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评上高级职称,荣誉和涨工资二选一,你最重视哪一个?

前度刘郎又来啦


我的意思是:评上了高级职称后,既获得了荣誉,也涨了工资,这两样你都得到了,如果二选一,你最看重那一样?


前度刘郎又来啦


中小学教师评高级职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涨工资,而荣誉当然也有,如果是二选一的话,无疑是选择涨工资。

一、中小学教师评上高级职称收入涨幅可观。很多地区中级职称一律拿十级岗位工资,而升上高级职称后可拿七级岗位工资,仅岗位工资一项就从2007元涨到2773元。而相应的绩效工资也有几百元不等的提高,而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及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国家也补得多。综合来看,从中级到高级职称,收入提升每年近2万元,这个幅度是很大的,对老师的吸引力很大。

二、对即将退休的老师来说,荣誉更甚于涨工资。如果还有一年半载就退休,按现今退休政策,收入提高很有限,因为只能享受一年或以下的高级职称工资,最多不过2000元。而从荣誉来讲,一个人从事一辈子教育工作,到退休还不是高级教师,面子上有点过不去,所以还是想在退休前成为高级教师。


三、其实评上高级职称是涨工资和荣誉兼得。评上高级职称,不但在职时拿更高工资,而且退休金也有不同程度上涨。而高级职称也是对自己一生教育工作业绩、能力的认可,也是重要的荣誉。

如果是你,在涨工资和得荣誉上会如何选择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首先我的答案是职称原因如下

众所周知,当下中小学教师各级职称岗位虽然有明确的任职条件,但并非是达到这些条件的教师都能晋升,而是相关部门每年都发放一定指标,这个指标当然是远远小于符合条件教师数量的。因为有了指标限制,教师职称晋升就需要“评”,中学教师晋升职称也就被称之为“评职称”,用什么来评?评的方面虽然有很多,诸如教龄、课堂教学能力答辩等,但不得不说,最“硬核“的比拼当还属”荣誉证书“,或者说,荣誉证书的多寡和级别高低,是教师能否“评上”职称的决定性因素。职称这样“评”是否公平合理呢?我以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职称全称是专业技术职称,其内涵就是指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具体到教师就是指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下,能力不是靠个人的感觉,而是要通过实践行动来展现,通过实际效果来测衡。

比如课堂教学,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高,不但受学生欢迎,教师比武赛课时,也能获得好评,就会得到优质课证书,不同级别的优质课证书,彰显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高低,镇、县、市、省乃至全国,级别越高,水平越高。我教学三十多年来,听过各种“级别“教师的课,你不得不承认,”高级别“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就是高,教学效果就是好。有人说,他们讲课好都是提前排练好的,是一种表演。可是,在多次的”送课下乡“活动中,人家名师,就用我们乡下的学生,课堂依然活跃,教学效果一样好,曾有不少教师感叹:“我班的这些孩子,真是胳膊肘子向外拐,我上课时不发言,人家上课却表现得那么积极,配合得那么好。”其实并非是孩子“胳膊肘向外拐”,而是我们老师上课水平与人家名师有差距,你没有把学生调动起来嘛。

再比如,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有些人总觉得“没真事儿”,校长愿意给谁就给谁。这种想法实在是幼稚可笑,虽然做了教师,但心智却仍未成熟。一个单位,如果校长果真如此“当家儿”的话,这个校长不但没有水平,更没有原则,这样的校长恐怕是当不长时间的。

学校里,教师的工作虽然特殊,其“绩效”不比工人制造产品和农民庄稼收成那么直观可见,但仍是可以“量化”的,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比如班级班纪律、班风学风好差等等。更何况现代学校都是民主化管理,有一整套管理班子,有完备的教师教育教学业绩考核体系,有上百个的数据指标,有学校各项管理人员去检查、测试、评定,校长岂可能一言堂、一手遮天。

实事求是地讲,由于各地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考核体系指标也不尽相同,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级部、每位教师也可能有不完善,不细致,甚至不科学的地方,但总得来说,学校考核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一名教师在考核中是排第一还是排第二虽然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是特优秀还是特一般的区分还是非常明显的。都说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活,每位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上下了多少功夫,给学生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心血,其实自己的良心是最清楚的……

我在乡村教学三十多年了,在我们这里,老师们关系和谐,有竞争,但更有合作,谁努力、谁优秀,谁课堂教学水平高,谁的业绩突出,谁的荣誉证书就多,谁就能很快晋升高一级职称!在我们这里,有的老师年纪轻轻就晋上了一级、高级。我们虽是农村学校,2016年正高级教师全省统评,我们学校一名老师却也榜上有名。他这个正高级是怎么评上的?县市省三级优质课,他都讲过,他是市教学能手、市优秀班主任、泰山名师,如果像某些老师说的“荣誉证书”没“真事儿”的话,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在农村学校教学的普通教师如何能有关系通到县、通到市、通到省……

媒体曾报道,湖南师范大学一位老师,24岁就评上了讲师(相当于中小学一级教师),但31年过去,他仍是教师。他说,一名教师,把课上好就问心无愧了,从不想着评职称,因而也从不为评职称而写文章,他这种说法,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对于这位讲师“淡薄职称”的心理,我很认同,但对于他不评职称的做法我并不认可。他说不为评职称而写文章,难道于漪、李吉林,于永正等老师写文章、出论著也是为了评职称吗?专为评职称而写文章,固然可能会误入其途,但一名教师如果有了好做法、有了好经验、有有了好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总结出来,不写出来,不介绍给他人共享,我觉得就不仅是一种懒惰心理在作怪,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求上进,甚至是自私……

当然,中小学与大学体制不同,大学教师不做研究,不写文章,没有成果职称便很难晋升,但中小学则不同,一名教师,只要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做出业绩,即便不参与各种赛课评比活动,学校考核也会名列前茅,学校、相关部门也会颁发给各种荣誉,各种证书也会纷至沓来,因而一样会有评聘高一级职称的资本,除非这位教师真的是看淡职称,荣誉证书一大摞,职称评聘时就是不申报,这样的教师,这样的人,现实中,我想是没有的,果真有的话,不是思想觉悟高,心态好,而是精神上有问题。所以,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职称不过是努力工作的副产品,只要功夫深,职称就会自然晋!

“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一名教师,把爱心奉献给学生,将汗水奉献给教育,将努力奉献给事业,那么,反过来,就会有证书、职称奉献给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你,我相信这是一个真理!


趣味秒懂百科全书


如果二者不可同时兼得,当然应该优先选择评高级职称,。古语说的好,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1、如果选择涨工资,获得的是短期的利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明显提高了,如果是在编制内,国家的要求是不低于当地的公务员工资,所以再低低不到哪里去,生活是有保障,甚至有一定的优越性。

基于这种前提,如果涨工资和评估高级职称不可同时兼得,你选择涨工资,虽然短期收入增加了,但对你个人利益的影响是短暂的,对你生活水平的改变或影响也不大,但对未来利益没有必然的衍生性,所以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短视行为,不是聪明人之举。

2、如果选择评高级职称,名利双收,影响长远

高级职称对你的影响可以是终身的。对你个人利益的影响更深刻、更全面、更长远。可以孵化出很多未来利益,受用终生。

高级职称可以为你未来的各方各面,如职业生涯的发展、将来加薪以及退休时的养老金待遇拓展很大的弹性空间。举些例子吧。

高级职称是对你教学专业水平认可的一座丰碑,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认可。拥有了高级职称,单位内、行业内、体制内的各种好事,一旦对职称有要求,你都有了通行证。

即使这次因为选择评高级职称而没有涨工资,也不要紧。放眼未来,将来涨工资时,高级职称无疑就是一块最有力的敲门砖,机会和空间都会更大。

中小学教师,一旦拥有了高级职称,到全国各地都是受欢迎的,甚至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第,所以在职业发展上有广阔的空间。

退休时,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如果工龄足够长(30年),在很多地区,退休时可以拿到在岗时的100%的工资,养老金待遇更高,晚年生活更从容。

退休后每年国家给退休人员上涨养老金时,涨得也会更多。而且在北京等少数地区,对有高级职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保底政策,不低于当地养老金人均水平。

3、争取既评高级职称又涨工资

在不少地区,评高级职称和涨工资是可以同时兼得的。不知你所在的单位是什么情况,只能2选1吗?

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做些人性化的工作,尝试争取既评高级职称又涨工资。能如愿更好,不能兼得,努力过,也就甘心了。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更长远、更全面的考虑,建议优先选择评高级职称,名利双收,受用终身。当然,如果做些工作,能同时兼得就更好。


水流云在草青青


如今中小学教师为了能评上高级教师,不惜明争暗斗丶造假抄袭,其目的不就是为了晋级加薪吗?如果职称与工资脱钩,谁愿意为了一纸证书费那么大的劲丶甚至挤破头?!


心若止水146104610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是笔者就这样选择:

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涨工资为好,能提高一下生活水平。

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要荣誉也未尝不可。要知道高级职称是退休后退休金的参考依据。


LaoHuang188


我更重视涨工资,因为对普通大众而言,更实惠的是经济利益,所有职业背后的巨大诱惑力还是能够养家糊口为重吧。当然,在能够养家糊口的基础上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最好的选择了。所以,我认为大多数人在选择入职时首先考虑的是工资高低,其次是才是兴趣爱好。也不排除会有一些不缺钱花的,敢于挑战生活的,任性的人能够摆脱世俗,去追求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价值。但我还是觉得先解决了肚子问题,才能有更多精力考虑面子问题。大家觉得呢?是不是感觉我太世俗了呢?[捂脸]



俗人琐事


00

今天空气流通畅

刚刚

买卖证书职称令人失望,评职称败坏了中国学校的政治生态。世界潮流就是无职称化。大学教师的职称,体现的教科研能力、对国家社会贡献大小的能力。对于基础教育,应该体现同工同酬,在基础教育上,所有的教师对国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差别不大,用职称把基础教育的教师分为三六九等,无疑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关念分配的翻版。去职称化解决的是教师队伍状态的问题。


今天空气流通畅


当然是两利相衡取其重。

如果你在体制内,劝你首选职称,因为体制内论资排辈是基础游戏规则!君不见现在的领导个个文凭"过硬",学历"不凡”。评些个稀七古怪的职称更是拉开与普通职员待遇标准的首选幌子!职称就等于或者大于好几级工资!能争取到评职称的名额,就不知有多少种光荣的条件!所以你别傻了!

如果你是在体制外的非编人员,靠技术本事吃饭!就别理采这些有的没的!一门心思练手艺!如果有机会当然选择直接加工资了!现在国家废除了很多的乱七八精的职称评定!将来应该会回旧到正轨上吧!


一木之


这样的事为什么要选,本来就是名利双收的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