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比疫情更危險的是恐慌,比黃金更寶貴的是信任

“非典”時期搶購大蘿蔔、板藍根的場面還歷歷在目。17年後,面對新型肺炎,方便麵、雙黃連仍被一搶而空……

在我們自認為智力、辨別力非往日可比的今天,在衛生體系更加完善、國力日盛的當下,為什麼我們仍時不時的被“恐慌”支配?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隨手可得的信息會不會導致公眾“信息過載”,當信息濾過及甄別能力接近極限,我們的理智是否會“宕機”?

現實中,戰“疫”仍在繼續,網絡裡硝煙也不曾散去……

1.“恐慌”與“群體極化”

群體極化,亦稱“冒險轉移”。指在群體決策中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化傾向,即或轉向冒險一極,或轉向保守一極。與其說是“人云亦云”,不如說是“人云更雲”。

網絡世界裡,群體極化表現的更為突出。有玩笑說人類的本質是鴨子和復讀機,就如同人們對於某個論調一旦確定,大家就會在這個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論點,除了極小部分的論點會轉向另一個方向外,那個論調只會更進一步引申。到最後,我們中的每一個人便會自然或不自然地選擇順從。

不信謠、不傳謠!比疫情更危險的是恐慌,比黃金更寶貴的是信任

另外,人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一旦個體聽到聽到或看到群體裡的其他人相信什麼,通常就會調整自己的立場以符合主流方向。而持不同看法的人寧可閉嘴不說,也不願犯了眾怒。

除此以外,普通大眾對信息選擇的偏向(人們只想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消息)、網絡信息來源的匿名性(因為匿名,匿名者會發出更多不負責任的聲音混淆視聽,而情緒化聲音會煽動群體不斷放大)、群體意見的封閉性(如果發現自己的觀點屬於多數或者處於優勢時,他們便傾向於積極表明自己的觀點;反之,會傾向於沉默或附和),也將進一步催化“群體極化”。

一旦迴歸現實世界,“從眾行為”會將網絡中的“群體極化”帶來的“一致意見”表現的更廣、更無法把控,如果是負面影響,對社會上的其它人和正常秩序危害更加非同小可。

不信謠、不傳謠!比疫情更危險的是恐慌,比黃金更寶貴的是信任

這也就是一旦“謠言”率先佔領公眾的“信息高點”,大眾的“恐慌”情緒便會呈幾何似的的釋放出來。

如此,這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

2.“恐慌”與“信息透明(信息對等)”

面對突發事件,如果主流媒體的信息不及時或是不詳盡反而會刺激群體極化現象的加劇。我們不能否認,在普通公眾心中,電視、報紙等媒體仍被認為是權威發聲。一旦這些媒體的信息輸出出現“斷檔”,各種“秘聞”、“內幕”就很可能通過網絡迅速遍佈身處各種信息衝擊而左右搖擺的人群中。由於“成見”的已經形成,縱然那些媒體再發布10條或100條信息進行補救,也是收效甚微。因為大眾已經習慣於用之前的信息來解釋此次事件。而形成的“恐慌”,將利用簡單快捷的網絡傳播,讓此類信息爆炸式傳遞。

過去幾十年,增強權威發聲一直是重要的解決手段。但是,隨著傳統媒體的走弱,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尤其是自媒體數量龐大、信息擴散能量巨大,傳統的方法逐漸力不從心,而信息稀釋也被放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

而“謠言”的產生和傳遞也在“自我更新”,謠言的背後是什麼,也許是深淵……

不信謠、不傳謠!比疫情更危險的是恐慌,比黃金更寶貴的是信任

如此,早期實現公眾的“信息透明(信息對等)”是多麼的重要。因為實現了信息透明和信息對等,才能牢固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信任,才能增強凝聚力,面對謠言四起的輿情戰才能穩住不安的心靈們。

不信謠,不傳謠,看似簡單的六個字,卻是戰“疫”必勝的不二法門。

比疫情更危險的是恐慌,比黃金更寶貴的是信任。

我是心血管內科張醫生,如果喜歡我的科普文章,就請點贊吧!還可以轉發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關注我還可以看到更多心臟病的健康知識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