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如果唐肃宗采用李泌的战略就能够提前结束安史之乱?

游在路上的鱼1986


李沁的战略的确是提前结束安史之乱的妙策,如果,李亨采用了此计,大唐王朝可能会少了许多的波折,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但是,这个策略并没有被唐肃宗李亨所釆用,大概这就是明主和庸主的区别,也或许是唐朝气数使然吧!

李沁所提战略的大前提。
<>

至德元年十月,李亨带着文武百官来到彭原,这个地方距离长安四百里。表明了,李亨收复长安不仅仅是态度问题了,而是实实在在要行动了。

然而,深得李亨信任的宰相房琯的军事失利,却象一桶冷水把李亨浇了透心凉。紧接着,由于,李亨为了加强自身的安全和实力把郭子仪等从河北撤离,河北也全部沦亡了。面对这一切,李亨雄心万仗的心立刻被打回了原形,他感到了绝望和诅丧,对收复两京充满了失望。

李泌却充满了信心,他对李享说,安禄山胸无大志,缺乏战略眼光。这一点,从叛军把所劫掠的财物统统运回范阳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胡将仍然效忠安禄山,但汉人中仅有高尚,严庄等寥寥数人,不出两年,天下无寇矣!

接下来,李泌提出了他的战略决策:陛下如果命李光弼兵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那么,叛军绝不敢离开范阳和常山,盘居长安的叛军也不敢轻易离开,这就等于紧紧锁住了这两路叛军,安禄山身边只剩一阿史那承庆。

第二步,让郭子仪不攻击华阴,让长安和洛阳保持畅通,陛下坐镇凤翔,与郭子仪,李光弼遥相呼应,轮流出击。让叛军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波,我军以逸待劳,以游击方法击之,不攻去城池,不切断道路。等到来年,再命建宁王范阳节度使,从塞北出击,与李光弼成夹击之势直捣范阳,收复范阳。

叛军无路可退,又无法原地坚守,到那时命各路大军四面合围,安禄山一定兵败被擒。
﹤﹤李泌﹥>


大形势的急剧变化,大改变了李亨的思路。

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伙同严庄杀死了安禄山。

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李璘谋反,但很快兵败被杀。

这两个消息对于李亨来说是喜忧参半,前一个消息,让李亨喜,是因为安禄山被杀,意味着唐军少了一个劲敌,也因为安禄山的死,叛军的内讧也开始了,这对于唐军来说无疑于天降祥瑞。

后一则消息,却让李亨心中暗生警惕,永王起兵谋反说明,李亨的皇位并不稳固。虽然,唐玄宗承认了李亨皇位的合法性,但毕竟,是李亨先登基,这个动作一直让李亨忐忑不安。永王的谋反无疑加重了李亨的这种不安,当务之急,李亨认为收复两京,就等于平定叛乱,在天下人的心中,李亨就是力挽狂澜的第一人。这是加重已方政治砝码的重中之重,也是杜绝其他人觊觎皇位的最有效的方法。

基于此,李亨率百官进驻了凤翔。随后,各路兵马先后抵达,江淮的钱粮,物资也陆续运到。长安士民更是络绎不绝而来投奔。收复两京的各种条件都以俱备了。

李亨一意孤行。
<>

李泌乘势重审了此前的战略方针,认为应该挥师直捣范阳。

然而,李亨却拒绝了。

李泌解释说,我军现在的主力是西北及胡兵,他们士气正旺,收复两军自然是唾手可得。然而,时下春天已完,天气转热,收复两京后,天气转热,这些北方兵势必难以适后,一但他们归心动了,怕不好挽留。

叛军逃回范阳后,经过休整后必将卷土重来。如此,战争将永无休止。所以,当务之急应把兵力投入到燕赵之地,扫平叛军,让其无路可退,才能从根本消灭叛军。

李亨说,朕急于迎回太上皇,所不能听从你的策略。

李泌只能暗暗叹气。

不久,两京顺利收复了,但是,终有唐一代,河北始终处于割据状态。这与李亨的失策有着莫大的关联。

从政治角度看,李亨的决定也无可厚非,然而,从大格局来看,不能不说李亨不是一个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皇帝,正是这一自私的一念之差,断送了大唐的江山。这就是明君和庸君的差别。


一叶小舟168521774


李泌,一代传奇人物,三朝元老,有王佐之才,字长源,祖籍辽东襄平,也就是现在的辽宁辽阳。他从小博通经史,对《易》尤其有研究。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立即派人召来了李泌,向他征询如何处理天下大事。李泌援引古今成败教训,一针见血。于是,唐肃宗将他倚为智囊,从拜相到政务,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唐肃宗要他出任宰相,可他拒绝了,理由是做天子的宾友贵于做宰相。

李泌是不想用官衔来束缚自己,他认为以布衣的身份,更能达到出言无忌的效果。他虽不是宰相,但在唐肃宗的眼里,远远超过了宰相。身处安史之乱,李泌不断在政治上对唐肃宗进行引导,引导他从大处着眼,引导他避免失误,引导他放宽胸襟,总之,引导他成为一个有道之君。

当时,唐肃宗立了嫡长子李豫为太子,为了对付叛军,准备任命另一子建宁王李淡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建宁王确实有帅才,但太子是他的兄长,如建宁王一旦大功告成,岂非要让太子让位!”唐肃宗的解释是:“太子没必要以元帅为重任。”李泌说:“不然,今天下处于艰难之际,众心所归于元帅。若建宁王成功,即使不用他为太子,追随他的人岂肯甘休。太宗皇帝、当今的太上皇,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最后,唐肃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以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

唐肃宗要将之前的奸相李林甫焚骨扬灰。李泌劝导说:“陛下的大业是定天下,不必与死者计较,否则,枯骨没有感觉,倒显得陛下气量不宽宏。当今,追随安禄山的叛乱者都是陛下的仇敌,一旦他们知道陛下心胸狭隘,还有谁会悔过自新,前来投降。”唐肃宗听得甚有感触,觉得自己大不如李泌,从此极力提高自己的襟怀。

李泌极有战略眼光,针对叛军已占据范阳、长安、洛阳的战局,他提出了一套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北伐方案。他说:“以臣之见,叛军将所得的战利品全都运回到范阳(今北京),可见其没有雄踞四海的打算。既然对方缺乏远大的目标,从而可以断定,不出二年,即能加以平定。具体的军事布置是,命李光弼从太原〔今属山西)出井隆(今河北并隆西北),郭子仪从冯翔(今陕西大荔)人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叛军的史思明部便不敢离范阳,安守忠部便不敢离长安。此部不敢向外运动,洛阳的安禄山当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调集所征部队,屯驻扶风(今属陕西),与郭、李二军相互呼应,侯机出击,使叛军不能首尾相顾。同时采取这样的战术,暂不攻城,不阻击,敌来避锋,敌去出袭,使敌往来数千里而疲于奔命,官军则以逸待劳。待形势变化,命李光弼直捣范阳,倾覆叛军老巢。如此,长安、洛阳之敌当退无所归,留则不安。再各路大军进行合击,此必胜无疑。”

可遗憾的是,唐肃宗贪于长安的收复,没采纳李泌高明的战略方案,致使抗叛斗争延续了好多个年头,连他自己都没能看到最后的胜利。尽管,大敌当前,流浪政府的内部还是充满了倾轧。唐肃宗在他的张皇后以及太监李辅国的谗言下。杀了有杰出军事才干的建宁王李谈。而宰相崔圆与李辅国对李泌的地位极是嫉妒,准备对他下手。为了避祸,李泌暂时离开了唐肃宗,做了闲云野鹤。在唐肃宗的催促下,唐军花了重大的代价,收复了长安。唐肃宗回到京师,再度召见李泌,要他出来做事。可李泌坦率地回答说:“臣对陛下报恩已足,只想再为闲人。”唐肃宗说:“君臣患难与共多年,今正可同富贵,为何如此急着要去?”李泌说他有“五不可留”:“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不可留而硬留,等子是陛下杀臣。”唐肃宗表示,他决不会当勾践,诛杀功臣。李泌顺势利导地要唐肃宗以误杀李仪为戒,不再使太子落到同样的下场。

李泌终于走了,到衡山学神仙。

曾受到李泌保护的李豫,在继了帝位(唐代宗)之后,将李泌从衡山召到长安,在宫廷内外分别为他造了居所,以随时向他讨教,再想让他就任宰相。可李泌还是老原则,当王者师,当土者友,尽已力辅佐君主,但不做宰相,真是个奇人呀。


超凡博弈


淡墨写青史,我是青史君,我来解答。

前言: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李泌可以说是站在时代格局之上的人。

在安史之乱开始之后,李泌就对大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参与叛乱的人多为异族,人心不齐、各怀怪胎,并且未得民心,因此他们的叛乱是不长久的,再加上叛军将掠夺来的财物送于自己的家乡,对称霸天下并不在心,所以想要击败他们易如反掌。只可惜,唐肃宗李衡心太急,尝到一点甜头,就不顾李泌订下的战略方针,对叛军清剿不彻底,致使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

第一,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主要指汉族)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

李泌临危受命

李泌,字长源,自幼天资聪颖,有出生名门世家(南北朝时期北周太师李弼之六世孙、唐朝吴房县令李承休之子。),深受唐玄宗的赏识,成为东宫属官,与李亨关系甚密。

这位备受瞩目的未来之星,自然嫉妒他的人不在少数(杨国忠为首),只能归隐山林,继续潜心修学问道。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被攻陷唐玄宗仓皇而逃,惊魂未定之时又发生了马嵬兵变,最后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收回失地、平定叛乱,自己出逃蜀中,躲避此次的战乱。

安史之乱一年后,李亨在简陋的条件下,登基称帝李亨,同年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的唐朝大军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

又派人四处寻找自己这位密友李泌,为自己出谋划策,共同商讨讨伐叛军的大计。恰巧此时的李泌正好在李亨登基的灵武,二人很快就见面了。

李泌在李亨面前分析出天下的局势,并直接指出叛军的确定,稳定住了李亨的心,李亨也大喜过望,之后不再直呼其名,常常叫他“先生”。

李泌的战略方针

李泌知道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人只不过是乘火打劫的乌合之众罢了,对于统一天下的事情根本不了解多少。因此不出两年,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自行土崩瓦解。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等待,欲速则不达,等有了万全之策再派遣军队,斩草除根,这样长安,乃至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所以他拟定的作战计划是:李光弼驻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收复冯翊,进入河东,那么史思明、张忠志就不敢离开范阳、常山;安守忠和田乾真则不敢离开长安;这样就用三个地方拴住他四员大将。跟随安禄山的只剩下阿史那承庆一人而已。叫郭子仪不要攻取华县,让贼寇打通关中,这样他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就会在数千里地之间疲于奔命,他的精兵劲骑,不要一年就会拖垮。我方始终以逸待劳,敌来避其锋芒,敌去趁其疲惫而歼灭;用征调的兵集中在扶风,同太原、朔方军配合攻击敌人。然后再任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边靠近边塞与李光弼形成掎角之势,以攻取范阳,贼寇一旦失去巢穴,必然会死在河南诸将的手中。”

让朔方大将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

起初唐肃宗按照他指定的战略行事,功其必胜,叛军疲惫不堪。

唐肃宗尝到甜头之后,不顾士兵修养大计,不听李泌的战略方针,急于要收复洛阳和长安,由此便出现了郭子仪借回纥兵,随广平王李豫等收复两京的一幕。

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仍然沦陷于盗贼之手,便自粉饰太平,因此而造成历史上晚唐与五代之际华夷战乱的后遗症。

结语:如果唐肃宗能听从李泌的战略方针,唐朝定能重归往日平静,甚至不会后之后五代十国,外族祸害华夏的局势。只可惜唐肃宗目光短浅,自毁长城!


淡墨青史


755年12月16日,天宝年间最大的军阀,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举起叛旗,安史之乱爆发!在叛乱之前,安禄山担任过河北道的采访处置使,作为唐朝东北部的最高长官,叛军很快席卷河北。随后在洛阳击败了封常清新招募的唐军,进逼潼关。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就非常熟悉了,宰相杨国忠与玄宗李隆基这对昏庸的搭档逼迫哥舒翰出兵,最终潼关被攻破,唐玄宗仓皇幸蜀。

二宗分道

但是唐军将士不希望跟随玄宗前往四川,他们认定当前的局势没有那么严重。叛军虽然攻入了潼关,但是关中其余的险要之地还在唐军的控制之下,尤其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治下的灵武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治下的太原两地已经成为了北方抗击叛军的中心。

安禄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占领山西,造成山西这个中国北方的屋脊高地成为了唐军攻击叛军侧翼的前沿阵地。李光弼的河东军随时可以出井陉,进击河北;同时叛军的南侵也是屡屡受挫。

在这种形势的激励之下,李亨脱离了唐玄宗的队伍前往灵武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二宗正是分道扬镳。

平民宰相

肃宗继位之后立刻着手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在军事上肃宗仰仗郭子仪、李光弼等西北节度使,同时招募贤达加入自己的幕僚队伍。李泌就是这个时候来到了李亨的身边。去年特别火的一部戏《长安十二时辰》让李泌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人士上了现在的热搜榜。真实的李泌不但具有剧中李泌那样的高智商,而且还是一个军事战略高手。李泌虽然加入肃宗的幕僚团队,却不接受官职,以布衣身份参与平叛。

此时的李唐王朝陷入了首都沦陷的境地,但是李泌敏锐的发现安禄山的境地并不比唐军好多少。前面提到过,安禄山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没有先期占领山西。在占领长安之后,安禄山发现自己的老巢河北诸州的侧翼位于李光弼的打击范围之内,而派去占领太原的史思明被李光弼死死地按在了山西战场。

在南部战场,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同时在南阳-襄阳战场,鲁炅指挥唐军挡住了叛军的兵锋。睢阳-南阳-襄阳一线挡住了叛军,使得江南这个唐朝粮草产地没有被占领,能够持续地为唐朝输血。那么此时叛军真正占领的只有河北还有洛阳-长安一线。

关门打狗

李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平叛战略:暂时不收复两京(长安与洛阳),让两京拖住安禄山的主力。唐军的主力首先收复安禄山的河北老巢,来个关门打狗。李泌的具体战略如下:

(1)李光弼军东出井陉,攻击河北。在河北战场上,李光弼主要将面对叛军大将史思明和安守忠。尽管史思明镇压了颜真卿、颜杲卿兄弟率领的河北光复行动,但是河北的亲唐势力一直在伺机反扑,归顺朝廷。

·(2)郭子仪军进击潼关,占领河东城(现山西省永济市)牵制叛军安忠志部田乾真部。若前两步计划能够实现,那么安禄山手里的机动部队只剩下阿史那承庆了。那么阿史那承庆的叛军就成了不停奔波在关中和河北的救火队了,那么唐军磨也磨死他!

(3)派遣建宁王李倓率军从北方塞外出发,绕过河套地区,从燕山北部出击范阳,与南部出击的李光弼部合击占领安禄山的老巢。

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三步最为出人意料。从塞外出击北京,这是在宋朝之后常见的一种战略,但在此时尚不为人知。同时李泌认定唐军若直接攻占两京,但是却不能歼灭敌人,敌人肯定会缩回河北老巢。

一声叹息

当李泌将这套战略给肃宗过目时,肃宗却一心想着赶紧收复两京,完成这个面子战略,无论李泌如何劝说,肃宗都不肯实行第三条策略。郭子仪和李光弼完成前两步战略之后,马上开始着手攻击两京。在经过几番挫折之后,唐军在回纥人的帮助下终于收复了两京。

此后李泌为了避开李辅国等人的攻击,便以两京已收,平叛大局已定的理由,隐居衡山。李泌嘴上说平叛大局已定,但是心里已经知道这场战争离结束还早呢。

一盘乱局

757年,安庆绪杀安禄山。随后史思明降而复叛,史思明进入邺城后杀死安庆绪自立,安史之乱进入后半段后半段的平叛战争就像是今天的叙利亚战争一样,成了双方的消耗战。此时的叛军已经没有能力夺取全国,但是唐王朝也没办法快速消灭叛军。

史思明叛军在击退唐军的进攻之后,还曾回光返照似的狠狠给了唐王朝一下子,重新占领了洛阳。所幸叛军再次出现内乱,史朝义杀死了自己的老爹史思明篡位。在这场消耗战中,唐王朝在新的统帅仆固怀恩和其回纥援军的帮助下,平底这场浩劫。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在平定河北时,史朝义的大将薛嵩、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都成了唐朝的节度使,继续统治着河北地区。这些河北的节度使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角,是唐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若是肃宗当时采用李泌的策略,也许就能提前结束安史之乱了,而且不会种下藩镇割据这颗恶果的种子。


游在路上的鱼1986


唐玄宗随着马嵬驿之乱后,一路西逃。封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息判乱。后至灵武,追兵甚急。便与李亨分道而去。受民所请,李亨留在灵武继帝位,史称唐肃宗。国号"至德”。唐肃宗继位后,决心励精图制,收复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因一时无能人辅佐,便下诏遍访遭杨国忠陷害而归隐山林的师傅李泌前来辅王办差。李沁听说肃宗在灵武继位,不请自到。因他先前受道家修仙影响,已成祈求常生不老的方士。少食人间烟火,更不动荤菜。不肯应招为官,只以客身自居。李沁到了肃宗身边,面对眼前的判军形势立刻做了精准的分析与判别。认为判军都是些乌合之众,啸聚为寇只不过是为抢掠发财,没有远大的政治报负。可令李广弼紧守太原府。命长胜将军郭子仪攻取冯诩,入河东阻隔判军不能南移,又密令郭子仪网开华阴一角,忍贼往穿关中,驰援长安之际,出其不易,以逸待劳,各个击破,以求成功。战略推开以后,唐军节节胜利。肃宗见判军日渐淫弱,便不再听李沁剿贼必竭的忠言,急功近利,挥军收复二京。随着安禄山被宦官李猪儿趁给安禄山穿衣时一刀刺其腹而亡,宣告了肃宗剿贼的暂时胜利。要是肃宗能听李沁剿贼必竭的战略要领,就不会有十六年后安禄山的步将史思明的再次造反。所以说李沁的战略能提前结束安史之乱。



竹影临风


是的,李泌是神童,是旷世奇才,且对李唐王朝忠心耿耿,但唐肃宗及其子唐代宗并不完全信任李泌,他们对自己身边的太监却十分宠信,将禁军的兵权交给太监掌握。结果造成太监专权,唐朝后期皇帝由哪一位当都由太监决定,皇帝被太监玩弄于股掌之中。


跪射俑


因为用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