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付选择困难症?

魔都吃瓜群众






优优奶奶6751


我遇到过,选择时间,找出方法,对症下药,我老婆也是这样的,因为这样子我们吵过架。

我改变了方法,第一 有的人是这样的性格,天生就是这样,一定要语气温和的跟她讲,不骄不躁,不急不忙,即使这件衣服被别人买走了,后悔了,也要去安慰她,而不是去责怪她的墨迹,而导致衣服被人买走了。 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点,还是比较节约的,你得夸她,赞美她,而不是跟她较真。有时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故事的阿文


理性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读一读雷德·海斯蒂 (Reid Hastie) 和罗宾·道斯 (Robyn M. Dawes)写的《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的选择与放弃,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导演。

大量行为学研究揭示,人类的思维过程存在系统的局限性。人们往往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相反,各种认知缺陷、启发式以及惯性思维决定了我们大多数判断和决策。

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尽可能用生活化的语言与现实中的事例,向大家介绍判断和决策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可分成六部分:第1-2章介绍了判断和决策领域的学科历史,第3-7章总结了关于判断的心理学研究,第8章论述理性与不确定性间的关系,第9-10章论述偏好与选择问题,第11-12章分别介绍了理性决策理论及描述性决策理论,第13-14章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附录简单介绍概率论的相关知识。

作者语言精练、论述严谨,大量采择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分析。这一点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判断决策”这一领域中的积淀,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总体把握。本书适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也可供那些对“决策判断问题”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书中提到一个理性的选择需要满足四个标准,也许能对如何选择提供一些指导。

1.基于决策者目前的资产。资产不仅指金钱,还包括生理状态、心理能力、社会关系和感觉。

2.基于选择的可能结果。

3.当选择结果不确定时,可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去评价结果的可能性。

4.在于每一个选择的可能结果相联系的概率、价值和满意度约束之下,理性的选择应具有适应性。

这四点可以帮助我们对于一个选择做一次筛选,第2点和第3点,将选择赋予权重,然后再结合自己实际,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无时不刻都在变化,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拥有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无论生活、工作亦或爱情,其实都是选择的结果。因为自己过去选择了做什么、没做什么,所以有了现在的自己,而现在的自己选择做什么而不做什么,又会成就未来的自己,所以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爱情是这样,生活和工作亦是如此。所以如果自己产生焦虑,那是因为欲望和能力不在一个层级上,欲望大于了能力,自然就会焦虑,“人所有的愤怒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控诉”,能够真实的面对自己,坦然承认自己目前的弱小和不成熟,也是一种诚实和勇气,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了。


书评君


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是正常现象。

要想让选择果断起来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

1、不要着急下结论,等一等再下结论。很多情况稍微放一放,就会让感觉更明朗,想做的就憋不住立即要去买了,而且稍微有点当初没做后悔的感觉。不想选择的,就不再想它了。所以放一放是个非常好的办法。

2、对选择项自己在纸面上分析一下;写出选了这个有什么好处和坏处,选了那个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自己比较一下,这样会让选择更明朗。

3、问一下曾经经历过这种选择的人或者有社会经验的人士,让其陈述利害,讲一些你看不清楚的事,然后你再拷问内心去选择。这样会让你对选择后的结果更清楚一点。

4、试着记录一下自己在某些常用选择上让你后悔的地方,等下次选择的时候,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比如买衣服,你这次因为选择了一个款式,回家后不想穿,等下次再碰到类似款式的时候,就不要再犹豫了,果断pass掉。

我一般最常用的是放一放再说,希望以上办法能对你有帮助。


鬼谷杂谈


首先想说的是,一般具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其根源是在成长过程中,儿时选择权被教养者长期剥夺,选择意识被压制导致选择困难。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我们去饭店吃饭,有时会看见一对看起来和蔼可亲的父母带着孩子点餐。点餐的时候,那个妈妈说,豆豆,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可以点个你喜欢的吃。豆豆很开心的很认真的看看菜单,不认识的字,她会根据图片判断大概是什么菜。好了,她心里知道自己要什么吃的了。她说,妈妈,我想吃米果派。妈妈赶紧摇摇头,不行,油炸的,太油腻。不利于健康。豆豆又说,那我要份蛋炒饭。妈妈又反对了,不行!蛋炒饭这么简单,却这么贵,还不如回家妈妈给你做。

豆豆看了看妈妈,好吧,妈妈,你想让我吃什么我就喜欢吃什么。

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口是心非,口头上答应孩子让其自我选择。但一旦真的进行选择时,孩子还没想好,父母就为孩子做选择,“这个玩具比那个好”,“这个比那个好吃”“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好看”。久而久之,孩子习得性无助,反正自己最终决定权在父母手里,好吧,我不选择了。

时间长了,孩子长大,他离开父母终究要自己生活,面对学习工作婚姻等各种问题,当选择权在手的时候,反而不会选择了。

其次,谈谈已经有了选择困难症了,也不要过于纠结和烦恼。凡事凡物都有两面性。选择前列一个表格,把优点和缺点或者好处和坏处都列举出来,权衡一下就知道选哪个了。另外,明确目标更利于快速有效的进行选择。比如去就餐,要明确自己喜欢吃的和没吃过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把这两种都同时店上。如果条件不允许,肚子不饿,就可以先点份没吃过的品尝一下。


羊剪毛


Nice bro,最近刚刚看了一本有关做选择的书,来聊一下~

当当当当,就是这本啦~

三个连环套帮你解决困难:

1. 排除干扰我们做决定的选项

2. 做决定的正确打开方式

3. 决定的再检验


排除干扰我们做决定的选项

出口明治先生在《当机立断》中提到了两种干扰情况:一种是我们考虑了多余的因素,另一种是所有选项都旗鼓相当,无法取舍。


针对第一种,想象一下:

某房屋租贸管理公司的老板不太喜欢小孩,一次他的员工需要做一个方案增加当地居民对他们公司的好感度,想了两个方案:1.在房屋顶上搭一个菜园,平时孩子们可以上来一起种菜、施肥收获蔬菜的乐趣,同时也是企业责任的一种体现,容易获得居民的好感。2.定期打扫社区,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定期派人去就行了,简单方便。

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一个?

选2的朋友,恭喜你,完美掉入多余因素的陷阱。在做决定时,应该考虑哪个选项更有利。而“上司可能对这样的方案反感”纯属多余因素,它属于“使方案通过”这一步。很多人无法做决定,就是因为不能把“做出决定”和“使方案通过”两者区分开来。其实如果能挑一个好时机,比如上司看上去心情很不错的时候,把搭建菜园的好处向上司阐明也未尝不能通过。


关于第二种情况:无法取舍,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

“诶,A选项在这方面挺好的耶!”“B选项虽然这方面不如A,但另一方面很牛!”如果是真的旗鼓相当,我们就抛硬币或凭直觉解决吧!因为利弊相当,选哪件产生的效果相差都不会太大,也就没必要难为自己了。但有时候,旗鼓相当其实只是假象,是我们没看清自己的需求而已,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了第2个方面:做决定的正确打开方式。


做决定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数字、事实、逻辑”说话

用数字,而不是文字思考问题。

文字的描述容易带有主观感受,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但数据不带情感,通过数据的纵横对比,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事物的真实现状。

出口明治在《当机立断》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位日本的母亲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农民用直升机向农作物洒下农药,便得出结论——美国的农作物有农药,孩子不能吃。这样听上去并不奇怪,可若用数据思考,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权威网站上进行数据搜索会发现:日本每公顷农作物用药量达100,而美国每公顷用药量在10~20。与设想恰恰相反!

这就明显展示了数字的优势——直观。

事实,是大致能从数字、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客观事实。

还是前面一位日本母亲的例子,我们找到了数据,继续分析会发现:美国的农耕面积大,农民用直升机撒农药,看起来虽多,但农作物上的平均沾附面积很少,比起日本的农作物来,反而污染更少了,这个就是事实。而之前这位母亲没有经过对比数据分析做出的判断是属于主观意见。

逻辑——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

日本的那位母亲通过前期的数字和事实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应该买美国的农产品。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涉及到的更多的数字和事实。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出口明治提出的一个数学模型y=f(x)。因变量y是逻辑。自变量x就是数字和事实,x越多,得出的y就越准确。

直觉

当你已经对你面临的选择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常情况,你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很快做出决定了。

可也不排除一种情况:哎,分析出来,两边的好处都差不多呀!这我又该怎么办呢?这也是我们在第一个方面提到的“无法取舍”问题。

这个时候,朋友,把选择权交给直觉吧!

据日本脑部研究专家池谷裕二研究表明:人积累的的经验越多,直觉就越准确。就如同我们跳舞时为了舞蹈的balance,要找准身体每个部位摆放的位置一样,当你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你的肌肉就会形成记忆,就算我们没有意识到肌肉在记忆,在做到那个动作时,相关部位也会自动移到相应的位置。直觉也是如此,它是你大脑在无意识间飞速运转的产物,是大脑在多次搜索有关信息之后的产物,是大脑判断目前情况下相对正确的答案。

山口明治在《当机立断》中也提到了提高直觉的准确度的方法:旅行、读书、与人交往……总而言之,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经验越多,直觉会相对来说越准确。


决定的再检验

什么时候答案需要再检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这个时候有两个需要检验的点:逻辑本身和逻辑的前提。

逻辑本身

分清逻辑主次,如果是主要逻辑出错了,全盘推翻,重新去查看数字与事实,是否权威,有无遗漏;或是返回逻辑的前提分析。如果是次要逻辑出错,则更换细节即可,无需全盘更换。

山口明治举了Shikirin的一个例子:根据数据发现,与1970专业棒球迷年龄相比,2010年棒球迷的年龄明显有高龄化特征,40岁以上的球迷数量超过了一半。

假设建立一个这样的逻辑“专业棒球粉年龄趋高龄化,说明高龄人士时间更充裕,故可以对高龄人士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但为了预防粉丝高龄化导致粉丝减少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在增加年轻人对棒球的喜爱方面多努力”。

于是逻辑主干就可以分成两大类:针对高龄粉丝推出的系列活动和吸引年轻人的活动。

这里以年轻人为例

主体逻辑没错的情况下,枝叶实施不行应该选择修改或更换枝叶的方式。比如在实施过程中“请年轻人喜欢的搞笑艺人做关于棒球的节目(枝叶)”没有达到效果,不能因此否定制定“吸引年轻人的活动(主体)”是不可行的。


逻辑的前提

大多数人在考虑事情时都是以“一般常识”或“过去经验”开始进行分析的,还有一些“专业人生”从一开始就有着“我知道的比你多”的趾高气昂的倾向;他们一般都不会对事物的前提提出质疑,而有时候,这些以为的事实就是错的。

山口明治提出了有效质疑前提的一个方法:专业人士与“门外汉”一起讨论问题。他举了自家公司的例子:他们在设置客服工作时间时,先调查了其他公司的时间,大多是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或6点左右;再询问了外行人员,外行人员表示“时间不合理”,客服在线是时间也是其他人工作的时间,并不能打电话到客服中心,建议24小时服务;公司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24小时服务之后发现深夜打电话的人并不多,并且3班倒很费人力,于是又将时间调到了上午9点到晚上10点,成为了业界第一家客服中心是在晚上10点关门的公司。


抛开杂念,建立逻辑关系,培养直觉的敏锐度,一旦决定有误返回检验逻辑与前提,一个正确的决定就可以浮出水面了。做决定并不难,难的是摈弃杂念,专注眼前。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弄清背后隐藏的信息,学会思考,你的人生会变得更美好。


艺酱的小剧场


选择困难症也叫选择恐惧症。选择恐惧,就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左右摇摆,无法作出满意的选择,在几个类似选项中更是恐惧作出选择,在做决定时惊慌失措,甚至汗流夹背,寝食难安,有痛苦万分之感。

1.易患病群体。以女性居多,以及部分性格扭曲的男性。

2.产生原因

1)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如果不这样做,就觉得自己人生不完整。太过于同别人做比较。

2)心智不健全。

从小在父母及长辈呵护下,大小事没操过心,没做过主,一旦脱离长辈的呵护圈子,六神无主,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

3)害怕承担责任。

对自己人生轨迹的重大选择或者重大工作选项,陷入选择焦虑,害怕做出选择后出乎意外而后悔和承担责任。

4)可供选择的东西类似太多

面对多样选择,无法做决定,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

怎么克服呢?

1)要自我分析,找出自己为何害怕选择,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还是因为自己不愿长大,依赖成性。

2)要彻底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与完全错误的选择,主要是看你怎样去看待,面对选择,并不需要考虑太多,过多的考虑未必就是最佳选择。多和大大咧咧的人交往,看看他们面对选择的做法,对比自己,找出应对方法。

3)多方充实自己。从书本,不同媒体,不同的人学习吸收有用的知识营养,充实自己,面对选择,认真思考,果断决策。

4)不在后悔中盘旋。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每个人学习生活工作存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环境,每个人的选择也是多样性的,世间没有特定的模式,适合自己就是最好。自己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要责备自己,要拿得起,过得下,哪怕选择错了,从头再来,谁人不犯错,圣人曰,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学会长大,感于担责任,时间是最好的治病良方,只要感于挑战,不但完善自己,谁还怕选择?


笨笨满源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面对事情的选择,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如何克服对选择的困难呢?

第一、建立自信,自己相信自己

一个人只有养成自己信赖自己的习惯,在遇到要处理的事情,才有自己的标准,做到客观、理智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和决定。

比如小学课本上的《小马过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马由于不自信,盲目听了老牛伯伯和小松鼠的意见,自己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导致不知如何选择和决定。只到小马后来听了妈妈的教导,勇敢地做出选择,才趟过河去。

第二、立即行动 抓住机会

有些人在事情来临的时候,总是怕负起应负的责任,总是以再等待、再观望,结果是失去难得机会,时不再来。

可是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事情都弄清楚了,再去做决定和行动,到那时候留给你已经没有机会了。

记得我小时候同小伙伴们经常玩一种游戏,把一枚5分硬币树立在桌上用于指头按着,然后用另一个手指一弹,让硬币飞快地转起来,在硬币转动的同时,用手掌迅速把硬币扑倒在手下,叫小伙伴猜硬币是字在上,还是磨(国徽面)在上。

这种游戏就靠你当时眼力瞬间抓住某点感觉,给出答案。如果你还是硬要花费时间找规律,去推测这难以捉摸的正反面,那有多大意义呢?等你想到不一定准确规律,再来猜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跟你玩了,也失去来猜的机会了。

机会就是在手捂住硬币的一瞬间,不可多得,要你立即做出决定。

第三、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

有时候对于事情的决择,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考虑,要充分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来立即拿定主意。

一旦拿定主意,就行动起来,决不更改,不给自己回头考虑和退路的余地;一旦决策,就断绝后路。只有这样做,才能养成坚决果断的习惯,不仅给了自己自信,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信赖。

比如说,你想开个公司,而手头上资金不足,你就不可能想开个多大公司,应从小公司入手,风险要小一些,资金也好酬一些,找自己优势和长处的项目,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才可能有成立大公司的希望。

当年刘强东创业,从自己亲自收货到送货,一步一步扩大,直到后耒成立的京东。如果一开始就选择成立今天的京东,那将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总之,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要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出发,果断拿定主意,一旦决策就要相信自己、勇往直前。虽然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是人起码有了自信,自信带来的成功,永远大于错误的决择的损失。

(大家好!我是教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留言交流,我会带给大家更多、更好人生教育问题方面解读。)


千年古县将相故里


比方说,某人买了两个鸡腿,却突然陷入了不知道先吃哪一个更好的选择困难症。这时候如果有一枚硬币,就可以掏出来,一面代表鸡腿甲,另一面代表鸡腿乙。

扔过硬币之后,一般来说,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觉得硬币的结果很对,于是按照硬币的指示吃掉对应的鸡腿。另一种是觉得还想再扔一遍,那可能是内心深处觉得硬币的指示不对,想要先吃另一只鸡腿,这样就找到了正确的鸡腿。

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有点搞笑,那你可能是认识到了鸡腿甲和鸡腿乙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先吃哪个都无所谓,甚至可以每个咬一口、两个一起吃,没准幸福感还会翻倍呢(当然,吃撑的概率可能也会翻倍)。

如果你觉得硬币只有两个选项不够纠结的,那么可以用骰子和骰子组合,一个骰子有6个面、两个有12个面、三个有18个面…可以提供足够的选项。也可以跑去问别人,比如“请告诉我,鸡腿甲乙丙丁我该吃哪一个好?”、“请帮忙算一算,金牛座明年能吃到多少鸡腿?”…

如果觉得问人太麻烦,还有一种提供各种选项的书,选择困难症患者也可以买来随身带着,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不知道该如何吃鸡腿,就翻开一页看看,上面搞不好写着“问妈妈”。

如果你觉得把人生当中的严肃问题交给硬币、骰子和别人一点也不严肃的话,那么可能你已经发现这个问题的严肃解答了。

宇宙浩瀚无垠,个人水平有限。如有疏漏,请多指教。


乔小海


说到选择困难症,可能是每个人隐性的“病状”例如:女孩子逛街都喜欢带上自己的闺蜜和朋友,可以在自己犹豫不决的时候给出相对应的建议,那么怎么改掉选择困难症?

我是一诺千金的妞,喜欢说到做到,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选择困难症的根源

个人而言,感觉选择困难症无非就是不能马上做出选择,比较依赖,在乎别人的想法和看法。就像女孩子看到一件特别喜欢的款式衣服,同款两种颜色,其中一种颜色自己特别喜欢,但可能和自己肤色不是很符合,另外一种颜色很符合自己的气质,但自己不是特别喜欢,这个时候就陷入了艰难的选择中,如果闺蜜在旁边就会马上咨询,到底要哪款啊?特别纠结,其实学会选择很重要,我觉得选衣服就和谈恋爱一样,喜欢不一定适合自己。

怎么改掉选择困难症?

小编感觉患有“选择困难症”的人群其实并非真的是,大多数人都希望能有个人能坚定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你的家人、闺蜜、兄弟、朋友和你说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往往她的内心已经有一个天平秤在慢慢倾斜,只不过是需要别人在给予肯定。

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可以这样做

1、排除法:可以先选择自己不是特别想要的,然后在进行筛选,这样就会慢慢找到内心真正想要的。

2、列出心中对两件事情或者事物的看法,优劣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

如果能改掉选择困难症,就可以做一个心理独立的人,不用再在乎别人的想法和看法,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喜欢、适合自己的很重要。但有时候他人的建议也可以听一听,可以作为参考,帮助自己选择更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