好南方的天气不冷,就这样一天吃一顿炒米粉过了好几天。来广东的几个月时间里一下掉了三十多斤,之后又陆续干了好几份工作都不理想,快半年的时间穷的叮当响,兜里比脸还干净,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后来向父亲打电话要了点路费才回到了家。这真是我最穷的状态,有些东西用语言都无法表达。

现在明白一个道理: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风水轮流转,世事皆在变化中。穷人可能会发家,富人也可能会破产。人不论在何时何境,都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人穷不可怕,心穷毁一生。


勇敢的你


这要看你穷的时候是在成年还是在童年,我于三岁至八岁时住在缅北与云南接壤的江心坡,那里中国人称 “野人山”,早被划旧缅甸,但至今 (2019) 仍是处无政府状态。

那里的人穷到你没法想像,男的衣衫不整是理所当然,中年妇人因太热也没有几件衣服更换,就祗被上大布-条在身上,或祗穿内裤四处走,我是小女孩还未发育就和男孩子随山跑,男的全身赤祼,我 (有时)穿内裤,有也是很薄的因太热了,但深山中没有性侵这种事,不用怕。

生活快乐到不得了,早上下午都吃粥算了,因为没有其他东西可吃,随山走时摘点野果吃也很愉快,下午差不多时间跑回家吃点肉,家里有-盘一星期祗淮备-次的咸猪肉,用竹篮高高用绳子用滑轮扯上屋簷下“冷藏”,午餐每个成年人吃三片,小孩是两片,太迟到就什么都没有。

午饭至黄昏的时间都在山沟、山洞及密林中穿插,别以为我们女的会因此被晒得黑如非洲人,刚刚相反,由于山林的湿度很高,我们(特别是女的) 整天浸浴于如烟的雾水、河水及露水中,并有高入天际的树林遮荫,仿如永沐浴于春风秋雨,都有 (极)白晢嫩滑的皮肤,当然我也不例外。

到市场买东西我们小孩子最爱自愿做,翻山越岺三四小时来回是约六小时,好玩得很因活动笵围扩大了,也不用依时回家报到。噢,贫到穿衣不敞体、祗可吃稀粥饭及一点点肉也不足为惧,行多也都没所谓但最大问题是住烂屋。

我住的“祖屋”建于明代未年,是明朝败军造的,亚热带风暴来袭时,屋簷-定飞走,四度墙能塌剩-度是走运了,大风来时我们都躲进山洞避,经多年倒了再重建再重建,外貌恐怖东插西装都是旧兼经虫蛀的木板、生锈烂铁皮及旧轮胎,晚上睡觉必有大量老鼠及昆虫为伴,居住情况惨过非洲刚果,因他们的房子不是每年都最少要塌下一次及再重建-次。


ceciliapeng5


我经历过贫穷。用三个故事告诉你。

两岁的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灾荒年,每一餐吃不饱,大人们也是在人民公社的集体食堂吃个半饱。一天,自己小碗里的吃光了,远远不够,看看外婆还没有吃完,抢过外婆的碗,自己不好意思地说“尕婆(外婆)吃饱了,是吧!”

当知青的时候,跟一家贫穷的农民吃住一起,农忙的时候,正是青黄不接,天天吃土豆,而且皮都不刮,我们叫它“毛洋芋”,那些日子,每天收工回来,要吃以篮子大约七八斤毛洋芋,外加一钵只有盐没有油是咸菜汤

后来,去广州打工,有一次去湛江找活干,由于缺钱,一天一夜没吃东西,找个破招待所住下,第二天一大早,被一种海腥味惊醒,推开窗户一看,楼下是一个菜市场,于是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似乎那海腥味可以填饱肚子似的……这事,一辈子不敢忘记。

而我贫穷远不及我的学生们的贫穷。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武陵山区的我的学生们,要不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村,他们不仅完不成学业,起码的生存都成问题。为此,我为北斗星爱心会写过数十篇忆苦思甜的文字,几乎每一篇,都是含着热泪出来的(见致龄美文)。

想到曾经的贫穷,我不得不铭记邓小平当初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危难的大无畏和大气魄,铭记那一代共产党的改革人为中国拓出的幸福路,今天的幸福和富裕,来之不易呀!

日前听我的学生说,现在的学校,吃饭不要钱,学生食堂里的潲水里都有学生们倒掉的肉坨坨,我很心痛。




致龄


大家好我是“点我知天气”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经历过贫穷,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那段经历”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中姐妹5人我排行老大,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实人,从来不与别人发生争执,凡事能忍就忍,靠种地为生即靠天吃饭!当我6岁那年我下边的四个妹妹就都已经来到了这个世间,来到了这个贫穷却也不温暖的家中,由于家庭条件贫穷,我又是老大,所以从小就被赋予了很多成人才有的责任,由于父母种地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所以我每天起得很早,生炉子,抱柴火点锅做饭!照顾妹妹们一天的生活,还要经常由于妹妹们的错误,挨妈妈的打骂!小小的我脸上早已褪去儿童该有的稚嫩,小手上早已经不知什么时候布满了老茧,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每当由于农活太多,爸爸妈妈晚上回来特别晚的时候,我一个人领着四个不懂事的妹妹在家里就特别的害怕,害怕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不回来了,害怕他们出了什么意外,害怕…… 我时不时的背着最小的妹妹,领着其他的妹妹到村口去张望等待父母的回来的身影!我无数次偷偷的哭过,问过上天这是为什么!想过离开这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孤独无助的度过了人生本应该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童年!

坚持读书,改变命运,感恩社会,回报家庭!

在这样的生活中,唯一能带给我乐趣,忘记眼前痛苦的事情是读书,在80年代对于一个拥有5个孩子的农村贫困家庭供孩子上学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记得每次学校老师通知明天要交学杂费等等费用时我们5姐妹都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围坐在一起发愁,发愁怎么和爸爸妈妈说,先给谁交学费!最后由于家庭和自身的原因只有我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我从小学开始就凭着坚强的毅力发奋图书每次都是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可以减免很多学费,就这样一路上完了大学。

如今我也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常常给孩子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照顾,时常在经济方面帮助妹妹们的生活!


现在回忆起我的童年,我更觉得那是我一生的财富。

点我知天气


愚者没经历过解放前的贫穷,经历过解放初期的贫穷。但父毌经历过,听说过,比较了解贫穷是啥样子,啥滋味。父母親是贫僱农,离城30公里外的贫瘠农村劳动生活,碰到荒年,有个三哥几岁,因饥饿吃白泥土解不出屎而亡。那时候,生产力水平太低,有的地主也是住茅草土墙屋,子女读书也是挑几担谷子去交学费,仅吃穿不愁。穷人基本无鞋穿,白天天热基本上身赤体。有个姑娘是中农,有件好点的衣服舍不得穿,晚上都光身睡怕穿烂了。那时的农民,基本都是吃红薯包谷篮瓜为主食,吃泡咸菜过日子。父母在当地活不下去了,又离开到十几公里外稍好点的农村去租地主的地耕作,也搞不走,后流落进城打临时工,帮人,干体力活,混到解放。解放后,大哥进了地方国营工厂,30多元一个月工资,一家人基本生活才稍有好转。解放以后,前十几年,国家仍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建,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农民虽分到了土地,但人均产值仍很低,又要交公粮,普遍生活也仍艰难。59年,在农村,一个娘舅一家三四口人,因饥饿得水肿病,病死光了。我家在城里好多了,城市基本口粮有保障,吃不饱穿不暖但有生存保障。新中国,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好多了。虽然人民生活大多数人生活仍然贫穷贫困,但国家基础建设和国防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贫穷有历史原因,也有为国民长远利益不得不艰苦奋斗的无奈原因,国家创业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