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凭什么技高一筹?

白杨树下谈历史


不是飞行员的技术更高一筹,而是零式战机的功劳。

很多人都听过流传至今的“零”战神话,这就是日本海军三菱公司研发的“零”式轻型舰载机,也是日本在二战中最著名的一种战斗机。

零式战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零式战机成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代名词。

三菱公司研发的“零”式战机可以说是将战机的“减肥”工作发挥到了极致,赋予了其优异的机动性,一度碾压大部分的西方国家战机。

“零”式战机将当时西方战机普及的座舱甲板、防弹玻璃、自封油箱等设备全部放弃,最大的限度的为飞机进行“减肥”,通过减重从而提升飞机优异的机动性以及获得较远的航程,成为零式战机最大的技术特点。

该型战机在当时绝对处于世界绝对领先位置,具有翼尖折叠功能,极为适合作为航母舰载机使用;出于跨海作战的需求,零式战机的航程达到3000公里,这在当时绝对是航程最远的舰载机。

零式战机拥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优秀的操纵性能,在机载火力也很不错,搭载两门20mm瓦立孔机炮和2挺7.7mm机枪,火力强度和持续性都是很不错的。

对于零式战机的神话终结,源于一次意外的迫降事故。

1942年6月3日,一架零式战机在完成对荷兰港袭击任务返航时,战机发生燃料泄露事故,飞行员操纵飞机在阿库坦岛迫降失败,为美国搜索队留下了一架基本完好的飞机。

美国人在获得这架受损的零式战机后,将其运送回国进行修复并进行了试飞。零式战机创造神话的秘密就这样被美国人研究透彻,从而制定出一系列的针对性战术。

经过研究发现,西方战机可利用巨大的体型、俯冲性能优异的优势对零式战机进行掠袭,制定了双机作战战术,前机充当诱饵,后机实施攻击,打破了零式战机是神话。

同时美国人专门针对零式战机技战术特点,为海军专门研发了一款对抗零式战机的F-6F型地狱猫舰载机,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人使用F6F型舰载机对零式战机进行了猎杀,上演了著名的马亚纳猎火鸡。

零式战机的优劣性被美国人意外破解后,零式战机的神话在后续的作战中被打破,尽管战争后期,日本组建了神风特工队,对美发动自杀式袭击,也未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由此可见,在战争前期,日本零式战机创造神话,不是日本的飞行员技能有多高超,而是零式战机这种另类的设计,在各项技战术指标上都要远优于西方国家当时的战机。


鹰鸽分析


二战前后,在日本总体战略中,最有影响或最能体现其扩张欲的,恐怕非“南进政策”了。在北进中,被苏联的朱可夫打得“找不着北”,在中国战场也是久拖不决,毫无“成就感”,而短短半年内横扫东南亚,却让日本人找到了称霸太平洋的感觉。

1942年8月,尼米兹积极应对,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打乱了日本进攻莫尔兹比港的计划。被一系列胜利冲昏头脑的日军高层,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在南太平洋的作战会全面溃败,并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守。

战略上的短视和胜利后的狂妄,是日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攻占了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等,短短半年横扫整个东南亚地区,英国、美国都成为“手下败将”。这样的战果,让狂妄的日本人更加不可一世,完全不重视遇到的问题,不去分析美国战略,一意孤行。

首先,杜立特轰炸东京,没有炸醒日本人。按照他们的想法,经过珍珠港事件,以及在南太平洋一路高歌猛进后,以菲律宾为交换条件与美国人谈判、停战,继而放心大胆地攻占英属澳大利亚,实现其称霸太平洋的野心。

不过,日本人很快就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杜立特长途奔袭五千公里轰炸东京,来作为美国人的回答。就是说美国不但不屈服,反而要报复到底。但狂妄的日本人认为,没有真正“打疼”美国,急于寻找其太平洋舰队主力,进行决战。

其次,珊瑚海海战,表明了美国反击的决心。尼米兹派出包括2艘航母在内的特混舰队,成功地阻止了日本联合舰队,从海上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并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在超视距的情况下,以舰载机为攻击主力的航母对决。

虽然双方损失相当,却足以表明了美国反击的决心和实力。但日本人将对方航母一沉一伤解读为,美太平洋舰队实力消耗殆尽。殊不知,受伤的“约克城号”仅3天就恢复了战斗力,自以为是的日本人根本没有看到两国背后,国家实力的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本非但没有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反而为了稳定人心,在码头为失败的联合舰队举行“凯旋仪式”。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主宰太平洋的信心,以及开始反攻的前奏。这分明就是战略上的“短视”。

同时,对美军战略动向的误判,执意分兵,致使兵败南太平洋。

正是日军高层战略上的“短视”,以及主观上对美军的轻视,没有对美国的反击做好准备,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尤其是当“瓜岛”机场被美军占领后,并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反而狂妄的坚持同时进攻莫尔兹比港和“瓜岛”,造成分兵,犯了兵家大忌。

其实,夺取莫尔兹比港是其战略的重点,在珊瑚海海战后,通过海上占领该港口的企图破灭,日本陆军决定从陆地进行攻击,这就是巴布亚半岛战役。但随着“瓜岛”战役爆发,日军大本营又将战略重心移向“瓜岛”。

一边命令进攻的南海支队停止推进,一边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预备队,抽调到“瓜岛”战场。然而,驻守“瓜岛”的美军十分顽强,给登岛的日军以大量杀伤,再加上美太平洋舰队的鼎力支援,攻占“瓜岛”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又转而恢复了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然而,孤军奋战的南海支队深入茂密的雨林,翻越人迹罕至的“魔鬼山”,尽管一路追赶着麦克阿瑟的美澳联军,但终因分兵和补给困难,在距莫尔兹比港48公里处停了下来,成了“强弩之末”。

考虑到其十分危急的境地,南海支队受命后撤。这让从菲律宾逃亡至此的麦克阿瑟,看到了表现机会。他一面在莫尔兹比港设立前线指挥部,亲自督战,一面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将疲惫不堪的日军赶出了巴布亚半岛,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至此,日军在南太平洋的作战全面溃败,攻占澳大利亚,称霸太平洋也成为了奢望的梦想。更让他们郁闷的是,其所向披靡的陆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战败撤退。当然,仅凭区区数万陆军同时在两个战线上用兵,显然是不自量力。

更给日军带来致命的,还有其制空权的丧失。

纵观日军战争初期,无不体现出制空权的重要性。无论是对空军的重视程度,还是飞行员的战术素养,日本空军的实力比美军高出一筹,日军飞行员常常能以一敌三、骁勇善战,这都离不开日本人对空军的偏爱。

一是,在日本,挑选飞行员是非常严格的。在1500名应征者中,只有70人能进航校学习,在航校的淘汰训练后,只有25人能成为正式飞行员,淘汰率高达98%。这些佼佼者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美军飞行员。说白了,就是“精英教育”。

二是,日本飞行员受到各方偏爱。现代战争越来越离不开飞机的作用,尽管日本海、陆军矛盾很大,但对空军都是敬重有加,甚至在中途岛海战的危急时刻,南云忠一更换旗舰时,也不忘让飞行员先行撤离,对其偏爱可见一斑。

但随着战争的继续,日本空军的优势渐渐褪去。在“瓜岛”争夺战中,尼米兹和哈尔西不计成本与日军对耗,尽管损失大致相当,但日军飞行员在损失后,却难以补充,只得降低训练标准,致使后期的飞行员素质是比较低的。

更何况在日本,优秀的飞行员不是留下来当教官,而是派往前线,也是其后劲不足的原因。反观美国,飞行是一项娱乐项目,各地都有众多的飞行俱乐部,在当时拥有飞行执照的人多达50多万人,稍加训练就能从容上战场,这是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日军在“瓜岛”战役中渐失制空权,从而失去了制海权。更要命的是,美国空军对其后勤基地、补给线不间断地轰炸,直接导致巴布亚半岛的日本陆军无力再战,“瓜岛”海域的日军不敢增援。战役的胜负,自然分晓。

两场战役过后,日本在太平洋的攻势变为守势。与其说是制空权成为他们的致命伤,倒不如他们的战略企图和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是其走向失败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