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取得胜利,在如今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汉史趣闻



按照我们今天对国军抗战时期的表现的理解,淞沪会战是一场应该打赢的战役,而徐州会战没有什么悬念就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淞沪会战的参战部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部队,都是精锐。而到徐州会战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精锐部队能够参战,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战斗力出众绝对主力部队。

各地军阀在抗战时期如果担任战区军事主官,一般都会以自己所统帅的地方部队作为绝对主力。比如薛岳在第九战区,就始终把粤军第四军当作第九战区的绝对主力使用。第二战区就更不用说了,阎锡山的晋绥军始终是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绝对主力部队。余汉谋在第七战区更是完全依托粤军部队。


而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时候,桂系部队实际上已经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原本从广西出发时带来的三个军,这个时候只剩下了一个军,也就是46军,而且战斗力严重减退,士气也比较低落,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而在第五战区先后参战的部队包括桂系部队,西北军,中央军,滇军,东北军和川军等部队。46军在其中既不是绝对主力,也不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第五战区这个时候所面临的战场局势也极端恶劣,日军已经突破了国军在华北的防线,以及在占领南京之后迅速转兵北进,南北对进,两面夹击,企图在徐州会师,将第五战区的部队围歼在徐州一带。而且相对进展比较快的南线日军很快就向徐州以西的外围地区包抄,企图切断徐州国军的退路。这种局面对当时任何国军高级将领来说都是极端危险的。


但在李宗仁的调遣指挥之下,国军很快稳住了南线战场的局面,和日军隔淮河对峙,阻止了日军的攻势。同时,李宗仁又分别派孙连仲和庞炳勋驻守徐州以北的临沂和台儿庄,阻止北线日军。并及时将才赶到战场不久的五十九军用来充当战区的主要机动打击兵团,先让五十九军增援南线,南线战场稳住后,又迅速抽调北上增援北线战场。

在李宗仁的运筹之下,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两次大溃败之后,国军能够出人意料的在徐州会战中在临沂和台儿庄两次重创日军,毙伤日军两万多人,创造了抗战军兴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全国军民坚持抗战都是巨大的鼓舞。在当时那种局面下,李宗仁的这个战绩堪称一个奇迹。


萧武


黄崖洞保卫战,八路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一个不满编的团对抗5000全副武装的日军,并最终战而胜之,伤亡比更是达到了从未有过的1比6.

说起抗战期间八路军的大捷,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定是诸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等,但其实还有一次大捷鲜为人知,那就是黄崖洞保卫战。


抗战爆发后,我八路军挥师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但由于武器匮乏,主力部队一个班都只有三五支枪,部分战士不得不用古老的大刀长矛作为武器,更不用说其他抗日武装了。

为了解决我军的武器装备问题,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初期仅能修理战斗中损坏的及缴获的敌军枪械,和制造简单的地雷、手榴弹、步枪等,且产量非常有限,每月最高仅几十支枪,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黄崖洞兵工厂

在此背景下,建立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兵工厂就非常之有必要了。1939年7月,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的指示,在地形隐蔽的黄崖洞,正式建设我军的兵工厂。从此,这里成为我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势头如此强劲,自然也令日军感受到了空前的威胁。在两次小规模的扫荡失败后,1941年11月,日军36师团及独立4旅,5000多人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再次对我根据地发起大扫荡,主要目标依旧是是黄崖洞兵工厂。

日军大扫荡

此次扫荡,7000多气焰嚣张的日军兵分多路,强攻我黄崖洞兵工厂。而八路军守备力量只有不到一个团的兵力,敌我悬殊,武器装备差距同样巨大。但特务团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依靠有利地形及早就修建好的防御工事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其中战斗最为激烈的黄崖洞水窑口阵地,日军集中优势兵力、火力,连喷火器和燃烧弹都用上了,依旧未能突破特务团战士把守的阵地。经过4天的激战,日军伤亡近千,遗尸累累,水窑口阵地仍自岿然不动。

此战历经8个昼夜,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共歼敌1000余人,自身伤亡160余人,与日军伤亡比达到了惊人的6:1 !“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历史痴


大清军队一败再败似乎无可救药了,新来的将领巧施妙计立刻就取得一场不可思议的大胜,英舰队司令差点儿丧命,伤亡惨重。

历史上,每一场战役的胜利,不管是以少胜多还是以弱胜强,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晚清政府给人的印象是昏聩、腐朽、无能,在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清军对骄横强大的英法联军也曾经取得过一次很辉煌很解气的胜利,这就是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口战役。

大沽口,是穿越天津的海河在渤海的入海口。大沽口是天津的门户,天津又是京城北京的门户。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清军也不敢懈怠,在大沽口设置了众多炮台,重兵把守。

1857年,英法联军以种种借口攻陷并占领广州,以此要挟清政府给予列强更多的利益,被咸丰皇帝言辞拒绝。1858年4月,英法舰队北上进犯天津,和守卫大沽口的清军发生激战。英法联军凭借坚船利炮仅两小时就拿下大沽口并占领天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这是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以清军的惨败结束。。

西方强盗欲壑难填,感觉《天津条约》得到的利益太少了,决定借换约的机会北上继续挑衅以武力向中国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英法舰队再次来到大沽口。

此时的大沽口已经不是彼时的大沽口。上次英法联军退走以后,蒙古亲王曾格林沁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主持大沽口要塞的防务。他汲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在河岸两侧新增设了几十门重炮并加固炮台,炮台四周挖壕沟钉木栅,沽口河面钉上上密密麻麻的木桩,用粗大的铁链连接起来,形成三道拦阻索。同时,日夜训练军队,严明军纪,号行令止。

英舰队司令贺布派出舰只和人员拆除并撞毁河面上的障碍物,然后大摇大摆的开了进来,并向两岸的炮台进行炮击挑衅。曾格林沁见敌舰进入火力射程,一声令下,此前一直沉寂无声的炮台立刻炮声隆隆,火光震天,一道道火舌直扑英法舰队,洋鬼子猝不及防,被打的连连后退伤亡惨重,数艘军舰被击伤击沉,只好举起白旗诈降。

得到喘息机会以后,英法军队又重新组织进攻,在舰队火力的掩护下,1000多名联军士兵登岸向炮台发起进攻,企图夺取炮台。埋伏在炮台四周的清军用火器进行射杀,密集的火力让洋鬼子寸步难行,只好狼狈地跑到芦苇荡里躲藏。激战持续了一天一夜,英舰队司令贺布也身负重伤,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英法联军见捞不到任何便宜,只好败退。

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清军在曾格林沁的指挥下勇猛作战奋勇杀敌,击沉击伤英法舰只十余艘,打死打伤敌人近500人,自己仅阵亡30多人。此战,是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西方列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你瞅沙


1943年德军指挥部极其秘密地把自己的部队集结起来,以便发动第 五次攻势。直到最后一刻,他们也没有把这些措施通知其盟友意大利人。就是对游击队最高统帅部来说,第五次攻势也是一大意 外。莱尔将军在1943年5月6日才下达发动第五次攻势的命令, 他当时估计,被包围的游击队大约有一万五千人,这个数字相当准确(主力作战集群共有战士一万六千出头一点,四千多名游击队员呆在中央医院,他们是伤员,或者是伤寒病患者)。

吕特斯调集了大约七万德军(第一山地师、党卫队“欧根亲王” 第七师、第•一百一十八阻击师、第三百六十九阻击师及第一百零四阻击师的部分兵力以及勃兰登堡团)。然后算上意大利的三个师: “陶里嫩塞”师、“威尼斯”师和“费拉拉”师以及意大利的其他几个 师的一小部分。帕韦利奇提供了手下的大约一万一千人,而保加利亚国防大臣同意,可以在塞尔维亚的保加利亚占领区之外,也即在 黑山地区动用保加利亚军队。这就是保加利亚的第六十一团,而 保加利亚还有一个团也准备参加这次战役吕特斯总共有大约十三万人参加第五次攻势。预计空军参加第五次攻势的兵力要比参 如第四次攻势多得多。

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在皮瓦河和苏捷斯卡河地区包围了游击队 ,德军和意军一共打死了一千三百名游击队伤员,这是从战后缴获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文件中得知的。 游击队主力作战集群的医务工作人员也遭到了类似的命运。在苏 捷斯卡战役中牺牲了大约两百名护士和三十名医生,占中央医院技术干部的一半。

游击队在苏捷斯卡战役中总共牺牲了六千多人。据估计,主力作战集群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战士是在苏捷斯卡战役中丧生 的。

主力作战集群突破敌人在苏捷斯卡设的包围圈之后,便马上向亚霜里纳和罗曼尼亚挺进,解放了汉皮耶萨克、弗拉塞尼察、德 里尼亚查、斯雷布雷尼察、克拉达尼和兹沃尔尼克。从敌人手里缴 获了一批武器。

德军指挥部不得不承认,它在苏捷斯卡战役屮的目标没有实现。莱尔将军后来说:“使牵制在南斯拉夫的徳军脱身并将其调往 东线这一原先确定的任务根本未完成,相反,战役结束时反倒要德 军派来新的部队和指挥部。”

苏捷斯卡战役再一次证实:游击队的士气和政治觉悟多么重要。这次战役也表明:战士和指挥员的战斗素质及其作战技术已 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战胜象德军指挥官这样训练有素的指挥宫, 象德军这样经过良好训练的军队。






石凡是也


1、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4、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5、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敲门砖是土做的


逍遥津

.

大雪节气到安徽,

暖意融融在合肥。

幕名而去逍遥津,

东门渡口绕碧水。

.

论名将,话张辽,

孤军奋战保曹魏。

力克东吴树军威,

忠勇战神美名垂!

.

逍遥津之战,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将士 硬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 。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 ,孙权丢掉主帅麾旗,逃跑到山冢,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望风而退、闻风丧胆 。

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 。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免于被活捉。

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又称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甚至日本民间仍然流传着“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





经济信息速递


淝水之战,前秦百万大军携雷霆之势进攻东晋,却被东晋打得一败涂地。但这个偶然中也有必然,因为前秦军中内部派系林立,还没有整合完毕,就贸然出击,如果没碰到逆境,尚可表现出表面的繁荣团结,但在逆境下则只能一触即溃,分崩离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