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什么皇帝不需要锦衣卫这种机构了?

jiaoyangdier


清朝不需要锦衣卫这种机构,是因为他们发明了比锦衣卫更变态的制度。

锦衣卫是怎么创建的,它又是做什么的?

朱元璋前半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一直在生死边缘挣扎,每做出一个决定时,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因此,他对权力的欲望就特别强烈,只有大权在握时才会有安全感。再有,就是朱元璋是特别多疑的一个人,总是怀疑别人骗自己。所以他特意建立了一个私人的特务机关,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锦衣卫”,用来监视百官的言行。

锦衣卫直接隶属于皇帝,所以独立于官僚系统之外。他们拥有随意拘捕百官的权力,还有自己的司法系统,称为“诏狱”。凡是被锦衣卫抓住的犯人,可以不走正常的司法程序,直接投入到诏狱里严刑审讯逼供。在明朝,百官提起锦衣卫和诏狱,都是谈虎色变。

朱元璋在建国以后,为了保证子孙不受到权臣的威胁,朱元璋有计划地残杀开国将领。这种事很多开国皇帝都做过,但朱元璋做得尤为极端,最为无情。他炮制了好几场大型冤案,每个案件都要牵连极广,动不动就诛杀几万人,很多人才都被冤杀。在这些大案中,都能看到身穿飞鱼服,腰携绣春刀的锦衣卫们的身影。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王朝,对特务机构的迷恋比朱元璋时代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朱棣这皇位得来的是名不正又言不顺,所以他心虚啊。

朱棣的性格完全继承了他父亲朱元璋,多疑而又残暴。他喜欢靠血腥屠杀和制造恐怖气氛来震慑群臣。他登基后不仅没有取消特务机关,还不断强化它。

在朱元璋时代,锦衣卫只是皇宫之外的机构,朱棣嫌它用得不够顺手,就选用身边的太监又成立了新的特务机构“东厂”。明宪宗的时候,又成立了“西厂”。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它们构成了明朝的特务机构体系。其中,东厂在永乐帝朱棣以后成了明朝的常设机构。而西厂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在明朝历史中存在的时间较短。因此,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里面提到明朝的特务机关一般都是东厂,很少有人提西厂。

明朝的官僚系统其实已经非常成熟,监督文武百官靠官僚系统本身就行了,根本没必要弄一个特务机关。明朝的特务机关,其实就是皇帝在自己和官僚的制衡体系中,给自己设置的一个外挂,是皇帝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破坏官僚制度的工具。后来,明朝的太监因为掌握了司礼监而执掌大权,东厂等特务机关又成了太监把持朝政、迫害百官的武器,使得官场一片混乱。宦官专权,也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清朝不设置锦衣卫,是因为他们发明了更变态的制度

满清入关后,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继承了下来。但是,锦衣卫只在顺治初期短暂的出现过一年多时间,就被废除了。

那么,清朝为何放弃锦衣卫?

  • 首先,清朝看到了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对明朝造成的危害,设置这种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的机构,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伤及到统治者自己的安全。因此,清朝对宦官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取消了司礼监,极力贬低宦官的地位,断了清朝的宦官祸害朝政的可能性。清朝末年出现的大太监李莲英、小德张之流,权势和魏忠贤根本没法比。
  • 其次,清朝初期,天下未定,还不是铁板一块。外有割据一方、伺机而动的藩王,内有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权臣。更严重的是民间还存在很多前朝遗老、暗潮涌动的反清组织,为了避免激化民族矛盾问题,满清统治者更是就连对官员的任用,也要几经思量小心翼翼。满人骑马很在行,但治理天下就没什么经验了,所以,他们离不开汉人官员。但是,公开设置锦衣卫这种特务组织,难免会刺激本来就心存不满的汉人官员神经,激化民族矛盾。

清朝放弃建立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并不代表他们想向臣子展露赤诚之心。任何统治者都不会放弃情报收集,清朝皇帝不公开设置特务机构,但可以背地里用一些手段——就是政治密探。<strong>

清朝的政治密探是从康熙时期开始出现的。最初,满清政府为了防止汉族文人聚众煽动情绪而禁止了结社,实际上却是没法严格执行的。在江南还有一些以宗教为噱头的秘密反清社团,更是屡禁不止,暴动也时有发生。这背后反映了当时康熙朝的民族矛盾问题依旧十分尖锐。所以,康熙皇帝在1707年最后一次南巡结束后,开始,设立政治密探,保持对南方的控制力。

<strong>

做康熙皇帝政治密探的都是什么人?

古代帝王们为了皇权不受到官僚体系的制约,都会在官僚体系外发展一套第三方势力成为自己人。找的这些人必须保证对皇权绝对忠诚。但是,在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忠诚,所以皇帝要找一些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人。这样他们即便是出于人性的自私,到时候也得为了自保服从皇帝。

历史上有两种:宦官,还有外戚。但是,这两种人都不能用啊,历史上的教训太多了。

其实,清朝还有个特殊的群体——包衣。

包衣,满语中叫作包衣阿哈,是家奴的意思。在女真人的社会中,主要是贵族才拥有包衣,包衣和主子住在一起,主子为其分配劳动任务,劳动的产出都归主子。女真人包衣的主要来源都是从其他民族掠夺的人口,主要是汉族与朝鲜族,明朝和朝鲜方面都有大量有关女真人掠夺人口为奴的记载。

康熙最初设立的政治密探,其实都是来自上三旗的包衣,主要向康熙汇报封疆大吏的日常动向与品评。

政治密探在康熙朝只是个雏形,更可怕的是从雍正开始,清廷还发展出了更变态的“秘密奏折制度”。

<strong>清朝之前,官员给皇帝的报告啊、意见啊,称为“奏章”,大部分奏章都对官员公开。比如明朝,奏章先要提交内阁,然后由内阁再上奏给皇帝,所以奏章里写了什么内阁都知道。

雍正的时候,除了继续使用公开的奏章,还广泛使用了秘密的“奏折”。奏折是清朝特有的东西,它是官员跟皇帝之间交流的私人文件,文件内容是不公开的。奏折制度非常有利于皇帝控制群臣。通过奏折,皇帝可以向不同大臣询问同一件事情,比如各地的灾情、粮价、某些官员的行径。被询问的大臣不知道其他人在奏折里是怎么跟皇帝说的,所以谁也不敢撒谎,这样皇帝就把群臣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雍正时,连地方的中层官员都可以给皇帝上奏折,这就等于全国中层以上的官员都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这皇帝的权力能不稳吗?

明朝的皇帝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建立了锦衣卫、东厂这样的特务机关来监督和惩治大臣。清朝的皇帝权力更大,他们却用不着养特务机关,因为靠着奏折制度,他们把全国大臣都变成提供情报的特务了。

和奏折配套的,还有“朱批谕旨”。在明朝,皇帝要下达一条命令,必须通过内阁票拟,也就是说,要先经过内阁的商议,这个过程是公开的。皇帝的命令发出后,还要交给六部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这个过程也是公开的。但是利用奏折制度,清朝的皇帝直接在奏折上写上自己的批示、命令,发还给官员,过程是完全秘密的,除了皇帝和执行官员两个人外,连中间的部门都懵然不知。

换句话说,从雍正开始,清朝皇帝实行的是“秘密政治”。皇帝想做什么可以完全隐秘,任何人都不知道。

结语

明朝以前,皇权要受官僚体系的制约,皇帝不能为所欲为。

锦衣卫是为皇权服务的特务机构,其本质上是皇帝为了制衡官员加强自己对国家的集权控制所设立的。从明朝开始,皇帝不尊重知识分子了,可以随便打官员的屁股,可以撤换内阁官员,基本上皇帝想干点什么,内阁都得顺着他。但是因为所有的命令都是公开的,所以皇帝还要承受官员的舆论压力。如果皇帝的命令过于违反儒家道德,那会受到百官铺天盖地的声讨,集体辞职的威胁,所以明朝皇帝还是有不顺心的时候。

可是到了清朝呢,因为采取了秘密政治制度,也就根本不存在“舆论监督”了,皇权变得史无前例的大。南书房也好,军机处也好,都绝对服从于皇帝。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谁都不敢违背皇帝的意志。所以,从清朝开始,皇帝的集权控制达到了古代的巅峰。

<strong>


达文有话说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个人觉得是因为:一方面清朝的家族性质决定了其不需要锦衣卫这机构,另一方面清朝吸取明朝的经验,采用了更好的制度替代了锦衣卫这机构的功能。

首先来看明朝为什么设置锦衣卫机构?

在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文官官僚集团密谋造反,朱元璋镇压了胡惟庸事件,在这之后,为了改变皇帝和官僚集团斗争中的不利局面,明太祖建立了锦衣卫,锦衣卫而是由皇帝的禁卫军所改组成的军事组织。锦衣卫卫的是皇帝,锦衣卫的敌人就是文官官僚集团。其实不管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皇帝政治上对抗官僚集团的工具及机构而已,性质都是一样的。

第一:为什么说清朝的家族性质决定了不需要锦衣卫

其实中国古代朝代按性质可以分为家天下和族天下两种。汉,唐,明是家天下的代表朝代,而元和清则是族天下的代表朝代,一个是一家姓氏的天下,一个是一个族氏的天下。

家天下的朝代皇帝往往势单力薄,需要宦官集团及其领导下的特务机构来做政治上的支持。族天下的朝代皇帝,则有一个统治民族站在他身后,势力强大。这个统治民族站在社会权利最上层,把关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权力要处。皇帝只是统治民族的代表人物而已。

拿清朝来说,天下既是爱新觉罗家的,也是所有八旗族子民的,是家族利益共同体。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同特点是,作为家天下的汉、唐、明有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问题。而族天下的元和清则是宦官势历弱小,不足为患。根本原因在于后者宦官根本没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可言,皇帝不需要依靠他们。

第二,清朝有更好的制度替代了类似锦衣卫机构的功能

因为清朝建立在明朝的灭亡废墟上,必定对明朝的弊政和不足之处做出一定的改革处理。

首先看一下明朝的上行文书制度。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要有通政司抄录,内阁转递,基本上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都能看到。皇帝能看到的奏折都是经过层层的官员审核通过才能看到的。皇帝要想探听点文官集团中的各种秘密事情,非常困难,只好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来做这事,一个锦衣卫还不够,后来又加上东厂西厂。

清朝觉得明朝的上行文书过于麻烦,而且看不到基层的真正奏折意见,实行秘密奏折制度。从康熙开始,鼓励官员给皇帝上秘密奏折,勿需经过内阁等程序,而是直接与皇帝一对一交流。这样一来,各级官员之间谁也不知道别人跟皇上说了些什么。对于皇帝来说,这个制度使他能非常方便地了解各地各部官场及政治情况,根本用不着再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了。

同时清朝大兴文字狱制度,跟文字狱比起来,厂卫办事效率只能称为低效。厂卫想人定罪,虽然不走常规的刑部程序,还是需要一定的流程,必须需要人证物证,人证还可能打死也不招,物证也可能做得不细,给人留下把柄,导致想杀的人杀不了,想抓的人抓不到。所以说厂卫在清朝皇帝眼里只能是低效机构。

文字狱实行就容易多了,把文官家里翻个底朝天,带字带画的东西都拿出来,按乾隆皇帝的思路来说,十个有八个都是大逆族诛的罪行,到时候想咋办就咋办。

插一句话,其实锦衣卫在清朝存在了一年,后面改名銮衣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构,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保卫皇帝的工作,没有以前特务机构的性质了。

总之,清代皇帝为什么取消了锦衣卫?一方面因为清朝与明朝的性质不同,另一方面,清朝吸取明朝的经验教训,清朝采用了更好的制度取代了锦衣卫这机构的功能。


叨说历史



锦衣卫属于是皇权的延伸,后来成为厂卫的一部分,有明一代基本上锦衣卫是既要听命于皇帝,又要受制于宦官。

明朝中后期开始形成监(司礼监)、阁(内阁)共理朝政的局势,皇帝居中不至于大权旁落。而锦衣卫可以说属于是平衡的一环。

到了清朝,人家并没有采取明朝的监、阁共理的模式,所以锦衣卫很明显起不到平衡作用。

而且锦衣卫负面影响太大,没必要留着。

当然清朝皇帝很聪明,虽说没有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但同样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诸如雍正继位以后,大搞密折制度,原来也就是督抚级别有资格通过密折打小报告汇报秘密事情,结果雍正是大规模扩大范围,甚至有些知府都可以上密折,这样一来比锦衣卫的效果好多了。

所以清朝自然不需要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了。


宋安之


清朝一直没有设立严格意义上的类似明朝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但秘密奏折制度客观的起到了一些特务机构的部分作用。明朝的皇帝为了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权利而设立的厂卫制度显然没有起到太好的疗效,反而招来了无穷无尽的骂名,昏暗残忍的政治再加上接连几个昏聩无能的帝王,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早已暮西山行将就木了。

清朝康熙帝天资聪慧,他从鳌拜事件中深深的意识到了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但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特务机构是行不通的,明朝的厂卫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绝对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康熙就搞了一个自己的部门,就是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原先这个制度是朝廷有一个“通政使司”机关,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全要先交到通政使司,经过审阅后再另行转呈,康熙帝觉得这种方式会造成泄露机密,所以就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折奏闻。

到了雍正时期更规定了科道等官员每天一人以秘密奏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以照实禀报。这种方式极大的扩充了皇帝的权力,同时也使得各级官吏不敢欺骗和隐瞒。从康熙朝的奏折来看,所奏之事内容主演是涉及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廉等。可见康熙皇帝所最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各地官吏的清贪与否。


文字看历史


锦衣卫实际上是一种特务机构,和东厂西厂一起构成了明代的厂卫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朝臣进行监视和控制。

清代的时候之所以不需要这样的机构,其本质原因在清代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明代已经完全不同了,采用了一批另外的人和机制来实现同样的目的。

因此首先必须比较一下两个王朝的权力制衡机制。从整个王朝来看明代的权力制衡机制,是以厂卫为代表的特务机构和宦官集团,对抗官僚集团。官僚集团内部又分为以六部为代表的行政官员系统,内阁系统,言官系统。相互之间再次制衡。皇帝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模式,防止官员做大,从而控制权力。

清代的时候由于是少数民族执政,所以清王朝最依靠的权力集团是满清贵族体系。这样一个集团实际上承担了明代时候宦官集团的责任。他们和宦官不同,可以直接出任官员。因此就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当中的满汉制衡模式。在中央政府层面上,绝大部分职位满汉平行设立,但是满族官员的地位更高一些。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高级官员以满人为主,低级官员以汉人为主。这样就形成了满族官员,虽然数量较少,但权力较大,汉族官员虽然权利较少,但人数较多。也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

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清代的运作模式下是不需要锦衣卫这样一类机构的,因为满清贵族已经实现了同样的作用。

清代虽然没有专门的特务机构,但是在监控官员这一方面,其实也是有相应的制度安排的。

对于江南地区,这样一个当时的赋税和人文重地,皇帝利用内务府的派驻机构三大织造,作为其在当地的耳目。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半特务机构的身份。同时从康熙时代开始,高级地方官就拥有了密奏权力,可以直接的秘密地向皇帝报告。而从雍正时代开始,这项权力向中低层地方官开放。这样一种制度,实际上就把所有的官员都变成了特务。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有效的强化了对于官员的控制。

满清贵族这样一个利益小团体,对于维护清政府的权力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晚清时期,这样一个小团体的负面性就完全展现了出来。他们成为了阻碍中国进步的最主要的反动集团。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想取得近代化转型的胜利,就必须要彻底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上讲,满清贵族的历史危害性其实并不比锦衣卫来的小。


用户4325101516


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简称厂卫制度,都是特务组织。

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酷政组织,是高压政治,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有自己军队、监狱,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不经过司法部门。

东厂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后设的,他觉得建文帝朱允炆的锦衣卫用起来不是很放心,且一些宦官、和尚为他出过很大力,很可靠的,于是建立东厂,由宦官掌管,目的为了监视锦衣卫。因其地址在东安门故名东厂,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了个西厂,其成员是从锦衣卫选拔来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侦查民臣言行,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用奏请皇帝。汉人建立的汉、唐、明朝,都存在宦官专权。明朝就是被宦官祸害惨的,刘瑾“八虎”、李莲英、魏忠贤都是有名的乱政宦官,还有宦官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事变,生生葬送几十万明军,至连皇帝也被鞑靼俘虏,从此明朝不复强盛。

为什么清朝不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明朝是“家”天下,清朝是“族”天下,天下是爱新觉罗家的,也是所有八旗子民的。清朝八旗兵的地位就相当于东厂。入关以后,曾仿效明朝仍设立锦衣卫,下过仅仅改了名称叫銮仪卫,仅存在一年。

而蒙元和满清入主中原时,宦官势力相对较弱,他们不需要宦官说三道四指手划脚。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由通政司抄录、内阁转递,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都能看到;皇帝想探听文官集团中的各种秘密非常困难,只好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来做这事。

而清朝从康熙朝开始,有个密折制度,鼓励官员给皇帝上奏密折,无须通过关卡转来转去,可以直接与皇帝交流。这样,官员之间谁也不知道别人跟皇上说了什么,皇帝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各地各部官场情况,用不着另外成立专门特务组织了。如曹雪芹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颇受康熙宠爱,他肩负着向康熙帝秘密汇报江南一带的官情民情,算是康熙派驻江南的一大“眼线”吧。

清朝因自己是外族,有自己的作法。它以严刑惩治“异端”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最为出名。如顺治、康熙年间,浙江庄廷垅招集学人编辑《明书》,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被告发立案。当时庄廷垅已死,清朝下令开棺戮尸,其兄弟、子侄及刻者、保存者和事先未发觉的地方官员共70余人,一律处死。连一个文人随口吟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也招来杀身之祸。

清代的文字狱长达百年之久,无辜被害者不可胜数,株连之广,惩罚之严,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天宁阁


答案:主要原因有两点,但是在这两点原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秘密奏折的诞生。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秘密奏折,秘密奏折又起了怎样的作用?

事件回顾

在这里我们需要讲一点,这一点叫做制度。

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每天只会去听三公六部的话,他也需要听一听基层的话对不对?

那这些基层的话是从哪里传过来的呢?答案是各个地区、各个县衙甚至各个官吏身上对吗?

好的,那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假设,这些官吏、这些县衙他们的意见是怎样传到皇帝的耳朵里面来的呢?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写奏折呀。

好的,所有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奏折上。

明朝为了保证奏折的准确性,也为了保证能够及时的追究责任,所以明朝基层的官吏给皇帝上书奏折的时候,需要由通政司抄录。简单来讲,如果你是一个九品官员,你给皇帝写的奏折,往往三品及三品以上所有官员都能够有权利查阅。

这就相当于是一份公开信,我们再想一下,在这份公开信当中,基层员工敢弹劾高层官员吗?如果基层的官员敢弹劾高层的官员,他能弹劾的动吗?

弹劾不动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高层官员他们更有权利,分分钟就能够把这个奏折撰写者给抹除,更要命的是他们可能连你全家都给抹除了。

那么如果皇帝想要听一听民间的声音,皇帝想要听一听最底层官员的声音怎么办呢?锦衣卫成为了当时最具有主观价值、最具忠心的一个部门。

那么我们把同样的一件事情对比到清朝,清朝在做什么呢?

很简单,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进行了变革,变革什么呢?准许有秘密奏折的诞生。

什么叫秘密奏折呢?我们再来讲,如果一个九品官员想要弹劾一品官员,他把这份奏折明目张胆的递交上去会怎么样?自己会消失,奏折会抹除对不对?

但是有了秘密奏折之后,自己的这份奏折,其他官员谁都看不到,一旦看到这封奏折就会改变原来的样貌,而且皇帝就可以知道谁在查阅。所以说一旦有秘密奏折,高层官员是不敢染指的,这个时候把这份奏折直接给皇帝递交过去,皇帝就已经了解了基层的一些变故。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希望能够听一听基层的声音,因为只有听到基层的声音,才能够让自己的统治更加完美、更加安全。

而针对于明朝和清朝而言,他们所听到基层声音的措施不同罢了,明朝更希望锦衣卫能够暗中窥探清朝,则更希望通过秘密奏折来上交。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个敏感的问题叫做家天下和族天下的问题。

简单来讲,朱元璋的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清朝的天下是满族的天下。

而我们经常会发现朱元璋想要对抗文武群臣、文武官员往往只能动用家人的力量,而清朝可以依托整个满族的力量。

相比较而言,明朝更希望借助外来力量帮助自己,比如:锦衣卫,比如东厂和西厂。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清代不是没有锦衣卫这种机构,任何一个政权机构都会需要类似锦衣卫的机构存在,他是不可或缺的统治机器零件。

清代类似锦衣卫的机构大量存在,如血滴子、粘杆处、密折奏闻等等不一而足。

他们只是没有大明朝锦衣卫那种强烈的历史存在感而已。

明朝的锦衣卫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历史存在感,是因为死太监们的缘故。

历史是由文官们记录下来的,死太监们是文官集团的天然仇敌,下笔当然要狠了。

太监们做过的恶事要写,没有做过恶事的也要创造性地写,反正太监们也不会写是不是,怎么爽快怎么写,写死他们。

而太监们呢?他们借用锦衣卫的权力整治文官也下得了黑手,再惨绝人寰的事情太监们做起来也没有心理负担。

让你们天天的写折子骂人!当我们看不懂吗?

就是说,大明自朱棣之后,太监和文官的斗争一直就很白热化,一直到南明灭亡,他们双方也斗的你死我亡,大明锦衣卫吃的是太监们的瓜捞。

到了大清朝,太监们没有那么风光了,有名的李莲英再厉害也从来没有干涉过文官政治,他的权力出不了故宫,小德张做过干涉文官的企图,被干净利落的杀掉了,至于康熙乾隆雍正这些人的身边从来也没有什么太监有过话语权。

大清的“锦衣卫”之权力一直在文臣们手中,文臣们写自己做的恶心事当然会笔下留情了,有些事可做就不可写了,没人写下来往下传,后人能知道到个啥呢?

最重要的,文人领导锦衣卫整治起文人同僚来,也没有那么狠,那么多花活呀!

要人死,死成杨涟那种死法,非太监的心理不足以为也。

大清的锦衣卫斗争在文官们之间进行的缺乏戏剧性,后世的电影导演们找不到戏剧冲突点不是,也就没有人去拍电影电视了宣传大清的锦衣卫了。

大清朝的戏剧冲突点全在康熙乾隆雍正的风花雪月上呢!

在古代中国,不要得罪拿笔杆子的人,尤其那些大笔杆子。

比如曹操得罪了罗贯中,秦始皇得罪了儒教徒,朱元璋得罪了东林党......,大明朝太监得罪了文官集团。


葭明通半瓶历史


第一要明白锦衣卫为什么设立,明朝初期,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哪些文武大臣,居功自傲,以为自己功劳大,又有免死牌,经常做一些欺压百姓,搜刮民财,欺瞒圣听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设立了特务组织锦衣卫来监视全国各地的官员,以此来震慑他们。第二,到了清朝,随然没有了锦衣卫这个名称,同样有这样的组织,比如血滴子的组织,都是保卫皇权,维护皇家利益的机构,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


百姓谈画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清朝问鼎中原之后,逐步统一了的天下。当时年仅6岁的福林也就是顺治继位之时,清廷在中原并未完全站稳脚跟,为何不像明朝那样设立东西厂和锦衣卫来巩固皇权呢?

我们知道,明朝的东西厂和锦衣卫都是只听命于皇帝的机构,他们可以不用经过任何司法程序直接抓人、审讯,甚至结果任何人的性命。

而清廷当时也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明朝残余势力的顽强抵抗,再比如以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抗清力量也令清廷非常挠头。但是清廷并没有沿用明朝的东西厂和锦衣卫这些机构,而是设立了一个类似的秘密机构——大内高手。

这些大内高手都是精挑细选的绝顶高手,有些是皇帝的亲信到全国各地招募回来的一些有天资的孤儿秘密训练的。到了康熙时期,大内高手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人,他们直接受命于皇帝,执行各种秘密任务,到全国各地调查和抓人。

因此,清廷入主中原之后,虽然没有设立东西厂或者锦衣卫,但实际上是用大内高手代替了东西厂和锦衣卫的职能,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