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為什麼皇帝不需要錦衣衛這種機構了?

jiaoyangdier


清朝不需要錦衣衛這種機構,是因為他們發明了比錦衣衛更變態的制度。

錦衣衛是怎麼創建的,它又是做什麼的?

朱元璋前半生在“創業”的過程中一直在生死邊緣掙扎,每做出一個決定時,稍有不慎就會丟掉性命。因此,他對權力的慾望就特別強烈,只有大權在握時才會有安全感。再有,就是朱元璋是特別多疑的一個人,總是懷疑別人騙自己。所以他特意建立了一個私人的特務機關,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錦衣衛”,用來監視百官的言行。

錦衣衛直接隸屬於皇帝,所以獨立於官僚系統之外。他們擁有隨意拘捕百官的權力,還有自己的司法系統,稱為“詔獄”。凡是被錦衣衛抓住的犯人,可以不走正常的司法程序,直接投入到詔獄裡嚴刑審訊逼供。在明朝,百官提起錦衣衛和詔獄,都是談虎色變。

朱元璋在建國以後,為了保證子孫不受到權臣的威脅,朱元璋有計劃地殘殺開國將領。這種事很多開國皇帝都做過,但朱元璋做得尤為極端,最為無情。他炮製了好幾場大型冤案,每個案件都要牽連極廣,動不動就誅殺幾萬人,很多人才都被冤殺。在這些大案中,都能看到身穿飛魚服,腰攜繡春刀的錦衣衛們的身影。

明成祖朱棣的永樂王朝,對特務機構的迷戀比朱元璋時代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朱棣這皇位得來的是名不正又言不順,所以他心虛啊。

朱棣的性格完全繼承了他父親朱元璋,多疑而又殘暴。他喜歡靠血腥屠殺和製造恐怖氣氛來震懾群臣。他登基後不僅沒有取消特務機關,還不斷強化它。

在朱元璋時代,錦衣衛只是皇宮之外的機構,朱棣嫌它用得不夠順手,就選用身邊的太監又成立了新的特務機構“東廠”。明憲宗的時候,又成立了“西廠”。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它們構成了明朝的特務機構體系。其中,東廠在永樂帝朱棣以後成了明朝的常設機構。而西廠只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在明朝歷史中存在的時間較短。因此,我們在電影、電視劇裡,看到裡面提到明朝的特務機關一般都是東廠,很少有人提西廠。

明朝的官僚系統其實已經非常成熟,監督文武百官靠官僚系統本身就行了,根本沒必要弄一個特務機關。明朝的特務機關,其實就是皇帝在自己和官僚的制衡體系中,給自己設置的一個外掛,是皇帝為了滿足一己私慾破壞官僚制度的工具。後來,明朝的太監因為掌握了司禮監而執掌大權,東廠等特務機關又成了太監把持朝政、迫害百官的武器,使得官場一片混亂。宦官專權,也是導致明朝走向滅亡的一個主要因素。

清朝不設置錦衣衛,是因為他們發明了更變態的制度

滿清入關後,將明朝的大部分制度繼承了下來。但是,錦衣衛只在順治初期短暫的出現過一年多時間,就被廢除了。

那麼,清朝為何放棄錦衣衛?

  • 首先,清朝看到了錦衣衛和東廠等特務機構對明朝造成的危害,設置這種獨立於官僚體系之外的機構,一不小心就會引火燒身,傷及到統治者自己的安全。因此,清朝對宦官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取消了司禮監,極力貶低宦官的地位,斷了清朝的宦官禍害朝政的可能性。清朝末年出現的大太監李蓮英、小德張之流,權勢和魏忠賢根本沒法比。
  • 其次,清朝初期,天下未定,還不是鐵板一塊。外有割據一方、伺機而動的藩王,內有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的權臣。更嚴重的是民間還存在很多前朝遺老、暗潮湧動的反清組織,為了避免激化民族矛盾問題,滿清統治者更是就連對官員的任用,也要幾經思量小心翼翼。滿人騎馬很在行,但治理天下就沒什麼經驗了,所以,他們離不開漢人官員。但是,公開設置錦衣衛這種特務組織,難免會刺激本來就心存不滿的漢人官員神經,激化民族矛盾。

清朝放棄建立錦衣衛這種特務機構,並不代表他們想向臣子展露赤誠之心。任何統治者都不會放棄情報收集,清朝皇帝不公開設置特務機構,但可以背地裡用一些手段——就是政治密探。<strong>

清朝的政治密探是從康熙時期開始出現的。最初,滿清政府為了防止漢族文人聚眾煽動情緒而禁止了結社,實際上卻是沒法嚴格執行的。在江南還有一些以宗教為噱頭的秘密反清社團,更是屢禁不止,暴動也時有發生。這背後反映了當時康熙朝的民族矛盾問題依舊十分尖銳。所以,康熙皇帝在1707年最後一次南巡結束後,開始,設立政治密探,保持對南方的控制力。

<strong>

做康熙皇帝政治密探的都是什麼人?

古代帝王們為了皇權不受到官僚體系的制約,都會在官僚體系外發展一套第三方勢力成為自己人。找的這些人必須保證對皇權絕對忠誠。但是,在利益面前沒有絕對的忠誠,所以皇帝要找一些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賴於自己的人。這樣他們即便是出於人性的自私,到時候也得為了自保服從皇帝。

歷史上有兩種:宦官,還有外戚。但是,這兩種人都不能用啊,歷史上的教訓太多了。

其實,清朝還有個特殊的群體——包衣。

包衣,滿語中叫作包衣阿哈,是家奴的意思。在女真人的社會中,主要是貴族才擁有包衣,包衣和主子住在一起,主子為其分配勞動任務,勞動的產出都歸主子。女真人包衣的主要來源都是從其他民族掠奪的人口,主要是漢族與朝鮮族,明朝和朝鮮方面都有大量有關女真人掠奪人口為奴的記載。

康熙最初設立的政治密探,其實都是來自上三旗的包衣,主要向康熙彙報封疆大吏的日常動向與品評。

政治密探在康熙朝只是個雛形,更可怕的是從雍正開始,清廷還發展出了更變態的“秘密奏摺制度”。

<strong>清朝之前,官員給皇帝的報告啊、意見啊,稱為“奏章”,大部分奏章都對官員公開。比如明朝,奏章先要提交內閣,然後由內閣再上奏給皇帝,所以奏章裡寫了什麼內閣都知道。

雍正的時候,除了繼續使用公開的奏章,還廣泛使用了秘密的“奏摺”。奏摺是清朝特有的東西,它是官員跟皇帝之間交流的私人文件,文件內容是不公開的。奏摺制度非常有利於皇帝控制群臣。通過奏摺,皇帝可以向不同大臣詢問同一件事情,比如各地的災情、糧價、某些官員的行徑。被詢問的大臣不知道其他人在奏摺裡是怎麼跟皇帝說的,所以誰也不敢撒謊,這樣皇帝就把群臣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雍正時,連地方的中層官員都可以給皇帝上奏摺,這就等於全國中層以上的官員都接受皇帝的直接領導,這皇帝的權力能不穩嗎?

明朝的皇帝為了擴張自己的權力,建立了錦衣衛、東廠這樣的特務機關來監督和懲治大臣。清朝的皇帝權力更大,他們卻用不著養特務機關,因為靠著奏摺制度,他們把全國大臣都變成提供情報的特務了。

和奏摺配套的,還有“硃批諭旨”。在明朝,皇帝要下達一條命令,必須通過內閣票擬,也就是說,要先經過內閣的商議,這個過程是公開的。皇帝的命令發出後,還要交給六部一級一級地傳達下去,這個過程也是公開的。但是利用奏摺制度,清朝的皇帝直接在奏摺上寫上自己的批示、命令,發還給官員,過程是完全秘密的,除了皇帝和執行官員兩個人外,連中間的部門都懵然不知。

換句話說,從雍正開始,清朝皇帝實行的是“秘密政治”。皇帝想做什麼可以完全隱秘,任何人都不知道。

結語

明朝以前,皇權要受官僚體系的制約,皇帝不能為所欲為。

錦衣衛是為皇權服務的特務機構,其本質上是皇帝為了制衡官員加強自己對國家的集權控制所設立的。從明朝開始,皇帝不尊重知識分子了,可以隨便打官員的屁股,可以撤換內閣官員,基本上皇帝想幹點什麼,內閣都得順著他。但是因為所有的命令都是公開的,所以皇帝還要承受官員的輿論壓力。如果皇帝的命令過於違反儒家道德,那會受到百官鋪天蓋地的聲討,集體辭職的威脅,所以明朝皇帝還是有不順心的時候。

可是到了清朝呢,因為採取了秘密政治制度,也就根本不存在“輿論監督”了,皇權變得史無前例的大。南書房也好,軍機處也好,都絕對服從於皇帝。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誰都不敢違背皇帝的意志。所以,從清朝開始,皇帝的集權控制達到了古代的巔峰。

<strong>


達文有話說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個人覺得是因為:一方面清朝的家族性質決定了其不需要錦衣衛這機構,另一方面清朝吸取明朝的經驗,採用了更好的制度替代了錦衣衛這機構的功能。

首先來看明朝為什麼設置錦衣衛機構?

在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文官官僚集團密謀造反,朱元璋鎮壓了胡惟庸事件,在這之後,為了改變皇帝和官僚集團鬥爭中的不利局面,明太祖建立了錦衣衛,錦衣衛而是由皇帝的禁衛軍所改組成的軍事組織。錦衣衛衛的是皇帝,錦衣衛的敵人就是文官官僚集團。其實不管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皇帝政治上對抗官僚集團的工具及機構而已,性質都是一樣的。

第一:為什麼說清朝的家族性質決定了不需要錦衣衛

其實中國古代朝代按性質可以分為家天下和族天下兩種。漢,唐,明是家天下的代表朝代,而元和清則是族天下的代表朝代,一個是一家姓氏的天下,一個是一個族氏的天下。

家天下的朝代皇帝往往勢單力薄,需要宦官集團及其領導下的特務機構來做政治上的支持。族天下的朝代皇帝,則有一個統治民族站在他身後,勢力強大。這個統治民族站在社會權利最上層,把關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權力要處。皇帝只是統治民族的代表人物而已。

拿清朝來說,天下既是愛新覺羅家的,也是所有八旗族子民的,是家族利益共同體。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共同特點是,作為家天下的漢、唐、明有非常嚴重的宦官專權問題。而族天下的元和清則是宦官勢歷弱小,不足為患。根本原因在於後者宦官根本沒有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可言,皇帝不需要依靠他們。

第二,清朝有更好的制度替代了類似錦衣衛機構的功能

因為清朝建立在明朝的滅亡廢墟上,必定對明朝的弊政和不足之處做出一定的改革處理。

首先看一下明朝的上行文書制度。明朝大臣給皇帝的奏摺,要有通政司抄錄,內閣轉遞,基本上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都能看到。皇帝能看到的奏摺都是經過層層的官員審核通過才能看到的。皇帝要想探聽點文官集團中的各種秘密事情,非常困難,只好成立專門的特務機構來做這事,一個錦衣衛還不夠,後來又加上東廠西廠。

清朝覺得明朝的上行文書過於麻煩,而且看不到基層的真正奏摺意見,實行秘密奏摺制度。從康熙開始,鼓勵官員給皇帝上秘密奏摺,勿需經過內閣等程序,而是直接與皇帝一對一交流。這樣一來,各級官員之間誰也不知道別人跟皇上說了些什麼。對於皇帝來說,這個制度使他能非常方便地瞭解各地各部官場及政治情況,根本用不著再成立專門的特務機構了。

同時清朝大興文字獄制度,跟文字獄比起來,廠衛辦事效率只能稱為低效。廠衛想人定罪,雖然不走常規的刑部程序,還是需要一定的流程,必須需要人證物證,人證還可能打死也不招,物證也可能做得不細,給人留下把柄,導致想殺的人殺不了,想抓的人抓不到。所以說廠衛在清朝皇帝眼裡只能是低效機構。

文字獄實行就容易多了,把文官家裡翻個底朝天,帶字帶畫的東西都拿出來,按乾隆皇帝的思路來說,十個有八個都是大逆族誅的罪行,到時候想咋辦就咋辦。

插一句話,其實錦衣衛在清朝存在了一年,後面改名鑾衣衛,是負責掌管皇帝皇后車駕儀仗的機構,負責皇帝出行儀仗及其保管,保衛皇帝的工作,沒有以前特務機構的性質了。

總之,清代皇帝為什麼取消了錦衣衛?一方面因為清朝與明朝的性質不同,另一方面,清朝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清朝採用了更好的制度取代了錦衣衛這機構的功能。


叨說歷史



錦衣衛屬於是皇權的延伸,後來成為廠衛的一部分,有明一代基本上錦衣衛是既要聽命於皇帝,又要受制於宦官。

明朝中後期開始形成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朝政的局勢,皇帝居中不至於大權旁落。而錦衣衛可以說屬於是平衡的一環。

到了清朝,人家並沒有採取明朝的監、閣共理的模式,所以錦衣衛很明顯起不到平衡作用。

而且錦衣衛負面影響太大,沒必要留著。

當然清朝皇帝很聰明,雖說沒有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但同樣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達到這種目的。諸如雍正繼位以後,大搞密摺制度,原來也就是督撫級別有資格通過密摺打小報告彙報秘密事情,結果雍正是大規模擴大範圍,甚至有些知府都可以上密摺,這樣一來比錦衣衛的效果好多了。

所以清朝自然不需要錦衣衛這種特務機構了。


宋安之


清朝一直沒有設立嚴格意義上的類似明朝錦衣衛的特務機構,但秘密奏摺制度客觀的起到了一些特務機構的部分作用。明朝的皇帝為了牢牢地控制著自己的權利而設立的廠衛制度顯然沒有起到太好的療效,反而招來了無窮無盡的罵名,昏暗殘忍的政治再加上接連幾個昏聵無能的帝王,千瘡百孔的大明帝國早已暮西山行將就木了。

清朝康熙帝天資聰慧,他從鰲拜事件中深深的意識到了中央集權的重要性,但建立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特務機構是行不通的,明朝的廠衛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鑑,絕對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康熙就搞了一個自己的部門,就是清朝的“密摺奏事”制度。

原先這個制度是朝廷有一個“通政使司”機關,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題本全要先交到通政使司,經過審閱後再另行轉呈,康熙帝覺得這種方式會造成洩露機密,所以就命令特別親信的臣子專摺奏聞。

到了雍正時期更規定了科道等官員每天一人以秘密奏摺輪流奏事,事無大小都可以照實稟報。這種方式極大的擴充了皇帝的權力,同時也使得各級官吏不敢欺騙和隱瞞。從康熙朝的奏摺來看,所奏之事內容主演是涉及各地糧價、雨水、收成、民間輿論、官員的清廉等。可見康熙皇帝所最關心的是老百姓的經濟生活,以及各地官吏的清貪與否。


文字看歷史


錦衣衛實際上是一種特務機構,和東廠西廠一起構成了明代的廠衛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朝臣進行監視和控制。

清代的時候之所以不需要這樣的機構,其本質原因在清代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明代已經完全不同了,採用了一批另外的人和機制來實現同樣的目的。

因此首先必須比較一下兩個王朝的權力制衡機制。從整個王朝來看明代的權力制衡機制,是以廠衛為代表的特務機構和宦官集團,對抗官僚集團。官僚集團內部又分為以六部為代表的行政官員系統,內閣系統,言官系統。相互之間再次制衡。皇帝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模式,防止官員做大,從而控制權力。

清代的時候由於是少數民族執政,所以清王朝最依靠的權力集團是滿清貴族體系。這樣一個集團實際上承擔了明代時候宦官集團的責任。他們和宦官不同,可以直接出任官員。因此就形成了權力制衡機制當中的滿漢制衡模式。在中央政府層面上,絕大部分職位滿漢平行設立,但是滿族官員的地位更高一些。在地方政府層面上,高級官員以滿人為主,低級官員以漢人為主。這樣就形成了滿族官員,雖然數量較少,但權力較大,漢族官員雖然權利較少,但人數較多。也就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

兩相比較就可以看出,在清代的運作模式下是不需要錦衣衛這樣一類機構的,因為滿清貴族已經實現了同樣的作用。

清代雖然沒有專門的特務機構,但是在監控官員這一方面,其實也是有相應的制度安排的。

對於江南地區,這樣一個當時的賦稅和人文重地,皇帝利用內務府的派駐機構三大織造,作為其在當地的耳目。實際上也就具有了半特務機構的身份。同時從康熙時代開始,高級地方官就擁有了密奏權力,可以直接的秘密地向皇帝報告。而從雍正時代開始,這項權力向中低層地方官開放。這樣一種制度,實際上就把所有的官員都變成了特務。通過這樣一種制度安排,有效的強化了對於官員的控制。

滿清貴族這樣一個利益小團體,對於維護清政府的權力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晚清時期,這樣一個小團體的負面性就完全展現了出來。他們成為了阻礙中國進步的最主要的反動集團。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要想取得近代化轉型的勝利,就必須要徹底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上講,滿清貴族的歷史危害性其實並不比錦衣衛來的小。


用戶4325101516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簡稱廠衛制度,都是特務組織。

錦衣衛是朱元璋設立的酷政組織,是高壓政治,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有自己軍隊、監獄,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不經過司法部門。

東廠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後設的,他覺得建文帝朱允炆的錦衣衛用起來不是很放心,且一些宦官、和尚為他出過很大力,很可靠的,於是建立東廠,由宦官掌管,目的為了監視錦衣衛。因其地址在東安門故名東廠,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

明憲宗朱見深為加強特務統治,又設了個西廠,其成員是從錦衣衛選拔來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偵查民臣言行,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用奏請皇帝。漢人建立的漢、唐、明朝,都存在宦官專權。明朝就是被宦官禍害慘的,劉瑾“八虎”、李蓮英、魏忠賢都是有名的亂政宦官,還有宦官王振,導致了土木堡事變,生生葬送幾十萬明軍,至連皇帝也被韃靼俘虜,從此明朝不復強盛。

為什麼清朝不設立錦衣衛東廠西廠?

明朝是“家”天下,清朝是“族”天下,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也是所有八旗子民的。清朝八旗兵的地位就相當於東廠。入關以後,曾仿效明朝仍設立錦衣衛,下過僅僅改了名稱叫鑾儀衛,僅存在一年。

而蒙元和滿清入主中原時,宦官勢力相對較弱,他們不需要宦官說三道四指手劃腳。明朝大臣給皇帝的奏摺,由通政司抄錄、內閣轉遞,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都能看到;皇帝想探聽文官集團中的各種秘密非常困難,只好成立專門的特務機構來做這事。

而清朝從康熙朝開始,有個密摺制度,鼓勵官員給皇帝上奏密摺,無須通過關卡轉來轉去,可以直接與皇帝交流。這樣,官員之間誰也不知道別人跟皇上說了什麼,皇帝可以很方便地瞭解各地各部官場情況,用不著另外成立專門特務組織了。如曹雪芹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頗受康熙寵愛,他肩負著向康熙帝秘密彙報江南一帶的官情民情,算是康熙派駐江南的一大“眼線”吧。

清朝因自己是外族,有自己的作法。它以嚴刑懲治“異端”思想、推行文化專制政策、大興文字獄最為出名。如順治、康熙年間,浙江莊廷壠招集學人編輯《明書》,稱努爾哈赤為建州都督,不書清帝年號,而書隆武、永曆等南明年號,被告發立案。當時莊廷壠已死,清朝下令開棺戮屍,其兄弟、子侄及刻者、保存者和事先未發覺的地方官員共70餘人,一律處死。連一個文人隨口吟出“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句,也招來殺身之禍。

清代的文字獄長達百年之久,無辜被害者不可勝數,株連之廣,懲罰之嚴,是歷史上所罕見的。


天寧閣


答案:主要原因有兩點,但是在這兩點原因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秘密奏摺的誕生。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秘密奏摺,秘密奏摺又起了怎樣的作用?

事件回顧

在這裡我們需要講一點,這一點叫做制度。

我們不妨先做一個假設,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每天只會去聽三公六部的話,他也需要聽一聽基層的話對不對?

那這些基層的話是從哪裡傳過來的呢?答案是各個地區、各個縣衙甚至各個官吏身上對嗎?

好的,那我們再做進一步的假設,這些官吏、這些縣衙他們的意見是怎樣傳到皇帝的耳朵裡面來的呢?這不是廢話嗎?當然是寫奏摺呀。

好的,所有的問題就出現在這個奏摺上。

明朝為了保證奏摺的準確性,也為了保證能夠及時的追究責任,所以明朝基層的官吏給皇帝上書奏摺的時候,需要由通政司抄錄。簡單來講,如果你是一個九品官員,你給皇帝寫的奏摺,往往三品及三品以上所有官員都能夠有權利查閱。

這就相當於是一份公開信,我們再想一下,在這份公開信當中,基層員工敢彈劾高層官員嗎?如果基層的官員敢彈劾高層的官員,他能彈劾的動嗎?

彈劾不動對不對,為什麼呢?因為高層官員他們更有權利,分分鐘就能夠把這個奏摺撰寫者給抹除,更要命的是他們可能連你全家都給抹除了。

那麼如果皇帝想要聽一聽民間的聲音,皇帝想要聽一聽最底層官員的聲音怎麼辦呢?錦衣衛成為了當時最具有主觀價值、最具忠心的一個部門。

那麼我們把同樣的一件事情對比到清朝,清朝在做什麼呢?

很簡單,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進行了變革,變革什麼呢?准許有秘密奏摺的誕生。

什麼叫秘密奏摺呢?我們再來講,如果一個九品官員想要彈劾一品官員,他把這份奏摺明目張膽的遞交上去會怎麼樣?自己會消失,奏摺會抹除對不對?

但是有了秘密奏摺之後,自己的這份奏摺,其他官員誰都看不到,一旦看到這封奏摺就會改變原來的樣貌,而且皇帝就可以知道誰在查閱。所以說一旦有秘密奏摺,高層官員是不敢染指的,這個時候把這份奏摺直接給皇帝遞交過去,皇帝就已經瞭解了基層的一些變故。

沒錯,這就是事實

我們會發現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非常希望能夠聽一聽基層的聲音,因為只有聽到基層的聲音,才能夠讓自己的統治更加完美、更加安全。

而針對於明朝和清朝而言,他們所聽到基層聲音的措施不同罷了,明朝更希望錦衣衛能夠暗中窺探清朝,則更希望通過秘密奏摺來上交。

除此之外還涉及到一個敏感的問題,這個敏感的問題叫做家天下和族天下的問題。

簡單來講,朱元璋的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清朝的天下是滿族的天下。

而我們經常會發現朱元璋想要對抗文武群臣、文武官員往往只能動用家人的力量,而清朝可以依託整個滿族的力量。

相比較而言,明朝更希望藉助外來力量幫助自己,比如:錦衣衛,比如東廠和西廠。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清代不是沒有錦衣衛這種機構,任何一個政權機構都會需要類似錦衣衛的機構存在,他是不可或缺的統治機器零件。

清代類似錦衣衛的機構大量存在,如血滴子、粘杆處、密摺奏聞等等不一而足。

他們只是沒有大明朝錦衣衛那種強烈的歷史存在感而已。

明朝的錦衣衛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歷史存在感,是因為死太監們的緣故。

歷史是由文官們記錄下來的,死太監們是文官集團的天然仇敵,下筆當然要狠了。

太監們做過的惡事要寫,沒有做過惡事的也要創造性地寫,反正太監們也不會寫是不是,怎麼爽快怎麼寫,寫死他們。

而太監們呢?他們借用錦衣衛的權力整治文官也下得了黑手,再慘絕人寰的事情太監們做起來也沒有心理負擔。

讓你們天天的寫摺子罵人!當我們看不懂嗎?

就是說,大明自朱棣之後,太監和文官的鬥爭一直就很白熱化,一直到南明滅亡,他們雙方也斗的你死我亡,大明錦衣衛吃的是太監們的瓜撈。

到了大清朝,太監們沒有那麼風光了,有名的李蓮英再厲害也從來沒有干涉過文官政治,他的權力出不了故宮,小德張做過干涉文官的企圖,被幹淨利落的殺掉了,至於康熙乾隆雍正這些人的身邊從來也沒有什麼太監有過話語權。

大清的“錦衣衛”之權力一直在文臣們手中,文臣們寫自己做的噁心事當然會筆下留情了,有些事可做就不可寫了,沒人寫下來往下傳,後人能知道到個啥呢?

最重要的,文人領導錦衣衛整治起文人同僚來,也沒有那麼狠,那麼多花活呀!

要人死,死成楊漣那種死法,非太監的心理不足以為也。

大清的錦衣衛鬥爭在文官們之間進行的缺乏戲劇性,後世的電影導演們找不到戲劇衝突點不是,也就沒有人去拍電影電視了宣傳大清的錦衣衛了。

大清朝的戲劇衝突點全在康熙乾隆雍正的風花雪月上呢!

在古代中國,不要得罪拿筆桿子的人,尤其那些大筆桿子。

比如曹操得罪了羅貫中,秦始皇得罪了儒教徒,朱元璋得罪了東林黨......,大明朝太監得罪了文官集團。


葭明通半瓶歷史


第一要明白錦衣衛為什麼設立,明朝初期,幫朱元璋打天下的哪些文武大臣,居功自傲,以為自己功勞大,又有免死牌,經常做一些欺壓百姓,搜刮民財,欺瞞聖聽的事情。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設立了特務組織錦衣衛來監視全國各地的官員,以此來震懾他們。第二,到了清朝,隨然沒有了錦衣衛這個名稱,同樣有這樣的組織,比如血滴子的組織,都是保衛皇權,維護皇家利益的機構,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


百姓談畫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清朝問鼎中原之後,逐步統一了的天下。當時年僅6歲的福林也就是順治繼位之時,清廷在中原並未完全站穩腳跟,為何不像明朝那樣設立東西廠和錦衣衛來鞏固皇權呢?

我們知道,明朝的東西廠和錦衣衛都是隻聽命於皇帝的機構,他們可以不用經過任何司法程序直接抓人、審訊,甚至結果任何人的性命。

而清廷當時也面臨很多棘手的問題,比如明朝殘餘勢力的頑強抵抗,再比如以天地會為代表的民間抗清力量也令清廷非常撓頭。但是清廷並沒有沿用明朝的東西廠和錦衣衛這些機構,而是設立了一個類似的秘密機構——大內高手。

這些大內高手都是精挑細選的絕頂高手,有些是皇帝的親信到全國各地招募回來的一些有天資的孤兒秘密訓練的。到了康熙時期,大內高手的人數達到了3000多人,他們直接受命於皇帝,執行各種秘密任務,到全國各地調查和抓人。

因此,清廷入主中原之後,雖然沒有設立東西廠或者錦衣衛,但實際上是用大內高手代替了東西廠和錦衣衛的職能,只是稱呼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