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如果唐肅宗採用李泌的戰略就能夠提前結束安史之亂?

遊在路上的魚1986


李沁的戰略的確是提前結束安史之亂的妙策,如果,李亨採用了此計,大唐王朝可能會少了許多的波折,中國的歷史將會是另一個樣子。但是,這個策略並沒有被唐肅宗李亨所釆用,大概這就是明主和庸主的區別,也或許是唐朝氣數使然吧!

李沁所提戰略的大前提。
<>

至德元年十月,李亨帶著文武百官來到彭原,這個地方距離長安四百里。表明了,李亨收復長安不僅僅是態度問題了,而是實實在在要行動了。

然而,深得李亨信任的宰相房琯的軍事失利,卻象一桶冷水把李亨澆了透心涼。緊接著,由於,李亨為了加強自身的安全和實力把郭子儀等從河北撤離,河北也全部淪亡了。面對這一切,李亨雄心萬仗的心立刻被打回了原形,他感到了絕望和詛喪,對收復兩京充滿了失望。

李泌卻充滿了信心,他對李享說,安祿山胸無大志,缺乏戰略眼光。這一點,從叛軍把所劫掠的財物統統運回范陽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胡將仍然效忠安祿山,但漢人中僅有高尚,嚴莊等寥寥數人,不出兩年,天下無寇矣!

接下來,李泌提出了他的戰略決策:陛下如果命李光弼兵出井陘,郭子儀入河東,那麼,叛軍絕不敢離開范陽和常山,盤居長安的叛軍也不敢輕易離開,這就等於緊緊鎖住了這兩路叛軍,安祿山身邊只剩一阿史那承慶。

第二步,讓郭子儀不攻擊華陰,讓長安和洛陽保持暢通,陛下坐鎮鳳翔,與郭子儀,李光弼遙相呼應,輪流出擊。讓叛軍首尾不能相顧疲於奔波,我軍以逸待勞,以遊擊方法擊之,不攻去城池,不切斷道路。等到來年,再命建寧王范陽節度使,從塞北出擊,與李光弼成夾擊之勢直搗范陽,收復范陽。

叛軍無路可退,又無法原地堅守,到那時命各路大軍四面合圍,安祿山一定兵敗被擒。
﹤﹤李泌﹥>


大形勢的急劇變化,大改變了李亨的思路。

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夥同嚴莊殺死了安祿山。

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李璘謀反,但很快兵敗被殺。

這兩個消息對於李亨來說是喜憂參半,前一個消息,讓李亨喜,是因為安祿山被殺,意味著唐軍少了一個勁敵,也因為安祿山的死,叛軍的內訌也開始了,這對於唐軍來說無疑於天降祥瑞。

後一則消息,卻讓李亨心中暗生警惕,永王起兵謀反說明,李亨的皇位並不穩固。雖然,唐玄宗承認了李亨皇位的合法性,但畢竟,是李亨先登基,這個動作一直讓李亨忐忑不安。永王的謀反無疑加重了李亨的這種不安,當務之急,李亨認為收復兩京,就等於平定叛亂,在天下人的心中,李亨就是力挽狂瀾的第一人。這是加重已方政治砝碼的重中之重,也是杜絕其他人覬覦皇位的最有效的方法。

基於此,李亨率百官進駐了鳳翔。隨後,各路兵馬先後抵達,江淮的錢糧,物資也陸續運到。長安士民更是絡繹不絕而來投奔。收復兩京的各種條件都以俱備了。

李亨一意孤行。
<>

李泌乘勢重審了此前的戰略方針,認為應該揮師直搗范陽。

然而,李亨卻拒絕了。

李泌解釋說,我軍現在的主力是西北及胡兵,他們士氣正旺,收復兩軍自然是唾手可得。然而,時下春天已完,天氣轉熱,收復兩京後,天氣轉熱,這些北方兵勢必難以適後,一但他們歸心動了,怕不好挽留。

叛軍逃回范陽後,經過休整後必將捲土重來。如此,戰爭將永無休止。所以,當務之急應把兵力投入到燕趙之地,掃平叛軍,讓其無路可退,才能從根本消滅叛軍。

李亨說,朕急於迎回太上皇,所不能聽從你的策略。

李泌只能暗暗嘆氣。

不久,兩京順利收復了,但是,終有唐一代,河北始終處於割據狀態。這與李亨的失策有著莫大的關聯。

從政治角度看,李亨的決定也無可厚非,然而,從大格局來看,不能不說李亨不是一個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的皇帝,正是這一自私的一念之差,斷送了大唐的江山。這就是明君和庸君的差別。


一葉小舟168521774


李泌,一代傳奇人物,三朝元老,有王佐之才,字長源,祖籍遼東襄平,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遼陽。他從小博通經史,對《易》尤其有研究。

安史之亂爆發時,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立即派人召來了李泌,向他徵詢如何處理天下大事。李泌援引古今成敗教訓,一針見血。於是,唐肅宗將他倚為智囊,從拜相到政務,事無論大小,都要徵詢他的意見。唐肅宗要他出任宰相,可他拒絕了,理由是做天子的賓友貴於做宰相。

李泌是不想用官銜來束縛自己,他認為以布衣的身份,更能達到出言無忌的效果。他雖不是宰相,但在唐肅宗的眼裡,遠遠超過了宰相。身處安史之亂,李泌不斷在政治上對唐肅宗進行引導,引導他從大處著眼,引導他避免失誤,引導他放寬胸襟,總之,引導他成為一個有道之君。

當時,唐肅宗立了嫡長子李豫為太子,為了對付叛軍,準備任命另一子建寧王李淡為天下兵馬元帥。李泌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建寧王確實有帥才,但太子是他的兄長,如建寧王一旦大功告成,豈非要讓太子讓位!”唐肅宗的解釋是:“太子沒必要以元帥為重任。”李泌說:“不然,今天下處於艱難之際,眾心所歸於元帥。若建寧王成功,即使不用他為太子,追隨他的人豈肯甘休。太宗皇帝、當今的太上皇,就是兩個最好的例子!”

最後,唐肅宗聽從了李泌的意見,以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

唐肅宗要將之前的奸相李林甫焚骨揚灰。李泌勸導說:“陛下的大業是定天下,不必與死者計較,否則,枯骨沒有感覺,倒顯得陛下氣量不寬宏。當今,追隨安祿山的叛亂者都是陛下的仇敵,一旦他們知道陛下心胸狹隘,還有誰會悔過自新,前來投降。”唐肅宗聽得甚有感觸,覺得自己大不如李泌,從此極力提高自己的襟懷。

李泌極有戰略眼光,針對叛軍已佔據范陽、長安、洛陽的戰局,他提出了一套運動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北伐方案。他說:“以臣之見,叛軍將所得的戰利品全都運回到范陽(今北京),可見其沒有雄踞四海的打算。既然對方缺乏遠大的目標,從而可以斷定,不出二年,即能加以平定。具體的軍事佈置是,命李光弼從太原〔今屬山西)出井隆(今河北並隆西北),郭子儀從馮翔(今陝西大荔)人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叛軍的史思明部便不敢離范陽,安守忠部便不敢離長安。此部不敢向外運動,洛陽的安祿山當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調集所徵部隊,屯駐扶風(今屬陝西),與郭、李二軍相互呼應,侯機出擊,使叛軍不能首尾相顧。同時採取這樣的戰術,暫不攻城,不阻擊,敵來避鋒,敵去出襲,使敵往來數千裡而疲於奔命,官軍則以逸待勞。待形勢變化,命李光弼直搗范陽,傾覆叛軍老巢。如此,長安、洛陽之敵當退無所歸,留則不安。再各路大軍進行合擊,此必勝無疑。”

可遺憾的是,唐肅宗貪於長安的收復,沒采納李泌高明的戰略方案,致使抗叛鬥爭延續了好多個年頭,連他自己都沒能看到最後的勝利。儘管,大敵當前,流浪政府的內部還是充滿了傾軋。唐肅宗在他的張皇后以及太監李輔國的讒言下。殺了有傑出軍事才幹的建寧王李談。而宰相崔圓與李輔國對李泌的地位極是嫉妒,準備對他下手。為了避禍,李泌暫時離開了唐肅宗,做了閒雲野鶴。在唐肅宗的催促下,唐軍花了重大的代價,收復了長安。唐肅宗回到京師,再度召見李泌,要他出來做事。可李泌坦率地回答說:“臣對陛下報恩已足,只想再為閒人。”唐肅宗說:“君臣患難與共多年,今正可同富貴,為何如此急著要去?”李泌說他有“五不可留”:“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不可留而硬留,等子是陛下殺臣。”唐肅宗表示,他決不會當勾踐,誅殺功臣。李泌順勢利導地要唐肅宗以誤殺李儀為戒,不再使太子落到同樣的下場。

李泌終於走了,到衡山學神仙。

曾受到李泌保護的李豫,在繼了帝位(唐代宗)之後,將李泌從衡山召到長安,在宮廷內外分別為他造了居所,以隨時向他討教,再想讓他就任宰相。可李泌還是老原則,當王者師,當土者友,盡已力輔佐君主,但不做宰相,真是個奇人呀。


超凡博弈


淡墨寫青史,我是青史君,我來解答。

前言: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李泌可以說是站在時代格局之上的人。

在安史之亂開始之後,李泌就對大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參與叛亂的人多為異族,人心不齊、各懷怪胎,並且未得民心,因此他們的叛亂是不長久的,再加上叛軍將掠奪來的財物送於自己的家鄉,對稱霸天下並不在心,所以想要擊敗他們易如反掌。只可惜,唐肅宗李衡心太急,嚐到一點甜頭,就不顧李泌訂下的戰略方針,對叛軍清剿不徹底,致使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

第一,叛軍猖獗不會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參與叛亂的多是異族人,而華人(主要指漢族)寥寥,這說明安史叛亂沒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軍把掠奪到的財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陽,可見叛軍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

李泌臨危受命

李泌,字長源,自幼天資聰穎,有出生名門世家(南北朝時期北周太師李弼之六世孫、唐朝吳房縣令李承休之子。),深受唐玄宗的賞識,成為東宮屬官,與李亨關係甚密。

這位備受矚目的未來之星,自然嫉妒他的人不在少數(楊國忠為首),只能歸隱山林,繼續潛心修學問道。

安史之亂爆發後,長安被攻陷唐玄宗倉皇而逃,驚魂未定之時又發生了馬嵬兵變,最後任命自己的兒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收回失地、平定叛亂,自己出逃蜀中,躲避此次的戰亂。

安史之亂一年後,李亨在簡陋的條件下,登基稱帝李亨,同年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的唐朝大軍以正副元帥廣平王李豫、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

又派人四處尋找自己這位密友李泌,為自己出謀劃策,共同商討討伐叛軍的大計。恰巧此時的李泌正好在李亨登基的靈武,二人很快就見面了。

李泌在李亨面前分析出天下的局勢,並直接指出叛軍的確定,穩定住了李亨的心,李亨也大喜過望,之後不再直呼其名,常常叫他“先生”。

李泌的戰略方針

李泌知道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只不過是乘火打劫的烏合之眾罷了,對於統一天下的事情根本不瞭解多少。因此不出兩年,他們就會自相殘殺,自行土崩瓦解。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等待,欲速則不達,等有了萬全之策再派遣軍隊,斬草除根,這樣長安,乃至天下才能長治久安!

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

所以他擬定的作戰計劃是:李光弼駐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收復馮翊,進入河東,那麼史思明、張忠志就不敢離開范陽、常山;安守忠和田乾真則不敢離開長安;這樣就用三個地方拴住他四員大將。跟隨安祿山的只剩下阿史那承慶一人而已。叫郭子儀不要攻取華縣,讓賊寇打通關中,這樣他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就會在數千裡地之間疲於奔命,他的精兵勁騎,不要一年就會拖垮。我方始終以逸待勞,敵來避其鋒芒,敵去趁其疲憊而殲滅;用徵調的兵集中在扶風,同太原、朔方軍配合攻擊敵人。然後再任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邊靠近邊塞與李光弼形成掎角之勢,以攻取范陽,賊寇一旦失去巢穴,必然會死在河南諸將的手中。”

讓朔方大將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隔斷盜魁四將,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儀開放華陰一角,讓叛軍能通關中,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裡,勞損其精兵。而唐軍常以逸待勞,剪除其弱卒。再將各路兵馬齊聚扶風,與朔方軍共同平叛。並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與李光弼互為犄角,以攻取范陽。叛軍失去根據地,必將身死於河南諸將之手。

起初唐肅宗按照他指定的戰略行事,功其必勝,叛軍疲憊不堪。

唐肅宗嚐到甜頭之後,不顧士兵修養大計,不聽李泌的戰略方針,急於要收復洛陽和長安,由此便出現了郭子儀借回紇兵,隨廣平王李豫等收復兩京的一幕。

致使河北沒有徹底肅清,仍然淪陷於盜賊之手,便自粉飾太平,因此而造成歷史上晚唐與五代之際華夷戰亂的後遺症。

結語:如果唐肅宗能聽從李泌的戰略方針,唐朝定能重歸往日平靜,甚至不會後之後五代十國,外族禍害華夏的局勢。只可惜唐肅宗目光短淺,自毀長城!


淡墨青史


755年12月16日,天寶年間最大的軍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舉起叛旗,安史之亂爆發!在叛亂之前,安祿山擔任過河北道的採訪處置使,作為唐朝東北部的最高長官,叛軍很快席捲河北。隨後在洛陽擊敗了封常清新招募的唐軍,進逼潼關。

接下來的情節大家就非常熟悉了,宰相楊國忠與玄宗李隆基這對昏庸的搭檔逼迫哥舒翰出兵,最終潼關被攻破,唐玄宗倉皇幸蜀。

二宗分道

但是唐軍將士不希望跟隨玄宗前往四川,他們認定當前的局勢沒有那麼嚴重。叛軍雖然攻入了潼關,但是關中其餘的險要之地還在唐軍的控制之下,尤其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治下的靈武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治下的太原兩地已經成為了北方抗擊叛軍的中心。

安祿山最大的失誤是沒有佔領山西,造成山西這個中國北方的屋脊高地成為了唐軍攻擊叛軍側翼的前沿陣地。李光弼的河東軍隨時可以出井陘,進擊河北;同時叛軍的南侵也是屢屢受挫。

在這種形勢的激勵之下,李亨脫離了唐玄宗的隊伍前往靈武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二宗正是分道揚鑣。

平民宰相

肅宗繼位之後立刻著手組建自己的領導班子,在軍事上肅宗仰仗郭子儀、李光弼等西北節度使,同時招募賢達加入自己的幕僚隊伍。李泌就是這個時候來到了李亨的身邊。去年特別火的一部戲《長安十二時辰》讓李泌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人士上了現在的熱搜榜。真實的李泌不但具有劇中李泌那樣的高智商,而且還是一個軍事戰略高手。李泌雖然加入肅宗的幕僚團隊,卻不接受官職,以布衣身份參與平叛。

此時的李唐王朝陷入了首都淪陷的境地,但是李泌敏銳的發現安祿山的境地並不比唐軍好多少。前面提到過,安祿山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沒有先期佔領山西。在佔領長安之後,安祿山發現自己的老巢河北諸州的側翼位於李光弼的打擊範圍之內,而派去佔領太原的史思明被李光弼死死地按在了山西戰場。

在南部戰場,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同時在南陽-襄陽戰場,魯炅指揮唐軍擋住了叛軍的兵鋒。睢陽-南陽-襄陽一線擋住了叛軍,使得江南這個唐朝糧草產地沒有被佔領,能夠持續地為唐朝輸血。那麼此時叛軍真正佔領的只有河北還有洛陽-長安一線。

關門打狗

李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了自己的平叛戰略:暫時不收復兩京(長安與洛陽),讓兩京拖住安祿山的主力。唐軍的主力首先收復安祿山的河北老巢,來個關門打狗。李泌的具體戰略如下:

(1)李光弼軍東出井陘,攻擊河北。在河北戰場上,李光弼主要將面對叛軍大將史思明和安守忠。儘管史思明鎮壓了顏真卿、顏杲卿兄弟率領的河北光復行動,但是河北的親唐勢力一直在伺機反撲,歸順朝廷。

·(2)郭子儀軍進擊潼關,佔領河東城(現山西省永濟市)牽制叛軍安忠志部田乾真部。若前兩步計劃能夠實現,那麼安祿山手裡的機動部隊只剩下阿史那承慶了。那麼阿史那承慶的叛軍就成了不停奔波在關中和河北的救火隊了,那麼唐軍磨也磨死他!

(3)派遣建寧王李倓率軍從北方塞外出發,繞過河套地區,從燕山北部出擊范陽,與南部出擊的李光弼部合擊佔領安祿山的老巢。

在這三個步驟中,第三步最為出人意料。從塞外出擊北京,這是在宋朝之後常見的一種戰略,但在此時尚不為人知。同時李泌認定唐軍若直接攻佔兩京,但是卻不能殲滅敵人,敵人肯定會縮回河北老巢。

一聲嘆息

當李泌將這套戰略給肅宗過目時,肅宗卻一心想著趕緊收復兩京,完成這個面子戰略,無論李泌如何勸說,肅宗都不肯實行第三條策略。郭子儀和李光弼完成前兩步戰略之後,馬上開始著手攻擊兩京。在經過幾番挫折之後,唐軍在回紇人的幫助下終於收復了兩京。

此後李泌為了避開李輔國等人的攻擊,便以兩京已收,平叛大局已定的理由,隱居衡山。李泌嘴上說平叛大局已定,但是心裡已經知道這場戰爭離結束還早呢。

一盤亂局

757年,安慶緒殺安祿山。隨後史思明降而復叛,史思明進入鄴城後殺死安慶緒自立,安史之亂進入後半段後半段的平叛戰爭就像是今天的敘利亞戰爭一樣,成了雙方的消耗戰。此時的叛軍已經沒有能力奪取全國,但是唐王朝也沒辦法快速消滅叛軍。

史思明叛軍在擊退唐軍的進攻之後,還曾迴光返照似的狠狠給了唐王朝一下子,重新佔領了洛陽。所幸叛軍再次出現內亂,史朝義殺死了自己的老爹史思明篡位。在這場消耗戰中,唐王朝在新的統帥僕固懷恩和其回紇援軍的幫助下,平底這場浩劫。

為了儘快結束戰爭,在平定河北時,史朝義的大將薛嵩、李寶臣、田承嗣、李懷仙都成了唐朝的節度使,繼續統治著河北地區。這些河北的節度使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角,是唐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若是肅宗當時採用李泌的策略,也許就能提前結束安史之亂了,而且不會種下藩鎮割據這顆惡果的種子。


遊在路上的魚1986


唐玄宗隨著馬嵬驛之亂後,一路西逃。封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息判亂。後至靈武,追兵甚急。便與李亨分道而去。受民所請,李亨留在靈武繼帝位,史稱唐肅宗。國號"至德”。唐肅宗繼位後,決心勵精圖制,收復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因一時無能人輔佐,便下詔遍訪遭楊國忠陷害而歸隱山林的師傅李泌前來輔王辦差。李沁聽說肅宗在靈武繼位,不請自到。因他先前受道家修仙影響,已成祈求常生不老的方士。少食人間煙火,更不動葷菜。不肯應招為官,只以客身自居。李沁到了肅宗身邊,面對眼前的判軍形勢立刻做了精準的分析與判別。認為判軍都是些烏合之眾,嘯聚為寇只不過是為搶掠發財,沒有遠大的政治報負。可令李廣弼緊守太原府。命長勝將軍郭子儀攻取馮詡,入河東阻隔判軍不能南移,又密令郭子儀網開華陰一角,忍賊往穿關中,馳援長安之際,出其不易,以逸待勞,各個擊破,以求成功。戰略推開以後,唐軍節節勝利。肅宗見判軍日漸淫弱,便不再聽李沁剿賊必竭的忠言,急功近利,揮軍收復二京。隨著安祿山被宦官李豬兒趁給安祿山穿衣時一刀刺其腹而亡,宣告了肅宗剿賊的暫時勝利。要是肅宗能聽李沁剿賊必竭的戰略要領,就不會有十六年後安祿山的步將史思明的再次造反。所以說李沁的戰略能提前結束安史之亂。



竹影臨風


是的,李泌是神童,是曠世奇才,且對李唐王朝忠心耿耿,但唐肅宗及其子唐代宗並不完全信任李泌,他們對自己身邊的太監卻十分寵信,將禁軍的兵權交給太監掌握。結果造成太監專權,唐朝後期皇帝由哪一位當都由太監決定,皇帝被太監玩弄於股掌之中。


跪射俑


因為用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