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媒體如何打贏戰“疫”硬仗

編者按:在全民戰“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各新聞媒體不但奮戰在一線,真實記錄抗“疫”新舉措新進展,及時傳遞抗“疫”新成果新經驗;而且關注戰“疫”報道本身,通過鏗鏘有力、切合實際的專業評論,為新聞媒體打贏戰“疫”報道這場硬仗鼓勁支招,凝心聚力。

頂!媒體如何打贏戰“疫”硬仗

全力以赴 以非常之役迎接非常之疫

記者是新聞傳播者,也是輿論引導者。利用好新媒體融媒體全媒體加大權威信息傳播力度,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政策措施宣傳解讀,持續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就是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最有力的輿論支持。作為媒體人,此役的職責使命就是及時傳播信息、回應社會關切,提供多種服務、凝聚必勝信心。讓我們同心協力、盡職盡責,打贏這場屬於人民的新聞報道阻疫戰!——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月3日《打贏新聞報道阻疫戰》


以非常之役迎接非常之疫!那些奮鬥在疫情防控一線的新聞記者面臨的危險、壓力和疲憊,我們看在眼裡。躲避危險、保護自己是人的本能,但是他們卻選擇堅守一線、向險而行,這是他們職業精神的呼喚,是踐行“四力”的擔當,是鍛造過硬素質、過硬本領、過硬作風,書寫新時代的精彩答卷,更是對鐵肩擔道義最好的詮釋。——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月5日《選擇了記者,就選擇了責任與擔當》,作者:田野

漫長的假期裡,所有人都關注著網絡上關於疫情的動態。要贏得這場戰役並不輕鬆,但我們必將全力以赴。黨和政府採取了最徹底、最嚴格的防控舉措,普通網民也在時刻關注疫情動態,盡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網上網下,所有人都在為這場戰鬥加油鼓勁。網絡技術的發達,也幫助了人們更及時準確地獲取疫情信息。“疫情地圖”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感染人數的變化,在線就診幫助輕症患者及時做診斷,“微博超話”也成為了患者分享求助信息和捐贈物資的大平臺。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全民參與,讓抗擊疫情更為高效。——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月7日《防控疫情 網民在同行》,作者:李貞


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承載著千萬武漢市民抗擊疫情的希望。央視頻的這次慢直播,與其說是一場“雲監工”,不如說是千萬人的守候與鼓勁,是共同的見證,更是力量的凝聚。我們也期待,此次的媒體實踐,能為傳統媒體運用新技術發展新平臺,提供更多值得借鑑的經驗與智慧。——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月4日《慢直播凝聚抗“疫”力量值得點贊》,作者:袁舒婕

直面問題 引導大眾撥開迷霧見光明

做針對性報道,直麵人民群眾最關心問題。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且傳播速度快,而有關這種病毒的傳播方式、藥物控制方法等問題正在研究過程中。疫情蔓延造成了不少網絡謠言散播、個別物資遭遇搶購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行業媒體應該用權威、專業的採訪、新聞評論等方式引導大眾撥開迷霧見光明。——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月6日《發揮行業報優勢 做好針對性報道》,作者:隋明照

健康類新聞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相關新聞應當注意疫情報道的禁忌和規範,避免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和不必要的信息焦慮。其實,如何做好突發衛生事件的專業報道,歷史上已經有過不少經驗。比如,關於病毒的命名,在埃博拉病毒命名時,就考慮到了防止汙名化的問題,因此並未涉及村莊名稱,而是以當地一條河流的名字命名的。在此次疫情報道中,媒體也應當關注這些大眾未必注意而十分重要議題,避免因為疏忽而帶來誤導。——摘自《中國青年報》2月7日《疫情之下如何避免引發信息焦慮》,作者:任冠青

到達現場才能發現問題。他們腳步不停,眼力獨到,直面疫情發生以來個別部門履職不力、少數藥店趁機漲價、不良商販製假售假、百姓確診入院困難等問題,通過客觀及時的報道,發揮媒體監督作用,推動問題解決。與此同時,他們還以實際行動彰顯社會責任,比如《人民日報》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求助者開通專用通道,將求助需求第一時間轉予相關部門,體現媒體的使命與擔當。——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月7日《疫情報道 離不開問題意識》,作者:尹琨

凝聚共識 “謠言粉碎機”多多益善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此前感謝社交媒體平臺為消除有關“2019新型冠狀病毒”謠言、引導用戶找到可靠信息做出的努力,並呼籲所有科技公司加大努力,助力全世界戰勝疫情;馬來西亞衛生部在社交媒體上主動分享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事實,逐條澄清謠言;韓國總統文在寅警告製造假新聞是“嚴重的犯罪行為”;新加坡一家新聞網站散佈的謠言被政府勒令刪除……全球不少國際組織、國家、相關企業已經行動起來。阻斷“謠言傳染病”的力度越大,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遇到的阻力就越小,世界就越接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曙光。——摘自《人民日報》2月7日《不要淪為“謠言傳染病”的宿主》,作者:車斌

謠言雖止於智者,但防謠止謠可不能只依靠個體的智者,而應更注重發展完備的體系化力量。這個體系融合了政府部門、主流媒體、專業機構和社會公眾的力量,要能夠協同構建全鏈條、科學化、立體化的治理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網平臺能夠充當這種體系化力量的代表,同時施展“智慧”和“治理”的雙重能力。——摘自《廣州日報》2月6日《以平臺之力粉碎疫情謠言》,作者:楊博


近期發生的一些事件,不少也是因謠言而引發的焦慮與恐慌。一些民眾對信息不加辨別地接受、傳播,讓謠言獲得了更多發酵的時間與空間。對於媒體來說,應當以此為契機,通過搭建闢謠平臺、發佈信息甄別指南等方式,給公眾補上媒介素養這一課,從而實現與公眾之間更為良性的信息互動。此次疫情不僅是一場關於公共健康的危機,也是關於信息安全感的考驗。誠然,在引發公眾關注與避免信息焦慮之間,媒體並不能簡單用AI一鍵設定。只有通過專業的操作、對規範的把握和對不同社會群體的關照,才能從各個層面真正緩解人們的信息焦慮。——摘自《中國青年報》2月7日《疫情之下如何避免引發信息焦慮》,作者:任冠青


科普闢謠需要一些平臺組織、機構的專業信息及時上線,也需要讓各方闢謠信息形成合力,儘可能覆蓋謠言傳播的所有渠道。本質上,以粉碎謠言、傳遞真相的方式緩解不必要的焦慮恐慌,引導民眾以更科學的措施應對病毒,也是給戰勝疫情增加砝碼。——摘自《新京報》2月5日《疫情當前,“謠言粉碎機多多”益善》,作者:伯揚。

(記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