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遺址是虞舜的虞朝嗎?三星堆文明是夏朝嗎?

洛神崑崙


良渚文化近兩天很火,影響面很廣很廣,原因你們應該已經知道,那就是良渚文化被評為了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良渚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可謂實至名歸。良渚乍聽起來會容易讓人聯想到梁山伯和祝英臺,梁祝家喻戶曉,現在良渚也名聲大噪。目前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共有55個,當仁不讓處於世界第一。1936年,在浙江餘杭良渚一帶發現了良渚遺址。當時,人們認為良渚只是一個古代村莊。

1986年,反山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大家才意識到良渚的重要文化地位,玉器也就此成為良渚文化的標誌性形象。在《國家寶藏》第一季中,浙江省博物館選送的其中一件國寶,就是一塊於反山墓地發掘的玉琮,其上刻有良渚文化的標誌性紋樣“神人獸面”圖案。 2007年,考古人員發現良渚遺址上曾坐落著一座史前最大的古城,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良渚古城擁有王陵、宮殿、糧倉、祭壇、作坊、河道等一系列設施,需要說明的是,良渚的玉器製造業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

由於良渚文化的上限在前3000年左右,進一步佐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不過,良渚文化並非虞朝,其是長江流域文明的代表,而傳說中的舜則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

四川廣漢三星堆是長江上游的一個著名遺址。在四川廣漢約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之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立刻轟動了世界。同時,三星堆古文明也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謎。三星堆文化和夏人沒有關係,禹興於西羌之說沒有得到考古學上的支持,三星堆文化應是蜀地文明的代表,其文化的毀滅和良渚文化的去向一樣,尚需要進一步探討。





談史說魯


為何說華夏文明同源多流?“同源”即華夏族祖先是伏羲女媧基因O3,伏羲女媧在山東創造的先進的東夷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在三皇五帝時期,東夷是神州的首都和文明中心。伏羲女媧開創的東夷文化標誌是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黑陶器,這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說明華夏族不是外來民族,就是山東東夷誕生的土著民族,其中出土了大量龍身龍紋玉器,說明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龍圖騰就已經成為華夏先民的信仰崇拜了,也說明華夏族即是龍種。“多流”是指,伏羲女媧先佔據了地理條件優越的山東,在此繁衍生息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生有九個龍種,即上古八大姓部落,伏羲為九個龍種分封九州(九州範圍包括遼寧內蒙寧夏甘肅陝西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內地福建廣東廣西雲貴)九個龍種將先進的東夷文明帶到了自己的封地,創造了各自的文化遺址。比如代表青州山東東夷的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是蚩尤部落創造的,代表雍州山西的仰昭文化遺址是炎帝部落創造的,代表河北冀州的紅山文化遺址是黃帝部落創造的,良渚文明遺址是華夏揚州的部落,四川三星堆文明遺址是華夏梁洲的部落,這些都是伏羲的九個龍種部落的子孫後代創造的文明遺址。北方狄族和南方蠻族,西方戎族到了解放前期還是原始社會,不會作衣服穿動物皮毛,茹毛飲血吃生食,不會冶鐵用石器,更沒聽說過他們會做陶器玉器,一直處於蠻荒未開化時代,那些文明遺址出土了這麼多陶器玉器怎麼可能是胡人少數民族的文明遺址?胡人哪來的文明遺址?那些文明遺址都是祖龍伏羲為九個龍種分封九州後,由九個龍種部落將先進的東夷文明帶來到自己的封地後產生的文明遺址。


洛神崑崙


上虞,餘姚,紹興大禹陵,三代史就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明的一段地方史。5000年前的海侵,良渚及寧紹平原被淹,夏族人沿海岸線北上,再挺進中原,治水拯救中原土著,良渚文化由此傳播,併成為中原文化。因為是外來移民,人口並不佔優勢,逐漸被中原土著所同化和驅除,文明被繼承,種族被同化被消滅。

大致如此。

所謂越國,不過是遺留在本土的良渚人所建立,自然跟夏族人同源。禹作為夏族王族族長,回到紹興匡合諸侯,不過是光宗耀祖,歸本溯源,死後葬於紹興更是葉落歸根而已。

其實證據非常多。“家“字,河姆渡幹欄式建築,一樓養豬,二樓住人,跟中原穴居完全無涉。良渚玉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良渚人水利技能在海侵時期的就是黃金技能。良渚象形符號在中原發現成甲骨文,在越國發現成鳥蟲書,同源兩枝而已。

為什麼東夷的徐國跟越國同宗?都是良渚人而已!留在本土的良渚人演變成越人,遷移到蘇北山東的良渚人演變成東夷的一部分,然後發展成商人,再遷移到中原的成為夏人,夏人被商人打敗後,被驅除到西北,就成為匈奴什麼的祖先。秦王嬴政是商後裔,是良渚的東夷一枝後裔,是良渚的後裔,秦始皇東巡琅琊是祭祀良渚東夷祖先,到會稽是祭祀良渚祖先,如此而已。

當然,所謂王族的良渚人夏人不過是中國成千上萬部族的一個,良渚基因能夠在當今漢族基因留下明顯烙印,正是說明了這段征服歷史。


荼蘼香晚


金陵少年作答。

一.良渚文化非虞朝。

01.良渚文時與虞朝錯時。

《史記》之文,在夏前此,尚存至少兩朝,分為“唐”、“虞”,分之則五中之堯、舜。堯舜正在中國歷史上禪制之末,虞舜在位五十年後,將帝位傳給禹,禹復傳其子啟,打破禪制,啟其室之世制。由此可見,虞夏相繼。而於夏興世之推有數說。由夏商周斷代工布之《夏商周年表》定為約前2070年一約前1600年,存約九百一十九歲。如此說來虞朝之有時宜於夏之興也,亦即公元前2100歲。

02.良渚與虞空間異也

復之之,據史記,唐、虞兩朝,前後相連之,唐堯禪舜,是為虞朝。亦即唐、虞兩朝,一體之,其心內都是合之。五帝末以大水之故,五帝之都徙之遠患之河東,亦今之晉南附近,唐、虞皆在此都。《竹書紀年》,唐堯、虞舜即位後,皆曰:“居冀”(冀州,黃河南北,河東地。此外,《尚書》舜典載,帝在位嘗巡狩四,二月東巡狩至泰,五月南巡狩至衡山,八月西巡狩至華,十一月巡至恆嶽。此證虞朝壹地之心地即在中國,而非良渚文在之吳越。



由此可見,虞朝存之時與地皆與良渚文化錯戾,以虞朝應至良渚文上。

二.三星堆文化非夏朝

01.三星堆起早,不為有文明之久久。

因考古見,公元前21世紀,禹之子啟建夏也,三星堆文猶在初者也,戶口甚稀。三星堆人至公前八世紀,乃立一城,且有一座。普為諸考古學家,一城之有,不足以興夏之國。

02.其次,自文明發達此析。

國際上有定文明之三本:文字、城市、彝。是故,彝器之鑄也,文也要足。三星堆基地得多態奇之彝,故稱為“史前文明”、“外星文”。須明者,,此釜之世多為商、周季年初。三星堆最早之彝,蓋公元前十七世紀,且鑄工大始也。

同為公元前十七世紀,為夏王之二里頭墟,既能熟造彝器。洛陽博物館藏之夏文銅鼎、銅爵棋子方,上海博物館藏之夏綠松石青銅秉鉞,皆朝廷初乃出之祭器,為之二里頭址之文達此。

03.最其後,文字。

以今之稽古見,三星堆與河南二里頭基址,並未見文。而多考古學家以,中國龍山文生者器上,已有大刻畫象。山西之陶寺墟,已見於疑似文。復慮商甲骨文既熟,二里頭址存文字之機絕。但書勢與文用習異,不能存而已。

看三星堆遺址,略可定不存文。以考古學家之考證,三星堆文至周初,乃忽從四川地消。至亡前期,並未見文,文至此而見之卻也。而同時之周,已立了建制王,並用而甲骨文與文,始作中華文明中之禮文。

可見,三星堆文明不是夏,更非“史前文”與“外星文”。其惟中華文明終始中一支。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是否存在不太好說,畢竟連夏朝也還沒被考古證實。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中,有時是“夏商周”的概念,也有時是“虞夏商周”的概念。參考鏈接夏商周之前很可能還存在一個虞朝。但中國的某些“專家”急功近利,偏要認為虞朝有兩千年以上的時間,甚至將虞朝與良渚文化扯上關係,這就非常可笑。從古籍來看,虞朝可能是一個類似於夏商周三代的長達數百年的王朝,有顓頊、虞幕(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瞍、舜等諸多君主;這個世系究竟是“有虞氏”部落首領的世系,還是天下共主、部落聯盟首領的世系,也不好說。虞朝之說又與傳統意義上的“五帝”之說有衝突,這樣該把“唐堯”、“少昊”等人放到什麼位置上去呢?朝鮮半島的古國新羅就有傳位給女婿的傳統,唐堯把王位傳給了女婿舜,可能虞朝的王位繼承製類似於早期的新羅?

如果虞朝確實存在,那麼龍山文化的陶寺遺址就是它的重要遺蹟。陶寺遺址的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陶寺還有專門的王陵區。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推測而已。在目前考古證據匱乏和先秦文獻不足的情況下,夏朝也只是傳說,虞朝的存在性也就無法證實。

三星堆金沙古彝族文化震撼了中國史學界,到今天尚未清醒過來。為什麼?因為經過多輪碳測,其遺址和文物確定年代在4800年一3000年,比殷商早1200年,對應的不僅是夏朝,而且還有夏朝之前的唐虞傳說,徹底顛覆了中華文明起源黃河文化的史學觀,


秦帝輝騰


大約在4700年前~4600年前,炎帝、黃帝、蚩尤雄踞一方,一般人都以為是中華大地他們三分天下,其實在東南部還有一個非常強盛非常先進發達的良渚古國,炎黃蚩尤是在良渚古國的中期,他們都不敢惹強大的良渚古國,中華大地是四分天下。但是那個時代有一個虞朝,炎黃蚩尤也在虞朝的中期,那虞朝在哪呢?當時良渚以外的地方都是部落聯盟,相對落後,跟虞朝不匹配,不可能是虞朝。虞朝的時間跟良渚古國符合,虞朝是一個國家,當時只有強盛先進發達的良渚古國是以國家形態存在,而且時間上也符合虞朝,就當時的情況來講,虞朝這麼一個強盛的國家,除了良渚古國沒地方可以是它了,所以良渚古國就是虞朝,後來都城搬遷到了蒲阪,太湖流域的民眾有的北上,有的南下,有的向西北遷移,舜是虞朝的最後一位帝王,舜軟禁了堯,逼他禪讓成為部落聯盟共主後,虞朝的疆域是原來的虞朝加上堯的部落聯盟的疆域,包括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形成了華夏大一統的格局,也為夏朝奠定了基礎。

三星堆不是夏朝,考古已有定論,夏朝至今沒有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