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听说过宋代忠臣岳飞之名,小时候也曾听父母老师说过岳飞之母在他背后刺字的故事吧!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精忠报国的故事

岳飞于北宋末年出生在河南的一个穷苦人家,虽然家里穷,但是岳飞的母亲却是一个有着长远目光的女子,她懂得怎么养育好一个孩子,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是岳飞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买不起笔墨纸砚,岳母便利用树枝在沙土上教导岳飞识字,并让他强身健体,学好本事。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岳飞不负母亲的期望,不仅博学多才,更是学得一身的武艺本领,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北宋末年,边境动乱不安,金国总想要趁北宋国力羸弱,来攻占中原领地。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参军入仕,想要报效国家,岳飞正是其中之一。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岳母看出了岳飞的心思,便鼓励岳飞参军,并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希望他能将这四个字铭记于心。孝顺的岳飞始终记着母亲的淳淳教诲,直到临死之前也没有忘记。

岳飞自参军以来,他的英勇表现让他在面对金兵所向披靡,也让他在军中建立起强大的威信,在他的带领下,宋军曾取得多次的胜利,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岳飞的名声也随着胜仗传遍了大江南北。

“莫须有”之罪 含恨而终

岳飞从军多年,除了有赫赫战功之外,他还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的军队——岳家军。在宋朝与金国无数次的对战中,岳家军是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大多数时候都是赢多输少,令敌军听见岳家军三个字就闻风丧胆,就连敌军将领都曾对部下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话,可见岳家军的勇猛无畏,对敌军的威慑有多么大了。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岳家军除了对敌军有强大的威慑力之外,在自己国家中也拥有强大的民心,因为岳家军的行事作风。据史书记载,岳家军的纪律严明,没有必要的时候绝对不敢打扰平民百姓,哪怕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借宿民家,也绝对会为主人家打扫好卫生后才离去,再加上岳家军对战金军的胜仗无数,更让岳家军在百姓之中的名望达到了巅峰。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岳飞的骁勇善战和岳家军的英勇作战,不仅让敌军害怕,也让宋朝朝廷的某些权臣有了忌惮之心,比如奸臣秦桧。

1140年,岳飞带领岳家军一路收复旧地河山,结果秦桧向南宋皇帝赵构谗言道,岳飞收复江山后,很有可能会接回原来北宋的皇帝,让赵构惧怕,连发十二道金牌下令让岳飞班师回朝,错失了大好机会。之后,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岳飞被秦桧、张俊等人诬告岳飞谋逆,将他逮捕入狱,之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让岳飞饮下毒酒,令他含恨而终。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而岳飞到死之前,还是谨记着母亲在他背后刺下的那四个字,这一生,岳飞都在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将“精忠报国”四个字贯彻到底。

其实是“尽忠报国”

岳母在岳飞背后刺字,很多人都认为刺的是“精忠报国”四个字,其实并不是,她真正刺的是“尽忠报国”,在《宋史·岳飞传》中就有详细记载:“秦桧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后世会误传为“精忠报国”呢?

因为后世将“精忠报国”这四个张冠李戴了,史书上确实有“精忠报国”四个字,也确实是用来形容岳飞的,只不过用“精忠报国”来形容岳飞的是宋高宗而不是他的母亲。岳飞的孙子岳珂在他所编著的《鄂王行实编年》就有详细记载:“绍兴三年九月,岳飞因剿寇有功,宋高宗赐曰‘精忠岳飞’,令先师行之次建之。”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因为都是跟岳飞有关的,后世不严谨将二者混为一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才让我们认为岳母背后刺字刺的是“精忠报国”。但是无论岳飞背后刺的是什么字,社会大众对岳飞都是高度称赞评价的。

“精忠报国”,大部分人认错了,其实是另一个成语

岳飞作为宋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对祖国的忠心不二,对将士们的肝胆相照,对百姓们的爱护值得后世称赞,他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这么久,正是因为历史上有这样一群英雄为后世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