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2月8日中午,一則針對冠狀病毒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

的發言讓全國父老鄉親們炸了鍋。有的人一頭霧水,面對“氣溶膠傳播”幾個大字心裡直犯迷糊;也有的人眼疾手快,已經開始著手做出下一步的防範舉措。親們,勿慌!既然您“找到了組織”,就請安下心來。用心看完本文,相信您從此便不再會擔心:“防疫工作”做不到位了。

時至今日,關於冠狀病毒傳播方式的文章鋪天蓋地地圍繞在我們身旁。我們從一開始的忽視、忽略、漫不經心,到如今的緊張、焦慮、一籌莫展。這令人不由得想到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張圖片。十天前,奈何我們怎麼勸說,還是有一部分家人意識不到病毒的危險;十天後,家人們忽而警惕起來,甚至比苦口婆心的我們還過猶不及!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十天前後的“我”和家人

一、隔絕一切細菌病毒?恐怕是在做夢

實際上,傳染病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可怕。人與自然的關係,向來就是“互相依附”的一對共同體。在疫情尚未肆虐的“太平年代”,人們每天都要與無窮無盡的微生物“團結在一起”。若拿著高倍顯微鏡放大來看,人體內部與皮膚表面一直活躍著以“千億計數”的“細菌群”。別忘了,在你腸胃不消化的時候,你總會去超市貨架上挑選幾盒富含“益生菌”的酸奶來喝。

我們嬌嫩的皮膚、呼吸道、口腔粘膜上,同樣存在對人體大有裨益的菌群。這些細菌,對維持人體的正常運轉、輔助人體抵禦外界病菌入侵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病毒致病的機制很複雜,它同樣比細菌要恐怖得多。人類目前真正“戰勝”的病毒也僅僅只有“天花”一種。真正造成過人類大範圍傷亡的,排除了人為的戰爭傷害後,其二便是病毒的入侵。

萬幸的是,現代人防禦病毒攻擊的手段比古人“實際”好多。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人類無法隔絕細菌,但是要躲避致命的病毒

在公元1100年到1500年的中世紀裡,歐洲人反覆地受到致命的鼠疫桿菌的折磨。被感染到的患者通常會在幾天內發病,全身潰爛並極易死亡。因為病死者的屍體通身發黑,我們便將其命名為“黑死病”。

在黑死病肆虐的年代裡,西方人曾採用過各種治療的嘗試。中世紀的醫學盛行“放血療法”,即醫生希望通過釋放病人的毒血,使疾病“流出人體”。可惜的是,病毒並不會隨著血液的流動繼之而去。由於人們未準確掌握傳染病的傳播原理,而造成許多病人、醫生、家人和教會慈善人士相繼感染。黑死病由是蔓延成為整個歐洲的巨大災難。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恐怖的黑死病使得人人自危

如今,人類早已發現了“病毒”這個“壞傢伙”的存在。我們阻止傳染病傳播的手段要比過去更加精準和高效。今天,要是誰想避免冠狀病毒的威脅,僅需從瞭解病毒的傳播途徑入手。人們在正確認識病毒的基礎上嚴加防範,幾乎可以保障人類的平安。話不多說,接下來我們就為您帶來冠狀病毒傳播途徑的詳細解讀。

二、既然惹不起,躲不躲得起?

這次的冠狀病毒雖然“下流”,但我們還是躲得起的!防治傳染病的三大黃金原則是:控制、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2月5日,國家衛健委公佈了《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2月7日,又公佈了最新的《防控方案(第四版)》。結合目前掌握的信息,我們來推理一下,如何能夠全方位地防止病毒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1.“直接傳播”應該如何防範?

首先,病毒最直接的傳播途徑仍然是飛沫傳播。目前為方便區分,官方將該傳播途徑命名為“直接傳播”。直接傳播是指確診或潛伏期患者在日常講話、打噴嚏、咳嗽等場景中呼出飛沫,飛沫通過噴灑被患者吸入呼吸道,從而發生感染。

這是我們最早認識到的疫情傳播途徑,也是人們最應當預備到位的防疫工作。針對直接傳播的病毒,我們建議在適當的情況下選擇佩戴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等能夠有效阻斷飛沫入鼻入眼的器具。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再次重申正確佩戴口罩的方法

因考慮到目前醫療防護級別的口罩比較緊俏,當我們暴露於非高危場景中時,可以在內層佩戴常見的可復洗的棉布口罩、紗布口罩(阻止水蒸氣),外層佩戴已經買到的有防水、防病菌功能的一次性口罩。這樣一來,在確保口罩沒有汙染的情況下正常摘取外層的一次性口罩,可實現一次性口罩的重複利用。(摘取時堅決不允許觸碰口罩外部)

如實在沒有買到口罩,或生活中有相當多需要重複佩戴、摘取口罩的場景時(諸如上下樓買菜、出門遛狗等)我們建議您購買防護面罩,平日裡有騎行摩托車或電動車所佩戴的頭盔、防紫外線面罩等均可。動手能力強的,可以參照網絡教程,利用防水材料自制防護口罩。最再後囉嗦一句,無論佩戴什麼材質的口罩,都比不戴口罩強!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護目鏡、面罩、遮陽罩均可酌情佩戴(不推薦任何品牌)

  1. “接觸傳播”應當怎樣應對?

官方在公佈新冠狀病毒的“接觸傳播”途徑時,專門對這個我們不太熟悉的新名詞有過解釋。這裡再和大家再重複一遍:感染者釋放攜帶病毒的飛沫,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人群的手、腳、面部、胳膊等部位接觸汙染物形成新汙染源。受汙染部位再接觸我們的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最終導致感染。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才剛剛明白。接觸傳播並非是我們接觸患者的身體,或我們的身體一接觸病毒便觸發感染。病毒即便無形地沾染在我們的身體上,只要注意保證不用髒手觸碰我們的鼻子、眼睛和嘴巴,病毒便無隙可乘。

直接傳播是最容易防範的一種傳播方式,但也容易成為人們不大注意的一點。我們給出的建議是,外出回家後、用飯前、用手接觸面部任何部位前務必用肥皂、洗手液等消毒器具認真清洗雙手40秒以上。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值得借鑑的“七步洗手法”

此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手機、車鑰匙、門把手、燈具開關、餐具、茶杯、手錶、耳機、等日常接觸物品一定要注意消毒。已經開始工作的人們應注意在接觸過鍵盤、車公交扶手等部位時洗手消毒。如果家裡或單位沒有消毒條件,我們就記得在使用過物品後(或在接觸面部任何部位前)清洗雙手。堅持如此,就能做到萬無一失。

  1. “氣溶膠傳播”到底是什麼鬼?

真相是,被我們炒的沸沸揚揚的“氣溶膠傳播”其實並不可怕。為什麼?因為我們早就注意過怎麼防範它。誰注意了,我嗎?對,就是你。只要我們曾經在公共場所出沒時有帶口罩,養成了出家門便佩戴口罩的習慣,任它是氣溶膠還是“水溶膠”或是“雙面膠”,都是傷害不了你的。

科普一下,氣溶膠傳播是指患者呼出的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不易下沉的懸浮顆粒(類比我們能在室內聞到的二手菸味)致使暴露者吸入後感染。目前官方並未確證此傳播途徑的有效性。其實,病毒若長期暴露於空曠的室外,即便擁有適合存活條件,也會隨著空氣的流動而被稀釋。數量極少的病毒顆粒並不具有強致病性。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做好預防,病毒並不可怕

我們給出的建議仍然是老生常談:少出門或不出門,出門戴口罩、回家摘口罩,僅此而已。網上有些“大咖”一直在提醒人們,要注意少去密閉的空間,進出電梯時微弱呼吸之類的。我想說,我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時千萬不要抱有任何的僥倖心理。

無論是密閉空間也好、空曠的場地也罷,病毒並不會因我們常常展示的“統計性”數字而更改它的出沒場景。病毒無形,我們任誰也無法準確預測病毒會在哪裡出現。我提議,應將生活中接觸過的各處各地都假想為“病毒環伺”的場景。人類面對病毒不需要恐慌,但一定要智慧的、謹慎的對待疫情。

三、結語

寫到最後,還是忍不住想再次提醒大家。一定、一定要注意防護,我們不能再失去更多的親人了。看到這裡,如果您家裡還有尚未警醒的親人、失去保護的老年人。我想是時候將您最近所看到、聽到、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轉發給他們。或一字一句地叮囑給我們的父母、親人,耐心講給他們聽。

敬畏生命、尊重規律,恐怕正是這場疫情給人類上的最好一課。希望我們能夠一直堅強,諸位加油!


傳播途徑千萬條,謹記這幾條,病毒不上門,家家身體好

敬請關注:“先知鮮知”,以獲取每日新鮮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