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卫霍传》需要和《李广传》一起看,认为卫青霍去病不值一提,你怎么看?

踏月57755562


卫霍是真正功在千秋的英雄人物,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他们给我们豪情万丈、给我们万世荣光,他们是中华热血男儿永远的旗帜和榜样,激励着我们用铁与血永世守护中华大地,亿兆人民。

李广更像一种个人传奇,而卫青与霍去病是民族功臣,他们的业绩光照万代。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们,中华民族可能像罗马帝国一样消失于历史烟尘中。

我们低估他们的功绩是因为小看了匈奴的实力与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威胁。华夏肇始之时起,北方就是我们的主要威胁,这是种亡国灭种的威胁,因为古代华夏没多少人口,地盘也不够大。到了秦一统天下,匈奴成为主要边患,我们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他们而俢。而以秦之强横也是对匈奴采取守势,只是抗住了威胁,而没有消除威胁。

到了汉代,匈奴已统一广阔无比的北方,是不折不扣的大帝国,控弦之士数十万。汉高祖白登之围,匈奴军队40万,更要命的是40万骑兵。后世有女真满万不可敌之说,金国就是以不到万人的骑兵起家,灭了辽,灭了北宋。满清八旗兵力也不过数万,最后横扫中华。如此看来匈奴是悬在大汉头上的一把刀,随时有亡国灭种之险。

在古代,北方骑兵对于我们农耕文明是无解的存在。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性在交通靠两条腿的时代是何等的恐怖,而大汉是中华民族史上唯一对骑兵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朝代,在几百的时间里解除了中华边患,而取得如此辉煌功绩主要是卫青,霍去病之功。如果你怀疑卫青、霍去病的军事能力,那他们打败了骑兵数十万的匈奴,此等本事与功绩史上几人能有?他们可不是凭外戚而上位的,是凭实实在在的功绩。卫青的战略水平是首屈一指的,正是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才有可能打败强大的匈奴,而李广的战略水平怎么样?霍去病是骑兵作战的天才,一个汉人以骑对骑,在骑兵窝子里纵横数千里,封狼居胥,使匈奴元气大伤,这样的功绩世无第二。他是大智大勇豪气冲天的千古英雄。就是在骑兵窝里以孤军深入几千里的这股胆气也是千古难及的。所以霍去病的勇气比李广有过之而无不及,对骑兵的理解与运用也远强于李广。

一句话,功绩是实实在在,硬梆梆的,扯别的没用。李广的经历只是传奇,而卫青、霍去病是辉煌。很多人认为卫霍靠外戚上位再加上运气好,这是无知,是用拍抗日神剧的智商去想象匈汉之战。而李广的悲情很让人痛惋,李广难封,让我们深以为叹,但这也只是运气问题吗?恰恰相反,世人因为对李广的同情而高估李广,因为卫霍的外戚身份而低估他们。


雁77


题主怕是存在什么误解,我也看了题主自己的回答,你难道读黄振的话只读一半吗?我们看一下黄振的原话

凡读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两千里,声震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黄振让你看的是卫青,霍去病和李广的功劳对比,这是为卫青和霍去病喊冤的,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真的在贬低卫青,霍去病。简单的来说你看卫青霍去病的传记,感觉平平常常波澜不惊。但是你看李广的传记就有一种“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0比5”的感觉。这明显是黄振讽刺史书不公正的意思,到你这咋成了贬低卫霍了呢?

卫霍之功

卫青霍去病的功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首战便深入匈奴圣地龙城,这是大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卫青以一人之力不但拉开了反攻匈奴的大幕,然后又通过数战扭转了汉匈之间的战局。

当人们觉得卫青已经光芒万丈,掩盖所有人光彩的时候,历史仿佛是要告诉你其实还可以更强一般,于是霍去病横空出世,他接过了汉匈之战的下一棒。于是世人见证了一个更为辉煌的传奇,一个以弱冠之年的将军,饮马瀚海,封狼居胥,西规大河,列郡祁连。彻底打碎了匈奴最后一点尊严。


就像杨雄所说的,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浮西河,绝大幕,破寘颜,袭王庭,穷极其地,追亡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瀚海。不说这么多功绩,里面任何一项拿出来,都够普通将领吹一辈子。

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的对比

然而我们看李广呢?不是说他勇猛就是说他箭法高明,顶多就是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斩将夺旗,然而这都是做打架的本领,带兵的本领呢?不是全军覆没就是迷路,人家霍去病20多岁都能在匈奴腹地打个对穿,你李广打了一辈子还在匈奴那里迷路,这事怪谁?就像王夫之的评价:“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

再看人品,卫青对谁都非常恭敬,从来不居功自傲。李敢怨恨卫青,去击杀卫青,虽然没有成功,卫青只是受伤了,但是卫青并没有追究,虽然最后李敢还是被霍去病给干掉了,但是那并不是卫青的本意。


反观李广,人家灞陵尉只是秉公办事,呵止了李广。然而等李广出征的时候,要求那个灞陵尉随军出征,随便找个理由给杀了,人家韩信连胯下之辱都没秋后算账,这胸怀简直了。虽说不要求你以德报怨,至少人家是秉公执法,并没有什么错,即便错了,也罪不至死吧。

对比处理受降情况,李广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李广诱骗他们投降,结果李广把他们全杀了。而霍去病的河西受降就成了历史上经典的受降范例,元狩三年,浑邪王,休屠王上表请降。汉武帝命霍去病率一万大军前去受降,而浑邪王和休屠王有四万之众。


后来由于休屠王手下哗变,浑邪王还在犹豫不决,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这次受降就变成了诈降,而年轻的霍去病却临危不惧,他首先震慑住了浑邪王,然后命他们放下武器,之后亲自率军剿杀了休屠王。一场危机化解为无形,如果让李广去做些事,别说受降搞不好他一万人都能全军覆没你信不信?

史学家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偏见无非就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属于贵戚,有些人总认为他们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殊不知举贤不避亲,卫青和霍去病无论能力和人品都在李广之上,反而没有李广有名气,这就是史学家的偏见。

否则淮南王为什么一直忌惮卫青,甚至在谋反前总想除掉卫青:“知无能与卫青敌,而欲徼幸于刺客,安即反,其能当青乎?即刺青,其能当霍去病乎?”从来没有说有忌惮李广的。


渔耕樵读


《卫霍传》和《李广传》一起看可以贯穿了解卫青、霍去病及李广三个人的人生际遇,以及处于同一时代三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后人认为卫青和霍去病不值一提,绝对是谬论,这主要基于对李广人生悲剧的同情,更是由于卫青的安排导致李广因误期而羞愤自杀。



李广的儿子李敢私下打伤卫青后在上林苑被霍去病射杀,所有李家的悲剧都是由卫青和霍去病造成的,再加上后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因对匈奴作战时弹尽援绝,为了保护士兵,他选择了投降,结果汉武帝将他全家灭族。所以李广家族的悲剧获得了后世很多人的同情,认为是卫青和霍去病导致了他们家族的悲剧,根据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卫青和霍去病虽然都是属于外戚,靠着汉武帝的关系才飞黄腾达的,但是他们自己也确实有能力,能让汉武帝说的起话,自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的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漠北大战胜利,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受封长平侯,可谓是位极人臣。


再看霍去病,17岁跟随舅舅卫青出征,经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河西受降,漠北之战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闪亮的一颗将星,只是由于天妒英才,24岁因病去世。我们再看李广,出身将门,是秦朝名将李信之后,历任右北平、陇西、雁门、代郡等地太守,他作战勇猛,但是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在做陇西太守时,擅自杀死投降的800余名投降的羌人,因另外因小事杀死霸陵尉,七国之乱时私下接受梁王的将印。

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反映了李广性格的缺陷,他并不像后人传说的那么伟大,只是后人因为同情他的际遇,他的形象拔的过高,忽略了历史史实。李广的死亡,是他性格的使然,即使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李广照样会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话恰恰阐述了他的悲惨际遇。

参考文献《史记》


大飞哥爱历史


首先小编认为黄震先生的话真的有失偏颇!卫青出身不好,但是军功之盛无出其右,奇袭龙城,收复河朔,袭击右贤王,漠北一战更是大败单于主力,身居高位却带人谦和,敬重贤才,不患无威,从不养士。官居大司马大将军,淮南王谋反时也认为先刺杀卫青谋反才会成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善于骑射,用兵灵活,河西之战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官居大司马骠骑将军。这二人堪称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去世后汉帝国无人可用,武帝被迫发求贤诏。反观李广,名门之后,第一次出击匈奴就全军覆没,李广也被俘虏,以后以一己之私杀霸陵尉,之后漠北决战更是迷路,之后因害怕军事审判自尽。小编看来李广冲锋陷阵还可以,作为统帅决胜千里他不去卫青霍去病。没有李广汉朝依旧可以大败匈奴,没有卫霍,汉武帝绝不敢打匈奴,以后的李陵,赵破奴,李广利的败绩就可以证明。司马迁重李广轻卫霍是因为他为李陵说话才获罪,同情李广。所以李广和卫霍谁不值一提就不用多说了!




踏月57755562


李广被黑的太惨了,卫青霍去病被吹的太大了,唐和宋的五庙十哲,卫青、霍去病排第三档,知道啥意思吗?也就是说这种人可有可无,第一档的说明国家离不开比如白起、韩信、吴起、李靖。而卫霍的军事能力因为“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民族情怀和英年早逝的加成,被严重高估。

军事能力分为三个板块:战略、战术和理论。而卫霍几乎毫无战略能力可言,全凭汉武帝的指挥;战术能力也不是很强,仅仅局限于骑兵战术中的长途奔袭+迂回截击,而且卫霍处于无马蹬时代;二人的军事理论成就为0。

而且卫霍还有打仗特别烧钱的大短板,放在乱世之中根本没人用的起,就比如漠北一战。所以这是最失败的地方

总的来说,卫霍的军事能力严重被高估,大概是中国古代前二十名的样子,总有人把他们俩吹成前十、前五也是无语了。

同样在战术层面,李陵的表现远胜于卫霍(当然,他在战略和理论方面也几乎为零),李陵以五千步卒出塞遭到三万(后来增加到上十万)单于主力围攻尚能斩首数千,注意是“斩首”,则说明杀敌数有一万多,更何况当时李陵没有足够的时间后精力来统计?

李陵的损失远远小于卫霍,而战果比起卫青的漠北之战是过而不及。


可口偶遇


这个标题,明显是卫粉的一贯套路,强行绑架霍去病,请问霍去病的战绩和卫青有半毛钱关系吗?霍去病和李广,李敢一样,都是大汉抗匈的大英雄,战功卓著,他们都是打出来的。

卫青呢?两战损失士马三十万,耗费军资数以百万金计,几乎把一个强盛的大汉帝国拖垮,幸好武帝紧急刹车,不再使用卫青。卫青第五第六战是出定襄之战,损失士马十几万,已经被霍去病取代。漠北之战卫青不服气,结果面对单于偏师,又损失士马十几万,还逼死李广,彻底被边缘化。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吹捧卫青也好,说霍去病也好,都刻意打压李广,奇葩得很!司马迁对霍去病、卫青没有偏见,反而把他们的功劳详细记载,对于李广,司马迁心中的五善完人,却不记载李广的详细战绩,显然是特意弱化李广。这里是否有武帝的压力呢?毕竟武帝曾经做过。

首先,李广将军不存在运气差,他是两次被卫青当做挡箭牌和替罪羊。卫青还曾经把苏建当替罪羊,那次卫青也损失了士马十几万,《汉书食货志》记载,卫青两次损失士马30万左右。在这之前,都是汉武帝制定作战计划,多路出击,卫青只是带领一路人马而已,但是功劳都算在他头上,武帝多么照顾这位小舅子啊!

李广在武帝时,出色的完成了牵制匈奴主力的任务,武帝后期,能力不在霍去病之下的李广利,却因为没有李广牵制匈奴主力,最终失败。

李广在文帝时已经功劳很大,足够封万户侯。

东汉荀悦所写《前汉纪》中,清楚写明,《言兵事疏》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间写的。这就证明了李广在汉文帝十四年确实大胜老上单于。杀一王,大有利。而之后的几次也是李广,连续击败老上单于的大举入侵。所以汉文帝才会说,李广的功绩超过万户侯。

再看晁错,他是公元前165年被举贤良,向武帝上书国策后,任中大夫。这些国策中,应当就包含《言兵事疏》。

也就是说《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写的。汉文帝以资历封侯,所以李广功劳再大,也没有办法封侯,必须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轮到他。

景帝时,李广带领公孙昆邪平定吴楚,李广不服从周亚夫不救梁王的命令,被周亚夫打压,因为景帝对周亚夫又怕又依赖,所以李广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属却甚少,主动进攻风险极大。后享受少数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孙昆邪为老上司求情,景帝马上借机把李广调离最危险的上郡,说明景帝是爱惜李广的。然而周亚夫的存在,使得李广只能在边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亚夫死后,李广才有了机会。,被周亚夫打压,因为景帝对周亚夫又怕又依赖,所以李广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属却甚少,主动进攻风险极大。后享受少数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孙昆邪为老上司求情,景帝马上借机把李广调离最危险的上郡,说明景帝是爱惜李广的。然而周亚夫的存在,使得李广只能在边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亚夫死后,李广才有了机会。

有人说,卫青是大将军,所以功劳最大。别忘了大汉的大将军并不是按功劳封的,从第一位韩信开始,到最后一位何进何屠户,都是无功受禄。卫青也差不多,起点就是车骑将军,这个大将军几乎等于白送。

霍去病可是从校尉做起,一步一步打出来的,这一点和李广很像。当然武帝出手大方,如果李广在文帝时立的功,按武帝的标准,早就是大将军万户侯了。

汉文帝时期,匈奴实力强大,拥有40几万骑兵,大月氏等国归附匈奴,匈奴可战之兵应在60万以上!最强单于--老上单于多次大规模入侵,李广多次击败老上单于杀敌无数,立下大功!

匈奴地域广大,40万骑兵不可能一直集结,单于通常会带上几个王和自己治下的兵马,匈奴最强时,左贤王有8万骑兵,右贤王6万,左右谷蠡王4万,其余依次递减。公元前166年老上单于第一次大规模入侵,兵力达到14万,结果被16岁的李广以几千地方军大败,并且杀了一个王。经过数年多次大举入侵,次次被李广击败,匈奴损失惨重,军臣继位后,只能出动6万骑兵。 而且不敢再侵犯李广镇守的陇西。

周亚夫细柳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6万匈奴军分兵两路,其中一路奔陕西,为防范匈奴军袭击长安,汉军布置了三路人马防守。其中一路就是河内太守周亚夫统领。史记记载,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文帝之所以不提李广,其一李广才25岁,对文帝来说还太年轻,其二,李广是文帝用以抵御匈奴的,陇西李家代表先秦王朝,文帝时离灭秦并不遥远,得到重用很难。对内平叛当然要用信得过的自家人,周勃的后代最完美了。很快,因为七国之乱,周亚夫平步青云,升为太尉,领兵平叛。而李广在平叛时得罪了周亚夫,虽然立下大功,依然被打发到边关守卫。

大汉李家与大宋杨家,都是一心为国,剖肝砺胆,死后均是天下百姓军士为之哭泣。所以后世人都为杨家李家不平,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杨四郎的原型就是李陵,杨七郎的身上也融入了李敢的影子。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最近老是有这样的话题,要么是骂卫霍,要么是骂李广,骂司马迁的。我觉得有失偏颇,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客观,公正。首先司马迁人品高尚,为朋友两胁插刀,不见风使舵(李陵事件),忍辱负重写史记。对卫霍的评价也客观公正,只是没过多写卫霍,也招来卫霍粉丝的攻击,我想是电视剧看多了吧。关于卫霍,他们出身不好,但通过裙带关系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也值得称赞。毕竟他们有能力,堪称名将。汉武帝确实也喜欢重用外戚,如二师将军李广利,也封了侯。关于李广,在汉武帝之前,李广就是名将,李广出身贵族,世代为将,武功高超,特别箭术出众,镇守边关,匈奴不敢来犯,人称飞将军,从古至今都说飞将军李广,现在也有大神说是卫青,不晓得看的那本盗版书。百度不管怎么搜索,都显示飞将军李广,没有一个提到卫青的。李广在八王之乱中也立了大功,第一次攻击匈奴,是因李广名气最大,受到重点攻击,连汉武帝也说,李广是为名声所累,可见李广名气在当时确实很大,不是司马迁吹出来的。李广在大漠迷了一次路也受到卫粉的攻击,诚然李广在大规模作战没有卫霍业绩出色,当然汉武帝也没重用他,象窦婴这么有能力的人,武帝后来也没重用。没有卫霍功劳大难道就不是名将?武帝之前以防守为国策,李广武功高超,守关有功,国家也需要边防部队。李广虽在杀匈奴人数上没卫霍出色,但一生经历大小数十战,勇冠三军,虽未封侯,但也不失为一代名将!




美搭女王


如果说卫青、霍去病不值一提的话,那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光彩照人的人物了。两个列传一起看,不能单从词语的描绘去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绩,而是应该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和历史作用去对比。

司马迁的《史记》对李广极尽赞美之词。私交甚好不假。这一点从他为李陵辩解而惨遭“宫刑”上面不难看出。司马迁性格公直,相信跟李广私交甚好也是出于对李广功劳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其人品的赞赏。善守也是一种能力,三朝边戍的李广历任七郡边关太守,骁勇善战,匈奴畏服。平定七国之乱,在周亚夫麾下也立有大功。历次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兵一起。为官清廉,为人低调。“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对李广的高度评价。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和霍去病的颇有微词,大概是因为卫霍是外戚的原因吧!做为史官,刚正不阿,秉公执笔,这在那个年代,是需要巨大勇气的。但司马迁也毕竟是人,也有他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分明。他详实地记载了卫青、霍去病的事迹。但对于外戚当权,喜欢八卦的司马迁,也免不了要掺杂自己的一些不屑情绪。也正因为如此,《史记》读起来是精彩纷呈、毫无枯燥之意。其历史价值为“史家绝唱”,文学造诣称”无韵离骚”。

反过来讲,司马迁做为一介史官,不身处战略层面,当然不具备汉武帝高瞻远瞩,着眼于千秋大业的胸怀和眼光。对战略性事物的理解与局限也严重影响了对笔下人物评价。况且,对某个人物的描写掺杂一些个人主观臆断也是文人的特性。

下面就李广和卫霍就汉朝当时在抗击匈奴的功绩方面,以及各自在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展开来做一个叙述。而抗击游牧民族始终都是贯穿三个历史人物及其所在大环境中的一条主线。我们就从匈奴列传说起。

自东周列国开始,游牧民族一直就是悬在中原农耕民族头上的一把利剑。且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周平王东迁洛邑,就是惧怕犬戎的威胁。齐桓公用管仲,霸诸侯,一匡天下。也迫不及待地号召诸侯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故此,才有孔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高度评价,其潜台词所传递出的分量之重,振聋发聩。

由此可见,游牧民族对中原威胁是要放在头等的战略层面上来考量的。弄不好是要亡国灭种,华夏文明会毁于一旦。后世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金吞北宋,蒙古灭宋,满清替明无不在验证这一点。纵观历史,正是这些游牧民族的猖獗,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的帝国。但即便是拥有这样一支雄冠天下的虎狼之师,只可以扫平六合,却不能一统八荒。蒙恬挂帅,虽收复了河套地区,却还是不能彻底解除匈奴对中原的威胁。秦始皇倾举国之力修万里长城,也只是对匈奴采取守势的一种策略。由此可见,北方游牧民族这个隐患,对这个强大的帝国而言,是何等的举足轻重!

秦失其鹿,天下大乱。匈奴趁势复夺了河套地区。与西面的羌氐连成了一片。其国土之大,兵力之盛,如日中天,远胜汉朝。犹如一把利剑,随时可以刺向汉民族的心脏。汉武帝时期被匈奴夜袭甘泉宫,贞观之初被突厥奔袭长安就充分证明了河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国内安定未始,首先想的的是,解决匈奴边患问题。亲率名将如云的四十万大军北上,却被困平城旁的白登山达七天七夜,毫无脱身办法。最后还是通过和谈和大环境下的一些小手段,才得以脱身。后承受了每年和亲和纳贡的屈辱,才使得边境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汉朝积攒了六十三年的国力,也忍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而从最根本的战略眼光去看,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远远不是仅屈辱那么简单。

文景之治时期,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依旧对匈奴采用和亲、纳贡的屈辱来换取和平。即便如此,汉匈边境仍然是狼烟四起,不得安宁。匈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汉朝边境的大肆抢虐与袭扰。汉朝只能是以全盘守势为军事战略。没有能力做任何反攻之举。

李广就是在这种战略环境之下,一举成名。他当时面对的,不是两国全面战争的状态,而是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局部袭扰和抢虐。也注定了他守有余而攻不足的军事风格。

在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全面进攻时期,他恰恰是打一仗败一仗。甚至有一次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还被匈奴活捉。

李广之所以威震边关,让匈奴畏服,以现代词汇形容,多是依靠勇气和武艺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运筹帷幄,大量歼灭匈奴有生力量的战例。有战将之勇,而非大将之才。

另外,以军事理论去分析,这个威名远播的“飞将军”是长于阵地战,而弱于野战。在开疆拓土,锐意进取、扬大汉威名于异域的汉武帝时代,“李广难封”也就不难理解了。

汉朝通过数十年的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已是国力富庶,兵强马壮。政治和经济都达到了一个空前强盛的状况。汉民族对匈奴由守转攻的局面逐渐成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审时度势,终于举起了磨砺已久的反击匈奴之剑。

由马邑之谋拉开全面反攻的帷幕,一直到漠北之战的这段时间,汉朝大胜,历时十四年。漠南再无匈奴王庭。在此期间,两颗将星冉冉升起,率先照亮了华夏历史的天空。

马邑之围泄密无功,三十万大军空劳而返。四年之后,卫青横空出世。出上谷,战龙城。四路大军出击匈奴,公孙敖兵败,李广被擒,公孙贺一无所获。唯卫青一路大获全胜。但这仅仅是卫青牛刀小试的一个开始。两年后,卫青收复河套地区,汉朝设朔方郡。后连续出击匈奴,七战七捷,战无不胜。空前的战绩使卫青官位至大司马,领大将军衔。爵位长平侯。统管全国的军队。

漠北之战,本计划让装备精良的霍去病铁骑军团应敌的匈奴主力,没想到阴差阳错地遇上了卫青军团。卫青沉着冷静,调配得当。采取两翼迂回,中央突击的战法大破匈奴精锐。致使匈奴单于向西北溃逃,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

卫青才干绝人,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将士们有恩,战场上也能与之同甘共苦。谦和仁让,气度宽广。满朝上下,无一微词,无人构陷。

再说霍去病。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从一鸣惊人到功盖寰宇的戎马生涯只有八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虽如流星划过夜空,但其产生的光芒之耀眼绚烂,足以同日月同辉。

河西走廊,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唯一陆地通道。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举,起初是为了联合月氏国夹击匈奴,但当张骞把这条通道梦幻般地呈现在汉武帝面前的时候,汉武帝的眼睛亮了。打通这条通道,既可以切掉匈奴与羌氐的联络,又可以获得水草丰美的广阔马场。更重要的是,在打击匈奴的战场上,加大了汉朝进击迂回的空间。但汉武帝无法想到的是,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的版图,使中华民族的眼界变得更加宽广和深远。在以后的历史文明进程中,这条通道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站在这条通道的东端,英风锐气,踌躇满志。他的国家需要这条通道,之后贯穿两千多年至今的中华民族更需要这条通道。当时的司马迁哪里知道,霍去病此刻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何等的重要和荣光。

两年前,在卫青麾下任校尉的霍去病脱颖而出,率军八百骑,斩首两千余。斩杀了单于的祖父,生擒了单于的叔父,还有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其轻骑兵突击的作战风格,深受汉武帝的欣赏,被封冠军侯。此后,六击匈奴,战无不胜。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大歼灭战。创立了无后方,无依托的闪电战先例。

他指挥了两次河西之战,三次进入河西走廊,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汉武帝延河西走廊,依次建立了武威、张掖,九泉,敦煌的河西四郡,至此,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为以后的西域都护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霍去病辉煌的战绩,在漠北之战达到了顶峰。以雷霆万钧之势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一鼓作气将匈奴赶过了贝加尔湖。封狼居胥山,向天告知狼居胥山以南,从此纳入大汉的版图。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两千多年过去,却依然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

由上所述,在汉武帝以大面积歼灭匈奴有生力量来论功赐爵的时期,李广是长于守而弱于攻。根本没有大量歼敌的战例,故而到死也没有封侯,却引起了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平。空有悍将之勇,而无统帅之才。就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对三人的描述,李广偏重于个人能力,用兵方面跟卫霍相比,不在一个层面上。卫霍历史作用,李广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卫霍的官位和爵位之高,完全不是靠外戚得来的。

卫青、霍去病这两颗汉朝耀眼的”双子座”珠联璧合,对匈奴军事力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得以解决。创下了史无前例、光耀千秋的战绩。汉朝开疆拓土,声威大震,一扫农耕民族羸弱的名声。普天之下的民众都为自己作为汉朝人而自豪,由此华夏民族将国号作为自己的族号而沿用至今。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战史上,卫青和霍去病永远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


逸峰196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能没有英雄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民族,更是具有很深的英雄情节,对于那些功成名彪炳史册的成功英雄,我们赞不绝口。但对于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情英雄,却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卫青、霍去病是大汉朝地标式的人物,深入漠北抗击匈奴,留下了一个个至今还脍炙人口的传奇神话,千年而下,几乎找不出第三个人。

而作为同时代的,李广就悲催了,同样是抗击匈奴,但是战绩却逊色卫、霍太多,以至于辛辛苦苦一辈子,还比不上霍去病干几年,最后却落得个李广难封的悲催结果。单纯看个人武力,李广应该是完胜卫青和霍去病的,但是不得不说李广除了个人武力,在其他方面是逊色卫、霍很多的,卫、霍可以为帅,而李将军只能为将。从史书来看,我们看到的关于李广最多的记载还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事迹,而不是他奇谋倍出指挥若定的落实才能。

但是在《史记》中,我们却看到,李广被单独列传,而卫青、霍去病却被挤在一起列传。这就给大家一个感觉,李广光芒万丈,卫、霍却有点失色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司马迁作《史记》,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但是即便如此,人都是有感情偏向的。而太史公很多时候是站在小人物和个人伦理道德价值方面来看的,而不是社会价值大小来评价的。也正是如此,史记中才出现了那么多小人物,史记才显得更加丰满。李广最后抹脖子自杀了,是一个悲情的英雄;项羽最后乌江自刎了,也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但在太史公的笔下,都被拔高了一截。这就是太史公情感的偏向。



明月缺


说卫青霍去病不值一提,这句话肯定是错误的。

匈奴为害中国,自秦以前就有了。所以秦始皇才修长城,并派蒙恬长期率军驻守长城。

汉朝建立以后,匈奴仍侵扰不断。刘邦率军击之,却中匈奴之计,被困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西北),险些被俘。此后至景帝,只好对匈奴采取和平方式。

直至汉武帝时,才在"文景之治"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名将,率军对匈奴发动了犁庭扫穴般的进攻,基本上消灭了匈奴主力,把匈奴远远地赶到了漠北地区,使它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复敢南下牧马。

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军抗击匈奴,战功赫赫,彪炳青史,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至于李广,其抗击匈奴的战绩远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但李广的名声,在历史上,无论在文人士大夫当中,还是在民间,都高于卫青和霍去病。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两条,一是李广抗击匈奴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卫青和霍去病。二,是李广比较亲民。

卫青和霍去病是在汉武帝十三年(公元前130年)以后才开始对匈奴开展抗击战的。而李广早在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时期(公元前165年),就投身于抗击匈奴第一线了。也就是说,李广比霍去病和卫青抗击匈奴的时间早了三十年。当时文帝慨叹于李广说,"你要是生在高祖(刘邦)打天下时,万户侯能算得了什么呢!"

李广一生爱护下属,爱护士兵是出了名的。经常是士兵喝完水他才喝,士兵吃完饭他才吃。李广死的消息传出以后,全军上下,一片悲_泣。全国上下百姓,无论认识与不认识,都悲痛万分!

最后,说一下李广之死。李广从文帝开始,便参加抗击匈奴的作战,相继做过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太守。因为他英勇善战,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轻易不敢侵犯他。他一生征战70余场,但因种种原因,他的手下几十名将校都封了侯,他却未能封侯。最后一次五路出击匈奴,李广为前将军,本应为中路。但武帝和卫青认为他命不好(命奇),又兼之年老,让他做侧翼。结果迷路,无功而返。李广因此悲愤自杀。死时60岁。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