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有什么区别?

liudongxiao


大略地说,苏军的“乌拉冲锋”是二战时期的步兵突击战术,有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和陆空协同,基本能跟上现代战争形势;而日军的“板载冲锋”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强调士兵以精神和勇气在火力并不优势的情况下发起步兵进攻,这两者有20年的代沟。



这两个口号在俄文和日文中貌似都是“万岁”的意思,日军的战术大约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看《地雷战》鬼子军官喊过“牙鸡给给”之后,鬼子兵的狼奔豕突,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猪突冲锋”,不过要注意的是,真正有经验的日军作战部队,冲锋时是不鬼哭狼嚎叫唤的,而是闷头利用地形迅速接近。

我们知道,在二战时期苏军已经逐渐开始走“大炮兵主义”的路子,而日本陆军奉行的是“大步兵主义”,即坦克和火炮要围着步兵转,这是两国步兵冲锋的本质区别。在早期中国战场轻松取得优势后,日军更加迷信“白兵主义”,即刺刀和武士道精神才是战斗中的制胜之本,在步兵攻击的理念上就落伍于欧美,甚至把后来研制的九六式轻机枪也装上了刺刀,如此的执拗,二战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猪突冲锋”的精髓和要旨,是步兵要冒着敌方火力,不顾一切地象野猪一样低头猛冲,同时各中队长、小队长也要挥舞着战刀冲在前面,以期尽快与敌短兵相接,用白刃战解决战斗。但是这类冲锋在火力羸弱的中国军队面前或许有效,在苏军和美军的强大炮火和速射武器之下,会造成严重的伤亡。

因此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国大兵评价:“对毫无防备的人来说,一群野猪是危险的,而对一群弯弓搭箭有准备的猎人来说,野猪就是盘中餐”。其实这是废话,美军的步枪都是八发的半自动,再加上近战利器汤姆逊、手枪等等,他们当然不怕猪群。



1939年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特地派来个战地观察团,他们惊讶地发现日本人的战前训练居然是拼刺刀,然后又看了日军进攻时坦克的分散使用,以及与步兵的严重脱节,目瞪口呆的德国人向国内提供了一份报告:“日本陆军的战术还停留在一战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很难说在此期间,德国与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此报告没有关系。

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守卫长沙城的李玉堂第10军战前获得300支汤姆逊,大部分配备给军部搜索营,对白刃突击的日军进行机动防御,毙敌甚众。善于夜战的“加藤大队”之大队长加藤少佐,就是被汤姆逊打穿了肚子。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军队装备足够,也不怕鬼子的猪突冲锋。



严格地说,“乌拉”这个词在俄文里并没有准确的含义,是个表达强烈情感的语气词,大约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冲锋时喊的“冲啊,杀啊”什么的,因此“乌拉冲锋”其实不能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存在,并非军事术语。但二战苏军的步兵冲锋是很有章法的,尤其是步坦协同成为常态。

类似于《兵临城下》那种冒着德军密集火力的决死冲锋,要么是艺术表现形式,要么是在斯大林格勒特定的局势下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苏联红军一直这么干下去,在“希特勒电锯”面前用尸体开路,那他们打不到柏林。


度度狼gg


先来说说两种冲锋相同点。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都是步兵突击战术,前者代表着苏联军队,后者代表着日本军队。苏联军队的步兵冲锋的时候常常喜欢喊一句“乌拉”,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万岁”。无独有偶,日本军队冲锋的时候喜欢喊“板载”,其意思和“万岁”也差不多。在有关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偶尔也是可以看到“板载”的声音。

虽然看起来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都是一群人往敌方阵地猛扑,但是它们还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苏联红军的乌拉冲锋属于“物力”攻击,鬼子的板载冲锋属于“魔法”攻击。苏军的乌拉冲锋在遇到强敌的时候,一旦爆发,战斗力将会暴涨。鬼子的板载冲锋的时候,就像着了魔一样,但战斗力涨度有限。

乌拉冲锋并不是单指苏联红军的某种冲锋方式,而是覆盖所有的步兵冲锋。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著名的“人海”冲锋也可以被称作乌拉冲锋。除了“人海冲锋”,苏军还有波浪冲锋,步坦协同冲锋等都可以被称为乌拉冲锋。反观日本的板载冲锋则是单一的步兵冲锋方式,其实就是日版“人海冲锋”。在整个二战时期,日本的步兵战术都非常的呆板和僵硬。

苏联红军的乌拉冲锋爆发的一种信仰的力量。有点“为了祖国前进”的味道,当然也会付出重大的牺牲。那句经典名言“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就出自苏联军队。日本往往会在战略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对敌人发动板载冲锋。日军的这种冲锋方式,更多是为了他们心中所谓的“天皇”,而不是祖国。在二战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经常可以看到日军发动板载冲锋。在美军的强大火力面前,日本的板载冲锋无异于自杀性行为。相比之下,乌拉冲锋就显得非常理性了。


兵说


有网友问在二战苏军的乌拉冲锋和日军的板载冲锋,也就是万岁冲锋有什么区别?我们先说说万岁冲锋,日军的万岁冲锋其实有2种,第一种是一种步兵群攻击战术,另外一个是自杀方式。

日军冲锋讲究全程士兵不开枪,就是以最快速度冲刺。以纵队冲到对方战壕30米的时候,投掷手雷,然后使用刺刀将对手从战壕里驱赶出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轻重机枪,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都会从后面和两翼,进行全程急速射击掩护。

而日军使用刺刀将对手驱逐出来以后,也是依靠轻重机枪,掷弹筒和步兵炮对对方进行火力杀伤。日本陆军最大的绝活实际上是步炮协同能力非常好,非常重视,第一线步兵要随着最后一排炮弹一起冲进对方阵地。一旦失去了炮兵支援,日本步兵的进攻能力就会下降严重。

日军的另外一种万岁冲锋,就是一种自杀战术,基本就是塞班岛,冲绳岛那些打光了所有弹药,口粮也没有了。又害怕被俘虏,已经绝望,想战死在战场上的残余日军,发动的一种自杀冲锋。

苏军的乌拉冲锋的基本背景是,苏军新兵太多,训练不充分,而且民族众多,语言各异。因此,士兵训练相对比较刻板,苏军要求,任何训练都不允许质疑,无需解释的服从命令。

在战场上,苏军步兵没有相互之间的掩护和冲锋配合。主要就是各个步兵班以散兵队形,在发布冲锋命令以后,就跟随班长一鼓作气冲向敌人,中途不能进行任何的交替掩护和停留。

而步兵排和步兵连营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炮也会全速射击掩护,无需士兵自己停下来开枪掩护。在冲击到距离敌人50米的时候,所有人一起高喊乌拉,然后冲锋枪手和手榴弹开始全力投送火力。苏军的乌拉冲锋的关键是步坦协同,日军的万岁冲锋重点是步炮协同。


深度军事


乌拉冲锋:喀秋莎/斯大林锤子/各种重炮犁地之后,一群德棍被炸的七晕八素,一群毛子操着波波沙/莫辛纳甘趁着对面晕眩状态一波流。

板载冲锋:被美帝一顿重炮/航弹/舰炮炸的七晕八素之后,晕眩CD完了知道获胜无望,本着“效忠“概念自杀一波流。


疯狗的轻武


常在影视里看到毛子的乌拉冲锋以及鬼子的板载冲锋,二者表面上的区别往往就是毛子政委挥手枪,鬼子军官抽东洋刀,一众兵士顿时犹如打了鸡血,蜂拥而上。



实际上这是影视剧作的一种扭曲,“乌拉”和“板载”是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的。

其实这往简单了说,就是过去军队的“步兵集群攻击”,短时间在重点攻击部位集合大量兵力,以数量弥补火力,以密不透风的冲击打破敌方阵线。



步兵集群战术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都仍然存在,而且根据使用军队的不同,都有不同形式的使用。但总体来说,这种战术很少再出现了,并被冠以“人海战术”的蔑称。



自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其实就很少再使用步兵集群攻击,单纯的集群攻击容易在武器的铁雨前直接被打碎。英军法军都吃过大亏。

二战日本鬼子和毛子红军的集群冲锋有很大的不同。



“乌拉”冲锋是一种波次冲锋战术,有一点点像骑兵的冲锋阵势,人员分为一道道兵线,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方。

人员充足的情况下,苏军往往会排出八九道兵线,每个士兵间隔3-6米,呈散兵状。前后间距10米上下。整体宽度有好几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



敌军遭遇这种带有宽度和厚度的乌拉人浪冲击,往往会丧失一部分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能力,阵线左右不能兼顾。即便能拍死前面几波,但它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冲击力非常恐怖,德国人有新兵蛋子打到手软吓得调头逃跑,老兵也会对己方的火力产生不自信。



“乌拉”最大的特点是步炮协同,要求步兵踩着炮兵的炸点冲锋,甚至会辅有装甲力量。在这种连续性的冲锋前面,敌方很难防御。

当然了,这种打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把人命当命,而且需要军人有严格的执行力与牺牲精神。受地形影响也非常巨大。最致命的是,如果对面比你硬,那么你冲这么一次就等于废了。



苏联后来把这种战术应用到装甲洪流上,坦克开道,机械化步兵跟进,成为经典的装甲兵战术,冷战时仍然令西方颤栗不已。


“板载”冲锋则是另一种场面,它源于“猪突战术”,这个东西的出现源于日俄战争中日本“军神”乃木希典。



这货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战术能力非常薄弱,他只是鼓动了日军的决死之心,采取了一场4万人的人海大冲锋,在付出极大伤亡后拿下了至关重要的旅顺港。



但自此以后乃木希典的猪突“精神”成为日本的“军魂”之一,开始伴随着军国主义的膨胀而不深化。成为日本那没见过什么战略战术素养,但又被武士道精神洗脑的陆军特色。



偏偏日本军队此后面对的几乎全是陷入衰败的中国,猪突战术百试不爽。旧中国军队比日本军队更落后,装备更不可同日而语,遭遇日本优势兵力和火力的疯狂进击,往往是崩溃收场。



拿抗战的国军来说,军事指导思想落后,又总体处于守势,所以特别喜欢制造一些宽度有余,纵深不足的阵地等待日本来攻。兵员战斗素养低下头,思想状态良莠不齐,战场承压能力极差,指挥官为了避免一点崩盘带动全军,故而喜欢把密集火力全部压在前面。这些都给了日军“板载”后猪突成功的可能性。



总之,愈发张狂的日军,采用这种无脑战术,强势的压迫中国军队,一方面展现了日军的战术低能,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军队最有效的打击方式。乃至日军连小队都敢“板载”,甚至区区一个军曹都能猪突大队国军。日军归根结底拼的不是战术也不是别的,就是火力以及单兵素质,还有更重要的“士气”。



但这套无组织无纪律的乱打,遇到真正的火力障壁大多是以死收场。从诺门坎的关东军,到太平洋战场的皇军,凡是敢用这一套的,不是让苏联大炮耕田,就是美国机枪洗澡。装备打不过,军事素质更不行,还哪来的的“士气”?


王司徒老百科


其实讲道理,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也叫万岁冲锋)都是轻步兵快速突击战术。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战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只在于装备思路、协同战术、以及士兵问题。

咱们先讲一下轻步兵快速突击,由于在二战战场上,虽然装甲部队占据了先锋,但依旧是轻步兵的战场。以德国为例,德国开展前期动员的120个师中,装甲师仅为10个,步兵仍然是绝大多数。轻步兵快速突击战术对于步兵来说是为数不多的战线突破战术。

然而一战的教训告诉我们猪突战术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各个国家在一战中学习了散兵线列推进战术和跃进射击,机枪跨越射击,火炮徐进弹幕等步兵战术配合。即使有了装甲突击战术,已经非常成熟的轻步兵突击战术也是战场攻克敌人的重要手段。

这里就要提到苏联的乌拉冲锋和日军的万岁冲锋的区别了:战术思路上的本质区别。

苏联的乌拉冲锋主要出现在苏德战场上(打日本人还需要乌拉?五对负重轮了解一下?)。苏联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军队,双方遭遇时德国人一般拥有火力上的优势。乌拉冲锋(进攻)时位于后方的马克沁重机枪利用射程优势压制对方的机枪火力点,同时大后方的迫击炮和加农炮打出徐进弹幕掩护士兵前进(注意,此时苏军并不会进行冲锋,只是推进)。

真正的冲锋在最后的100米距离上,此时苏军士兵已经以班组为单位找到属于自己的进攻路线,在政委的一声令下,机枪留在原地负责压制,步兵上刺刀,老兵拿着波波沙快速突破。只要有机会,苏军都会释放烟雾阻碍德国人视野。这段100米的冲刺除了自动火力压制外是不会停下开枪的,所以后方的机枪要在这15-20秒内负责火力支援。只有冲到敌人阵地或阵线上才会开火和短兵相接。

日本的万岁冲锋主要出现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大量装备自动武器的美军(其实刚开始美军海军陆战队还没有多少自动武器),日本发动的万岁冲锋屡屡失败。最后发展出在夜晚趁夜色短兵相接的隐秘接近-突击战术。这也是最让美军头疼的,在瓜岛战役中日本的万岁冲锋让美军苦不堪言(其实还是自动武器少)。除此之外,日军还经常嗑药,就是我们常说的冰毒,日军士兵在进行冲锋之前都会使用这种毒品以提高战斗效率(反正也没打算活着回来)。

而且日军在冲锋的时候对火力的态度也不同,这点我们可以从日军的武器装备上看出。毕竟三八大盖装刺刀我们认了,你百式冲锋枪和99式轻机枪装刺刀是几个意思?是我美军老了提不动刀了,还是你在中国战场打的飘了?



军事观察员东旭


毛国的乌拉冲锋,是红军战士手持弹药充足的波波沙冲锋枪,推着扛着各种口径的大小火炮,伴随着打也打不完的T34坦克,悍不畏死地勇猛前进。一般情况下,身后还有无数的152和203榴弹炮给自己开路。

日军的板载冲锋,是残兵败将手持打光子弹的38和99步枪,推着扛着说不出话的伤兵病员,伴随着热带岛屿的野兽蚊虫,一心求死瞎B乱冲。一般情况下,前面还有无数的重机枪迫击炮和坦克挡住自己的路。


胖哥汽车频道


乌拉(Ура)冲锋的结果是,冲了半天发现打不下来,如果选择回撤就会被自己人的重机枪无情的扫射,如果继续向前冲会被德国人的重机枪无情的扫射。

板载(万歳“まんざい”)冲锋的结果是,无脑的挂着刺刀向着美国人进攻,结果就是被美国人的重机枪冲锋枪无情的扫射,或者实在攻不下来就切腹或者手雷自尽。


缘静源净


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没有什么区别。

就象我军冲锋时,军号吹响,战士们乘着激昂的军号声高喊着冲啊!杀…!一样的,只不过俄军及日军并无冲锋号,他们冲锋时是高喊着万岁…!乌拉和板裁其实也不仅仅是冲锋时才喊,他们接受检阅时也同样是高喊乌拉和板载,俄罗斯人的乌拉和日本人的板载同属万岁的意思。


那年那支56半


两方对战,攻的一方不论用何种战术,在快要到两兵相接时,都要发起冲锋,冲锋就是在战线最前的士兵,不论敌方火力是否已受到压制,突然一起用最快的速度冲入敌方阵地并於夺取,冲锋时吹号和喊乌拉其门目的都是一样,一是冲击时起行动的信号,二是壮胆,使冲锋的人不感到害怕,三是吓住敌方。有条件的,可采用步炮协同或步坦协同,以减少伤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