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克服修真四大通病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克服修真四大通病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跟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本章主要阐述了修行人士常犯的四大通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以及克服方法。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克服修真四大通病

第二十四章 苦恩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克服修真四大通病

这一章讲有为不是道。跂,踮起脚尖,用脚尖站不久,比喻人有后天意识,并且心猿意马收不住,不能静。正其心,澄其意,毫无染着,才能得静。跨,一脚而立,走不了路。跨大步走,恨不得立刻成功,比喻人不想循序渐进。

不渐修岂能成,那德一之炁是一点一滴积累的,人见自性本心也是一点一点开启的,如层层拨笋,哪能一下子剥到核心?别人剥到了核心,听见了不代表自己也剥开了,自己的还要慢慢剥,不断地剥,终有一天拨开云雾见本来。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克服修真四大通病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修道者的通病。客观规律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画蛇添足。自见是自有邪见,妄自为是,岂能通透内功之学?能通进去的是什么样子?似愚似痴,终日默默,不待勉强,自作聪明,不求明而自明也。自是,指自立偏见。终日妄参,大道当然不能彰显。常存不满足之心,不生速求之心。自伐,如满山苍槐古柏,樵人日采月采年采,渐渐待尽,山之秀气渐渐消散,久之为一枯山。如人终日目视耳听,口言鼻嗅,身劳神损,气耗精枯,终日不觉,久之和枯山的情况一样。再比如搞很多花样,不归清静大道门头,终日或守或放,耗水抑火,每日烧煎不觉,久之也和枯山一样。自夸、自以为是的人,刚得了点静的好处,微有觉意,便生自夸之心。矜心一存,道无渐进,今日如此,今年如此,永远如此。都是因为停滞、自满造成的,哪里还记得渐进的道理?

渐进该怎样做?不加一点作料,保持自然本身,坚持、巩固,精一笃信,不求长久自然长久,自然与道合。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克服修真四大通病

有上述四种毛病的人,对于道来说,就像多余的赘肉,妄加一念,就像吃得过饱一样,无功而有害。道如镜无尘,如水无波,若有一毫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意都是障碍。心静真阳自生,有一点上述后天意识的我如何,这样就不理睬。无一事搅我心头,居我灵府,久久涵养,一点灵光普照,恍若日月在天,无所不照。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克服修真四大通病

物或恶之,物乃灵物也,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从自然,不归清洁,灵物不起。念不动则炁不动,炁不动则神自灵。道是自然之玄,有道的人,不见、不是、不伐、不矜,叫故有道。清静自然,不待勉强中求,无速进之心,无矜夸之意,入于冥忘,常在虚无之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有为之地,有道的人不在有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