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花朵盛开在时光机场


有些人读书越来越聪明,有些人读书却越来越傻,不知道你是哪一种?


NNHH雅各


我在学校只读了16年的书,幼儿班1年,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你比我多读10年的书,接受的教育远远在我之上,回答这个问题我感觉到很寒惨,不好意思,我还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在校读书时间越长的人,与社会脱节的可能性很大,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稍不注意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6年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象牙塔里生活,看似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残酷的,与社会脱节也是很正常的,至于读书是否能让人变傻?我觉得这不是人变傻了,是没有融入到整个社会中来。


所谓读书,是指读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包括自己未来工作时的专业类书和其他的各级各类书刊。这些书中的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很明显。

人只有不断的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才会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从学校读书出来的人,要快速的适应社会,不然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在别人眼里会觉得是一个书呆子。


Lance课堂


不是我们变傻了,可能是这个社会的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

首先我相信能读二十六年书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傻子,肯定是一个高素质专业人才!所以我相信提问者应该是有了某种开悟吧,对于学校教育、对于真正的能提升人生境界的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吧!那么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要说的。

记得自从我上大学以后,每次回家我爸总是问到我一些问题或者让我做一些事情,比如编写对联、盖房子看看风水什么的、还有一些历史典故的问题,甚至一些思想上学问上的问题,总之觉得我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应该可以解决一些世俗的问题,潜在的觉得我应该是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文化人。我发现这些我在学校一个都没学到,以前我总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找借口搪塞过去,但是最近我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

传统文人所学一般都是和当时的社会及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被及时的用来解决人们的生活及者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说传统儒家文化或者历史、道家,甚至佛教典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入世的,都会从不同侧面教会人们如何生活、为人处事、治理天下,正所谓“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传统的优秀典籍可以教给我们的,我们的传统社会也是建立在这套知识思想体系之上的,这套知识体系是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高度关联的。但是现代社会则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专业化,我们的大学教育也越来越专业化,我们几十年所学其实都在努力成为一个专业型的人才,而非学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渐渐发现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关系,所以现代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孤独感、甚至精神危机。我们的国家自民国以后再也没出过什么真正的大师。

这也是我最近几年的感受,越来越发觉自己所学其实解决不了自己的生活、精神上的困惑,只能不断的作为一个螺丝钉为企业、国家创造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但对提升个人的内在生活及精神质量则几乎毫无作用,甚至职位的提升也不是靠专业能力就行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各类非专业型、非功利性的书籍。读曾国藩了解当时的牛人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了解当年的为学之人与社会与生活之间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偶然的机会我也再次拿起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才读几页,不禁拍案叫绝,这才是教人为人治世的绝学,大呼为什么自己读书的时候没有下功夫去读,为什么自己现在才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个思路上,继续思考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现代教育绝非教人如何成为一个完人,一个思想丰满的人,其主要责任在于为社会培养一大批螺丝钉类的专业人才,不断创造经济价值,来维系现代经济型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是技术性社会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对于如何人之为人,只能我们静待我们自己的觉醒了。有的人觉悟的早,或者巧合兴趣使然一开始就接触到类似的开悟。像我这类开悟晚的人,就会大呼二十年我都学了什么啊,为什么没能及早学习到这些真正的学问,就真的也会像楼主这样大呼自己读书读傻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社会也会极大回馈那些高度人格境界的人,比如马云只读三类书,道德经、论语、佛经;毛主席资治通鉴读了几十遍等等吧,这类案例很多,就是说要提升一个人的格局、境界,学校的课本是不能提供的,只能靠一些真正的教人之为人的绝学方可,这类书籍有很多,比如史记、老庄、资治通鉴、毛选等等,不胜枚举……而这也正是现代社会真正所缺乏的,我们的教育没能提供给我们,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努力开悟了。

这是我个人的感悟,权当做个参考,不知道能否解答你的疑惑。但还是想送给楼主、送给大家一句话:所有的困惑其实也唯有阅读方可解决。


务虚笔记


读书不能读死书!

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读书,基本上都是只要能上我就继续上,学知识总不会让自己吃亏,可是读书不是读死书,要学会活学活用。

记得之前亲戚家的一个孩子,学习很好,在县里都是前几名,但是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冬天的电褥子自己插上竟然不知道拔下来,烧个热水都能烫伤自己。结果就被家里老人说成了“书呆子”。但是现在已经好很多了,也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有些学生就是只顾着图书,生活中的琐事就是得过且过,没有太多的心思就放在上面,大学有个同学就是,一个女生比男生还爷们,自己的形象更是不修边幅,并不是看不起她,她身上学习的那份冲劲使我们学习不来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利用寒暑假去实习,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去学习,一来是学习新的东西,二来是让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活学活用,三来更是没有荒废了暑假,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

学习我更建议的是与实践相结合,也多去了解社会上的新动向,学习新的技能,这样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的利用自己的专业去回报社会,回报自己的父母。

学习是一件好事,但不希望你只会学习,而放弃了其他的一些东西。


农村的小孩儿


十个成年人中,有九个在业余时间玩手机,剩下一个还要喝酒打麻将,似乎成了奢侈品的书,已经在现世生活中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了。所以,读书人怎能与普众融在一起呢?


张旭语文


读书26年,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会让人变傻吗?

我在几个月之前,还在担心这个问题,有时跟朋友聊天,他们说着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明星八卦、游戏、电影、电视剧、流行词。。。一聊到这些,我根本插不上话,因为社会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我很焦虑,打算恶补一下,只要我一碰到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我却不知道,就会立即查资料,或者问当事人。

我害怕自己与社会脱节,赶不上时代,成为另类,变得老土,觉得读那么多的书,都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几千年前的旧知识,放在现在能用吗?如今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使脑子里装了很多知识,那也是旧知识,没有新知,我如何与当代磨合?

但是后来,我问了一些前辈,获得一些经验以后,才不再担心,读书会使人变的越来越不合时宜。

因为我们已经沉淀了几千年的知识,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知识会不断增加,但是重合的部分也足够多,当我们能够把旧知识都学好、学通,将来跨过读书阶段,进入社会学习新知时,也会很容易把这些新知,跟以前的旧知识关联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


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融会贯通便不复存在。你学习的效率,也比不上那些积累的比你多的人。

我们通过学习旧知识,来为将来的知识关联打基础,同时也磨练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论。我们也许在未来,需要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学习的底层思维,是很少变动的。

比如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你知道应该如何背诵知识,才会效率更高,将来你在学习其他东西时,运用这种方法,依然可以使得知识更快的被你掌握。

相较于那些没上过学的人,他们就没有这把利剑,不能帮助他们很快的掌握知识。

结语:

我们读过的书很多都是旧知识,但是它们能够让你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以及打磨出各种各样学习的方法论,知识的沉淀能够帮助你更快地理解新知识。


你可以无条件地相信,自己在未来学习新东西的速度,会比那些学的不如你的人更快。你只不过是现在比不上别人,但是以后你的成长,是指数型增长,可以瞬间甩掉周围的人。

因此,没必要担心读书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傻,反而应该以知识积累足够多为傲。


菜鸟微成长


前几天我非常有这种想法,甚至做梦都感叹自己都变得不认识自己了。但是又不完全像提问者说的读书读傻了,相反,是觉得自己书读的远远不够,经验也非常缺乏,这个时候真正领悟到了,读万卷书非常重要,但是行万里路也实在缺一不可!

事情是这样的。我毕业两年,和男票在一起七年,男票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年了,当初也是看上他潜力股,有自己想法,比较强势这一面,而他也是喜欢我真诚,单纯,天真,但也有自己主见和追求。我们之间的强烈对比就是他是被现实打磨了十多年,深信阴谋论和人性黑暗,而我毕业之前这二十多年,活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读中国古代诗词歌赋,阅览现当代经典文學名著,活成了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觉得世间一切美好,邪恶永远无法战胜正义。

也许正是我这种近乎执着顽固的单纯和古代“士”的精神让我男票在人性翻滚的现实中感觉到难能可贵,所以相处这么多年,他一直包容我的天真以及“愚蠢”,虽然偶尔我们争执一些问题,他会因为我过于理想化而希望我能够现实一点,但总体还算相处和谐。

实话说,在毕业之前,我算是被家里呵护着长大,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尽姐姐们的包容和父母疼爱,有危险和困难永远是我母亲挡在我身前,可以说不当家真的不知茶米油盐贵,两耳读书不闻窗外事,不知世界凄风苦雨,我母亲从我记事起,就教我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保全自己,但很可惜,天天淌洋在古代仁人志士的忠孝仁义,礼义仁智信,修身齐家这些令人热血的精神洗脑中,我完全是没听进我母亲传授于我的她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血与泪的教训,“人和人之间应该尽量地保持真诚,别人虚假那是别人的事,我不能违背自己的本心”,这是我当时无知的内心写照,认为做人做事都应该以那些热血精神为出发点,无愧于心。高中毕业时,学校的一个阿姨评价我“做人不懂得迂回变通,那就是迂腐,是蠢”,那时候我还是不以为然,还觉得他们这些违背自己本心,没有“士”的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懂我的想法的。那个时候我性格忧郁,爱看书,爱思考,各种伤春悲秋,写忧伤的文字,和大彻大悟的感想,以为自己要得道成仙了。现在想想挺愚蠢,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至少那时候,这种性格使得我的心思变得极为敏感,思维很活跃,的确有些超脱的意思,身边的春花秋月,鸟兽虫鱼,所有自然的一切,我都觉得非常美妙,写出来的文字也很清丽,脱俗,文思敏捷。

分水岭在大学之后。由于学的是设计,大家也知道,我们国内设计环境非常不好,美学教育很缺失,社会急功近利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设计在中国也是发展的比较坎坷,大家不注重设计,也不是很尊重设计,而且大学里,学生思想比较肤浅,做出来的设计基本都是好看有余,实用不足,他们完全没有想过现实的问题,但是我是一个注重实用为先的人,如果一个设计,不能用,或者使用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再漂亮有什么用?因为这一理念和当下的现实格格不入,我变得压力非常大,同时也很抗拒设计这个专业,临近毕业时,又十分担心就业的问题。整个大学就是在这种忧虑中度过的,再加上我不善交际,比较内敛,沉默寡言,因此我的大学生活非常不快乐。那时候开始为未来担心,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卑和忧虑,不再像黛玉一样伤春悲秋,也不看书写字,反而是觉得怀才不遇,又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毫无能力。

这种压力在毕业后更加膨胀,由于自己性格和决策问题,导致白白浪费很多时光,在外面工作并不是很顺利,压力也很大,而我父母一直想我在本地小县城考个编制,安稳过一生,事实上在我没毕业之前他们就这样建议过我,但我那时候特别向往大城市,特别想要有一番作为,特别厌倦一杯清茶一份报纸过一生的日子,把他们的建议抛诸脑后,自己一股脑一意孤行。

而现在,伤痕累累后,挣扎在考编制的芸芸众生中,有些看不到未来,也不知道何去何从,看着这样的我,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内心着急,父母头发花白,别人家的父母颐养天年,而他们还要起早贪黑,还要为我牵挂,我才知道,钱真的很难赚,钱也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是因为钱,父母的头发为什么比别人白的快,为什么容颜比别人老的快,他们担忧我的未来,不也是担忧我没有固定的钱的来源吗,在这漫长的备考日子里,吃的每一粒米,喝的每一口水,不都是他们辛苦到头发花白容颜已老换来的血汗钱吗。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些伴着我走过青春和忧伤的唐诗宋词,鲁迅,张爱玲,古龙,海子,所有的一切,早就消失在现实之中了,我已经多年不再翻阅“书”,也多年不再执笔,而今,变成了有嘴却无心的哑巴,什么也想不到,什么也写不出来的文字和思想上的哑巴了。

更让我惊觉这种变化的是和我男票的对比,我发现,虽然他经过社会打磨十多年,经历过各种勾心斗角,招人陷害之类的手段,但是他仍然乐观向上,对朋友仗义,对父母孝顺,对爱人关心和尊重,对陌生人保持善意,而我,一个什么也没经历过的人,活在象牙塔里大半生的人,现在冷漠,自私,无情。连以前那点“士”的热血精神和迂腐都快荡然无存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连个人都算不上,太过于没心没肺了,而且逐渐接受了人性本恶,社会现实的思想,也越发现实起来,越发知道没有钱寸步难行的苦痛。

就像现在,我想靠头条赚点钱,像月入几千几万的大v那样,好歹这样能让我父母心安一点点。可是发现自己书本知识非常缺乏,早已遗落,文章都不会写了,这时候恨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写文能力不行,所以读书读傻了的观点在这个时候我极其不认同了,因为经历过,更知道知识的可贵。但同时也知道,如果不是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和现实的打击,我也可能一直活在象牙塔里,读书越读越傻。

所以,读万卷书是绝对需要的,而行万里路是绝对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如若不知行合一,跟纸上谈兵一样没区别。有一道哲学题“同样的一段话,出自年轻人口中和饱经风霜的老人口中,两者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历很重要,在经历过后,才更明白自己,这时候再去对应地提升自己,增强自己,是必胜之道。


天南海北的秋


确实能让人变傻,我高中时候有个女同学,学习超级棒,天天骑个自行车上下学,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基本不和同学交流沟通。后来高考考上了一所重点高校,大家说这应该是好事吧。但是问题来了,她生活没法自理,除了学习超级好,她竟然完全是个生活白痴,这样去大学上学必需得家人陪同才行。那这样的人才出来社会除了做研究外还能做啥呢?



十八天子


我都30岁了,还在读书上学。所以,对这个问题,很有共鸣。

01

一直读书,老在象牙塔里,有点“过度保护”

读书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专注”。你得静下心来读书。包括在学校里学习,也是一样。

要不然,怎么中考、高考,我们都需要准备1-3年,啥事也不干,就读书、学习。

所以,长期在这种状态下,的确会和社会产生脱节。

像一句话说的,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贵,只知饭来张口和衣睡(我说的,哈哈)。

所以,长期读书,思维虽然变得很活跃,但生活也确实有些单调。

就比如我现在这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基本都是一个人弄,至于约妹子、泡姑娘……对不起,心有余,而时间和余额不足~多么痛的领悟~

02

读书虽然会有些脱节,但不会变傻,而是更聪明

一个男人,想要成功,不可缺少的能力,就是“慎独”。你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那才足够牛逼。

而读书,就需要你能长期忍受“一个人”。用知识付费领域的话来说,你得有“空床期”。

因为,一个人,能走的很“快”。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特别是当你很难找到团队和组织的时候,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是最有效的崛起之道。

所以,如果感觉知识积累不足,而又想快速提升自我,看似脱节的“读书”,反倒是最快的进阶之道。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几年会疯狂读了850本书的原因所在。希望对你有参考。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

在下千城


26年为了考试而读书,还记得小时候的愿望吗?标准答案是“当科学家”。被提前批次录取的都当了科学家或者某方面的专家。剩下的985.211都是次品,包括我们津津乐道的高考状元。剩下的一本二本再次,大专呢?我一直怀疑大专不算大学(我也是半个大专)。掐指一算,你这26年书算是哪个批次的?

作为研究人员就是要与社会脱节,你看伟大的科学家有几个是生活里的万能工?但是读书为了找工作就有错了路。“百无一用是书生”。古时候读书是为了做官的。不作官或者做不了官,当然是并没卵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