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君士坦丁堡自330年起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都城,在帝国正式分裂后,她仍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心脏。作为中世纪罗马人的圣地和唯一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屹立不倒保证了帝国的香火一直延续到1453年的奥斯曼人征服。

而作为君堡赖以屹立不倒的法宝——君士坦丁堡城墙,特别是狄奥多西时代建立的城墙,成为了守护君堡安然无恙的“金钟罩。”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城墙

希腊殖民与新罗马城墙

公元前658年左右,墨伽拉(今)的希腊阿提卡殖民者,在古色雷斯(或者是伊利里亚人)建立的居民点莱戈斯(Lygos)基础上,建立了拜占庭殖民地,城址大体位于后来的托普卡普宫殿,也就是半岛的小山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拜占庭一直是黑海-地中间之间的重要贸易点。此外,这里还是欧洲和亚洲的桥头堡,因此成为水上和陆地的交通枢纽。

在后来的罗马人在73年正式并吞了包含拜占庭之内的附近土地。不过即便是如此,拜占庭在罗马帝国早期与希腊殖民时代,地位和作用都远不如后来的身份。罗马帝国前期,巴尔干东南部和小亚细亚西北的中心城市则是尼科米底亚(今土耳其伊兹密特),那里是汉尼拔临死前最后生活的地方,戴克里先则将那儿设立为自己的东方首都。

早期的的拜占庭由于政治地位和定位贸易港口,其城市防御仅为一般的堡垒。根据描述,古拜占庭城堡只是由一条小型城墙所包围,从卫城的北边开始,大约经过后来君士坦丁堡皇宫和市中心区域的梯形地带。在向海的一面,她的城墙要低得多。

193-194年左右,赛普蒂姆乌斯-塞维鲁皇帝与尼格尔爆发内战期间,后者在拜占庭被围困长达三年。在胜利后,塞维鲁发觉了拜占庭这座堡垒的威胁,于是将其城墙拆除。不过塞维鲁仍扩大了拜占庭的城市规模,兴建了竞技场和其他纪念建筑。并重新建设了她的防御城墙,新的城门大约位于君士坦丁广场前方。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君士坦丁堡地图,君士坦丁大帝建都时的城墙为城内第二道线(Constantine wall)

4世纪初,君士坦丁一世在经历了艰苦的“四帝之战”后,成功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虽然其大本营位于不列颠,但仍对曾经对手(李锡尼)统治的东方的富庶恋恋不忘。330年5月11日,经过了6年改扩建的“新罗马”(民间多称君士坦丁堡)正式成为帝国的新首都,城市规模和繁华程度甚至比罗马发祥地罗马城更甚。其城墙则比塞维鲁所建,更向西移动了2.8公里,从而大大扩展了城市规模。

新的城墙始于金角湾附近的圣约翰安东尼教堂,位于现代阿塔图尔克大桥附近,转向西南方向,然后再向南,经过莫修斯(Mocius)和阿斯帕尔(Aspar)的大蓄水池东面,并在普罗庞蒂斯(马尔马拉海)海岸的圣母教堂的附近结束。

新罗马的城墙一直到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时才正式完工。虽然新的城墙让帝都的城建范围大大提升,但从保卫城市的城墙来说,仍旧是单面设计,城墙之间有若干个城楼(塔防)组成防御体系。在当时的西方世界,除了规模上独树一帜外,城防的坚固程度并未明显提升。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简史图

不过在5世纪初,日益繁华的君士坦丁堡就已经超过了君士坦丁大帝所建城池。超出君士坦丁城墙的区域,则被称作“Exokionion”。

千年不破的狄奥多西城墙

为了将君士坦丁城墙西侧的新建区域囊括进来,并增强此前并不牢固的城池防御体系。408年,狄奥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城墙以西1.5公里,重新构筑了远比过去强大厚实的新城墙——狄奥多西城墙。从金角湾畔的布雷契耐(Blachernae)开始向西南进入色雷斯平原地带,一共绵延5630米最终抵达普罗庞蒂斯海。

虽然主持君士坦丁堡新城墙工程的,实际上是近卫军统帅安特米乌斯,但史学界还是将这座城墙以当时仅仅7岁的狄奥多西二世命名。413年,在皇帝12岁时新的城墙终于完工。从那时开始,狄奥多西城墙就成为了拜占庭帝国赖以生存的最后防线,保护者帝国心脏的安全。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狄奥多西城墙

可以说,拜占庭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安稳,从狄奥多西城墙落成那天才真正出现。由于中世纪仍处在冷兵器时代,传统的攻城武器并不能真正损伤到城墙的主体。在君堡的历史上除了1453年最后的失陷,狄奥多西城墙无一例外让城外的敌人一筹莫展,最终进城的武装几乎都是通过里应外合偷袭成功的。

构筑:中世纪独一无二的“铜墙铁壁”

狄奥多西城墙内墙为实心结构,厚4.5-6米,高12米。它的表面是精心切割的石灰石块,而其核心是由石灰和碎砖制成的砂浆填充。墙体的横截面,一般由7至11块砖所构成,每块砖头大约有40公分厚。这些砖头不仅作为装饰的外表,而且还通过将石面砖与砂浆芯粘结,增强结构的粘结性,增加抗震能力。

狄奥多西城墙总共有96座城楼(塔防)组成,它们的高度一般为15-20米,宽度为10-12米,根据地形的起伏,它们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大多数幕墙部分的长度在40-60米之间,不过也有最小21米、最远77米的间隔。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狄奥多西城墙横截图

每个城楼的顶部都有一个带栅栏的露台。它的内部通常被上下两层不同的房间,但这两个房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下室穿过主墙通往城市,用作储藏室,而上室则可以从墙的走道进入,并设有观察和发射炮弹的窗口。通往墙壁的通道需要沿着墙壁一侧的大斜坡。较低的楼层也可以通过小柱从围柱进入。

一般来说,如今狄奥多西主墙的城楼大多是在拜占庭帝国中后期(特别是科穆宁王朝时期)或奥斯曼时代重建的,只有一些地基是最初的狄奥多西二世时所构筑。科穆宁王朝重建城墙时,基本复原了其原始风貌,但将城楼的上半部分进行了调整。门框和窗户基本被去掉,塔台成为了唯一可供战斗的地方。

外墙的底部厚2米,在围墙的水平面上有拱形的房间,顶部有一条带城垛的走道,高达8.5至9米。从城市通往外墙的通道可以通过主大门,也可以通过内墙塔楼底部的小柱子。

城墙的外墙同样有城楼,它们坐落在墙内城楼之间的外围,并起到支撑防御的作用。这些外围城楼间隔在48到78米之间,平均距离为50至66米。不过如今只有62个的外围的城楼保存下来。除了少数例外,外围城楼多数是方形或新月形的,高12至14米,宽4米。它们的特色是房间的边缘有窗户,顶部有一个带斗篷的露台。城楼下部要么是实心的,要么由小柱子支撑。

在1422年和1453年奥斯曼人对君堡的围攻中,罗马人和他们的同盟军由于人数太少,而无法同时守住城墙的两条防线,只得集中精力保卫外墙。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残存的君堡城墙

护城河距离外墙约20米。护城河本身宽20米,深10米,内侧有1.5米高的石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横墙穿过护城河,向顶部逐渐变窄,以免被敌人用作桥梁。其中一些已经被证实有从山区到城市北部和西部的输水管道。

墙最薄弱的部分是所谓的中胚层(Μεσοτείιον,“中间墙”)。现代学者对这部分城墙的范围并不一致,因为这部分城墙的定义各不相同,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圣罗曼努斯城门和第五军门之间的延伸段。

城门

狄奥多西城墙共有九个大门可以贯穿内外墙,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门柱。但由于时间久远,以及拜占庭帝国灭亡后被奥斯曼人接管,造成史料缺乏连贯性,造成几个城门的确切名字至今仍难以确认。拜占庭编年史提供的名字比后来城门的数目还要多,希腊化的名字大多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废弃,文学和考古资料往往提供矛盾的信息。

最初君堡城门被认为民用和军用是单独设计的,但近年来的史料却逐渐否定了这个说法。

如今只有三个门,黄金城门、莱吉翁之门和查瑞修斯门可以直接从文献证据中确定。其中,黄金城门作为君堡的主城门,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见证帝国部队凯旋,以效仿罗马城的凯旋城门。原本黄金城门上镀有黄金,不过在尼基弗鲁斯二世时被镀铜取代。

海墙

君士坦丁堡的大部分边缘地区都位于普罗庞蒂斯(马尔马拉海)和金角湾沿岸,而关于其海岸的城墙,资料却远不及陆上城墙来得详细。虽然有消息指早在君士坦丁大帝重新建城时,就已经有了海防的城墙。但目前最早被提到的资料却只在439年,它可能与当年迦太基城落入汪达尔人手里有关。但在8世纪之前,君堡的海墙存在感一直有限。

君堡的海岸城墙由普罗庞蒂斯海墙和金角湾海墙组成。海堤在建筑上与经纬仪海堤相似,但结构简单。它们是由一堵墙构成的,比陆地墙低得多,在港口的位置有内部走廊。利奥三世时首次在金角湾出口设立了铁链,辅以木桶漂浮在海上,以保护君堡北侧的安全。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今日的伊斯坦布尔已经难觅海墙踪迹

这条铁链的一端系在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尤金尼斯塔上,另一端系在加拉塔的一座大型方形塔楼上,这座塔楼的地下室后来变成了耶拉提(Yeraltı)清真寺。铁链使得外来舰队几乎不可能发动攻击。据维勒哈杜因斯城堡的杰弗里说,正是因为金角湾的铁链,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并没有从这边进攻。

查士丁尼一世时,阿瓦尔人和萨珊波斯从海上攻击了拜占庭帝都,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但7世纪时,在地中海上无敌的拜占庭海军,遭遇到了阿拉伯穆斯林海军的强力挑战。8世纪开始,提比略三世和阿纳斯塔修斯二世为防止穆斯林的海上进攻,还是强化君堡海墙的建设。9世纪初,最终在米海尔二世和狄奥菲罗斯的持续修缮下,君士坦丁堡的海上城墙才终于基本完成。

即便如此,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君堡的海墙最终还是被证明是其城墙的最薄弱环节。在尼西亚帝国光复君堡后,巴列奥略王朝的皇帝米海尔八世重点升级了海墙的高度规格。为了抵御安茹王朝查理一世的威胁,十年后罗马人又在新建的海墙后面增加了一道城墙。

防御体系

城防

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长河中,所有城市的驻军规模通常是相当有限的:帝国警卫和小城市守望者(pedatoura或kerketon)在城市长官手中是仅有可用的长期武装力量。对于城市的任何威胁都必须由各省的野战军处理,在这之前只能“自力更生”。民兵武装等地方力量逐渐成为了常被军力。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第二军用大门

起初帝都内的近卫军只是用来供皇帝和大臣检阅,这导致他们的地位越来越低。查士丁尼二世时期,拜占庭帝国在首都建立起了一支新型近卫军组织。在8世纪,当地方军区军阀不断挑战中央的皇权时,皇帝们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中央精英军团(Tagma)。

但精英团通常并不驻扎在帝都里,更多用来伴随皇帝远征,只有两支队伍驻扎在首都内,人数仅有数千人。不过在君堡周围的色雷斯和比提尼亚,则有规模较大的部队提供调遣,随时保卫中央的安危。

布雷契耐城墙

布雷契耐城墙位于整个君士坦丁堡城西北角,狄奥多西城墙与金角湾海堤的交汇处、波菲罗根特斯宫的最高点。这里由一系列不同时期建造的单面墙组成,它们墙覆盖了布雷契耐的城外部分。布雷契耐城墙的高度约为12至15米,比狄奥多西城墙其他部分更加厚实、塔防的间距也更近。这些城楼(塔防)坐落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除了山坡的下端金角湾作为天然屏障并未有护城河保护。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布雷契耐城墙位置

即便布雷契耐城墙比其他部分更厚,但由于位于金角湾和城墙的结合处,容易多个方向受敌,特别是海陆两个方向同时的打击。这里仍旧是整个君士坦丁堡防御的薄弱一环。由于在君士坦丁堡的特别位置,这里成为了入侵者理想的突破地点。

627年,希拉克略大帝统治时期为了应对阿瓦尔人的进攻,在布雷契耐重新修筑了一道城墙。814年,由于保加利亚帝国的强势,利奥五世选择在希拉克略修筑的城墙外围再增加一道城墙。12世纪时,科穆宁王朝的曼努埃尔一世也曾经将狄奥多西城墙与希拉克略城墙连城一线。

但地形和区位的劣势还是令这里成为君堡城防的弱点。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拜占庭帝国时,这里就成为了西欧敌人的突破口。总体来说,虽然几名皇帝希望在这里构筑一个强大的防线,但多次修建并未彻底解决其易攻难守的弱点。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1422年的君堡地图,加拉塔在北侧格外醒目

加拉塔城墙

在君堡北侧、金角湾对岸的加拉塔(Galata),加拉塔和君堡东侧的锁链,正是进入金角湾的钥匙。虽然这里一直是帝都的侧翼防守重点,但后来只有加拉塔之塔(Galata Tower)仍然作为这里主要的防御据点。1204年后不久,这里成为了意大利热那亚人的殖民地。后来奥斯曼人正是从这里向君堡发起总攻,成为攻克千年帝都的前哨。

周边城墙和要塞

君士坦丁堡周边最大的城墙体系就是安纳斯塔西亚边墙(Anastasian Wall),建于5世纪中期。它位于君堡西侧65公里,全长56公里的这道边墙形成了君堡欧洲方向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狄奥多西城墙,这条长十倍的城墙防御力要相差不少,它仅有3.3米厚、5米高。

它的规模并不足以抵挡欧洲方向敌人的进攻,匈人、哥特人、阿瓦尔人和保加尔人都曾经轻松越过这里,最终7世纪安纳斯塔西亚城墙遭到弃用。

此外,君士坦丁堡西侧的东色雷斯平原地带,拜占庭帝国采用了多个堡垒形成了

色雷斯要塞防御体系。阿卡迪波利斯(今土耳其吕莱布尔加兹)、比齐(今维泽)和亚德里亚堡等城市,组成了拱卫君士坦丁堡西方的第一道防线。在亚洲,则有尼西亚和尼科米底亚等名城把守东方门户。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现代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的罗马城堡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最窄处,奥斯曼人在征服君堡周边地区后在这里兴建了

安纳托利亚城堡(Fortress of Anatolia)和罗马城堡(Fortress of Rumeli),分别位于亚洲和欧洲。二者作为扼守海峡要道的堡垒,同时也为后来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进行战略准备。

与帝国一同没落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防御体系终于遇到了自己的天敌——大炮。在前一年,奥斯曼帝国在亚德里亚堡开始建造由匈牙利人乌尔班设计的新型大炮。这个长达5.18米,重达17吨的重型武器,成为了结束中世纪的“城墙终结者”。年轻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正是借助它和金角湾的战舰,完成了突厥人成为罗马帝都新主人的百年梦想。

东罗马帝国心脏的“金钟罩”:君士坦丁堡城墙简史

君堡城墙与现代船只

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仍旧能够看到拜占庭帝国城墙的身影,也有很多城墙跟随历史和现代建设,告别了阳光沐浴之下。但以狄奥多西城墙为首的古城墙,仍旧耸立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西侧,向人们诉说着罗马人在中世纪上千余年的风风雨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