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蘇軾“三次貶謫”之後仍然豁達樂觀的心態,他究竟對宋朝抱有何種態度?

亮郎才不盡


趣談答案:蘇軾人生的三起三落,對朝廷並未失望,也沒有個人負面情緒爆發。更多的,是對黎明百姓的安危考量和臣子本分的沿襲。隨遇而安、為國為民,已經成為蘇軾的座右銘!

蘇軾的第一次貶謫

蘇軾第一次貶謫的時間段落為公元1079年到公元1084年,貶謫地點為黃州。

蘇軾的第一次被貶和一個人有著剪不斷的聯繫,沒錯,他就是王安石。

公元1064年,宋神宗當上皇帝。宋神宗當上皇帝的第一時間段,他就找到了王安石,因為宋神宗和王安石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想讓大宋帝國變得更加強盛。

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犯了一些錯誤,有一些變法措施不合時宜,而在變法的過程中與實際的執政出現很大出入。在這過程中,一共有兩夥人先後反對過王安石變法,其中一夥就是以蘇軾為代表的人。

王安石變法觸動了一個階級利益,那就是地主階級。

但與此同時蘇軾也向朝廷書信一封,也正是這封書信給蘇軾帶來了無法逃避的危機。

  • 《湖州謝上表》的演變

公元1079年,一封書信遞交給了皇帝。

這在北宋帝國常有的事情,地方臣子必須按照一定的月份向皇帝書信一封,來表明自己治理地方的主要政績,與此同時還需要向皇帝彙報一下遇到過哪些困難。而蘇軾在敘述部分政績之後,多寫了幾句話,正是這幾句話給蘇軾帶來了滅頂之災。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句話,那就是皇帝知道我的愚鈍,短時間之內不可能跟上朝廷的新勢力,也沒有辦法跟隨朝廷的新發展。

這句話如果沒有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來看的話,無非就是一個自謙的話,但是蘇軾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就成了一封折射王安石變法的書信。當時王安石變法已經如日中天,外加皇帝的支持,讓王安石的勢力愈發壯大。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以及朝廷不間斷的向前發展中,兩個朝廷絕大多數人已經成為了王安石的門生,或者與王安石有著密切利益聯繫。

而這個時候蘇軾直接書信一封,表明自己沒有辦法陪伴新人了,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自己不願意和王安石一起工作,自己與王安石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在上一句話的後面又有了這樣的一句話,在這裡有兩個關鍵字讓我們需要解釋一下,老單純指的是蘇軾年齡年邁。而這裡面的聲勢和無事生非一樣,就是有事沒事找點事情。在古典文學當中,這個聲勢是貶義詞。

好的,我們把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蘇軾認為自己年邁了,沒有辦法和他們一起折騰了,索性當一個邊遠小民好了。

我們把這兩句話聯繫在一起的話,無疑是在告訴皇帝,自己和王安石壓根就不搭邊、不搭槓。

  • 王安石和宋神宗的聯繫

在北宋歷史上,王安石變法史學家是這樣評價的,他是古代史上除商鞅變法之外排序第二的大變法大作為。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的政治,外貿,經濟。但是此次變法對於部分人士進行了大幅度的打擊,比如地主階級和大商人。

因此王安石此次變法實際上也在引火燒身,無形當中觸及了較多人的利益,而且是觸及到核心利益,使得王安石變法處在一個進退維谷之中。

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王安石變法核心之一便是更改土地分配。當王安石把自己的上述觀點轉述給宋仁宗的時候,宋神宗直接同意了王安石的變法。

在這裡我們需要講一下,那就是古代對於土地和人口的迷之信仰。如果一個臣子能夠直接去分配土地,去進行土地變化的話,那麼這個人必然是帝王最為信任的人。

  • 蘇軾惹下的大麻煩

蘇軾在話裡話外直接影射的都是王安石,但是某些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因為王安石和宋神宗已經密切的聯繫在了一起。

可以相對負責任的說,當蘇軾在影射王安石的時候,無形之中就已經把宋仁宗給罵了一遍。

《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這本書籍成為了壓倒蘇軾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正是在這本書籍之中,朝廷找到了蘇軾所謂的影射之話,並且將他貶到了黃州。

  • 蘇軾的心情變化

當蘇軾貶到黃州的時候,擔任的職務是團練副使。

這個職務在北宋帝國的統治當中微不足道,而以蘇軾當時的狀態來看只是一個空銜,並沒有任何權力。

這個時候的蘇軾和流放沒有太大區別,而且因為蘇軾是直接被朝廷所貶下來的,所以根本沒有當地的糧餉犒勞,只有一些微薄的薪資。

憑藉著這一部分薪資蘇軾是沒有辦法活下去的,於是蘇軾開始開拓土地,自力更生種植糧食。而這個時候蘇軾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蘇東坡。很多人好奇蘇東坡這樣的一個別名是怎樣出現的呢?

出現的原因可能很簡單,簡單到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蘇軾在東坡上開拓了一片土地。

蘇軾的第二次貶謫

蘇軾的第二次貶謫是從公元1089年持續到公元1091年。

元豐8年蘇軾迎來了人生當中的第二次波動,也就是公元1085年。

公元1085年宋仁宗繼位,而這個時候高太后認為孩子太過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於是直接代替孩子掌控天下。

緊隨其後與王安石對等的死對頭司馬光再次登上歷史舞臺,而蘇軾也因此水漲船高。

  • 一次詭異的對話

我們知道蘇軾與王安石作對導致蘇軾一貶再貶,直接貶到了黃州。

那麼如果做一個相對比較的話,蘇軾和王安石關係不好,自然而然也就被歸為了保守派,也就是司馬光的隊伍當中。

可是不久之後,蘇軾再一次向朝廷寫信,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蘇軾認為司馬光再次重返舞臺之後,對於王安石那一黨派進行了全方位的打壓,並且全方位的否定。王安石變法並不是沒有不可取之處,而是可取之處有,不可取之處也有,需要辯證的去看待,司馬光這樣一錘子的做法非常的不合適。

不久之後,蘇軾還向皇帝表明,現今階段之下的守舊派腐敗現象叢生,希望朝廷多加治理。

就這樣的一封書信,蘇式眨眼之間得罪了整個朝廷如日中天的司馬光,與此同時仕途也告一段落。

  • 二次被貶的成就

蘇軾的這一次貶謫,貶謫到了杭州,並且在杭州擔任龍圖閣學士。

這一次的蘇軾並沒有自己去找一塊土地耕種,而是幫助大家耕種土地。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蘇軾在杭州的第二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大家也知道古代的土地種植,糧食生長其實是離不開水的,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

而蘇軾在執政的短短一年時間裡面,通過當地二十萬百姓開拓了大量的水田,並且在閒暇之餘還修建了一個河堤。

這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能夠看到蘇軾在第二次貶謫時與第一次貶謫呈現出來了截然相反的狀態,這個時候的蘇軾已經不再擔憂自己的生存了,反而是擔心天下百姓的生存。

蘇軾的第三次貶謫

蘇軾的第三次貶謫起始於公元1094年,終止於公元1100年。
  • 新黨的再一次執政

蘇軾的人生猶如坐過山車一樣,可是坐著坐著就出現了意外。這一點似乎和蘇軾也沒有太大聯繫,畢竟蘇軾所處在的那個朝代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

在天佑八年也就是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而這個時候宋哲宗開始親自主持朝政。

相比較而言,宋哲宗或許比前面的那幾位皇帝更多一些激情。既然有了激情就要擼起袖子加油幹,於是新黨的勢力再一次抬頭。

而新黨勢力抬頭似乎並沒有顧念蘇軾之前對自己的恩情,於是蘇軾開始了他人生當中最後一次漂泊。

  • 興辦學堂,治理地方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在公元1097年的時候,62歲的蘇軾開始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次漂泊。

而這個時候的蘇軾再也無心干預朝政,至於朝廷上你來我往的爭鬥,蘇軾連看都懶得看一眼了。

蘇軾努力興辦學堂,以至於當時很多人聽到了蘇軾的名聲之後,不遠萬里來到此處就是為了看蘇軾一眼,就是為了讓蘇軾在自己的學歷生涯上點撥一下。

歷史啟示錄

歷史上的蘇軾經歷過大起大落,而且經歷過三次大起大落。

面對突然而來的榮譽,面對突然而來的身居高位,蘇軾並沒有感感激任何人,只是站在一旁冷靜的分析事情,對於整個朝廷、對於民間百姓進行相對公正的評判。

無論朝廷上改革派執政還是保守派執政,蘇軾一如既往的秉持著自己的初心。在第一次貶謫的時候,蘇軾難免有悲傷難免有落魄,但是第二次貶謫開始,蘇軾便一心一意為家為國為天下。

相對而言,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優秀代表,對於整個朝廷並沒有表現出灰心意冷,也沒有表現出較大的期盼。他只是處在一個折中的狀態來冷眼觀看著周圍發生的一切,對於那些不正確不可取的事情,他敢大膽的說出來。

對於那些能夠造福百姓,能夠讓百姓得到實惠的事情,他也能夠大膽的去做,大膽的去說,大膽的去講。

蘇軾是一個簡單的人,簡單到極致的人,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複雜的人,複雜到誰也無法去改變的人。


趣談唐宋元明清


苦難教會了他自食其力。蘇軾被貶到黃岡,任團練副使,相當於現在縣級武裝部副部長,但只是空頭官銜,沒有簽字權。按朝廷規定,他這樣的犯官,只有一份微薄的物資供應,沒有俸祿,沒有住所。一家人的生活開支怎麼辦,總不能一直住在寺廟裡。蘇軾只好帶上家人去東坡開荒,並自建幾間草棚,因為上面覆蓋著白色的茅草,遂命名為雪堂,蘇軾就乾脆為自己起了一個別名,叫蘇東坡。從此,蘇東坡便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實際上,蘇軾意思是我能夠自力更生了。

評價一個人,主要看他處於人生低谷之中做了什麼?蘇軾沒有自我頹廢,而是能積極去生活,做到了儒家提倡的理想境界,君子獨立不懼,遁世而無悶。也正是此時,蘇軾留下了赤壁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後來,神宗去世,新皇帝還小,高太后臨朝聽政,太后廢除新法,起用以司馬光,蘇軾為首的舊黨,蘇軾連升四級,一躍成為三品要員,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可惜,直來直去的蘇軾認為不該完全廢除新法,一直不能把朝中的各派人士融合在一起。後來,太后去世,哲宗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下形勢,風雲突變,哲宗又要起用新黨人物了。

蘇軾很快被連降數級,貶到嶺南的廣東惠州。兩鬢斑白,年近六旬的蘇軾行程數千裡,才到達惠州,後來又貶到海南的儋州,這一次算是貶到了天涯海角。蘇軾在惠州仍然關心百姓疾苦,建議知州飲水入城。在儋州,他鼓勵當地百姓讀書,學習文化,其中一位黎族子弟在他的教導下,後來考中進士。

結束語:蘇軾因為精通儒,釋,道三家文化,不管他處於何種境地,總能隨遇而安,隨緣自適,他也曾又過骨折心驚的傷痛,但很快,他會把這種憤懣澆注在美麗的大自然中。不信,請看他對自己的人生總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在北歸的途中,把他貶謫到嶺南的章惇也被降職流放,蘇軾聽說後,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怨恨。他已經真正做到了,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江湖夜雨92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提到蘇軾,最先映入腦海的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寫出《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詞人;他是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人;他是畫出《古木怪石圖》的畫家;他是寫出《新歲展慶帖》、《黃州寒食帖》的書法家。

蘇軾多才多藝,才華橫溢,可以說是一個“全能”的文學藝術大師,他的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都很有名,他取得了他那個時代的最高成就,蘇軾的文學成就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蘇軾書法作品《新歲展慶帖》)

蘇軾的仕途之路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蘇軾出生於四川省眉山縣城內紗穀行蘇家老宅。蘇軾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很有文學天賦,他們父子三人因為取得的極高的文學成就而入選了“唐宋八大家”。

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時年蘇軾21歲。宋哲宗紹聖四年(1094年),支持變法的新黨再次主導政壇,蘇軾在新黨的打擊報復下,橫遭貶謫。此年四月,蘇軾從定州知州(今河北省定縣)任上貶謫到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中途又加貶為寧元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省惠陽市)安置,這是蘇軾在仕途上的第二次貶謫。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又被貶為瓊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別駕,昌化(今海南省儋(dān)州市)安置,其實就相當於流放,時年蘇軾已經62歲。這是蘇軾在仕途上的第三次貶謫。

1100年,蘇軾仍以瓊州別駕的身份移知廉州(今廣西合浦縣)。

宋徽宗即位後,大赦天下,蘇軾在北歸途中,於7月28日在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去世,享年66歲,這一年是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

(惠州西湖蘇軾雕像)

蘇軾的第一次仕途貶謫在什麼時候呢?

蘇軾的第一次仕途貶謫在什麼時候呢?還得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說起,此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實行變法。

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富國強兵的革新主張。蘇軾本來的主張是變法要平緩地進行,由於蘇軾的思想和變法主流不相一致,所以他就站到了舊黨的一邊,對變法持反對態度。於是在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由殿中丞被貶為杭州通判,時年蘇軾36歲,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轉知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

(蘇軾繪像)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時年蘇軾在徐州知州任上,當時黃河決口,蘇軾親自率領軍民護堤守城,最終治理了黃河決口。兩年後蘇軾又到湖州(今浙江省吳興市)擔任知州,這一年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此時的變法仍然在進行著。蘇軾一到湖州,他就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這本是例行公事。

但蘇軾在表中寫有“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還有“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的話語。這些話被新黨的一些人抓住了把柄,其中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從蘇軾大量舊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新法的句子,對蘇軾加以彈劾一時間,朝廷上下一片倒蘇之聲。

(河南郟縣三蘇祠裡的“三蘇”雕塑像)

這一年7月28日,蘇軾在湖州上任才剛滿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都城汴梁,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為什麼叫“烏臺詩案”呢?因為“烏臺”就是指御史臺,這是出自於《漢書·朱博傳》中的記載:“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其上。”所以後來的人也把御史臺成為“烏臺”,又因為蘇軾的這件事都是由於御史的彈劾引起,所以稱為“烏臺詩案”。

這次險遭滅頂的災禍是蘇軾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經過多方的營救,包括身在江寧的王安石出面寫信營救,蘇軾才倖免於難。蘇軾出獄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團練副使。這是蘇軾仕途上第一次遭到重大的挫折,也可以說是蘇軾的第一次貶謫。

(蘇軾繪像)

從此蘇軾過上了以顛沛流離為主的貶謫生活(除去蘇軾在1086年——1094年的一段時間),也使得蘇軾心靈經受了極大的磨難。蘇軾在仕途貶謫的歲月裡,他並沒有因為仕途的坎坷而變得意志消沉,相反,他在貶謫的歲月裡,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在任職的每一個地方,他都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為當地的經濟、教育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也正是在貶謫的歲月裡,蘇軾因為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他的文學創作達到了另一個高峰,他的大量文學作品也正是在貶謫的歲月裡創作出來的。

多次的仕途貶謫,蘇軾的心態是怎樣的呢?

黃州、惠州、儋州成了蘇軾仕途上最重要的三個地方,也給蘇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江蘇省儀徵市真州鎮有一座金山寺,當時著名畫家李公麟曾在金山寺的牆壁上繪了一幅蘇軾的畫像,李公麟的畫作形象逼真。“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見到這幅畫像的時候大加稱讚,他認為這是最像蘇軾本人的一幅畫像:畫上的蘇東坡手執一根細長藤杖,坐在磐石上,安詳的神態中又有一種似醉非醉的意態。

(自題金山畫像)

1101年7月,蘇軾被朝廷赦免,在北歸途中,蘇軾經過真州,他帶著一絲欣慰遊覽金山寺時才看到這幅十年前李公麟為他畫的畫像。蘇軾經過多年的艱苦生活,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也感覺生命走到了盡頭,他在金山寺追憶了自己一生的經歷,一時間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詩《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在這首詩中蘇軾將貶謫生涯視為“功業”,其中有一絲自嘲的味道。其實也寫出了貶謫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蘇軾的眼界,讓他飽經滄桑、歷盡憂患,也昇華了蘇軾的人生境界。 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蘇軾雕塑像)

不可否認,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仕途中的的低谷, 卻成就了蘇軾思想性格、心態的最高峰,也成就了蘇軾文學成就的最高峰。蘇軾在黃州期間曾寫過一首《西江月》的詞,這首詞最能表達蘇軾第一次貶謫的心態:

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詞作上片借夜晚的風和落葉渲染了貶謫的悲涼心境;下片又含蓄委婉地暗示了這種悲涼心境的原因:橫遭貶謫以及別人的不理解。

詞作最後兩句將貶謫的心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既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也包括他的弟弟蘇轍,蘇軾和弟弟蘇轍的感情是很深的。) 又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心情,還表達了自己難耐的孤寂與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

蘇軾豁達樂觀的心態體現

蘇軾初遭貶謫的心態既是正常的,也是普遍的,亦或是那個時代或者歷史上的士大夫階層的普遍心理。但是蘇軾和他們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因為蘇軾在貶謫之後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悲苦之情。

比如屈原遭貶後的,他寫下《漁父》,其中就表達了他的惶恐“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韓愈因為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他在《潮州刺史謝上辰》中寫道:“自拘海島,慼慼嗟嗟,日與死迫。”這是韓愈極度悲傷的表現;柳宗元因為“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為柳州刺史後,他在《寄許京兆孟容書》中寫道:“神志荒耗,前後遺忘。”、 “每聞大人言,蹶氣震怖。”柳宗元因為貶謫而導致神情恍惚;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後,在《琵琶行》中寫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借歌女的身世表達了他貶謫淪落的極度失落和苦恨。

(蘇軾繪像)

蘇軾雖然也表達了孤寂與落寞之情,卻沒有任何的幽怨。相反,蘇軾卻有一種審美的詩意境界,這是蘇軾豁達樂觀心態的體現。這種心態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此時豁達樂觀的心態已經昇華為蘇軾的一種審美的人生境界。比如蘇軾在黃州時,他寫下了一首詩《初到黃洲》: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蘇軾已經對自己因為好論是非, 因言貶謫的事情坦然面對了,他喜歡上了黃州鮮美可口的魚和岸邊的鮮嫩爽口的竹筍。失去的是仕途一時的榮寵,得到的卻是生活的真諦。

(蘇軾在黃州期間寫下的《寒食帖》)

蘇軾在黃州期間,遍遊黃州山水,在遊覽黃州赤鼻磯時,他寫下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在黃州,有一次蘇軾生病了,他到當地名醫龐安常跟前治病,病好了之後,他與這位名醫一起同遊黃州有名的蘭溪,還寫下了遊記《遊蘭溪》。

文章有敘有歌,妙趣橫生,如文中的歌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也體現下來了蘇軾寄情山水的樂觀向上的一面,文章最後一句寫道:“是日劇飲而歸。”這不正是蘇軾豁達樂觀、笑對人生的積極向上的一面嗎?

(黃州赤鼻磯)

蘇軾到了惠州,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喜歡上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還有這個地方美味的特產水果,他在《惠州一絕·食荔枝》中寫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 不辭長作嶺南人。”

去儋州時,乘船渡過瓊州海峽,他在《六月二十夜渡海》中又寫道:“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在儋州三年,離開這個地方時,他在《別海南黎民表》中又寫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比如事遠遊。”

蘇軾的字裡行間處處表達了這種豁達樂觀的心態,古語說的好“既來之,則安之”,蘇軾隨遇而安、豁達、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讓他從貶謫的低谷甚至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在每一個地方都能很好地和當地的同事和百姓融合在一起,找到歸屬感,找到精神的家園,從而獲得精神層面上的的暢適自足。

(蘇軾的傳世名畫《古木怪石圖》)

蘇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

蘇軾有著極強的自我調節的能力。在黃州時期,他漸漸地從貶謫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內心的失落和痛苦實現了超越。在此期間,他還從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用以消弭“烏臺詩案”給自己帶來的精神打擊。

蘇軾從小就好讀《莊子》,蘇軾去世後,蘇轍給哥哥寫的墓誌銘《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寫道:“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是書(《莊子》),得吾心矣。”可見蘇軾是深得《莊子》核心哲學思想的精髓的。

蘇軾在貶謫期間用莊子的哲學思想來修身養性:一來可以可以靜心修養,以便實現對現實的超越,提升精神境界;二來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蘇軾不僅重視思想的修養,而且還重視養生,人們常說蘇軾喜歡美食,這是不無道理的。這樣可以讓他在貶謫的歲月裡保證了身體的健康。

在蘇軾到惠州,以至後來到儋州,他的這種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狀態逐漸地反映了出來。這與其思想不斷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追求一種不為世俗所累的境界,嚮往一種既入世又灑脫的生活。

(廣州六榕寺蘇軾刻像拓片)

如蘇軾到儋州之後,生活條件是相當清苦的,他以為自己在有生之年無法再回到家鄉,在《到昌化軍謝表》中,蘇軾寫道:“並鬼門而東騖,浮瘴海以南遷。生還無期,死有餘責。”蘇軾到了海南情況比想象的還要艱苦,連書籍都看不到,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與程秀才書》中,蘇軾寫道:“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即使條件如此清苦,但是蘇軾還是慢慢地適應了這裡的條件,並逐漸安定下來。在海南一住就是三年之久,並且喜歡上了那個地方。蘇軾在海南自給自足,親自從事生產勞作,他從別人處租了一小塊地,自己種植蔬菜,一年四季,竟然有吃不完的蔬菜。

在《擷菜》詩中,他這樣寫道:“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在《和陶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中, 他又這樣寫道:“借我三畝地,結茅為子鄰。鴃舌倘可學,化為黎母民。”

(蘇軾繪像)

來海南之前,蘇軾還是有一些擔憂的,此時這種擔憂一掃而空:一是因為蘇軾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他已不在意清苦的物質生活條件,而能很平靜地接受它們;二是因為他豁達樂觀、積極向上思想性格和隨遇而安的心態起了重要作用,這是蘇軾思想境界提升的一個表現,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蘇軾在初貶到黃州時,內心還是有一定的起伏的:激憤不平的情緒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但是這種心態隨著蘇軾極強的自我調節而逐漸消失,思想也逐漸實現了自我超越。

在惠州與儋州期間,蘇軾的思想比起在黃州來更加成熟與穩定,更加從容淡定。他能坦然地面對生活與工作,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成為了他克服困難、面對生活的強勁動力。

在長期的貶謫生活中,蘇軾學會了從更高一層的角度看問題,這極大地緩解了自身所承擔的種種壓力,他的胸懷也更加寬廣了,視野也更加開闊了。他不再計較於榮辱得失、境遇的好壞。這表明此時期的蘇軾已經具有了超然的情懷。

蘇軾宋朝抱有何種態度?

回到樓主的最後一個問題,蘇軾在貶謫生涯中,對宋朝抱有何種態度?我覺得這個問題換句話說表達會更準確、更到位——也就是蘇軾在貶謫生涯中,有著怎樣的家國情懷?

蘇軾是很有政績的,比如他在杭州任職期間,便採取與民為便的方法,《宋史·蘇軾傳》記載“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 ,這說明蘇軾是一位恪盡職守,工作很有方法的人。

在黃州期間,蘇軾的朋友馬正卿見蘇軾生活清苦,就將郡中營地數十畝贈與蘇軾,蘇軾親自從事生產勞作,這塊地在黃州城東,蘇軾在耕作之餘,還給自己取了一個雅號“東坡”,這件事情說明蘇軾是非常有情懷的。

他熱愛生活,熱愛家園,不辭辛苦,是一位有擔當的人。他是很關愛自己的家人的,他親自生產這一點就解決了家裡人的溫飽問題。在莊稼成熟之後,一家人吃上了二紅飯,生活雖然清苦,但是蘇軾能夠守得住清貧,這是苦中作樂的精神。

莊稼成熟,蘇軾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他寫下了小品文《二紅飯》,文中記錄了收獲的情況“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餘石(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蘇軾在文中還寫了做飯的事情“今日令庖人雜小豆作飯,尤有味”。

蘇軾兩次到杭州任職,他親自率領百姓疏浚西湖, 將湖中的淤泥挖出來,築成堤岸,又在堤岸上種植了大量的柳樹,後世將蘇軾修浚的堤岸稱為“蘇堤”。這也成為了西湖的風景名勝,也成為西湖有名的一道人文風情。

凡事蘇軾都是親力親為,他也為一方的建設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些在蘇軾的履歷中,他都力所能及地做到了。

再如上文提到的: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時年蘇軾在徐州知州任上,當時黃河決口,蘇軾親自率領軍民護堤守城,最終治理了黃河決口。這都是愛國愛民的表現。

(西湖蘇堤)

蘇軾在貶謫生涯中仍不忘國事, 是非常忠誠的, 他一刻也沒有忘記家國之事。比如在貶謫黃時期間,他寫下的詩作《謝陳季常惠一暗巾》:

夫子胸中萬斛寬,此巾何事小團團。半升僅漉淵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好帶黃金雙得勝,可憐白苧一生酸。臂弓腰箭何時去,直上陰山取可汗。

在和朋友的唱和詩《次韻王鬱林》中,蘇軾這樣寫到:

平生多難非天意,此去殘年盡主恩。誤辱使君相抆拭, 寧聞老鶴更乘軒。

在詞作《滿庭芳》中,蘇軾也寫到:“老去君恩未報, 空回首、 彈鋏悲歌。”

從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來,雖然蘇軾仕途坎坷,但是在貶謫期間,他的忠君報國的思想、為國家儘自己一份綿薄之力的想法、甚至建功立業的想法從未間斷,這正是蘇軾對家國忠誠的表現。

回答的比較零碎,限於篇幅,很多都沒有寫出來,零零總總的寫了一些,簡單分析了蘇軾“三次貶謫”之後仍然豁達樂觀的心態,以及對宋朝抱有何種態度。

如有表達不清楚的地方,歡迎各位指正。


一縷英雄


如何看待蘇軾“三次貶謫”之後仍然豁達樂觀的心態,他究竟對宋朝抱有何種態度?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蘇軾作為宋朝乃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的文壇大家,其性格豁達,才華橫溢,深受後人喜愛,然而其仕途卻異常坎坷,“三次貶謫”就是他從政歷程的體現,個人認為蘇軾三次被貶心態都在變化,而至於他對宋朝的態度,他心中只是為國為民,是將自己的前途置之身外的。

蘇軾的才華我們不必過多介紹,其作品流傳廣泛,婦孺皆知,其詩作,書畫均有極高造詣,光耀後世。但蘇軾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屢遭挫折卻仍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蘇軾三次被貶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他的詩句中探尋他的心路歷程。

蘇軾悲催的官場生活及其心態轉變

蘇軾早年參加科考,一鳴驚人,深得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的喜愛,開始在政壇崛起。但由於與當時如日中天的改革派領袖王安石政見不一,仕途受挫。

  • 被貶黃州

之後遠離朝堂在湖州做知州,在一次上書時被新黨攻擊其詩作有暗諷朝堂之嫌,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於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對於蘇軾是一次重大的打擊。他在黃州所做《卜算子》中詞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體現了他失落的心態,但之後便收拾心情,開始放飛自我。

  • 被貶惠州

紹聖元年,蘇軾再次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來到惠州時,蘇軾已經年近花甲,此時久經政治考驗的蘇軾心態明顯更加豁達了,於是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表現了其隨遇而安的心態。

  • 再貶儋州

紹聖四年,已經六十二歲的蘇軾被貶儋州,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島,那在當時就相當於貝爾被空投到原始森林開始荒野求生了,但此時的蘇軾已經領悟人生,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讓人敬佩。

我們從他的作品變化可以看出蘇軾歷經從初次受挫的失落,到再次被貶的豁達,再到蠻荒之地的領悟。

蘇軾對宋朝的態度

從政早期,蘇軾與王安石對變法意見不同,蘇軾上書怒陳變法的弊端,引起變法派的攻擊,之後的烏臺詩案更是讓其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幸虧已經退休的王安石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留得性命,這裡不得不說王安石也是光明磊落之人。

然而宋哲宗繼位後,啟用司馬光為相,要徹底推翻王安石新政,但這個時候蘇軾卻站了出來,毅然抨擊守舊黨的腐敗,從而得罪了新舊兩黨,成了名副其實的孤臣。

由此可見,蘇軾是一位將自己前途置之度外,一心為國為民的官員,因此其在地方執政時,深得民心也不難解釋了。

總結:綜上所述,蘇軾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由於其敢於直諫,得罪了很多人,他性格豁達,樂觀開朗,雖多次被貶流放,但沒有打倒他,反而使他在文化,美食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而他作為官員,能一心為國為民,將前途名利視為無物,更值得後人尊敬。


臨石觀海


蘇軾被貶,屢遭挫折,但他卻以樂觀的天性,活成千古風流人物。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集作家、詩人、書法家於一身的大文豪。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蘇軾跌巖起伏、坎坷曲折卻又不失快樂通透的一生。蘇軾為什麼屢遭挫折,堅定樂觀?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有造福百姓的赤子之心。蘇軾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在過山車式的官場生涯中,他始終不改初心,不諂媚權貴,只想為百姓造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是有與靈魂對話的通達之心。林語堂稱蘇軾為“大自然的頑童”,頑字中帶有倔強,童字中透著靈性。稍作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在蘇軾身上,儒釋道文化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他有文人的優點,卻沒有文人的酸腐,善於在生活中闡述真理,隨遇而安,找到生活的樂趣,保持浩然正氣。

三是有感知幸福的豁達之心。蘇軾說過: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街邊乞丐,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也正是他的這份豁達之心,讓他在人生沉浮中,始終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蘇軾豪放縱橫的詩才,為民請命的堅持,樂觀豁達的態度,都完美地闡述了孟子所說的處世哲學: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面對嫉妒排擠的正直率真,面對坎坷生活的堅忍不拔,面對苦難打擊的達觀樂天精神,讓他成為了千百年文壇的閃爍之星!

正是:常與同好爭高下,莫與傻瓜論短長。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關於這兩問,我們先來欣賞一下他的兩首名作。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一,蘇軾簡介

蘇軾字子瞻,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可以說是名貫古今。

嘉佑初年,蘇軾與弟弟蘇轍跟著父親蘇洵一起進京趕考,結果三人全部高中進士,一時間轟動京城,“一門三進士”美名由此而來。

在散文方面,蘇軾與北宋文學泰斗歐陽修並稱“歐蘇”,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書“體度莊安,氣象雍裕”,為“宋四家”之一。蘇軾倡導並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但因種種原因,僅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兩幅名畫傳世。

然而,就是這樣一顆人類燦爛文化史上的耀眼明星,少年得志,步入中年之後卻仕途坎坷,一生經歷過三次貶謫,有人這樣形容他中年之後的仕途之路“不是被貶官,就是奔波在被貶的路上”。

二,蘇軾的三次被貶

《和子由澠池懷舊》成詩於蘇軾上任路過澠池之時。當時詩人觸景生情,想起兄弟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於是做下此詩相和。當時的蘇軾雖不能說是官場春風得意,但是還沒有過被貶經歷。但就是這樣一首懷舊詩,卻不幸一語成讖,成了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的預言!

蘇軾三次被貶的原因,表面是因朝廷內部新舊黨爭所致。

當時王安石推行新法,歐陽修等人因反對變法而被迫離京。剛剛為父守孝三年回京的蘇軾,也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遭到新黨忌恨,於是主動請求出京任職。

但是新黨中一些小人卻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爆發,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蘇軾自己也以為命將休矣。後經多方救援,尤其退休後的王安石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得以保住性命,之後遭遇第一次貶謫,被髮往黃州。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後來的蘇軾又經起落,先後被貶惠州、儋州。

縱觀蘇軾的三次被貶,真正的原因,除了他的恃才傲物,更關鍵的是他堅持自我,胸懷天下。新黨掌權,他不畏權貴、仗義執言。舊黨翻身,他勇敢諫言、抨擊時弊。蘇軾為北宋新舊兩黨所不容,是他政治上“不成熟”、“不合時宜”的表現,但是他不趨炎附勢,也不隨波逐流,這也正是體現了一個正直文人的風骨。

三,蘇軾樂觀豁達的性格養成

蘇軾的樂觀豁達,跟他釋道儒“三教”的文化素養有直接關係。

蘇軾又號“鐵冠道人”,他少年時在家鄉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喜歡的學生之一。成年後的蘇軾經常穿道袍,遊訪道士。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於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

蘇軾第一次被貶,初到黃州,無處落腳,暫住於定惠院。在這一段與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閒談的生活經歷,為後來蘇東坡詞中所出現的佛性埋下了伏筆。佛性是蘇東坡內心世界的精神源泉,佛禪為他提供了安身立命、感悟人生、安妥性命、體驗生存的精神園地,也讓他從佛教的虛無中尋得解脫。

儒家的文人精神,對蘇軾性格養成也是相當深遠。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正因為蘇軾心底無私,所以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身處困境時能夠泰然處之,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眼前的一切。

道家的動、釋家的靜、儒家的忠君愛民思想,讓蘇軾總能適時地調整自己心態,積極樂觀的面對各種人生境遇。用法國《世界報》評語:“他有一顆自由的靈魂”。

最具代表性的,是蘇軾在被貶黃州之時,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自食其力,創造了“東坡肉”、“東坡羹”等“名吃”,並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傳世名作。“東坡居士”更是由此名聲大噪。

四,蘇軾對宋朝的態度

少年成名的蘇軾,懷著忠君愛民之心、治國安邦之志,所以,為了皇權穩固、百姓安危,他敢於針砭時弊,不惜得罪新舊兩黨,從而屢遭貶謫。

《自題金山畫像》是1101年三月,蘇軾在真州遊金山龍游寺時所作。作此詩後兩個月,蘇軾與世長辭,時年64歲。詩中前兩句有悲嘆和苦悶,但是後兩句說自己的一生功業,不在高官得意之時,卻恰恰在被貶謫的三州,語帶詼諧,有自我調侃的意味,卻也深刻地傳達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從詩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蘇軾,已經放下了、解脫了。他已經厭倦了名利的紛爭,看開了世道人情,不再為所謂匡世濟人的理想而糾結,北宋朝廷,愛咋咋地吧。

五,附: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勇評書話


蘇軾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弟子,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儘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但是,他對個人的際遇看的開,豁達樂觀,從容淡定,對國家的命運則有九死不悔忠貞不渝的赤心。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出,三次被貶官並沒有影響他對朝廷的忠誠。這就是儒家思想強大的凝聚力,是堅定信仰的感召力。當年清朝皇帝割讓臺灣,但是臺灣百姓奮起反抗外來侵略者,麥克馬洪想吞併西藏,清政府束手無策而西藏百姓奮起反抗,都顯示了儒家思想文化基因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慎獨精思


蘇軾一生的詩詞數量極多,今存世的有三千多首,內容豐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簡單自然,又或富於理趣。但對後人影響最大的應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物景的詩詞。如《念奴嬌..大江東去》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而這二首,東坡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傾瀉感受,闡述哲理,讓人聯想無窮,感佩新奇,他的詩詞突破了唐五代以來詞為“豔科”的舊調,開創了北宋豪放詞派的嶄新一頁!………也真因如此,我們在看待蘇軾雖曾遭到“三次貶謫″,為什麼總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這就是胸襟坦蕩的氣魄、自得其樂的瀟灑,自始至終都在相伴著東坡的心魂!………然而在遭貶之際,難免會有情緒的忿慨與鬱結,這也是極會自然滋生的,而東坡,他竟會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且幻實融合,清曠寄姱的想象,運用奇妙的藝術構思,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便是個創舉。……史稱丙辰年中秋,東坡喝酒大醉,寫了這首詞(一併思念弟弟蘇轍)。此詞的意思大致是:………[明月從何時才開始呢?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已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升達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了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裡是人間?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絲毫沒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始終)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可愛]…[玫瑰]…[祈禱]…[心]…[666]!!


桃花塢裡桃花扇


起伏的日子

蘇軾從其跟隨父親參加科舉,到在朝為官,他其實並不是哪一邊的人物,實際上就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堅持的真理只有一個就是事實,他為什麼在歐陽修還當權的時候就自請外調,就是不想參與太多的是是非非,然而,他在地方任職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看到改革過程中不盡人意的地方,就自然吟詩賦詞予以事實求是地評價,這在當時的環境中無疑就是與朝廷對著幹,所以很容易地被投機鑽營者找到把柄予以打擊。

在經歷被置之死地的劫後餘生,蘇軾開始思考,他遠離政治,寄情生活,然而這都無法逃脫打擊,當他為紅顏知己寫詩詞表達思念之苦時,仍然被彈劾“活的太自在,不注重朝廷事宜”而被流放到海南,應該說被流放是僅次於“滿門抄斬”的一種懲罰,就是這麼個殘酷的現實。“這麼做也不行,那麼幹也不對”的百般無奈中,他在海南辦學育人,自謀生路,因受到了百姓更大的愛戴,卻名揚千里之外。

這其中的原因,說複雜其實很簡單,因為他身上有“守舊派”的標籤。

蘇軾的一生

人生最好的年華,蘇軾卻因為自己的敢說敢為,一直在被貶下去,被提起來,再被貶下去,直至被流放。

他當年因為嘲笑改革派王安石的“水利法”而獲罪,後來的他先後在杭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惠州(今廣東惠陽)修渠疏浚,被後人贊為“東坡處處築蘇堤”,可謂是為朝廷當權者樹立了很好的樣板,正因為這樣的樣板,讓“改革派”心裡難受,至於他的屢屢被貶與此有沒有關聯,沒有文獻記載,但是我認為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當他被流放到海南儋州的時候,抱著 “必死無疑”的心思,把家屬安置在惠州,自己獨身前往,沒有住所,蘇東坡就在桄榔林中自己搭茅屋,題名“桄榔庵”, “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他堅毅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一個真實樂觀的蘇東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然而,得到宋徽宗招他北上的消息,蘇東坡在真州卻寫出了人生的絕筆,也給自己一個總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像已燒成灰的木頭,身體像沒有繫纜繩的小船。如果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這時候的蘇軾自感不久人世,他自“烏臺詩案”之後養成了不涉及政治的習慣,臨死還是這樣中肯對自己進行定論,並沒有半點針砭時弊的字眼,一顆稜角鮮明的玉石就這麼被磨成了齏粉!

可嘆!


河東一粟


蘇軾在政治的逆境中,把佛老思想作為自己的處世哲學。把生死,是非,貴賤,譭譽,得失看作無區別的東西。他說:"佛書舊亦嘗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獨時取其粗淺假說以自洗濯"。(答畢仲舉書)。但他並不完全沉溺於佛學,只是為了保持其達觀的人生態度。而且他並沒有放棄經世濟時的儒家思想。他既手抄"金剛經。"又做"論語說"五捲來闡發孔子的政治思想。"粗有益於世,瞑目無憾"。

當他聽說宋朝大將種諤取得勝利。寫詩道:"聞說官軍取乞誾,將軍旗鼓捷如神。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以邊塞柳絮,猶如中原春雪,表示失地重回宋朝版圖。他並一再表達自己為國破敵的雄心:"聖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祭常山回小獵)"千金買戰馬,百寶妝刀環。何時逐汝去,與虜試周旋,"(和子由苦寒見寄)"臂弓腰箭何時去,直上陰山取可汗"。(謝陳季常惠一揞中)。這些,都看出他對朝廷的忠心。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