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討厭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為你好

“你最討厭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去年上半年,我邀請了全國各地的500多個5-18歲的孩子們做了一個調研。孩子們給的答案五花八門,比如:一天到晚催催催;沒事敲房門,私自動日記本;爸媽玩手機卻要孩子寫作業……每個聽上去都似曾相識。但最出乎我意料的答案很簡單,它只有三個字,“為你好。”


你最討厭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為你好


“為你好”幾乎每個爸媽都會講。我們也常常用這三個字來體現父愛、母愛的偉大。可是“為你好”和“對你好”真的不一樣。“為你好”有的時候可以很自私。因為“為你好“讓我們用自己的成功衡量孩子們的成功,用自己認為的幸福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幸福。它有的時候也很可怕。因為父母做的任何事,只要加上了“為你好”,就變得理所當然:事事包辦是愛的教育,偷窺監督是保護教育,辱罵毆打是挫折教育,都是為你好。


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合適嗎?我們想要培養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我見過最激烈的親子衝突,就來源於一位追求“為你好”到極致的母親。當這位母親把女兒的成長都安排得妥妥帖帖,把女兒的社交監視的瞭如指掌的時候,她的女兒終於舉起她滿是割腕傷痕的左手,眼底通紅地死死地盯著自己的母親,一字一句地質問,“從小到大你問過一句我的意見嗎?你究竟愛我嗎?還是更愛想象中的那個我?”


那位母親卻在我面前聲嘶力竭的哭喊著,“你這條命是我給的,我讓你死的時候你才可以死。”


母親一直想不明白,她一直追問我,自己多年的苦心操持,放棄自我,為什麼換回來了這樣的一個結果。


其實,很多時候“為你好”的爸爸媽媽們,是把愛和心血用錯了地方。他們感動了自己,感動了旁觀者,但卻從來沒問過孩子,他們到底好不好。


02


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我在哈佛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教授們一起閒聊,隨意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我們總在談教育,那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那天大家在一起聊得很開心,但是我的教授卻一直沉默著。聚餐結束後,教授私下對我說,“或許你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作為教育者,我們不應該替學生們做決定;那麼為人父母,我們也不應該一直去糾結“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力所能及地給孩子們提供資源和選擇。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你最討厭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為你好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真正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許只需要爸爸媽媽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他不需要承載你的希望你的擔當;他更不需要揹負你的夢想你的遺憾。


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認識了一群特殊的家庭。這些家裡有金髮碧眼的爸爸媽媽,也有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孩子。每個月,我們都會教那些被領養的孩子們包餃子,剪窗花,一起慶祝中秋、七夕、農曆新年。這些養父養母們為活動出錢、出力,甚至還自己花時間,去向我們學一門毫無用處的語言。我不明白。作為一位養父母,最大的恐懼應該就是孩子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這些爸爸媽媽們為什麼,要努力地把孩子們推向一個他們不熟悉的文化呢?


有一天,一位特別喜歡我的小姑娘Megan 興沖沖地跑過來跟我說,“她的爸爸媽媽終於攢夠了錢,今年暑假他們就可以一起回中國了。她終於可以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們,回她的家鄉看一看。


我很震驚,我委婉地問了Megan的爸爸媽媽,“你們難道就不害怕,如果到時候父女相認,Megan的親生父母們後悔了怎麼辦?把Megan搶走了怎麼辦?”


我記得當時Megan的爸爸,一位很和善的老紳士,他笑著對我說,“我的孩子Megan想要回家看看,她想要找找她的根,我們很支持。如果真的能找到她的親生父母,我們會很感恩。我們感激Megan的親生父母把這樣一個善良可愛的天使送到了我們的身邊。她是我們的孩子,在美國是,回了中國也是,但她不屬於任何人。她只屬於她自己。


孩子們不屬於任何人。他們只屬於自己。


我也是一個母親,我也經歷過生產的十級陣痛,餵過孩子帶著血和淚的母乳,也曾徹夜不眠,殫心竭慮。我明白作為一位父母要承擔的有多重,所付出的有多少;我更理解,在經歷過這一切磨礪操勞之後,把孩子當作我們的附屬品這件事看上去有多理所當然。


03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不是為了養老送終,更不是為了替我們爭一點可憐的面子。我們之所以要生孩子,是為了見證生命的奇妙,是為了學會毫無保留地愛與被愛,是為了在見證孩子的成長之後也經歷自己的二次成長。


所以真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會放手,是讓孩子找到自己、活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