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与西夏国的大决战,西夏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惨败?

黄强


西夏国力决定了,西夏不是蒙古人对手,在当时蒙古帝国兴起的黄金时期,蒙古军队战斗力,在当时是世界最强骑兵部队,后期编入汉军炮兵,以及大批从金国征召的能工巧匠,专门制作攻城器械,成吉思汗同时培养大批谍报人员收为己用,又通过各种对外扩展发展贸易增强国力,同时四面出击征伐金国,西辽,以及蒙古大军西征花拉子模国,长期战争锻炼部队,而且最关键的是,蒙古帝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将帅一心,将士勇猛,铁木真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大批来自各国的有识之士,以及具有将帅之才俊杰,尽归其麾下。党项族,虽然兴起于隋唐之际,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历经大唐帝国荣辱繁华,多次助唐平叛,直到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党项拓拔家族首领拓拔思恭,助唐平定起义才起家,成为定难军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历经五代十国动荡,在宋初被削藩,党项族首领李继迁起兵反宋,历经数十年拼杀,占据西北一隅之地,后遭吐蕃六谷部潘罗支暗算伤重不治,传其子李德明,李德明积蓄力量,大业将成不幸病逝,其子李元昊即位,通过6年努力,最终在1038年登基称帝,进行一系列改革,为西夏王朝打下基础,并且多次用兵西域吐蕃,同时多次与宋辽交锋取得一系列战绩,元昊去世后,西夏内部内乱纷争不断 ,宫廷政变,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已经损耗西夏国力,西夏崇宗仁宗两朝西夏国力强盛,但仁宗皇帝去世后,桓宗即位,蒙古已经兴起,而且首次袭击西夏边境小城,以及军事要塞,夏军大败,随后不久,西夏发生宫廷政变,镇夷郡王李安全废除桓宗,自立为襄宗,执行联金抗蒙国策,多次遭到蒙古大军袭击,甚至一度兵临国都城下,李安全不得已献女求和,促使蒙古大军退兵,此后,西夏再度发生宫廷政变,西夏宗室齐忠武王李遵顼,使用武力强行废除李安全,自立为神宗,执行联蒙抗金策略,常年与金国激战,但是依然遭到蒙古大军袭扰损失惨重,连年征战,西夏国力损失惨重在蒙古大军西征前,西夏拒绝出兵支援,蒙古大军班师后,成吉思汗,再度远征西夏执行6征西夏最后一战,也是灭国之战,蒙古大军一路攻河西走廊,一路攻击西夏东部地区,西夏守军虽抵抗顽强,但是屡遭败绩,西夏神宗传于其子李德旺,但是西夏依然无法阻挡蒙古大军步伐,神宗不就故去,李德旺面对亡国灭种之战也无力改变,最终忧愤而终,李晛即位是为末帝,夏军在灵州城进行殊死抗击,依然大败而归,蒙古军兵围中兴府,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意外堕马受伤,去世前下令杀死中兴府百姓,时值中兴府突发地震,瘟疫严重,末帝被迫乞降,城破后蒙军血洗西夏国都,西夏皇室也未能幸免于难


风云清泽


打个比方: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国企老厂,厂旁边很多村子。80年代那会治安不太好,厂里混混和村子上的混混三天两头打架。但无论怎么打,村上的混混都是完胜厂里的混混!

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因为村上的混混特别狠,因为当时生活条件不好,村上很多人都是务农,反正烂命一条,打架起来都是拼了命的上。而单位的混混呢?因为“兵源”也来自厂里的子弟,养尊处优习惯了,甚至有的还是干部子女,平时在厂里横还行,真正面对不要命的村混混,自然不是对手。

但时过境迁,20年后,国企效益不好倒闭了。而附近村子被征收了,村上的人几乎每户都有丰厚的拆迁款,而且建起楼房做起了包租公。

这时候剧情反转了,厂里的混混经常去附近抢钱、偷东西。村上原来的混混可都不敢出声,为什么呢?个个都有钱了,谁还跟你拼命?


中枪的小鹌鹑


蒙古与西夏国的大决战指的是1226年11月发生的冰原之战,再者,当时的西夏远远没有30万军队,顶多也就凑够20万人,剩余的10万人就是西夏国战败之后被屠杀的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灭,这个存在了189年的帝国正式宣布灭亡。

其实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同时代存在的还有金国和北宋,但是实际上金国和北宋都没有西夏存在的时间长。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国和北宋后,却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给灭了国,难道是因为西夏国很弱?其实不然,西夏输就输在了他的圆滑,输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从西夏国的建国说起。

西夏国建国之初,由于国力衰败,被北宋大举入侵,西夏虽然抵挡了几次进攻,无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辽国结盟,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又和辽国撕裂,西夏又求助于宋朝;再后来又和宋朝撕裂,结盟辽国。西夏反复的圆滑都是因为从中可以获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圆滑早晚会害了自己。

由于在辽国和北宋灭亡的时候,西夏都会趁机咬上一口,结果西夏的国力变得修建强盛,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时期的金国国力强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于是西夏又和金国结盟,双方稳定了几十年,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分散的蒙古各个部落,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随即就对西夏发动了战争。从进攻西夏到灭亡西夏一共发生了六次战争,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争之后,西夏国彻底宣布灭亡。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205年,蒙古铁骑冲进西夏,掠夺了很多的资源,西夏国无力反抗;1207年,蒙古军第二次进攻西夏,西夏联合周围的盟军进行抵抗,蒙古军不得已撤兵;1210年,蒙古军在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大败西夏太子李承祯,俘获了多名将士,西夏被迫成为蒙古的附属国。


可是西夏国仍然不思进取,单到宫廷里面发生政变,整个西夏国变得越来越腐朽。1216年,成吉思汗征战花拉子模,希望西夏出兵支援,结果西夏无动于衷,迫使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此为第四次战争。1223年西夏决定和金国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蒙古帝国,可是他们已经错过了好时机。

这个时候的成吉思汗已经西征归来,整个蒙古帝国空前庞大,西夏远远不是其对手。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多次违背约定、言而无信对西夏国发动了战争。1226年8月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攻打西夏,10月拿下夏州城,11月攻陷灵州,双方在此决战。当时的西夏凑齐了10万精兵,加上援兵10万,一共20万军队进行抵抗,无奈实力悬殊,最终20万军队全部战死,蒙古军更是屠杀了10多万的百姓。1227年正月,蒙古大军阿术鲁率军进攻西夏首府中兴府,西夏正式宣布灭亡。



从西夏国建立到灭亡存在了189年,真正灭亡它的不是蒙古军,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毁了自己。西夏不守约定,到处圆滑,结果导致各国都对其不信任,错过了最佳的合作机会。再加上西夏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大肆浪费奢侈,昏庸腐朽,最终导致了西夏的灭亡。

打字不易,感谢您的观看。如果感觉本人写的还不错的话,轻轻点一下关注。如果有什么意见,大家可以多多评论,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谢谢!


历史清单


历史的误区,总是以军队的总量做对比!

因为西夏虽全民皆兵,军队有超过三十万,但西夏有着广阔的国土,其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



广袤的国土,制约了西夏的调动能力,即便蒙古进犯,西夏也只能以近邻的兵力救援,而蒙古则可以全力进攻,因此两者单场战斗,往往都是蒙古占据兵力优势,西夏只能凭城固守!



而且西夏通过汉化以后,平原灌溉区,迅速转为农耕文明。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河套平原更是匈奴曾经梦寐以求,使我阏氏无颜色!


因此,蒙古对国力衰弱的西夏,集中攻击重点打击,使得西夏疲于应对无法集结,双方始终没有出现如辽国,金国那样的超级会战!

这就是蒙古成吉思汗的高明之处,以蚕食的手段削弱西夏,间接为灭亡金国做准备!


多臻贵


金国的百万铁骑尚且被蒙古大军锤的连头毛驴都不剩,西夏打不赢也是正常结果。


说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骑兵,不管你对他们有没有偏见,也必须要承认一点:那一代蒙古人确实很会打仗,也很有战略眼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当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个蛇吞象的计划——灭掉人口超过5000万,兵力超过100万的金国。

可众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万人,兵力也不过区区15万。这几十倍的人口差距,怎么可能吞掉金国呢?

这种问题难不倒成吉思汗,因为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驯养牧羊犬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规模的羊群。

只要先找到足够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国这个大羊群,不是白日做梦。

那么,第一支牧羊犬在哪里呢?很显然,当时实力最弱的西夏就是最合适的目标。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西夏的实力只是相对来说最弱,蒙古要灭夏,成吉思汗也必须要花点心思琢磨出对手的弱点才行。

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军的特点,把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完全就是针对西夏军队的弱点布置的战术。

而反观西夏方面呢?除了知道蒙古人有个叫成吉思汗的大汗上台,刚刚灭了自己的北部屏障克烈部以外,对蒙古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蒙古军队的优势和弱点。

于是在1205年,就在这种蒙古人已经摸透了西夏人,而西夏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的背景下,双方展开了第一次大战。

当时的蒙古军有三万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雷率领。西夏军有十万,由西夏将领阿沙敢不率领。本来蒙古军兵力居于劣势,但是拖雷由于在指挥这次大决战之前就了解西夏军队的打法。因此两军一交手,兵力占优的西夏军就被打蒙圈了。最后,蒙古军以少胜多,重创了阿沙敢不的十万西夏大军,把西夏北部地区的财富横扫一空。

有了这次成功的摸底突袭,蒙古人对西夏军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两年后,成吉思汗趁西夏内讧之际(夏襄宗篡位),发动了第二次征夏之战,以五万大军进攻西夏的西北部重镇斡罗孩城。

不过由于西夏人吸取了上次的惨败教训,也针对蒙军的特点做了一些战术性的优化。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侵夏战争,最终以粮草吃尽而退兵。

事后,成吉思汗做了反省,他认为西夏毕竟也是个强国,想要一灭夏并不现实。于是他转变思路,先解决西夏西部的高昌回鹘,铲断西夏与西域诸部落的联系,彻底把西夏孤立起来。



1209年,蒙古灭高昌回鹘。不久后,蒙古第三次征夏战争爆发。

蒙古军这一次由河西地区入侵,迂回攻击西夏的腹地。而主力则从北面南下,把西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数万人马被歼灭,连大将高逸也被俘虏。

随后,蒙古军直逼克夷门,攻打西夏首都中兴府的最后一道防线。西夏大将嵬名令公统领五万西夏军在克夷门迎战。由于克夷门地势非常险峻,蒙夏僵持两个月,蒙古军不得而胜。但是过长的僵持时间导致夏军上下出现了松懈心理(中间还打赢了一次),被蒙古军抓住他们急于求胜的心理,在克夷门外设伏以待,一战将夏军全歼。

随即,蒙军进而围困中兴府,夏襄宗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坚守。蒙军久攻不克,便在秋季时分引黄河水灌中兴城。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急忙派使者向金国求援,金国大臣听说消息后,便请求皇帝发兵救援夏国,内外夹击蒙古。但当时的金国皇帝是愚蠢的卫绍王完颜永济,他说蒙古和西夏狗咬狗,正是我国之福啊,我们为什么要发兵救西夏?

夏襄宗在城内等援军,怎么都等不来,眼看中兴城要被黄河水淹没,便无可奈何的派人向成吉思汗请降。

当时成吉思汗也很尴尬,由于黄河水倒灌进了蒙军大营,导致蒙军也被淹了,他便接受了夏襄宗的请降。表示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求西夏赔款,并答应“附蒙伐金”,一起打金国即可。

夏襄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暂且答应,并陪嫁了女儿到蒙古联姻。就这样,蒙古人找到了第一只替自己放羊的牧羊犬。

有了西夏的帮忙,1211年,蒙古正式对金朝这个巨无霸开战。



值得一提的是,先跟金国翻脸的还不是成吉思汗,而是西夏。

公元1210年,夏襄宗以金国的拒绝出兵救援西夏为由,断绝了西夏与金国维持了86年的宗主关系,兴兵十万攻金国的葭州。

第二年,蒙古以15万大军伐金。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完全搞不清楚蒙古军的突击方向,也搞不清楚蒙古军的战略意图。几十万金军在他这种昏君的指挥下,被蒙古军打的团团转。

而蒙古方面的目标则非常清晰——金国乃庞然大物,一战必然无法灭金,蒙古军必须采取游动作战,不与金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尽量争取歼灭金军的有生力量,对金国百姓造成恐慌心理。

由于金军的主力被蒙古军像遛狗一样,耍的团团转,因而金军的多处城防要塞都兵力不足,无法跟蒙古军的主力对抗。很多守城的金军见蒙古军势大,便开城投降,沦为了蒙古的半奴隶化军队——“伪军”。

金国被蒙古—西夏联军这么打了三年后,力不从心,再加上金宣宗完颜珣(靠篡位上台的皇帝)也是个罕见的奇葩昏君。在他的主张下,金国主动放弃中都北京,举国南渡黄河,试图以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蒙古在金军主力南移后,迅速攻占金军在东北的老家,并进入关内,在中原北部一带开始经营。

当时的中原有非常多的汉人工匠,金人主动跑了,这些工匠便臣服于了蒙古。在这帮工匠的协助下,蒙古在短短几年时间,便从一支只有轻骑兵的草台班子军队,进化成了拥有轻重骑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器的先进混编军队。

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蒙古灭掉金国,指日可待。

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蒙古灭金的进程,这个事件就是花剌子模虐杀蒙古商队事件。

为了给商队报仇(当然是借口了)。蒙古军队的主力西征,只留下一万蒙古军和十几万金国伪军镇守蒙古老家。

蒙古大军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为西夏拒绝协助他进行西征(也是借口,主要是怕蒙古大军西征后,西夏和金国联合),对西夏进行了第四次征讨。

这一次伐夏之战,由于西夏不敢抵抗,因而蒙古军直接就杀到了西夏国都中兴府,当时的西夏国主夏神宗害怕(夏神宗也是个靠篡位上台的昏君),便弃城逃到西凉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独守中兴城。

李德旺紧急派使者求饶,表示西夏一定会臣服于蒙古。成吉思汗见目的达到,便卖了李德旺一个面子,撤军回师。夏神宗见蒙军走了,才返回国都。

回朝之后的夏神宗认为西夏“附蒙攻金”并没有捞到好处,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便决定改变策略,与金国缓和关系,主动要求议和,恢复边地互市,但是遭到金国拒绝。

比较搞笑的是,奇葩昏君金宣宗认为西夏协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与西夏议和就算了,反而还授意西北金军趁机攻夏,蚕食西夏领土。

结果这就导致蒙古西征期间,原本是西夏和金国联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时机,就这么白白的错失了。

金宣宗分兵攻南宋和西夏,南宋和西夏则联合抗金。手里只有一万蒙古军的蒙古留守统帅木华黎简直要笑死了。这要是都不能一举铲除西夏和金国,都对不起老天爷的一片好意啊!


七年后,成吉思汗西征大胜而归,以西夏拒绝征兵以及故意不纳质子(人质)为由,兵分两路出击,试图一举消灭西夏。

当时,西夏的国主又一次换人了,原本的国主夏神宗因为民怨沸腾,加之成吉思汗对他不满意,逼他退位,他便传位给了太子李德旺。李德旺这个人比他父亲强,他认为联蒙伐金是绝对错误的,便派人与金议和,夏金约为兄弟之国,互相支援。

不过,金夏原本是君臣关系,此时金国愿意自降身份跟西夏结为兄弟之国,这说明金国此时混的也不咋滴。两个穷途末路的国家联合,必然也是没卵用了,他们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黄河结冰期出兵西夏,仅用10个月就攻陷河西各地,向东进军并围住西夏重镇灵州城,彻底切断西夏东西部联系的同时,扼住了西夏首都兴庆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无路可退。当时的夏献宗李德旺直接被吓死了。皇位传给了末帝李睍。

末帝李睍见无路可退,便决心起倾国之力准备在中兴府和西平府一带与蒙古军决一死战。

这一战,蒙古军10万,夏军30万,双方的士气都很高。(蒙古军刚刚西征得胜而归,士气自然高涨;西夏军因为不想灭国,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蒙古军决战)



战役正式开始前,西夏军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驻守十万大军,两府之间的野外再留十万大军。蒙古军见西夏军严阵以待,便与西夏军隔黄河对峙,双方谁也不敢先动手。

但是由于蒙古底子厚,耗得起,西夏当时日落西山,耗不起。因而蒙古便利用西夏军急于求胜的心理,祭出“围点打援”战术:首先围困西平府,假意要攻城,以刺激中兴府的西夏军队与自己决战,继而又在西夏军队赶往救援西平府的路上,部署大量弓箭手,射杀前进缓慢的西夏步兵和重骑兵。

紧接着,最高明的一招来了:蒙古军并不射杀所有的西夏增援部队,而是有意让部分残兵进入西平城。等增援部队进城后,蒙古军再进兵围城,在城外放火。这样不但城内守军不敢贸然出城迎战,城外的西夏援军也进不去。更重要的是,进入城内的军队基本已经接近溃败状态,不仅没有带重武器,也没有携带补给和药品。他们进城,不仅起不到增援的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的负担。

城外的援军见无法增援,便只能仓皇逃回中兴府,而西平城内的西夏军却已积攒了十几万部队。这些人在城内只能是等死,于是在守将李德任(西夏太子)的率领下,十几万夏军开城突围,决心与蒙古军奋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这种结局,令几万弓箭手封死了各个城门。夏军的每次突击都被蒙古军如大雨一般的弓箭射退。

最终,夏军士气崩溃,十几万主力仅留残兵数万,而蒙古军伤亡还不到一万。

攻克灵州后,成吉思汗没理会中兴府的夏军残余势力,而是亲自率军突袭金国,在关中地区横扫一通,杜绝金国增援西夏。五个月后,蒙古主力回师中兴府,成吉思汗派人去中兴城内招降,但西夏方面拒绝投降。




又过了一个月,中兴府内粮食绝尽,军心士气崩溃。当时又恰巧遭遇地震,中兴府内的房屋倒塌,瘟疫横行。夏末帝认为抵抗不下去,便无奈投降。

当年七月,成吉思汗死,末帝投降。成吉思汗死前曾留遗嘱,要求灭了党项人。窝阔台继位后,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打算屠杀中兴府。但察罕力谏而止,于是蒙古军最终只是屠杀了西夏皇室,没有屠城。

自此,持续了21年的蒙夏战争以西夏的灭国而结束。七年后,金国灭亡。中原大部分地区遂归顺了蒙古,只剩下一个战战兢兢的南宋还在坚持抵抗。

最后做一个总结:蒙古军队的厉害之处其实不在于他们的骑射本领,因为要论骑射,西夏和金国也不差。蒙古军真正能吊打党项人和女真人的地方,是他们的战术和战略。

蒙古军的战术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是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感;

第二步是诱敌深入,诱导对手,让对手以为可以一战而克敌;

第三步是利用对手的速战心理,将其引入早已设好的包围圈;

第四步是以骑兵突袭,包抄侧翼,切断对手的所有后退之路;

第五步是反复袭扰,绝不跟对手近战,用时间慢慢拖垮对手;

蒙古军用这种战术先打西夏,再打金国,包括打后来的西辽、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谓是百试不爽。


再说战略。蒙古军的战略也有五个特点:

第一、绝不漏过对手的任何弱点,坚决以自己的强项攻对手的劣处;

第二、绝不打肉搏战,坚决使用运动战,并以运动战消耗对手锐气;

第三、绝不心慈手软,以屠杀的方式瓦解对手的心理,战迫使对手主动投降;

第四、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将,让这帮人打先锋,避免蒙古精锐的无谓损失;

第五、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开战后便抢占战略要地,将敌军分割后逐个击破;

元末明初时,蒙古军的骑射本领其实并没有退化,但是战略眼光退化的厉害,可以说是毫无战略眼光可言。这也是为什么元朝会被明朝赶回草原的原因之一。


Mer86


题主的问题很好,我试着答一下。

想当初,还在上学的时候,看到敦刻尔克大撤退,说是30多万英法联军被包了饺子,要不是英军跑得快,就被希特勒同学送到集中营展览了。当时很好奇,这么多人被围,怎么可能?德军有多少人?后来一查,百十万人………服了……1936年的时候还遵守一战后的巴黎协定,不能超过十万陆军,没想到短短几年,要是硬起来,那是刷刷的…

回到问题。西夏的30万军队为何惨败?这主要是他们的对手是一代天骄所率领的蒙古军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手下猛将如云,士兵如狼似虎。更重要的是,他打仗从不盲打,而且有备无患。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列成方阵,指哪打哪,这简直就是移动火炮方阵啊!冷兵器时代,堪称无敌。遇上这样的对手,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小主宰影视说


纵观西夏国后期的历史,其败亡灭国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所谓的“大决战”,而是源自于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依附于日渐强大的“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成功拆分“金夏同盟”,西夏成为蒙古汗国的附庸

应天元年,即公元1206,孛儿只斤•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而“蒙古汗国”的成立致使原本与西夏国交好的漠北克烈部彻底地断绝了关系。

西夏国首先便失去了一个同盟,而“蒙古汗国”为了彻底的攻灭金国,西夏再次成为了“蒙古汗国”的最大障碍。

所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铁木真首先需要拆分“金夏同盟”,于是,就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便派大军攻破了西夏的要塞“斡罗孩城”,不过,在西夏各路大军的抵抗之下,铁木真并没有成功。

到了应天四年,即公元1209年,铁木真率领蒙古铁骑降服了“高昌回鹘”,这也使得西夏国的河西地区暴露在了“蒙古汗国”的威胁之下。

也正因如此,铁木真第三次率军自河西地区出征西夏,顺利地拿下了西夏的重要边塞城镇黑水城,进而便围攻“斡罗孩城”的关口。

此时的西夏国主夏襄宗派了他的儿子李承祯率军前去抵抗,却以惨败而告终,而且在此战之中,夏朝的将领高逸被俘而死。

此后,蒙古铁骑再次一路高歌猛进,彻底地攻陷了西夏将领“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大军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

眼见都城将被攻陷,夏襄宗便派出了将领“嵬名令公”率领夏朝最后的军事力量前去伏击蒙古铁骑,然而西夏国最后的奋力一搏还是没有能够抵挡得住蒙古铁骑的攻势,再次惨败。

这也致使整个中兴府被蒙古铁骑围困,再次危机关头,夏襄宗立刻派使者向作为同盟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求救,没想到的是竟然遭到了完颜永济的拒绝,他不仅不出兵援救而且还摆出了一幅“幸灾乐祸”的态度。

金国拒绝派出援兵,整个“中兴府”又被蒙古铁骑所围困,此时的西夏国可以说已经是山穷水尽,无奈之下,夏襄宗只好向铁木真纳女请和,同时也贡献了大量的物资,并且宣布向“蒙古汗国”称臣,并且协助“蒙古汗国”共同攻伐金国。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西夏国其实已经完全失去了国家的独立性,所以,便为“蒙古汗国”输送了大量的兵员和钱粮。

在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当中,无论是“蒙夏联盟”还是“金国”的损失都很大,这便致使西夏的百姓越来越贫困,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由于伤亡惨重西夏军队也日渐衰弱。

与此同时,也由于西夏不断地为“蒙古汗国”输送兵员和钱粮,致使西夏国内的政治也日渐腐败,官员们大肆地潘博百姓,甚至连夏襄宗本身也沉湎酒色,整日不理朝政。

也正因如此,在西夏皇建二年,即公元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了宫庭政变,废掉了荒淫无度的“夏襄宗”的帝位并且自立为帝,便是西夏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夏神宗。

西夏虽然有了新的国主,但是夏神宗仍然坚持奉行“附蒙灭金”的国策,致使在此后的5年内,西夏的国力更加严重地每况愈下,也正因如此,社会经济严重凋敝,国内各处更是爆发了诸多的“民变”。

西夏国力不堪继续支持蒙古汗国,因此招致了“灭国之祸”

到了西夏光定六年,即公元1216年,国力已经不堪重负继续支持蒙古汗国攻灭金国,于是,夏神宗便拒绝了成吉思汗一同西征金国的要求。

到了第二年,成吉思汗便以此为理由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西夏”,虽然此次西夏的危机最终通过和谈得以解决,但是,西夏朝中甚至连夏神宗本人都心知肚明,西夏被蒙古汗国所吞并是早晚的事情。

此后,夏神宗为了不想当“亡国之君”便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德旺,便是夏献宗,而就在夏献宗即位的第二年,成吉思汗便第四次率领大军攻伐西夏,在此战当中一举攻陷了重镇银州。

此后,蒙古大军又攻陷了沙洲,穷途末路的夏献宗只好选择投降,而等到了西夏保义元年,即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以夏献宗没有履行投降之事,派出东西两路大军夹攻版图早就已经失去大半的西夏。

而这一战,是成吉思汗第五次攻伐西夏,也是西夏的“亡国之战”,在此战当中,两路蒙古大军一路之上摧城拔寨,步步逼近西夏国的首府

眼见着国家一点点被吞噬,无可奈何的夏献宗忧愤而死,此后由他的侄字南平王李睍继位,便是夏末帝。

就在同一年的八月,两路蒙古大军和西夏国仅存的军队河面已经冻结的黄河之上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已经是强弩之末的西夏军队自然不是连连得胜的蒙古铁骑的对手,在决战取胜之后,再也没有成规模的西夏军队能够抵挡蒙古铁骑了。

又在一番攻城略地之后,整个西夏国仅剩下了“中兴府”那么一块地盘,而在被蒙古铁骑围困半年之后,到了保义二年,即公元1227年,已经明白此时再做任何挣扎也已毫无意义的夏末帝李睍向“蒙古汗国”投降。

在西夏的历史上,西夏国主曾经三次向蒙古汗国投降,然而这一次的投降却是宣告了西夏的彻底灭亡,永远地消失于历史舞台之上,所以,归结来讲,西夏最终会被蒙古汗国所吞并,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所决定的,而是从夏襄宗向成吉思汗献女求和那一刻便已经决定了。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导语:西夏是在唐末逐渐崛起于我国西北的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历史上来说历来都是一个比较彪悍的民族,在建国初期就连续地击败宋朝,获得了宋朝承认的国家地位。由于土地面积狭小,人口较少,所以在长期以来在对辽、金、宋的关系上一直是属于从属的关系。


在辽国和北宋灭亡的时候,西夏都会趁机咬一口。因此在12世纪中期,西夏的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金国崛起之后,主要的对手是南宋,西夏则在名义上臣服于金国。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分散的蒙古正在逐步统一。到了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汗国。其实在建立之初,蒙古军队已经开始进攻西夏。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一般有这些:


一是西夏与蒙古的死对头金国交好,或者联合金国抗击蒙古。

二是西夏不按照协议向蒙古缴纳岁币。

三是西夏不随蒙古出兵攻打别的国家(比如花剌子模等)。

四是西夏不按时向蒙古提交质子(把西夏皇帝的儿子送到蒙古为人质)。

蒙古军经过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练兵和摸底,对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说打起来知根知底,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战术布置安排。

现在我们来回答蒙古在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惨败?

一、西夏所谓的30万军队和蒙古军队对比


西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老百姓和平时期就是农民种田耕地,战争时期就是士兵上阵杀敌!所以虽然号称有三十万军队,事实上是有水分的,精锐部队也就十万左右!其余都是老弱病残!

而蒙古军队征战无数,训练有序,身经百战,且士气高昂,战斗力比西夏军队高出不少,所以虽然西夏军队也是视死如归,奈何敌我差距太过悬殊,所以并挽救不了失败的结局!

二、成吉思汗当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消灭西夏

成吉思汗在宋朝灭亡后,就从心里上想要将这片大地给征服了,可是面对西夏,以及金朝的问题上,成吉思汗决定采用各个击破,所以其第一个便准备拿西夏进行开刀。西夏国成立的时间就相对的意义上来说比蒙古政权的时间要早,所以他们没有蒙古人的那种冲劲,那种想要统一中原的野心,金朝也因为打了很多的仗后准备休养生息,所以就在这个时候,蒙古的出现,打破了金朝和夏朝想要保持的平静状态,措不及防的将西夏打了一个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之所以能够在后期发力,一举打败拥有30万的西夏军队,是离不开其野心的支持。


三、就是西夏军经过前几次的战争,已经是战斗力不足。


要知道蒙古兵战斗力十足,再加上前几次的经验总结,拿下一个西夏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这次战争对成吉思汗来说,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去的。

而对于西夏来说,前几次战争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西夏各方面都有些满足不了军队的需要。尤其是战斗力方面,虽然号称是三十万,但是里面的精锐估计都不到十万,因为西夏军平时还要务农,职业军人不多,这样就导致战斗力不行,败给兵强马壮的成吉思汗也很正常。

四、西夏是被蒙古军拖垮的!

蒙古攻打西夏多次,西夏每次最后都投降了,并答应提供粮食岁币等。蒙古缺少粮食,在不能完全拿下西夏的情况下,让其提供粮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夏不是南宋,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差物产低。在与蒙古军连年征战中,大量的劳动力被抽去当兵,没人从事生产,整个国家经济崩溃,将士们普遍缺粮,打起仗来缺粮食很要命,几十万部队整天的消耗那么大。

而同期的蒙古帝国则富裕得多,由于成吉思汗攻下了大量国土,又掠夺了大量奴隶,蒙古军打仗根本不用担心后勤给养问题。

蒙古攻打西夏一场战争下来就是好几年,西夏军撑不住被困饿而死只能被迫出城迎战,最终被蒙古军消灭。

五、西夏战术上的失误

在这一场三十万对十万的战斗中,蒙古属于是进攻方,而西夏国属于是防守方,就按道理来说,用三十万来防守一定是可以平安度过这个危险期的,毕竟人数方面的优势让西夏军队一定是心理窃喜的,再加上当时的西夏若不尽力防守就会被蒙古人一举灭掉他们的国家,所以这三十万大军的气势也会死很高的。


但大家要知道,在战场中,一支军队光是有气势是不行的,这就好比在两个拳击手在全台上打比赛那样,如果一个拳击手光有气势,光有力量,在面对对方严密的防守时,还是一味的选择去进攻,不懂的去变通和保留体力,那么这位拳击手就算是拼了自己的老命也不会赢得这场比赛。这个时候的西夏国就和那个光有力气,战术失误的拳击手一样,在最后因为没有有效的战术而自己乱了阵脚。

到了公元1227年,蒙古军队最终灭掉了西夏国。存在了189年的西夏国灭亡,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总结:在西夏灭亡后,南宋和金国陷入了“囚徒困境”。蒙古人既置身事外,又操纵着事态的发展。只能说时也,命也,当蒙古初起时,谁能想到100万人口的蕞尔小国,最后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浪来?诚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路之意


虽然看数字30万,感觉很多,但是此前由于西夏多次与蒙古和金朝交战,精锐早已打得所剩无几,国内消耗也是巨大,所以这30万和蒙古大军比起只不过仅仅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西夏这个国家呢,还是一直来说给人很神秘的,西夏在1063年由党项族李元昊建立,到夏末帝1227年亡国,历经十位皇帝,享国189年,还是很长的一个国家了,西夏建立之初,游走于宋国和辽国之间,在这期间先后打败过两个国家,使得国家领土不断扩张,更是在金朝成立的时候,依附于金朝,国家更是到达了顶峰。不过西夏这个国家很神奇的,因为从建国开始,到后期都是母党专权,这也为之后西夏国内政治动荡有很大的影响。后期漠北的蒙古部落开始兴起,西夏与蒙古的克烈部交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蒙古吞并,其领袖王汗之子逃到西夏,寻求了庇护,因此在两年之后铁木真便率军攻打西夏,掠夺了边境之后便离去,之后第三次征讨西夏的时候,夏襄宗派其子抵抗,结果大败,而且其将军高逸、嵬名令公先后失败,最后向他的大哥金朝完颜永济求救,结果金朝见死不救,最后西夏就想学当初依附金朝一样,开始依附蒙古讨伐金朝,之后便和金朝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使得国内消耗巨大。在1226年,成吉思汗借口夏献宗没有履行合约,开始攻打西夏,结果由于西夏内忧外患,也无外援帮助,被强大的蒙古帝国灭国。


喜欢历史的搬砖工


蒙古和西夏之间的战争持续了22年,毕竟这个时候有金国和南宋的存在。蒙古政权的强大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崛起,而西夏的衰弱而是内因的促成!

成吉思汗曾多次征伐西夏,先后歼灭了西夏数十万的军队,并且在1227一举攻破了西夏全境,这个生存了将近两百年的国家走向了灭亡。

为什么蒙古与西夏的大决战,有数十万之众的军队以惨败收场?

  1. 西夏军队有数量却没有质量,军力衰微!最后的决战,虽然西夏此时名义上仍有数十万的军队,但是精锐早已经在十几年的战争中消耗殆尽,而且,国家政策问题重重,根本无法保证军队的质量问题,这样的部队犹如乌合之众,根本谈不上战斗力。这次决战形成了一面倒的局面,蒙古军队可以说是势如破竹,而西夏的军队一触即溃!
  2. 蒙古军队的铁骑在成吉思汗的调教下,所向披靡!蒙古部落在铁木真的步步为营下,逐渐成为了统一的政权。成吉思汗之名呼之欲出,这个时候的蒙古铁骑可以说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了。蒙古军队在与金国、西夏和南宋的战斗中均不落下风,足以可见这只军队的战斗力。从蒙古军队的角度来说,“不是西夏你太弱,而是我蒙古太强!”

  3. 君主昏庸,内耗不断!当金国迅速崛起灭掉辽国并南下消灭北宋的政权的时候,西夏此时还与金国交好,可是伴随这君主的更替,到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势力崛起以后,西夏的君主采取亲蒙仇金的政策,虽然暂时与蒙古没有交恶,但是在与金国的争夺中也加速消耗了国力。西夏可以说是一个小国家,就决定了它不能四面树敌,可是西夏最后的几任君主,不断得罪金国和蒙古,可想而知,它根本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在于蒙古的交往中,本来是依附于蒙古的,却经常出尔反尔,被蒙古灭掉也是正常的事了!

西夏这个国家没有找好自己的历史定位,盲目乐观自己的建设,军队质量又不行,被蒙古铁骑灭掉也实在没有什么好惊讶的!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