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的“協和”都有誰?

中國真正的“協和”都有誰?

眼下,全國之力,匯聚武漢

當我們聚焦武漢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大城市時,協和醫院、同濟醫院、莆田系醫院等醫療機構再次走入公眾視野。

在我們印象中,最有名的“協和”在北京,武漢的“協和”和北京的是一回事嗎?中國究竟有多少家“協和”?

文 | 姬凌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原文首發於2020年2月7日,原標題為《中國真正的“協和”都有誰?》,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以後,醫學傳教士進入中國並逐漸合法化,在相繼開埠的通商口岸建立了大量診所醫院,所以,近代中國的醫院成長經歷大多都與教會有關。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前身,是協和醫學堂the United Medical College)。1906年,英國倫敦會聯合美國公理會、美以美會、長老會、倫敦教會醫學會和英格蘭教會五個英美教會團體共同創辦了這所近代中國第一個聯合教會醫學校。所以,“協和”的本意為“聯合”或者“團結”(United)之意,譯成“協和”很雅緻。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設立國際衛生委員會(Inter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開始向海外投資,中國是其最早的項目之一,也是美國之外接受該基金會投資最多的國家。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董事會派出中國醫學考察團,走訪中國11個省的十幾所醫學院校和九十多家醫院,受到了當時的總統袁世凱和副總統黎元洪接待。考察團建議基金會在中國開展長期醫學工作,採用英語教學,同時選拔資助中國學生出國學習而後回國任教。

1914年底,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簡稱CMB)應運而生。1915年,CMB買下北京的協和醫學堂和原豫王府大院,擴建為北京協和醫學院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簡稱PUMC)。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北京豫王府遺址

1917年9月24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奠基儀式舉行,1921年正式落成,當時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儀式,此後該院便因提倡並實踐“高水平”和“本土化”發展目標享譽世界,成為東亞最好的醫院,被譽為“中國的霍普金斯”。雖然自帶教會血統,但歷史表明,“協和系”師生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醫師醫德向來經得起時間檢驗。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191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奠基儀式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難日亟,時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科主任林可勝教授,開始訓練協和醫院住院醫師及各級學生,組織醫療救護隊,遣赴長城古北口、密雲等地,開設診所和手術室,救治前線傷患人員,受惠者數以千計。戰事後,救護也隨即結束,各師生恢復正常工作,戰地醫療工作的經驗,給此後全面抗戰的醫療救護工作提供了借鑑。

1937年七七事變,南京國民政府倉促應戰,戰地救護瞬間變得捉襟見肘。時任衛生署署長兼北平協和醫學院院長的劉瑞恆被當局緊急徵召,成立衛生勤務部,整合軍醫系統和衛生署系統的醫療力量,由其主持軍民醫務衛生工作。然而一經淞滬會戰,脆弱無力的“衛生勤務部”很快被取消。當劉瑞恆及其他逃難的醫療人員集聚武漢時,劉氏再次邀約林可勝南下漢口,時北平已陷落,林氏乃設法潛出,1937年9月劉瑞恆與林可勝正式會晤,經通宵詳細商議,決定整合中國紅十字會醫療資源和滯留武漢醫療人員力量,組建救護總隊及分隊,建立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加強醫療衛生人員訓練,力求跟上戰爭步伐。

需要指出的是,此訓練所大部分教授來自“協和系”。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劉瑞恆博士與林可勝在漢口商討醫療救護工作情景

抗戰期間,軍衛工作歷盡艱難,一是人才不足,一時補救無術;二是“協和系”同學不多,實力單薄,難以擔負全面軍衛任務。特別是1937-1945年期間,“協和系”師生在軍衛籌備、設計、主持供應、負責行政與技術等方面立下汗馬功勞。就貢獻而言,他們不僅為抗戰勝利做出巨大犧牲,而且還為抗戰勝利後乃至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軍醫”和“民醫”工作奠定了基礎。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北平協和醫學院,從此該院獲得新生。發展至今,目前北京協和醫院共有兩個院區,分別是北京市東城區帥府園1號和西城區大木倉衚衕41號。而與北京協和醫院有關的化妝品生產、銷售企業,僅有北京協和醫院全資子公司“北京協和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及由該公司控股的“北京協和精細化學制品有限公司”、參股的“北京新華聯協和藥業有限公司”。

2誰是正牌“協和”

在我國公立醫療機構隊伍中,除了北京協和醫院,尚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下文簡稱“武漢協和醫院”)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下文簡稱“福建協和醫院”)兩家。大多數人會誤認為三家是同屬一脈,可事實並非如此。

武漢協和醫院”可謂一宗多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高等院校“院系大調整”中,原同濟大學醫學院整體遷往武漢。1950年,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與華中理工大學等學校合併,組建成華中科技大學,同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正式成立,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武漢協和”二字則源自漢口本地教會醫院。1866年9月,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創辦了漢口倫敦會醫院,位於漢口後花樓街倫敦會花樓總堂旁,後取“仁愛濟世”之義,定名為漢口仁濟醫院。1926年,創辦漢口仁濟醫院的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和創辦漢口普愛醫院第二分院的英國基督教循道會決定將兩所醫院合併。1928年4月,兩院正式合併,定名為漢口協和醫院(Hankow Union Hospital),位於漢口西滿路(今解放大道現址)。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以上即為“同濟”與“協和”二字的來源,換言之,“武漢協和醫院”擁有“同濟”與“協和”的雙重身份,而“武漢協和”與“北京協和”並無直接淵源。

“福建協和醫院”,是由1860年中華基督教閩中協會(美部會)創辦的聖教婦幼醫院和1900年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美以美會)開辦的馬高愛醫院合併而成,1928年正式成立。

1938年8月,該院紅磚病房大樓落成,大樓正面牆寫有“協和醫院”四字,至今仍有“Union Hospital”舊名鐫刻在正門門楣上。1951年,醫院更名為福州中國協和醫院,集中了當時福建省最優秀的醫療人才和最先進的醫療設備,為閩省之冠。1959年9月,福建省人民

政府將醫院劃歸福建醫學院領導,更名為“福建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1996年醫院又更名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由此可見,“福建協和”與“北京協和”“武漢協和”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三家正牌“協和”,可謂是“花開三葉,各表一枝”,追根溯源,雖無交叉,但皆取“協和”之義,與其說是一種歷史巧合,更接近人類共識。

3其它“協和”是怎麼回事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1700家冠以各地地名的“XXX協和醫院”。

常見的民營“協和”有四種話術:

1.宣稱與“北京協和”“武漢協和”“福建協和”有隸屬關係或技術協作關係;

2.在宣傳品上做文章,冒用三家“協和醫院”四個字的筆體,在宣傳品上盜用醫院工作照片等;

3.打著協和旗號的虛假藥品、器械或化妝品廣告欺詐,如一些藥品、化妝品帶有“協和”字樣,稱“經XXX協和醫院專家鑑定”或“XXXX協和醫院專家研製”;

4.冒用三家“協和醫院”退休專家開辦診所或在醫療機構開展診療活動,或稱某產品為XXX協和醫院退休醫師研製。

三家之外的“協和”中,有一部分來自“莆田系”。限於資料和精力,很難給出明確答案,但截止到

2013年底,國內共有1萬多家民營醫院,其中8000多家來自“莆田系”,佔總數的80%。這些民營醫院往往規模較小,但卻擁有龐大的需求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立協和、民營協和、莆田系構成了現行醫療管理體制的相對完整映像。

最後,我們只記住一點就好,真正的公立“協和”醫院,只有這三家——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宣傳科:《老院展新姿——記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中國醫院》,2004年第6期;

郝秀蘭、閆明:《管理成就同濟——記110年歷史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國醫院》,2010年第9期;

劉似錦編:《劉瑞恆博士與中國醫藥及衛生事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王治東、馬超:《再論資本邏輯視閾下的技術與正義——基於“魏則西事件”的分析》,《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話說老協和》,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中国真正的“协和”都有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