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到了50岁都可以“知天命”,60耳顺、70从心所欲不逾矩吗?80呢?

太素老道


所谓古人云,人过五十知天命,是源自于《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他自己15岁的时候立志向学;30岁的时候学有所成;40岁呢,就遇到问题不再迷惑;到了50岁,就知道了天地循环的道理;到了60岁,能够做到听什么都心平气和的听下去;等到70岁,自己已经形成了完全的行为素养,无论如何处置问题,都不会违背春秋时的规矩。

从时间顺序上讲,这句话应当是孔子70多岁时候所说的,所以没有提到80岁。至于80岁,孔子没有说,因为他72岁就去世了。


暖心人社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

此乃对读书人而言,主要是年龄与修为的关系。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为何?就是自己人生的使命。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活到五十岁,人生过半,应该知道自己一生的追求和能够完成的使命,应该集中精力达成。

六十而耳顺:耳顺即坦然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活到六十岁,正正一甲子,听过的、见过的、经历过都有了,人所无欲,何必在意别人的评价?

七十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七十古来稀,返还童心,想做的、想吃的尽管去做就是,不留遗憾……

八十耄耋:古时能活到岁非常罕见,应视为上天的眷顾,或一生积德的善报,此为天数或家族荣耀,感激之心颐养天年而。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古时读书人认为就是圣人修行的结果,因此有七十三、八十四过坎之说,其实就是激励自己向圣人修行看齐。人在做、天在看,达到圣人修行,老天亦会保佑长寿的……其实古人还有个最终的目标——米寿(米字拆开):八十八岁,民以食为天,米寿被视为可遇不可求,完全有赖老天爷的垂青。


D三十年功名尘与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说出自《论语•为政》篇。

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每一次“重要阶段”的总结!以孔子的天赋、禀志和勤奋,其生逢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天下仁怀,自我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环境的磨炼而方致于此每一境地,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亦不是其他人简单可以与之比较的!

此处尤须识得大问所在:要参透孔夫子所谓其何志?其何立?何不惑?何天命?何耳顺?何从心所欲才是!圣贤与凡夫何是哉?!

此即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慕和参照激励吧!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至于之后如何总结?或者如本题所问八十如何?大慨仍须用论语中孔子自己的话作参考,一以贯之才是,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之”云云了。


圣灯救助


八十对于古人而言是命数,七十在孔子时代都是稀少的。俗话说“八十阎王不来自己去”。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曹操《对酒歌》曰:“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八九十岁能够益泽万物,惠及天地所有生命乃为寿終。


这屋传习所


人到70古来稀。做为中国人在新时代里,能帮啥忙就帮啥忙。只要别帮倒忙即可。力所能及的助人为乐。


1878901


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50岁,他对自己一生的走势基本清楚了,知道未来可能有些变化,但变化不会很大,一生的状态巳基本定型,懂得了命该如此,也就是知天命了。知天命了,对一切不会强求,就耳顺,就随心所欲了。80岁之后,对一切更是淡然了。人生规律,人人如此,当然,圣人,伟人例外。


菩提一叶11


人的一生命中注定,把握一生思想注定。知足常乐一生爽,怨天怨地一生伤。


大鸣大放七


1.七十随心所欲,八十无所不谈。

2.并非每个人都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

3.天命,天数也。上天安排的命运,终有的定数。

4.五十知天命者,已明此理,然顺心随事,安然便好。

5.亦有五十知天命者,仍不缺乏斗志,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6.六十耳顺者,人生已过其半,历经沧桑,言辞之中便可辨别真假。

7.七十随心所欲,无欲少念,顺心而为。

8.信命者,自甘平凡;逆命者,奋勇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