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实:戴口罩可防止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

网传消息:一般工作生活条件下,正确佩戴口罩,足以保护公众防止气溶胶传播病毒。

鉴定结果:属实

属实:戴口罩可防止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

相关报道

权威解读:

  • 2月9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徐顺清介绍,大家可能把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混淆了,气溶胶就是一些非常细小的粒子,这个病毒颗粒不可能在空气中长时间存在。
  • 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渠道。
  • 一般情况戴口罩是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的。开窗、正常室内通风时,气溶胶传播的概率非常低。


相关链接:

<tt-link>


延伸阅读:

气溶胶到底是什么?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气溶胶实验室负责人要茂盛教授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回答道:气溶胶指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0.1毫米),我们熟悉的PM2.5就是一种气溶胶。病毒气溶胶是生物气溶胶的一种,生物气溶胶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真菌、花粉以及其他来自生物的副产物等。飞沫其实也是生物气溶胶的一种,只不过来源于人,人呼出来的是高湿度的生物气溶胶颗粒。如果是病人呼出的气溶胶,可能包括病毒等多种病原体。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什么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气溶胶传播?

在国家卫健委5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这样描述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可见,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渠道。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对此解释是:“本条更新内容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在进行如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应注意采取空气隔离措施,如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因为做一些医疗操作的时候,比如做气管插管、支气管镜、齿科操作时,会产生气溶胶。

所以,一般的民众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只需主要注意飞沫和接触传播就可以。

戴口罩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染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表示:

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

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只要安心在家,不去人多密集场所,病毒不可能“乘坐”气溶胶飞那么远顺着空气进来追杀你的。

关于口罩你需要知道的

医用防护口罩能够阻隔95%的气溶胶颗粒物。一线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此类口罩。

呼吸防护口罩/工业防尘口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KN95/KN90口罩,能够阻隔95%/90%的气溶胶颗粒。普通人群在普通场景佩戴此类口罩就已经足够。

医用外科口罩的气溶胶颗粒阻隔率为≥30%。普通人群在普通场景佩戴此类口罩基本够用,而且比KN95、KN90更舒服一些。

普通医用口罩对于气溶胶颗粒阻隔率没有具体要求,只规定了细菌阻隔率。此类口罩的防护作用较弱,但是戴总比不戴强,因为其熔喷过滤层和表面防水层的存在,对于飞沫的阻隔能力还是比纱布、海绵口罩强的。

对抗“气溶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 先盖盖,再冲马桶:因为粪便中会有病毒,冲洗马桶的水流会产生气溶胶,如果把马桶盖盖好,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
  2. 戴口罩:咳嗽、打喷嚏都会产生气溶胶,戴上口罩,也可以避免气溶胶释放到环境中;如果没有戴口罩,咳嗽和喷嚏时需要有纸巾或者衣袖遮挡。
  3. 勤洗手:气溶胶携带的病毒,会落在公共场所里,比如扶手、电梯按钮上。手接触到病毒,就有可能带来感染,所以应该好好洗手,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4. 清理鞋底:病毒会附着在气溶胶颗粒上沉降到地面,人在走路时可能会把地面上的病原体带起。因此去过公共场所,特别是去过医院,鞋子可能会沾有含病毒颗粒。
  5. 不要让小孩在公共场所玩跑打闹:小孩由于身高原因,非常容易吸入地面扬尘中的病毒。如有病人排放物沉降在地面上,而且浓度高,一旦吸入后感染风险比较大。
  6. 医务人员可经常释放衣物静电:由于带静电的衣物会更容易吸附带有病毒的颗粒,医务人员可注意经常释放衣服的静电,可通过触摸接地金属物品的方式释放静电,从而减少衣服吸附病毒的数量。

了解了关于“气溶胶”的这么多知识点,就容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常规的防护措施就可以避免“气溶胶”传染。因此,对于气溶胶传播病毒,我们要重视,但不要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