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一個道理,才會去做,才能做好?

歐凱聖


道理就是明白事理,而且是從現實社會活動中取得的。至於宏觀理論,基本上是高度概括,濃縮社會現象的總結。在人們日常現實過程中,由於主觀與客觀諸多因素的糾纏,使人們對錯宗複雜矛盾出現,感到棘手。所以弄清其內在矛盾的規律,顯得非常重要。要花些時間,深入的仔細分析與判斷,科學的態度,才能找到答案。所以,做任何事情,需要了解一番,懂的規律(道理),才能將所做的事情辦好。


萬衛國


一、只有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能力之本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看他有什麼文憑,也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書,而是看他每天是否有所感悟,如果他不善於感悟,那麼他就是一個“粗人”。

一個人是不是有思想,不是看他能不能寫文章,能不能口若懸河,而是看他是否經常在一個人的時候,能不斷沉思、不斷感悟。如果他有沉思、有感悟,那麼他就會有思想。

一個人有沒有能力,不是看他知道什麼,能做什麼,而是看他是否經常“悟到”,“悟到”了,能力就形成了,因為,只有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二、自信心是能力的第一要素——能力之要素。

能力是一種可能性,是一個人努力運用條件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我的能力公式是:能力=態度+條件+目標。因此,能力的第一要素是態度,是人的傾向、是人的努力。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核心是自主選擇,其實就是自信心。

自信亦稱自信心,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狀態,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心理傾向。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正確認知基礎上的、對自己實力的正確估計和積極肯定,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

怎樣提高自信心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階梯過程:

1、第一階梯:體驗。

就是體驗成功、小成功,然後大成功。

2、第二階梯:發掘自己。

不斷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發掘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以及個人優勢區。

3、第三階梯:思維。

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穩定的思維模式。真正的自信心是一種穩定的思維體系。思維方法體系就好比一個生命的總座標體系,是生命一切行為的指揮系統。事實上,具備相應方法論體系的人極少。大多數僅僅是在本能的推動下,使用經驗主義式的或本本主義式的思維技術。這構成我們社會整體狀態的燥動與傾斜,因此,建立科學的各具特色的方法論體系,是重要的一環。沒有穩定的思維模式,自信則是主觀的、唯心的,並不能穩定的。

4、第四階梯:習慣。

就是行為程序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自信心最終是一種習慣,是內化的道德和智慧。

一個的客觀的自信體系的建立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能力的第一要素——態度,除了自信心,另外兩個組成部分是:責任感和意志力。

三、想得到,並且要做得到——能力之階梯。

能力的實質是——想得到,並且要做得到。有知識但沒有能力,或者想到了但做不到,看起來,好像只差那麼一點點,實質上,差之甚遠。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得到,做不到呢?在“想到”和“做到”之間有一座怎樣的橋樑呢?我認為這座橋樑——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開竅”。

人沒有“開竅”時,即使知道了、想到了,還是不能轉化為自己的能力,還是不能轉化為有效行動,達到目標。比如:不善於讀書的人,書讀得越多就越糊塗,知識就成了人的拖累,而會讀書的人,可以通過讀書導致開竅。如何提高執行力,也是這個問題。如:文化人的書呆子氣與書卷氣的比較,“書呆子氣”的核心正是沒有“開竅”,而文化人的“虛弱”、“缺鈣”也集中體現在這裡。

我要探討的就是——如何開竅,也就是一個人如何開發自己的悟性?解決了這個問題,實質上也就解決了能力的自我培養問題:開竅=理解+頓悟。而所謂理解,就是可靠的概括;所謂頓悟,就是超越的思考。



劉豔8812155431081


很多人說感嘆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是啊,道理懂起來非常容易,但要做起來卻需要莫大的勇氣。可如果一個人什麼道理都不懂,便會像一個沒有教養的小丑,處處丟入顯眼。

所以有時候道理還是懂一些為好,可能做不到,但也不至於被人當個傻瓜一樣騙來呼去。

但人生只有活的淡然一些,通透一些,便會減去很多煩惱,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簡單,更加容易收穫快樂和希望





水靜哥哥


凡事要求甚解。只有理解了之後,才會有思考,有感悟,有行動。而且思考是獨立的,感悟是深刻的,行動是主動的快樂的。比如天道酬勤,簡簡單單一句話,有的人掛在嘴上幾秒鐘,有的人卻用一生去踐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激勵了幾代人,那是有深刻生命體悟的那些讀者所能理解和感受到的無盡的力量。


秦楚at滇


思想是行動的指揮棒,是行動的先導,思想上如果不解決問題,行動上就無法統一。

因此,做一件事情,只有真正理解了一個道理,才會去做,才會做得好。

在安排部署工作的過程當中,首先的第1條就是解決思想問題,所以要說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只有思想都統一了,行動才會統一,步調才會一致。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只有想去做,主動去做,才能做好。

如果在思想上都牴觸,行動上就不會有主動的可能。

被動的幹一件事,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被動的事情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幹好。

只有在解決了最根源的思想問題後,才能把事情徹底的做好,才能把事情徹底解決。


民歌裡的鄉村


太有理啦,我十一歲時,因家境貧寒,被旁人含親叔親舅極度看不起,白眼。於是我就看懂認清了一個道理,要努力拼搏,堅定不移向理想目標前進,才有好的家境,旁人才不會看低。後來吃盡了酸甜苦辣,經歷了千辛萬苦,在貴人幫助下,終於改變了家境現況,成了當時讓旁人羨慕之家。


夕陽園夢507


其實並不全是。所謂的知行合一其實類似於理論和實踐的關係。理論就是為了解決實踐遇到的問題而產生,實踐又在不斷地加深這個理論。從行為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往往你做出相應的行為後慢慢就會產生相對應的心理狀態。道理,真理同樣也不是一成不變,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嘗試,試錯,在藉助理論去避開明顯的錯誤,同時摸索適合自己的路,就像沒有真正觀過世界,永遠只是紙上談兵。理解得再深終究沒有變成自己的,人家的道理是人家的真實經歷悟出來的,不一定適用於我們自己。


悅納生命



所謂謀定而後動,行且堅毅。

這個道理,指的是有目標,有計劃,有實施步驟。在行進的過程中,遇到具體問題在優化精進。最終達成。畢竟人有惰性,環境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沒有一條清晰的思路指導行動,手不停使喚,或者亂動,自然成功率低下。


對普通人是這樣,對天才例外。

那些做出重大發明發現的科學家們,幾乎都是從一個一個無法理解,不能用常識(當時的)解釋的現象,甚至只是大腦某一刻無厘頭的奇想出發,大膽假設,然後做試驗,尋找論據證明,然後得出結論,形成一項項的定理。供給普通人理解。


可見這個世界上同時存在這兩類人,一類是需要別人告訴他們,給他們打氣,自信,胡蘿蔔,甚至拿著鞭子,槍,他們才會做敢做,願意做。

另一類是則是生產胡蘿蔔,鞭子,槍,編織一個個更漂亮的道理。


正確的路徑是,當你弱小的時,多請教,借鑑,虛心聽老人言。積累到一定程度,小心別被擠,或者拉下去,倘若能穩穩站在巨人肩膀上,務必要輸出標準。

並善待後來者。


i外貿


首先用咋們中國一句老話來詮釋這個問題,給出一個答案,在中國有很句至理名言比如“知恥而後勇”、“吃一塹,長一智”……有很多,每句都能說明當你真正理解為什麼,要怎麼做才能定下心去做好,就好比大人經常教導小孩子杯子裡有熱水,燙不能碰,小孩子不知道,他自己碰一下被燙了就知道了,以後就不會再這樣幹,等涼了去碰去喝。

不去經歷,不去歷練永遠不可能明白,真正理解了,明白了才會痛定思痛,吸取經驗做好,哪怕還是不行也要想辦法弄好。沒有錯過怎麼知道對,沒有走過怎麼知道走錯了或者路不通,另闢蹊徑的呢。

其實我們人就是這樣一時糊塗,一時明白,磕磕碰碰,成長起來,再去迎接新的問題,挫折,不就這樣嗎,加油,正在或者已經經歷的朋友,相信人生不總是烏雲密佈,雨後肯定會有彩虹。



巧了木子李


古人云:“吃一塹,長一智”。意思是說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增長一分才智。是經過失敗取得教訓的道理。

人的成長總是在生活當中不斷歷練,慢慢成長起來的,有的人吃過不少的虧,最後才會變得成熟老練。也才會避開一些別人看不到的陷阱和深坑。

是啊,人總是經一事長一智。

這也只是對於善於總結的人來說的,如果是一個不善於總結的人,即使吃過很多次的虧,他也還是會上當。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不管是哪一個年齡,不管是哪一個時間,我們都要學會自我反省。

有經常反省,才會一天比一天變得優秀,才會讓自己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對,怎麼活才能開心快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 “我每天都要數次檢查自己: 為別人謀劃辦事,是否做到忠誠了呢? 和朋友交往, 是否恪守信用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