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人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道理,才会去做,才能做好?

欧凯圣


道理就是明白事理,而且是从现实社会活动中取得的。至于宏观理论,基本上是高度概括,浓缩社会现象的总结。在人们日常现实过程中,由于主观与客观诸多因素的纠缠,使人们对错宗复杂矛盾出现,感到棘手。所以弄清其内在矛盾的规律,显得非常重要。要花些时间,深入的仔细分析与判断,科学的态度,才能找到答案。所以,做任何事情,需要了解一番,懂的规律(道理),才能将所做的事情办好。


万卫国


一、只有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能力之本质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他有什么文凭,也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每天是否有所感悟,如果他不善于感悟,那么他就是一个“粗人”。

一个人是不是有思想,不是看他能不能写文章,能不能口若悬河,而是看他是否经常在一个人的时候,能不断沉思、不断感悟。如果他有沉思、有感悟,那么他就会有思想。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是看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而是看他是否经常“悟到”,“悟到”了,能力就形成了,因为,只有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二、自信心是能力的第一要素——能力之要素。

能力是一种可能性,是一个人努力运用条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我的能力公式是:能力=态度+条件+目标。因此,能力的第一要素是态度,是人的倾向、是人的努力。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核心是自主选择,其实就是自信心。

自信亦称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怎样提高自信心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阶梯过程:

1、第一阶梯:体验。

就是体验成功、小成功,然后大成功。

2、第二阶梯:发掘自己。

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掘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以及个人优势区。

3、第三阶梯:思维。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真正的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思维体系。思维方法体系就好比一个生命的总坐标体系,是生命一切行为的指挥系统。事实上,具备相应方法论体系的人极少。大多数仅仅是在本能的推动下,使用经验主义式的或本本主义式的思维技术。这构成我们社会整体状态的燥动与倾斜,因此,建立科学的各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是重要的一环。没有稳定的思维模式,自信则是主观的、唯心的,并不能稳定的。

4、第四阶梯:习惯。

就是行为程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自信心最终是一种习惯,是内化的道德和智慧。

一个的客观的自信体系的建立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能力的第一要素——态度,除了自信心,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责任感和意志力。

三、想得到,并且要做得到——能力之阶梯。

能力的实质是——想得到,并且要做得到。有知识但没有能力,或者想到了但做不到,看起来,好像只差那么一点点,实质上,差之甚远。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到,做不到呢?在“想到”和“做到”之间有一座怎样的桥梁呢?我认为这座桥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开窍”。

人没有“开窍”时,即使知道了、想到了,还是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还是不能转化为有效行动,达到目标。比如:不善于读书的人,书读得越多就越糊涂,知识就成了人的拖累,而会读书的人,可以通过读书导致开窍。如何提高执行力,也是这个问题。如:文化人的书呆子气与书卷气的比较,“书呆子气”的核心正是没有“开窍”,而文化人的“虚弱”、“缺钙”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我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开窍,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开发自己的悟性?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质上也就解决了能力的自我培养问题:开窍=理解+顿悟。而所谓理解,就是可靠的概括;所谓顿悟,就是超越的思考。



刘艳8812155431081


很多人说感叹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啊,道理懂起来非常容易,但要做起来却需要莫大的勇气。可如果一个人什么道理都不懂,便会像一个没有教养的小丑,处处丢入显眼。

所以有时候道理还是懂一些为好,可能做不到,但也不至于被人当个傻瓜一样骗来呼去。

但人生只有活的淡然一些,通透一些,便会减去很多烦恼,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更加容易收获快乐和希望





水静哥哥


凡事要求甚解。只有理解了之后,才会有思考,有感悟,有行动。而且思考是独立的,感悟是深刻的,行动是主动的快乐的。比如天道酬勤,简简单单一句话,有的人挂在嘴上几秒钟,有的人却用一生去践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激励了几代人,那是有深刻生命体悟的那些读者所能理解和感受到的无尽的力量。


秦楚at滇


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如果不解决问题,行动上就无法统一。

因此,做一件事情,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道理,才会去做,才会做得好。

在安排部署工作的过程当中,首先的第1条就是解决思想问题,所以要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只有思想都统一了,行动才会统一,步调才会一致。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只有想去做,主动去做,才能做好。

如果在思想上都抵触,行动上就不会有主动的可能。

被动的干一件事,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被动的事情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干好。

只有在解决了最根源的思想问题后,才能把事情彻底的做好,才能把事情彻底解决。


民歌里的乡村


太有理啦,我十一岁时,因家境贫寒,被旁人含親叔親舅极度看不起,白眼。于是我就看懂认清了一个道理,要努力拼搏,坚定不移向理想目标前进,才有好的家境,旁人才不会看低。后来吃尽了酸甜苦辣,经历了千辛万苦,在贵人帮助下,终于改变了家境现况,成了当时让旁人羡慕之家。


夕阳园梦507


其实并不全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其实类似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就是为了解决实践遇到的问题而产生,实践又在不断地加深这个理论。从行为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往往你做出相应的行为后慢慢就会产生相对应的心理状态。道理,真理同样也不是一成不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试错,在借助理论去避开明显的错误,同时摸索适合自己的路,就像没有真正观过世界,永远只是纸上谈兵。理解得再深终究没有变成自己的,人家的道理是人家的真实经历悟出来的,不一定适用于我们自己。


悦纳生命



所谓谋定而后动,行且坚毅。

这个道理,指的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步骤。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在优化精进。最终达成。毕竟人有惰性,环境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指导行动,手不停使唤,或者乱动,自然成功率低下。


对普通人是这样,对天才例外。

那些做出重大发明发现的科学家们,几乎都是从一个一个无法理解,不能用常识(当时的)解释的现象,甚至只是大脑某一刻无厘头的奇想出发,大胆假设,然后做试验,寻找论据证明,然后得出结论,形成一项项的定理。供给普通人理解。


可见这个世界上同时存在这两类人,一类是需要别人告诉他们,给他们打气,自信,胡萝卜,甚至拿着鞭子,枪,他们才会做敢做,愿意做。

另一类是则是生产胡萝卜,鞭子,枪,编织一个个更漂亮的道理。


正确的路径是,当你弱小的时,多请教,借鉴,虚心听老人言。积累到一定程度,小心别被挤,或者拉下去,倘若能稳稳站在巨人肩膀上,务必要输出标准。

并善待后来者。


i外贸


首先用咋们中国一句老话来诠释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在中国有很句至理名言比如“知耻而后勇”、“吃一堑,长一智”……有很多,每句都能说明当你真正理解为什么,要怎么做才能定下心去做好,就好比大人经常教导小孩子杯子里有热水,烫不能碰,小孩子不知道,他自己碰一下被烫了就知道了,以后就不会再这样干,等凉了去碰去喝。

不去经历,不去历练永远不可能明白,真正理解了,明白了才会痛定思痛,吸取经验做好,哪怕还是不行也要想办法弄好。没有错过怎么知道对,没有走过怎么知道走错了或者路不通,另辟蹊径的呢。

其实我们人就是这样一时糊涂,一时明白,磕磕碰碰,成长起来,再去迎接新的问题,挫折,不就这样吗,加油,正在或者已经经历的朋友,相信人生不总是乌云密布,雨后肯定会有彩虹。



巧了木子李


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人的成长总是在生活当中不断历练,慢慢成长起来的,有的人吃过不少的亏,最后才会变得成熟老练。也才会避开一些别人看不到的陷阱和深坑。

是啊,人总是经一事长一智。

这也只是对于善于总结的人来说的,如果是一个不善于总结的人,即使吃过很多次的亏,他也还是会上当。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管是哪一个年龄,不管是哪一个时间,我们都要学会自我反省。

有经常反省,才会一天比一天变得优秀,才会让自己知道怎么做才能做对,怎么活才能开心快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都要数次检查自己: 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做到忠诚了呢? 和朋友交往, 是否恪守信用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