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清:小企业过“难关”!大企业会不会更难?

武汉新冠肺炎打乱了社会经济节奏,除了被NCP关进“笼子”里的人类,工商业活动也都按下了暂停键。为避免经济停摆,各级政府连续出台了不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措施,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目前我们对大企业(本文特指民营大企业)在疫情中承受的压力关注不够。

政策措施聚焦小微企业,无疑是正确的。小微企业就业总量大,但底子薄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弱。他们是经济体系的毛细血管,虽然小溪小河不起眼,但如果他们都断流了,下游大江大河也会枯竭。

但在这次不少地方封城封省封村的重大疫情中,规上企业大公司面临的,是与小微企业不一样的挑战和压力。具体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不少大公司本来就已经很孱弱,新冠疫情让他们雪上加霜。

去杠杆、去产能、贸易摩擦,以及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产业迭代的冲击,近年来日子不好过的,包括很多大企业:特别是前些年多元化摊子铺得大、金融杠杆放得长、负债率高的民营企业。如果银行授信、发债、股权质押等融资渠道都用足,一旦遭遇猛烈的去杠杆等政策调整,很有可能资金链断裂。包括浙商在内,这些年资产数百亿的大公司倒闭,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拱手易主的事例不少。

二、大企业社会责任和合规经营程度较高,“抗疫”负担更重。

防控新冠肺炎,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的共同行动。比如捐款,没有政府组织发动,但自发捐款捐物的非常踊跃。以浙商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浙商企业累计设立专项基金近14亿元,直接捐款15亿元。另外,仅百余家在沪浙商企业,就捐款超过15个亿。上述捐款中单笔1000万元以上的数十家。停工期间的成本支出不是小数字,即使疫情平稳企业复工之后,政府还是会制定一系列防控措施。这些成本大多会要求或鼓励企业承担。因为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合规经营较高,他们的负担会更重。

三、大企业休克倒闭,可能造成产业链上大量中小微企业连带损失。

因为大企业规模体量大,特别是制造业龙头企业,不仅自身直接的就业税收,而且他们在产业链上承载拉动了下游大量的配套协作企业。一旦龙头企业倒下,连带效应导致产业链其他中小微企业一损俱损。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有滞后性,影响的第一波是小微企业,因为他们的反应更直接。等传导到大企业又会有滞后性。所以不能等到大企业也出现可能的“明显症状”,我们应该尽早采取针对性的主动措施,避免这些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受到“感染”。

杨轶清:浙江省重点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