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扛着大刀片的那个镜头,怎么都觉得是扛着一把锄头。是形象设计失败还是有意为之?

醉墨笙箫


我们鲁西南解放前就是农民走远路或夜路都拿一个压手防强盗。压手一般就是红缨枪或大刀


中都老百姓


这个桥段显然指的是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当中的细节,宋江逃亡的时候除了随身的行李包之外,还扛了一把大朴刀,相信当年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都会疑惑地说一句:宋江拿着一把大刀干什么?

因为按照很多观众的概念,宋江是众多好汉中为数不多的不会武功的人,没落草之前在郓城县也是一个小文官,跟武夫完全八竿子打不着,既然不会武功你拿着一把大刀干什么?要知道不会武功的人,给一件小兵器也许还能比划比划,配备这么一把大刀,玩的开吗?这就好比给笔者一把匕首,笔者至少还能对照连续剧里的武打镜头比划两下,给我配备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估计没轮两下我就先累趴下了!



但结合宋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逃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配备一把大刀也许再合适不过!

关于宋江的武艺,其实在有关水浒传题材的连续剧中几乎都没有过体现,但是在原著小说当中却有着这样一段记录,就是早年梁山好汉孔明和他的父亲来到郓城县与宋江相识,由于途中遭抢,宋江及时资助了他们父子二人,双方成为了好友,随后宋江落难时来到孔家庄居住,因孔明和他的兄弟孔亮比较喜好摆弄枪棒,宋江点拔了他们几招从而成为了他们的师傅,至少从原著的这一段记录来看,宋江也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也许是家里有钱从小曾经练过,也许是自己广交好友接触过一些武艺,相信宋江还是多少有点拳脚功夫的,虽说不入流,但指导像孔明孔亮这样的没有接受过科班训练的人,也算是足够了,再或者双方也只不过想通过这样的收徒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已。



所以既然宋江有功夫底子,拿一把大刀用来防身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宋江的出行不同于往常,此次出行完全是因为误杀人命而出去避难,大路轻易不敢走小路又容易遭遇贼人,拿着一把大刀用来防身甚至用来吓唬吓唬别人还是可以的!再者说宋江平时是文官出身,虽然面像发黑但毕竟有文人的底子和气质,逃亡在路上也容易引人注意,倒不如索性打扮成一个普通老百姓再扛着一把大刀,说好人不像好人说坏人不像坏人,一定程度上也减少排查人员对他的怀疑。


辽宁资深球迷


据说,这是李雪健老师自己提出的创意 。这个扛刀的形象把宋江猥琐和龌龊的一面表现的入木三分。


我觉得这是神来之笔,并且认为也只有李雪健老师能驾驭这么魔性的宋江。

《水浒传》原著中,确实也提到了宋江在逃亡途中带了一口朴刀。

弟兄两个各跨了一口腰刀,都拿了一条朴刀,径出离了宋家村。

但是,具体是用什么动作拿着这口朴刀,并没有具体描述。

李雪健老师能主动提出用扛锄头的这种形式,看来真是吃透了《水浒传》这本书,对宋江有了直触灵魂的了解 。

宋江是个什么人呢?

他经常自称卑微小吏,表面上唯唯诺诺,窝窝囊囊。

不论江湖上的朋友,还是郓城县的贩夫走卒都觉得他急公好义,仗义疏财,是个老好人。

他可以忍受阎婆惜在他眼皮子底下和张文远明铺暗盖,给他戴绿帽子。

也可以在大破无为军后,带着兵强马壮的梁山泊诸头领在路上遇到到蒋敬,马麟的打劫,竟然跪下了,可怜巴巴的诉说着自己的委屈,让人同情不已。



可是,一旦刺激到他的痛点,他就会立刻变得心狠手辣,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口顺,无理取闹这个没有啊!就是冷酷无情。

阎婆惜敲诈他,以告发他私通梁山为要挟,要断了他的前程,他毫不犹豫的拿起小刀“噗噗噗”,直到捅死为止。

秦明攻打清风山时被捉,宋江劝降不肯,口口声声说: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

宋江立刻让人在晚上冒充秦明杀了青州城周边五七百户人家,也致使秦明全家老小被慕容知府杀掉。

江州通判黄文炳惹了宋江,最后被一刀一刀割了,还制成了肉串吃,用心做了醒酒汤。

让人不寒而栗吧!

宋江就是这么个人,听上去,有点儿人格分裂,有点儿魔幻,但是确实存在。

其实,即使现在这个社会,也有这种人。

新闻中不止一次报道过,一个常常以成社会名人,慈善家的面目出现的家伙,其实背后是个黑老大。

他们表面上平易近人,客客气气。但是,一涉及到他的利益问题,立刻变得凶残无比。

有很多人被他们害得家破人亡,最后欲哭无泪。

水浒中的卢俊义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本来他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翁,就因为拒绝了宋江请其上山的要求,被折腾的死去活来。如果不是宋江觉得其有大的用途,最后就可能死在那个荒村野店。

这就是宋江这个人的两面性,也是所有人存在的共性特点,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只不过对于普通人,没有机会释放恶的一面罢了!


田获三狐


题主说的是1998年版的《水浒传》中的这个镜头,我脑海中还有点印象,好像是宋江扛着把长柄大砍刀,急匆匆地赶路,看上去的确是不那么协调,我觉得这是导演故意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三:其一,说明当时社会治安的确很糟糕,宋江带着一把大砍刀作防身之用;其二,以宋江黑矮的身躯却扛着一把极不相称的大砍刀,凸显出宋江逃亡江湖的落魄失意;其三,故意以宋江扛着大砍刀的不和谐,突出宋江武艺低微。

其一,说明当时社会治安的确很糟糕,宋江带着一把大砍刀作防身之用。

《水浒传》中反映的正是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时期,皇帝昏庸无能、奸臣横行,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当时一方面是官逼民反,比如高俅迫害林冲,最后使林冲被逼无奈不得不上了梁山落草为寇;另一方面是社会极不安定,杀人越货的事情到处都是,不少人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伤害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所以,不管是什么人,一旦外出都要带些防身的利器。宋江之前是郓城县的押司,当然对于社会治安也有深切的洞察和体会,所以他逃亡江湖也不忘带一把大砍刀。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大砍刀比普通的朴刀对他这样武艺低微的人来说,用处更大,也更具有威慑力。

其二,以宋江黑矮的身躯却扛着一把极不相称的大砍刀,凸显出宋江逃亡江湖的落魄失意。

《水浒传》里宋江扛着大砍刀在路上匆匆忙忙走着,这个时候正是他杀死阎婆惜,躲避官府追捕而逃亡江湖之际。想想之前,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一职之时,职位虽然低微,但在县城里那也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干部,而且是知县跟前的红人,在县里头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更加上他家资丰厚,时常接济他人,众人对他自是厚爱三分,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敬重的。可如今呢,只得落魄江湖,风餐露宿,从一名吃皇粮的公人变成了失意的逃犯。导演故意以宋江扛着大砍刀行色匆匆的形象来衬托他这一时期的失意和落魄,他的手本应该是握着笔的呀,奈何时运不济,只能握着大砍刀了。

其三,故意以宋江扛着大砍刀的不和谐,突出宋江武艺低微。

懂得一些武功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功夫高手,可以把兵器和人本身融为一体,兵器就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四肢的延伸,这种人拿着兵器时,一看上去就特别和谐,特别融洽,特别威风。而我们这位落魄江湖的宋押司,扛着这把大砍刀时,搁谁看都不顺眼,为什么不顺眼呢?就是因为他手里握着的本该是笔,而不是大砍刀,大砍刀在他手里怎么拿都别扭。因为宋江武艺低微,常言说,“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就宋江扛着大砍刀这副架势,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武艺低微的人,大砍刀在他手里完全没有生命力,换句话来说,完全就是一副摆设,吓唬吓唬普通人或许可以,真正遇到了武松这样的高手,那大砍刀就和烧火棍没啥区别了。


乔鞅


宋江扛的是一把朴刀,在宋代朴刀属于农具在民间很常见,还有棍棒鱼叉,不是禁止民间拥有的武器。《水浒传》里来自民间的好汉们上梁山前还是上梁山后最常用的武器是朴刀和棍棒,李逵那两把大斧头是砍柴的工具,鲁智深的禅杖戒刀和武松的戒刀是出家人的法器,谢珍谢宝是猎户有钢叉和弓箭,这些都不违法。而职业军人和官差出身的好汉们用的是宋军刀枪剑戟之类的制式兵器,比方说关胜用的那才是大刀,秦明的狼牙棒呼延灼的鞭徐宁的钩镰枪。杨志精通长枪弓箭,为押运“生辰纲”化装成老百姓,也是拿着朴刀上路,穿着老百姓衣服的士兵的军刀则藏在挑的担子里不露面。出身决定了用什么武器顺手习惯了,即使上了梁山造反了不受法律约束了,习惯还是很难改变的,很多人无非是多了把佩刀。宋江杀了阎婆惜畏罪逃跑扛把朴刀看着是别扭,因为宋江的战斗值确实很差,而且颜值低,全无英武的形象,根本不像是个会用武器的人,跟卢俊义华荣比宋江更像是个打酱油的路人甲。朴刀是用来防身的,说明当时政治腐朽贪官污吏横行必然导致贫穷人口的剧增社会治安状况恶劣,衙门小吏出身的老江湖宋江当然很清楚,扛把朴刀投奔柴进去了


立志成虫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也就是一个县里的管事的,不以武力见长,更多的是动动笔杆,拍拍上面的马屁,收收下面的黑钱,黑白通吃。喝醉了,不痛快也不会借酒发疯,而是写写反诗啥的。可以见宋江更多的是有文人气质。但是不以武力见长也不见得就一点武力都没有,狠起来比如阎婆惜之流杀起来也是面不改色的。就凭这一点,比起现在人,绝大多数已经不如他了。

小编小时候看到一段的时候也一直在想,这个刀拿的好丑,或者说有点别扭。文不像个秀才,武不像个兵,不过现在想想其实这把刀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首先,当时本来就不太平,各路英雄好汉太多了,又开黑店,又是做人肉包子。拿把刀,起码对外宣布我也是社会人,别打我主意,我也不是好人,自己胆子也壮实了。

其次当时社会风气就是崇尚武力,带把刀还可以挑行李,随便走到哪里也显得随大流,如果没有这个刀,可能在当时会让人觉得另类,出门在外一定不能让人觉得另类,要不危险就来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把刀是真的可以杀人的,如果碰到一些不省事的主,大不了拼死一搏,真到那个时候,这把刀可就是救命的家伙了,你说能不一天到晚拿着吗!


痴绝的


宋三郎杠把朴刀这造型实在有点滑天下之稽也!导演是何居心呢?不外乎这几种原因!朴刀这刀音同普刀,就是寻常的防身之器,你拿手上不就行了,非要扛在肩上,招摇过市,莫非是让世人知道你会玩这家伙呗!要么还有个意思?宋是文人,以舞文弄墨见长,估计扲在手上也是吃力的很,这样杠在肩上倒也省力,暗中点明宋也是个唬人的纸老虎!选择朴刀众所周知英雄的武功高低都与手中的武器有关!鲁智深的水磨禅杖!扬志那杀人不溅血!的宝刀!徐宁的钩镰枪!等等纵看水浒里的英雄手中的武器都是以奇以怪以重以质!总之一句话宝刀佩英雄!豪杰驱良驹!武功好的人都把武器看的比命还重要!例如林冲误入白虎堂,皆因爱刀才买刀后才有被骗到白虎堂,陷入牢狱之灾!扬志落泊街头,虎落平阳遭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气不过宝刀受辱,如辱自己,一怒杀了牛二!看英雄是多么重视手中之刃啊!

这杠刀的宋三郎并不是以刀杀人的高手!而是以笔代刀杀人不留痕的高手!


峰哥285246961


抗的好。此时的宋江,行色匆匆,风尘仆仆,抗着朴刀撅着行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是刻意摆造型能体现出来的。此时的演员心境、意境及神态完全符合原著。这就是好演员应该有的形象。


蜀山大侠3


这个桥段显然指的是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当中的细节,宋江逃亡的时候除了随身的行李包之外,还扛了一把大朴刀,相信当年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都会疑惑地说一句:宋江拿着一把大刀干什么?

因为按照很多观众的概念,宋江是众多好汉中为数不多的不会武功的人,没落草之前在郓城县也是一个小文官,跟武夫完全八竿子打不着,既然不会武功你拿着一把大刀干什么?要知道不会武功的人,给一件小兵器也许还能比划比划,配备这么一把大刀,玩的开吗?这就好比给笔者一把匕首,笔者至少还能对照连续剧里的武打镜头比划两下,给我配备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估计没轮两下我就先累趴下了!

显示所有大图

但结合宋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逃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配备一把大刀也许再合适不过!

关于宋江的武艺,其实在有关水浒传题材的连续剧中几乎都没有过体现,但是在原著小说当中却有着这样一段记录,就是早年梁山好汉孔明和他的父亲来到郓城县与宋江相识,由于途中遭抢,宋江及时资助了他们父子二人,双方成为了好友,随后宋江落难时来到孔家庄居住,因孔明和他的兄弟孔亮比较喜好摆弄枪棒,宋江点拔了他们几招从而成为了他们的师傅,至少从原著的这一段记录来看,宋江也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也许是家里有钱从小曾经练过,也许是自己广交好友接触过一些武艺,相信宋江还是多少有点拳脚功夫的,虽说不入流,但指导像孔明孔亮这样的没有接受过科班训练的人,也算是足够了,再或者双方也只不过想通过这样的收徒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已。

所以既然宋江有功夫底子,拿一把大刀用来防身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宋江的出行不同于往常,此次出行完全是因为误杀人命而出去避难,大路轻易不敢走小路又容易遭遇贼人,拿着一把大刀用来防身甚至用来吓唬吓唬别人还是可以的!再者说宋江平时是文官出身,虽然面像发黑但毕竟有文人的底子和气质,逃亡在路上也容易引人注意,倒不如索性打扮成一个普通老百姓再扛着一把大刀,说好人不像好人说坏人不像坏人,一定程度上也减少排查人员对他的怀疑。



游戏人超超


宋江扛着大刀行走江湖的形象显然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宋江从一个郓城县押司(文官)一步步向绿林好汉转变的过程。这与原著中《水浒传》对各个英雄好汉如何一步步逼上梁山的主题相吻合。


毫无疑问,98年央视版的《水浒传》可以说是一部无法逾越的经典电视剧。这里面对于每个人物的演员选型以及刻画都十分的生动鲜明。这里面的宋江由著名演员李雪健老师扮演。对于宋江的心理转变以及人物形象可以说表现的十分到位。

宋江在出事之前原本是一个文官,自身武功平平,但是乐于结交天下英豪,对于那些落难或者有求于自己的英雄好汉都尽力帮助。比如说在生辰纲丢失之后,当上面派人前去捉拿晁盖等人之时,宋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送信,这才使晁盖等人逃过一劫先行来到梁山,并且与同样受苦来此的80万禁军教头林冲共谋大事,怒杀了白衣秀才王伦,占领了梁山大寨,开启了梁山的新历史。



通过这件事情便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就是宋江其人善于结交朋友但又谨小慎微,爱惜自己的名声和官职俸禄。宋江怕别人说三道四就连在正妻去世之后都不敢续弦。后来还是在无奈之下将阎婆惜娶了过来置在别院。宋江也只是隔三差五来住一下。

后来宋江在杀死了阎婆惜以后,不得不亡命天涯,流落江湖。但是武功平平的宋江想要在江湖上行走必然要配一把兵器防身之用。但是宋江并没有师承也没有系统性的学过武术和练习过某种兵器。因此便选了一把在宋朝时十分常见的朴刀。



而且朴刀在宋朝时期并不属于违禁武器。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兵器,同时也可以作为砍柴伐木的工具。正是由于宋江并没有真正的使用过某种武器。因此随身带着一把朴刀作为防身之用。实际上从宋江一个人流落江湖之时的落魄和紧张的面容就可以看得出,这把朴刀对于宋江来说没有起到任何的壮胆的作用。


这正符合了宋江的形象和人物心理。想要结交英豪但又怕名声被毁的态度。这也是为何宋江在当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之后,便想要改变梁山的一贯宗旨。宋江在梁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开始为招安做准备。

而热衷于招安之事实际上就是宋江“人在梁山心在宋”的真实写照!只是可惜了那些英雄豪杰们,原本可以在梁山平稳的度过快活的一生。却因为招安或死在了征讨方腊的途中或者被皇帝毒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