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螳螂捕蝉》的来龙去脉(修订)

公元前584年,吴国准备攻打楚国。

这时正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吴国,在诸多大小国当中,实力并不算强大。但是,吴国国王寿梦,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思前想后,终于决定攻打楚国。

要说当时的吴国,也算不上春秋五霸;当时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当然也有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五国,而从时间上来看,吴越应该已是春秋末期,所以准确地来看,春秋五霸应该还是齐、宋、晋、秦、楚这五国。但是不管怎么样,吴国还是有一定实力跻身春秋五霸的,按照这个逻辑排份,也可以划作前五霸和后五霸。不过这只是笔者探索研究后所得出的个人结论,可以拿出来以作商榷。

那么,作为实力并不算太强大的吴国,吴王寿梦为何想去攻伐当时十分强大的楚国呢?这其中有一些值得讲一讲的故事。

公元前600年前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进程,还是华夏文明生发流传的角度来看,都发生了一些令人感到饶有兴致的事情。

当时正处于楚晋争雄的非常时期,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的活跃期。

成语《螳螂捕蝉》的来龙去脉(修订)

楚庄王画像

公元前599年,素来胸怀大志、欲称霸中原的楚庄王,起兵灭掉了陈国,又掳得当时的绝色美人夏姬,并很想纳夏姬为妃。

这件事被楚国极富才能的大臣申公巫臣所劝阻,于是楚庄王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这件事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因为楚庄王的弟弟子反,也就是楚国公子侧,也早已觊觎夏姬的美色而奢望娶之,不过他这次又被申公巫臣成功规劝阻止了。

实际上说来说去,申公巫臣之所以反复劝别人不要打夏姬的主意,是因为他自己正在贪恋夏姬的美色,但却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申公巫臣在这一点上做得深藏不漏。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楚国征剿宋国取胜班师。楚国令尹子重,就迫不及待地向楚庄王请求,把申、吕二地赏赐给自己。楚庄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在这次征战中,子重颇为得力,赏田赐地给他,楚庄王是毫不吝啬的。但是这事又遭到申公巫臣的反对,申公巫臣对楚庄王说:"大王千万不可不可。申、吕之所以作为城邑,是为了征取军赋来抵御北方威胁的,是国家军赋来源之地,赏赐给私人,就对国家极为不利,云云。"

可想而知,话说得如此严重,作为一国之君的楚庄王,纳谏如流,也就改变了主意。但从此,令尹子重开始怨恨申公巫臣。

到了公元前590年,一身抱负的楚庄王去世,传位与楚共王。

公元前589年,晋国攻打齐国,齐国败,齐国向楚国求援。在出兵前,楚共王决定派申公巫臣先期出使齐国,意思是摸摸情况,看看究竟,看如果出兵,对楚国到底有无利益可图。这样一来,就给一直有所图谋的申公巫臣,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所以,楚国上下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次,申公巫臣会乘机把自己几乎所有的财产,全部打包装车带走,还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出使车队。

的确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这位楚国十分富有才能的大臣申公巫臣,摆出了要彻底背叛楚国而出逃的架势。

成语《螳螂捕蝉》的来龙去脉(修订)

伍子胥画像

申公巫臣出使齐国,按期完成了任务,从这一点来说,申公巫臣还算是尽职尽责的。不过,他只是令出使副臣将齐国赠送给楚国的礼品带回国去复命,自己却周游列国,悠哉游哉,以利用充分的时间为自己的叛逃策划筹谋。结果,在路过郑国时,申公巫臣终得所愿地纳娶了夏姬为妻,因为这时,夏姬早已经离开了楚国。就这样,申公巫臣带着夏姬逃到晋国,彻底实现了叛国掠美的阴谋。

到了晋国以后,申公巫臣依靠在晋国的旧交的关系,谄媚地委身依附于晋,结果被晋景公任为邢邑(今河南温县)大夫,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晋国臣子,这就是"楚材晋用"之说法的来历。

发生这样重大的事件,你说楚国上下多么恼火!当初没有娶得夏姬的公子子反,强烈建议和要求楚共王,向晋国送一份重重的大礼,以贿赂晋国,使其不得重用申公巫臣,直至断绝申公巫臣的一切生活及周旋的资金来源,由此达到困死申公巫臣的目的。但是,继位不久的楚共王,看在申公巫臣多年佐侍先王楚庄王的份上,没有理会子反的这些要求。

于是,并不甘心的子反,暗中联合令尹子重,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吃了申公巫臣的暗亏的人,一个失去抱得美人归的大好机会,一个没有如意获得楚庄王的封赏,只是由于当时楚庄王重用又宠信申公巫臣,不能多加言说争取,无可奈何。但是这次机会来了,就算是楚共王也阻止不了,奈何他们不得。

很快,子反和子重联手,杀灭了申公巫臣的、还在楚国的族人,并全部瓜分了他们的封地,实实在在地报了其不得美色和不得封赏的前事之耻、之辱之仇。

而申公巫臣依附了晋国、娶到了夏姬,却并非就过上了荣华富贵的安稳的日子。特别是当他得知,他在楚国的族人尽被子反与子重所灭时,就发出誓言,正如《左传》所记载的那样:“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音te 奸邪,阴毒)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也就是说,“你们用邪恶贪婪事奉国君,杀了很多无罪的人,我一定要让你们疲于奔命而死。”

于是申公巫臣更是处心积虑地为晋国效力。而晋景公也非常赏识申公巫臣的才华和能力,任用他为晋国大夫。并命他联络吴国。申公巫臣一跃成为晋国推行遏制楚国战略的主要人物。在这件事情上,晋国又很舍得花费,给了巫臣三十辆战车带到吴国去。《春秋左氏传·成公七年》载:“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王寿梦说之(说:喜,高兴)。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就是说,让申公巫臣教会他们射杀,车战,叛楚,又令吴国的军队频繁征伐,使得楚国的军队四处应对,疲于奔命,也就是著名的“疲楚战略”。

再就是晋国通过申公巫臣,给了吴国一个承诺。原来在吴国北方,有个国家叫郯国,地处齐鲁晋宋楚吴之间,周天子掌控大局时代,小小的郯国尚且还能独立自主,但到了春秋争霸时代,这个郯国就先后成了诸侯大国的附庸,时而归宋,时而归齐,时而归晋。晋国派申公巫臣到吴国去,也就以这个郯国作为联盟吴国的礼物。

申公巫臣真的不辱使命,到吴国以后全力训练吴国的战车军队,将中原战术带给了吴国。作为具有楚国渊源的申公巫臣,必然也将楚国战法带给了吴军。申公巫臣带到吴国的战车部队,可说是集中原战法和楚军优势的王牌之师,这也极有可能成为了吴国军事力量逐渐强大的基石。

通过申公巫臣的训练,以及将理论与实战并用,吴国开始对周边小诸侯国进行征战,几乎全战全胜。吴国开始了长期的“疲楚政策”。《左传》载:“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楚国终于遭遇其史上最大的危机。

申公巫臣对吴国也是尽心尽力,《左传》载:“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所谓“使为行人于吴”,就是申公巫臣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吴国作外交官,可见其助吴的决心,吴国自此强兵盛将,《吴越春秋》:“五年,伐楚,败子反。”巫臣的仇恨终于得报,但楚国之衰,也自此始。


成语《螳螂捕蝉》的来龙去脉(修订)

楚庄王画像

说到这里,就到了我们所说的成语典故的核心部分。

本文开始所说,吴王寿梦准备攻打楚国这个事,正是申公巫臣受晋王之命,由晋往吴,帮助吴国练兵演阵,使得吴国军力逐渐壮大,又富有战力后所发生的。而这个成语典故所说,正是吴王欲伐吴,拒谏,又“善哉”而纳谏的故事。

这个成语故事,被收录在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文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正谏篇》的《螳螂扑蝉》中。对这个成语故事,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大家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学习到,并且也一定会倒背如流!

螳螂扑蝉 刘向《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实际上,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庄子·山木》篇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刘向将其进一步生发演化开来,使其更加生动细致,内容丰富,更有趣味,富于故事性。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考古,也不是校籍,我们只是就事论事,说吴王攻楚和拒谏、纳谏的事情。

按上文,吴王,即寿梦。先王吴侯去齐三十六年(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去齐去世,寿梦继任吴国国君位。寿梦继位后,吴国国势日益强大,寿梦便开始称王。吴王寿梦二年(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春天,寿梦派兵攻打郯国(今山东郯城),郯国与吴国讲和。从历史的记录来看,这就应该是申公巫臣逃往晋国,并由晋使吴,帮助吴国训练军队的那段时期。

在网上,有网民或研究者将这个成语中的吴王,注解为吴王阖闾,这是不对的。因为从史籍和史料来看,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阖闾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是寿梦的儿子,而吴王寿梦是在公元前586年继位,相距阖闾继位71年,所以扯不到阖闾身上。而后来的吴王夫差,正是阖闾的儿子,不过夫差到底被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所灭,已然是亡国之君。另,吴王僚,寿梦第三子余昧的儿子;专诸,伍子胥为阖闾雇佣的杀手。

伐荆,这个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

舍人有少孺子,即年轻的侍卫。

不过这篇成语典故故事,其语言简洁,叙事畅达,人物和事件交代分明,全文明白易懂,在这里就不一一引文注解,相信大家都是一看即懂的。

这个成语典故,其意非常明确,就是规劝和警告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鼠目寸光,不要鲁莽盲从,毫无远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有可能随时会发生。这样的奉劝和警告,对于现代社会生活,以及职场中努力工作的人们,也具有实际意义的,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职场中面对上下级,大家都应合理应对和周至的处置,如此则能左右逢源,佻达进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无往不达。从这个层面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其生命力也是持久而旺盛非凡的,就其现实意义来讲,也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令笔者感到十分吊诡的是,在整理和挖掘这些历史史料的过程中,笔者仿佛也陷入了,如“螳螂扑蝉”这则成语所反映的、固有的、事态发展的逻辑怪圈当中。从申公巫臣劝谏楚庄王勿纳夏姬,到同样阻劝公子子反,以及打消楚庄王对令尹子重的封赏,而使得子反和子重记恨申公巫臣,申公巫臣反复阻扰他人娶夏姬,而偏偏是他自己心怀娶夏姬的图谋而最终得偿所愿,以及后来申公巫臣的族人被子反和子重诛杀,而子反和子重又在申公巫臣的报复征战中疲于奔命,以至子反在应对吴国的反复征战中战死,这一连串的事件,都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显出一种似乎天理注定、徇徇相依的逻辑关系,其因果报应恰似一个无始无终的怪圈。

所以,笔者也从这次创作活动中悟道:历史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是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处于历史进程当中的今人或古人,不管想干什么,往哪里去,又想要得出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其事态的发展,实在都不可能完全处于自己一己之力的掌控中,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群体的人,社会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在独来独往、肆意妄为的状态中办好办成任何事情,他必然会受到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羁绊和制约,以及欲想成功却反被击败,正应了这则成语典故所昭示的非凡意境,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的规律和道理呢?大家可以在留言和评论中一起探讨。

谢谢你的阅读!

资料来源:《史记》《左传》《说苑》 网络

提示:若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今日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泽边山,原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