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遗址是虞舜的虞朝吗?三星堆文明是夏朝吗?

洛神昆仑


良渚文化近两天很火,影响面很广很广,原因你们应该已经知道,那就是良渚文化被评为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良渚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谓实至名归。良渚乍听起来会容易让人联想到梁山伯和祝英台,梁祝家喻户晓,现在良渚也名声大噪。目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共有55个,当仁不让处于世界第一。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一带发现了良渚遗址。当时,人们认为良渚只是一个古代村庄。

1986年,反山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大家才意识到良渚的重要文化地位,玉器也就此成为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形象。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浙江省博物馆选送的其中一件国宝,就是一块于反山墓地发掘的玉琮,其上刻有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神人兽面”图案。 2007年,考古人员发现良渚遗址上曾坐落着一座史前最大的古城,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良渚古城拥有王陵、宫殿、粮仓、祭坛、作坊、河道等一系列设施,需要说明的是,良渚的玉器制造业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由于良渚文化的上限在前3000年左右,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不过,良渚文化并非虞朝,其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代表,而传说中的舜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

四川广汉三星堆是长江上游的一个著名遗址。在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之谜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立刻轰动了世界。同时,三星堆古文明也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谜。三星堆文化和夏人没有关系,禹兴于西羌之说没有得到考古学上的支持,三星堆文化应是蜀地文明的代表,其文化的毁灭和良渚文化的去向一样,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谈史说鲁


为何说华夏文明同源多流?“同源”即华夏族祖先是伏羲女娲基因O3,伏羲女娲在山东创造的先进的东夷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在三皇五帝时期,东夷是神州的首都和文明中心。伏羲女娲开创的东夷文化标志是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说明华夏族不是外来民族,就是山东东夷诞生的土著民族,其中出土了大量龙身龙纹玉器,说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龙图腾就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的信仰崇拜了,也说明华夏族即是龙种。“多流”是指,伏羲女娲先占据了地理条件优越的山东,在此繁衍生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生有九个龙种,即上古八大姓部落,伏羲为九个龙种分封九州(九州范围包括辽宁内蒙宁夏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内地福建广东广西云贵)九个龙种将先进的东夷文明带到了自己的封地,创造了各自的文化遗址。比如代表青州山东东夷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是蚩尤部落创造的,代表雍州山西的仰昭文化遗址是炎帝部落创造的,代表河北冀州的红山文化遗址是黄帝部落创造的,良渚文明遗址是华夏扬州的部落,四川三星堆文明遗址是华夏梁洲的部落,这些都是伏羲的九个龙种部落的子孙后代创造的文明遗址。北方狄族和南方蛮族,西方戎族到了解放前期还是原始社会,不会作衣服穿动物皮毛,茹毛饮血吃生食,不会冶铁用石器,更没听说过他们会做陶器玉器,一直处于蛮荒未开化时代,那些文明遗址出土了这么多陶器玉器怎么可能是胡人少数民族的文明遗址?胡人哪来的文明遗址?那些文明遗址都是祖龙伏羲为九个龙种分封九州后,由九个龙种部落将先进的东夷文明带来到自己的封地后产生的文明遗址。


洛神昆仑


上虞,余姚,绍兴大禹陵,三代史就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明的一段地方史。5000年前的海侵,良渚及宁绍平原被淹,夏族人沿海岸线北上,再挺进中原,治水拯救中原土著,良渚文化由此传播,并成为中原文化。因为是外来移民,人口并不占优势,逐渐被中原土著所同化和驱除,文明被继承,种族被同化被消灭。

大致如此。

所谓越国,不过是遗留在本土的良渚人所建立,自然跟夏族人同源。禹作为夏族王族族长,回到绍兴匡合诸侯,不过是光宗耀祖,归本溯源,死后葬于绍兴更是叶落归根而已。

其实证据非常多。“家“字,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一楼养猪,二楼住人,跟中原穴居完全无涉。良渚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良渚人水利技能在海侵时期的就是黄金技能。良渚象形符号在中原发现成甲骨文,在越国发现成鸟虫书,同源两枝而已。

为什么东夷的徐国跟越国同宗?都是良渚人而已!留在本土的良渚人演变成越人,迁移到苏北山东的良渚人演变成东夷的一部分,然后发展成商人,再迁移到中原的成为夏人,夏人被商人打败后,被驱除到西北,就成为匈奴什么的祖先。秦王嬴政是商后裔,是良渚的东夷一枝后裔,是良渚的后裔,秦始皇东巡琅琊是祭祀良渚东夷祖先,到会稽是祭祀良渚祖先,如此而已。

当然,所谓王族的良渚人夏人不过是中国成千上万部族的一个,良渚基因能够在当今汉族基因留下明显烙印,正是说明了这段征服历史。


荼蘼香晚


金陵少年作答。

一.良渚文化非虞朝。

01.良渚文时与虞朝错时。

《史记》之文,在夏前此,尚存至少两朝,分为“唐”、“虞”,分之则五中之尧、舜。尧舜正在中国历史上禅制之末,虞舜在位五十年后,将帝位传给禹,禹复传其子启,打破禅制,启其室之世制。由此可见,虞夏相继。而于夏兴世之推有数说。由夏商周断代工布之《夏商周年表》定为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存约九百一十九岁。如此说来虞朝之有时宜于夏之兴也,亦即公元前2100岁。

02.良渚与虞空间异也

复之之,据史记,唐、虞两朝,前后相连之,唐尧禅舜,是为虞朝。亦即唐、虞两朝,一体之,其心内都是合之。五帝末以大水之故,五帝之都徙之远患之河东,亦今之晋南附近,唐、虞皆在此都。《竹书纪年》,唐尧、虞舜即位后,皆曰:“居冀”(冀州,黄河南北,河东地。此外,《尚书》舜典载,帝在位尝巡狩四,二月东巡狩至泰,五月南巡狩至衡山,八月西巡狩至华,十一月巡至恒岳。此证虞朝壹地之心地即在中国,而非良渚文在之吴越。



由此可见,虞朝存之时与地皆与良渚文化错戾,以虞朝应至良渚文上。

二.三星堆文化非夏朝

01.三星堆起早,不为有文明之久久。

因考古见,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建夏也,三星堆文犹在初者也,户口甚稀。三星堆人至公前八世纪,乃立一城,且有一座。普为诸考古学家,一城之有,不足以兴夏之国。

02.其次,自文明发达此析。

国际上有定文明之三本:文字、城市、彝。是故,彝器之铸也,文也要足。三星堆基地得多态奇之彝,故称为“史前文明”、“外星文”。须明者,,此釜之世多为商、周季年初。三星堆最早之彝,盖公元前十七世纪,且铸工大始也。

同为公元前十七世纪,为夏王之二里头墟,既能熟造彝器。洛阳博物馆藏之夏文铜鼎、铜爵棋子方,上海博物馆藏之夏绿松石青铜秉钺,皆朝廷初乃出之祭器,为之二里头址之文达此。

03.最其后,文字。

以今之稽古见,三星堆与河南二里头基址,并未见文。而多考古学家以,中国龙山文生者器上,已有大刻画象。山西之陶寺墟,已见于疑似文。复虑商甲骨文既熟,二里头址存文字之机绝。但书势与文用习异,不能存而已。

看三星堆遗址,略可定不存文。以考古学家之考证,三星堆文至周初,乃忽从四川地消。至亡前期,并未见文,文至此而见之却也。而同时之周,已立了建制王,并用而甲骨文与文,始作中华文明中之礼文。

可见,三星堆文明不是夏,更非“史前文”与“外星文”。其惟中华文明终始中一支。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是否存在不太好说,毕竟连夏朝也还没被考古证实。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有时是“夏商周”的概念,也有时是“虞夏商周”的概念。参考链接夏商周之前很可能还存在一个虞朝。但中国的某些“专家”急功近利,偏要认为虞朝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甚至将虞朝与良渚文化扯上关系,这就非常可笑。从古籍来看,虞朝可能是一个类似于夏商周三代的长达数百年的王朝,有颛顼、虞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瞍、舜等诸多君主;这个世系究竟是“有虞氏”部落首领的世系,还是天下共主、部落联盟首领的世系,也不好说。虞朝之说又与传统意义上的“五帝”之说有冲突,这样该把“唐尧”、“少昊”等人放到什么位置上去呢?朝鲜半岛的古国新罗就有传位给女婿的传统,唐尧把王位传给了女婿舜,可能虞朝的王位继承制类似于早期的新罗?

如果虞朝确实存在,那么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就是它的重要遗迹。陶寺遗址的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陶寺还有专门的王陵区。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推测而已。在目前考古证据匮乏和先秦文献不足的情况下,夏朝也只是传说,虞朝的存在性也就无法证实。

三星堆金沙古彝族文化震撼了中国史学界,到今天尚未清醒过來。为什么?因为经过多轮碳测,其遗址和文物确定年代在4800年一3000年,比殷商早1200年,对应的不仅是夏朝,而且还有夏朝之前的唐虞传说,彻底颠覆了中华文明起源黃河文化的史学观,


秦帝辉腾


大约在4700年前~4600年前,炎帝、黄帝、蚩尤雄踞一方,一般人都以为是中华大地他们三分天下,其实在东南部还有一个非常强盛非常先进发达的良渚古国,炎黄蚩尤是在良渚古国的中期,他们都不敢惹强大的良渚古国,中华大地是四分天下。但是那个时代有一个虞朝,炎黄蚩尤也在虞朝的中期,那虞朝在哪呢?当时良渚以外的地方都是部落联盟,相对落后,跟虞朝不匹配,不可能是虞朝。虞朝的时间跟良渚古国符合,虞朝是一个国家,当时只有强盛先进发达的良渚古国是以国家形态存在,而且时间上也符合虞朝,就当时的情况来讲,虞朝这么一个强盛的国家,除了良渚古国没地方可以是它了,所以良渚古国就是虞朝,后来都城搬迁到了蒲阪,太湖流域的民众有的北上,有的南下,有的向西北迁移,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帝王,舜软禁了尧,逼他禅让成为部落联盟共主后,虞朝的疆域是原来的虞朝加上尧的部落联盟的疆域,包括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华夏大一统的格局,也为夏朝奠定了基础。

三星堆不是夏朝,考古已有定论,夏朝至今没有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