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如果不招安会怎样?

刘燕媚


看过《水浒传》的应该大多有过这样的一种想法,如果宋江没有带着梁山好汉们选择招安,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最后近乎全灭的结局了。是不是依旧是过着那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替天行道的事。



当然,这种想法只是一种理想型的想法,在书中,宋江选择了招安,结局也不用多说了,现在就来假设一下,宋江当时如果没有选择招安,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先来说说宋江为什么一心想要招安

其实,任何书中的人物,大多都有一个角色定位,宋江在《水浒》中的定位就是一个之前的政府官员,被逼无奈,落草为寇。这点很重要,因为宋江之前就是宋朝官方的人, 他是不乐意做那种“寇”的。



再者,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是之前宋朝官员的还不少,比如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美髯公朱仝等人,所以,宋江身边是有着一个“官方团”的,这些人可以呼应宋江,使得招安一事顺利许多。

说白了,宋江是在乎自身的名声,他不想一直把“贼寇”这个称号一直安在自己头上。

再说说宋江不选择招安会怎样

如果宋江不选择招安,梁山泊也长久不了,毕竟宋江一伙人与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军不一样,宋江他们只是偏安一隅,借助地利做个山大王,没有说步步为营、攻城略地。



所以注定了,宋江一伙发展不大,虽然宋朝官方军围剿是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代表宋朝政府奈何不了他们,毕竟一个梁山泊和整个宋朝政府比起来,就是芝麻和西瓜的区别,他不招安,早晚一天,会被剿灭。


說与山鬼聽


假如宋江真的不招安的话。那北宋就会像明朝末年一样。在农民起义与外敌入侵的双重打击之下迅速灭亡。那个时候宋江就是宋朝的李自成。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江一门想招安,的确是一个爱国人士。


1.北方辽国,河北田虎,山东宋江,淮西王庆,南方方腊。内忧外患,北宋朝廷面临四狼一虎。

而这其中的北方的辽国,南方的方腊,都已经建立了的国家,北宋朝廷拿他们是一点招都没有。

而河北的田虎,山东的宋江和淮西的王庆,这三个势力分别占据着河北,山东和江苏,正好把北宋围了起来。

但这三股势力都不敢首先对北宋朝廷开刀。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的话,他们之间引起混战的几率很大。

当时梁山军的实力,如果北宋官兵作壁上观的话,宋江灭掉田虎和王庆的可能性很大。



2.四国时代的来临。

东汉末年魏蜀吴的三国时代,北宋末年那就出现了辽国,方腊,宋江和北宋朝廷四股势力。

辽国势力大,但与梁山军作战的话,并不一定会占据很多优势,毕竟梁山只有108颗天罡地煞星。

方腊占据南方渔民之乡,有兵有粮有钱,但从南到北统一北方,他又不一定打得过北宋官军。

于是四国并存的时代来临了



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斗争的延续,会出现2v2的局面。

宋江与辽国打生打死,方腊与北宋官军,打生打死。

但宋江却与北宋朝廷,暗通款曲。

然后方腊与辽国搞了个军事联盟。

这种2v2的情况应该会存在几十年。因为彼此都没有能够灭掉对方的实力。



4.最后结果

几十年后,因为宋朝与辽国都是正统王朝,时间越久底蕴越厚,宋朝最后把宋江还是会诏安,方腊很有可能还会被梁山军所灭。

但两败俱伤之后,北宋依然是弱宋。历史的大走向不会改变。


少校柳下惠


宋江哪天敢说另立朝廷四个字,轻则兄弟散伙,重则身首异处。

徐宁上山,宋江明确表态:见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呼延灼上山,宋江再次表态:倘蒙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卢俊义上山,宋江同样表态:员外有如此才德,正当为山寨之主。他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弟兄们尽生光彩。

这些人之所以愿意留在梁山,就是因为宋江承诺过等待朝廷招安恢复良民身份,如果宋江现在打自己脸说不招安了,老子自己当皇帝,卢俊义、关胜、呼延灼这些大佬会跟你走吗?投降的官军士兵会跟你走吗?

梁山大聚义后宋江在重阳节作词一首,说了一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现场武松、李逵、鲁智深跳出来反对,但是并没有引起全场起哄,说明大部分人都还比较接受招安路线的。

所以如果宋江真的要自己当皇帝,和卢俊义、关胜等人最好的结局就是和平分手,搞得不好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大火并。

姑且假设大家兄弟一场好聚好散,那么离开了卢俊义和关胜为首的这些降将,再加上很多内心不坚定的头领(比如公孙胜、林冲),梁山的战斗力至少打个对折。

然后这些人离开了梁山主场去攻城拔寨能有几成胜算呢?

打曾头市、祝家庄都如此费力,打青州、东平府都是靠对方主将投降赚开城门才打下来,现在宋江正式另立朝廷,官军将领也不会再轻易投降,硬碰硬攻打难度是很大的,大名府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一战双方试探性交锋,大名府主将李成大意轻敌,追赶诈败的李逵结果中伏,小败一场。

第二战双方在城外摆开阵势,索超和秦明单挑,中了韩滔冷箭,梁山军大举掩杀,官军大败一场,丢了槐树寨,损失约7000兵马。

当天晚上梁山军连夜偷袭官军在城外的大营,花荣、秦明、林冲三路掩杀,凌振放意大利炮助威,官军再次大败,损失应该至少也有好几千人。

经过连续三场败仗,损失了上万兵马,大将索超受伤,官军的战斗力应该已经很弱了吧?

于是宋江开始大举攻城,结果呢?

宋江见攻打城子不破,心中纳闷:离山已久,不见输赢。

另一方面,朝廷接到梁中书的救急文书后派关胜、宣赞、郝思文带15000兵马救援,关胜有一定的战略能力,提出围魏救赵,直接攻打梁山泊本阵。

吴用意识到情况不妙,于是提议撤军,但同时在大名府外安排了断后的伏兵。李成看援军赶到,忘了惨痛教训又开始浪了,全军出动追击,再败一阵。

关胜到梁山之后先胜一场,结果中了呼延灼的反间计被捉投降。宋江取胜之后,再次起兵重新杀回大名府,发动第二轮进攻。

官军之前连败四场损失惨重,本来应该龟缩起来守城,但是索超偏偏要报一箭之仇出城野战,一出来就中了吴用计谋掉入陷阱被捉,官军再败一场。

到这个时候,官军在大名府已经五战五败,外围援军全军覆没,再加上索超被捉,按理说已经濒临崩溃,但是梁山军再次大举攻城的结果却是:

一连数日,急不得破,宋江闷闷不乐。

接下来就是宋江急得背上长疮,一病不起,梁山军被迫退兵。如果不是张顺请来安道全,宋江就要因为这场战役挂了。

大名府战役,充分暴露出了梁山军攻坚能力不行的弱点。碰到梁中书这样的草包,而且官军都已经输到这个程度了,居然还久攻不下。

如果宋江真的另立朝廷,单单一个大名府就够他打的了,还谈什么杀上京城夺了鸟位?


树上的老斑鸠


宋江要是不招安,朝庭也视梁山为眼中钉,会想方设方除掉梁山,这一点作为能统领梁山的宋江是很明白的,宋江心里肯定也得到熬煎,总觉得心里不安,经过长期慎思,觉得梁山让朝庭编制了就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他以梁山老大的身份提出招安,假若宋江不招安,与江南方腊集团联合起来反对朝庭,那朝庭可以说岌岌可畏状,不过,以宋江的心性和计谋,肯定要做老大,肯定要重演晁天王中药箭,然而,根据方腊的实力,宋江要治方腊于死地是有难度的,也许宋江和方腊最后成两派鼎力,战争不断的结局。


泥人161


宋江就是个棒槌。最看不上这个梁山头领了。

他要是不招安那他就不是宋江了。但这问题已经问了。就试着回答一下。

如果不招安,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梁山108位头领可以说是良莠不齐,说白了就是啥人都有,混饭吃的有,真心造反的有,假意造反的也有。形形色色的各种性格。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宋江从上山之初就极力宣扬要招安!这种说法一提出来,首先反对的就是晁盖。可晁盖没几天就死了,死的很蹊跷是吧!



现在说不招安,如果不招安,至少晁盖不会死。晁盖不死,宋江一时半会儿当不上带头大哥,在山上就没什么话语权。但是他还会拉帮结伙另立山头。这样晁盖还是会蹊跷的死掉。只是死地迟一点而已。

好了晁盖死了,宋江当了大哥。既然不招安了,宋江也得找点事干吧!干点啥呢!那就只有干老本行了。老本行是啥啊!就是造反呗!到处打砸抢,扩大队伍,扩大地盘,扩大人气覆盖。扩大到了一定程度,就有了知名度,朝廷会派兵征剿。可来的都是些个废物,再加上梁山占据地利,多次征剿无果还损兵折将。梁山实力进一步提高,名声也会再创新高。



这时候另一个大哥就会派人来到梁山研究合作事宜。这位大哥就是方腊。方腊在南方已经很凶猛了,朝廷拿他也是没办法,要论个人实力可能没有梁山这波人强。要论地盘方腊就比宋江大多了。经过几番会晤之后双方达成共识,南北夹攻推翻朝廷。成功之后平分江山,共享荣华。这只是在没成功之前的暂时合作罢了。宋江方腊都是心怀鬼胎的。


于是双方相约起兵,共同开始了颠覆政权的造反之路。很快两家造反之兵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了大宋江山。期间宋江利用自己的阴谋在战场上杀死了那些对自己不忠的头领,因为这些人会对自己即将建立的政权造成威胁,所以他们必须死。

方腊也是要死的,但还没到时候。好了,时候到了,宋朝江山一灭,他俩就开始分权利了。到了这时候宋江终于露出了獠牙,他和吴用密谋请方腊吃饭,在菜中下毒毒死方腊,然后收编方腊部曲,建立自己的国家,建国以后就要定国号。叫什么好呢!

大家给点意见吧!我是编不下去了。


雨夜构想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梁山好汉的结局都很凄惨,只有少数人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其余死的死招安的招安,宋江的结局也是同样,他后来选择了招安。那么如果宋江不招安的话,会有怎样的人生结局呢?

一、不招安可能会被朝廷剿灭

其实宋江在刚刚上梁山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他想要为朝廷效力,所以他很提倡忠义二字,梁山好汉也以忠义为荣,所以这些好汉聚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可是梁山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等级的制定。虽然梁山好汉在加入之后都有满腔热血,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梁山等级制度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很多在梁山上的老人混得不如新进的人,这样自然会招致不满。比如关胜,他在上梁山之后就超过了林冲,林冲可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却被一个新人给踩在脚底下,心中自然不满。但是谁让关胜是关羽的后代,所以也只能如此。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都会爆发心中的不满,梁山好汉可能因此反目成仇,而朝廷也会趁机将梁山好汉剿灭。所以如果宋江不招安,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联合方腊一起和朝廷作对

其实当时宋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强悍的,虽然政治上比较腐败,朝廷上有很多贪官,可是宋朝军队在人数上是远远超过梁山好汉的,而且梁山好汉的个人能力要比集体作战强很多,一旦和宋朝军队打起来,集体作战未必就能赢。但是如果和方腊合作,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毕竟当时方腊的实力强大,如果梁山好汉能够和方腊达成共识,那么宋军自然不是对手。只不过这样的可能性太小,因为梁山好汉根本就看不起方腊,他们认为方腊就是逆贼,这样自然谈不上合作。

三、自己招兵买马和朝廷作对

宋江如果不招安,其实也可以自己招兵买马,这样组建一支起义军队,是有足够的实力和朝廷抗衡的。如果宋江当时有这样的魄力,可能不仅会将宋朝推翻,他也有机会当皇帝。可是对于当时的宋江来说,他已经选择了退缩,所以即便有机会也不会选择自己组建军队,否则的话,这段历史一定会被改写,宋江的名声也会更大。


尚武菌


历史中的宋江并没有被招安,而且比小说中血性。

山东梁山一带至今流传着儿歌“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

宋江起义时,36名好汉,哪36个就不一一介绍了。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下令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充公。百姓捕鱼,采藕,以及在水中获取生活物资都要以船只的大小,缴纳重稅。有违反规定的都以盗贼定罪,贫苦的渔民苦不堪言。

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铤而走险,大量招募义军,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抵抗官兵的镇压,宣布起义。

宋江并没有占据有利地形长期据守,梁山泊八百里水域也不利于大量军队的驻扎。宋江野心很大,率军转战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唯一不足的是没有建立根据地,而是到处征战。

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

两年后宋江率军从江苏乘船攻打海州,海州知州张叔夜率军设伏,利用小队人马引诱宋江众人上岸,设伏兵绕后烧毁宋江战船,打击宋江送人士气,重兵包围宋军在岸边,宋江寡不敌众,被俘,起义军失败。


大国长廊


招安,是水浒传中一个沉重悲穆的话题,犹记当年初看水浒完结时,心中久久无法消散的可叹可哀之情。水浒中的江湖,不是一个人的江湖,是那百零八星将的江湖。叹那宋江以江湖侠义换取那镜花水月的报国忠义,哀那豪情千丈,酒为兄弟情,肉是大家欢的水浒豪杰福祸相依生死许。自此,江湖不复水浒传说 。

若天魁宋江拨的云雾见宋时明月,不以招安舍江湖,或许百八星将不现凄凄结局,或许那江湖永存水浒肝胆。



一,宋江拒绝朝廷招安,仍以梁山泊为发展地,继续做那江湖之人,劫劫富济济贫,一月不时与那想团灭梁山的朝廷之师操练操练军队。若得对岸不相逢,两相不犯井河水,你续你的赵家王朝,我坐我的梁山虎椅。如此,梁山依旧,英雄不古,好酒大碗干,好肉大口吃永是俺那梁山交响曲。

二,宋江不受招安,与兄弟们组团打野练副本之后,一鼓作气与赵家王朝分庭抗礼,自建梁山政权。拉得赵家马,夺得赵家权,以宋江之义,定护百姓安康,护那山河朗清之气。那一分江湖情意不被磨灭,那一片山河美景不被掩盖,英雄的江湖依在。

每一个江湖背后有一个悲凉的故事,每一个悲凉故事后是那不散的豪情侠义,水浒豪情,是我心中的豪情。


貳貳壹叁伍


“宋江接受朝廷招安”背后的苦衷,似乎招安是梁山该走的最后途径。

发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宋江起义”其实并没有施耐庵先生执笔于《水浒传》当中所描述给予的农民起义故事,反倒是扩大了许多。


历史上发生于北宋末年真实的宋江起义远远没有诸多影视剧作品当中演绎的那样声势浩大、影响颇深,只是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于水泊梁山聚义,此次农民起义对北宋统治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重创,北宋朝廷也曾一度欲将其招安,但被宋江拒绝,最终不幸遭遇朝廷埋伏,无奈被招降。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但《水浒传》当中的情节和结局却将这次农民起义描绘地轰轰烈烈,北宋朝廷屡屡剿匪不成,无奈之下,只得将水泊梁山众英雄招安。宋江等人被招安之后,不久便被安排到参与到征讨方腊的计划当中,当然这也是宋徽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阴谋之一(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并不是被梁山军队所剿灭,而是被宋朝军队所平息)。

结局可想而知,北宋朝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①北方的梁山起义→招安→利用→两败俱伤→被朝廷设计扫除

②南方的方腊起义→被梁山军队剿灭

《水浒传》的故事历来就被国人所众口相传,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茶饭过后,我们不禁也会思考:假如当时士气正盛的梁山好汉们没有选择步上被朝廷招安的这条道路,他们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但其实即便当时水泊梁山击败了朝廷大军,但如果长久以往下去,梁山军队肯定是吃不消的。

除接受招安以外,依据当时综合形势而定的话,梁山只能有三条路可走:

①梁山好汉与北宋朝廷打消耗战→粮草淄重不足→起义被平定

②北宋朝廷逐步压制→梁山内部矛盾突出→自行解散

③梁山起义推翻北宋→起义局势扩展至全国→建立农民政权→对抗金国

第一条路:

如果宋江等人坚持同朝廷作对的话,那么朝廷即便之前屡屡败退,那么仍然会选择进兵剿灭,统治阶级绝对不会允许有其它政权或者势力步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利益。

我们姑且来看待一下之前朝廷对水泊梁山的进攻,统兵领将者为高俅和童贯,虽然他们二人一个是太尉,一个是枢密使,但统兵作战的能力远远低于梁山好汉当中的某些人,比如智多星吴用和入云龙公孙胜,所以才会轻易便被梁山所击败。

但如果火烧眉毛、梁山起义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的话,朝廷首当其冲的便会将镇守边关的军队调回来。

如此一来的话,水泊梁山根本没有些许优势,只是凭借着有利地形的话,朝廷也会将其重重包围起来,而后就是消耗战。消耗战拼的是粮草问题,人要吃饭,马要吃草。

按照《水浒传》当中的描述,水泊梁山鼎盛时期大概有五万余人,如果真的被朝廷军队包围起来的话,他们绝对是没有外援的,同时期的“方腊起义”当时首领方腊已经开始沉溺于自立为帝、建立政权的黄粱梦中了;再者而言,方腊不会蠢到救援了宋江等人,然后再平分天下这么一说,农民的局限性还是要首要考虑的。因此,方腊绝不会插手梁山一事。

第二条路:

众所周知,统领梁山起义的主要就是“一百单八将”的存在,但这一百零八人的来历各有不同,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当中部分人的利益是不同的,既然利益不同,那就也就有极大可能导致隐患矛盾的产生。

①官僚主义派: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等;

②官逼民反派: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等;

③自愿聚首派:黑旋风李逵、小李广华荣等;

如果北宋朝廷当时没有多余气力去平定梁山起义的话,那么一段时间便会对其采取提防和放任的政策。时间一长,梁山好汉之间必然会出现诸多矛盾,矛盾生成之时,也并将会有爆发的那一刻,如果真到那时的话,恐怕梁山就自行解散、自取灭亡了。

第三条路:

梁山起义能够推翻大宋政权?那显然是不太合乎常理和历史潮流的。

假如梁山起义真的将朝廷推翻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农民政权,那么首先会迎来南方“方腊起义”的对抗,宋江等人不会甘愿将“土皇帝”的位置让与方腊;方腊也绝不会将这位置赠予宋江等人。

而后两股农民势力开始“鹬蚌相争”,两败俱伤。就算有一方最终获胜,难道盘踞于宋朝北方的金国政权会放过这么好统一天下的机会吗?


亮郎才不尽


宋江不招安,只有两个结果。

①:被朝廷剿灭。

②:梁山分裂,散伙分家。


一、推翻宋朝这条路行不通。

中国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无非两种结果。

一是推翻旧王朝,大封开国功臣,继续新一轮的王朝历史的循环。从统计结果来说,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是小概率事件,数来数去也就刘邦和朱元璋两个成功案例。

二是被朝廷剿灭,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这是农民起义的正常归宿,是大概率事件,案例数不胜数,如陈胜吴广起义、赤眉绿林军起义、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那么,梁山不招安会是哪一种结局呢?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绝对是后一种。因为从刘邦、朱元璋的成功可以看出,农民起义想要成功,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农民起义的燎原之势,二是士人阶级的广泛参与。

用糙话说就是,想要推翻朝廷,一个县或者一个省的老百姓造反,远远不够,必须要全国老百姓都活不下去,都参加造反才行。并且仅有农民也不行,读书人也要参与其中。

而这两个条件,在北宋都不具备。

北宋读书人身份高,有几个读书人愿意砸自己饭碗?宋朝虽然也有阶级矛盾,但阶级矛盾并不是全国性的。比如说方腊起义,起初规模异常恐怖。五十万人响应起义,迅速攻陷江南六州五十二县。可结果呢?起义初步成功后,没办法再扩大起义成果了。

一来,没有群众再参与方腊集团,二来也没有具有大战略眼光的知识分子给方腊出谋划策。因而起义仅仅数月即被剿灭。



再来说《水浒传》书中梁山集团。

虽然水浒中梁山好汉屡挫朝廷讨伐,但梁山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区域性集团,撑死了也就是把山东翻了个天而已,并没有伤到朝廷根本。而且书中的大部分老百姓,也没有惨到要造反的地步。

比如说整天跟在武大郎屁股后面的郓哥,他算穷人吧?可他活不下去吗?他每天卖梨子也能勉强养活自己,这生活条件可比朱元璋小时候强多了。

通常来说,水浒书中上梁山的人,大多是被奸人逼上梁山的,或者是被宋江用骗、拐等手段抢上梁山的,并没有多少人是因为穷困潦倒而上梁山的。这从侧面也说明,书中的梁山其实也跟历史上的方腊起义一样,缺乏全国性的民众支持。

而关于士人积极参与这一点,梁山集团也不具备。偌大的梁山,读书人并不多,几乎都是纯武夫或者草莽之辈。让这样的人领导起义,是不可能推翻朝廷的。

顶天了也就是像方教主和洪教主一样,割据一方,最终被消灭。

当然了,梁山如果能撑到金兵南下,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二、梁山人心不齐,很多人希望被招安。

梁山在王伦时代,从来不主动招人上山,非常注重组织严密性,谁想上梁山,先得交一份投名状。纳了这份投名状后,等于大家就绑在一条船上了。

否则,即便是再厉害的人,王伦也不会让这人上山。在这种背景下,梁山的组织严密性比较容易保持。因为上山的人,肯定与朝廷没有什么不清不白的、藕断丝连的关系。大概率的不会出现“心不齐”的问题。

晁盖时代,情况也差不多,晁天王也一样不接收来历不明的人,更不会招收各种与朝廷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杨雄、石秀要上山,就被晁盖扯理由赶下了山。

但是到了宋江时代,情况变了。

宋江时代,梁山没有组织严密性可言。梁山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了,谁想上梁山都可以来,宋江都会夹道欢迎。

宋江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梁山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从晁盖时期的几千人扩大到了几万人,从一个朝廷都懒得镇压的小型草寇组织,变成了敢主动攻打官府的大型草寇集团。

而这么做的坏处就是人心不齐,很多人根本不想上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才上的山。更有甚者,还是被宋江强骗上山的。

最典型例子就是秦明和玉卢俊义。人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美满的不得了。结果宋江把人骗上了山,搞得人家破人亡。

在这种背景下,梁山的组织严密性是根本无法保证的。因为太多的好汉(而且在梁山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重)和朝廷有难以割断的联系。

像这类后来上梁山的好汉,如果有机会下山回归社会,他们绝对是会下梁山的。而他们走了,比如并不是很想上山的关胜、呼延灼、卢俊义、李应、柴进走了,梁山还有啥战斗力可言?

把话说的再重一点,如果宋江不招安,梁山再这样发展下去,随时都会走向失控!最好的结果,大家好聚好散;最差的结果,双方火拼,自相残杀。


三、梁山发展已到极限,没有上升空间。

梁山集团属于很典型的草寇性质。就跟历史上的黄巢起义、明末起义一样。起义者本身没有任何物质生产能力,梁山好汉想大块吃肉,维持日常开销,他们就必须要去抢。

王伦时代,梁山维持现状非常简单。因为几百号兄弟吃喝,花不了多少钱,抛开山上自产的东西,在水泊附近守株待兔,劫道也能满足山上的物资需求。

到了晁盖时代,梁山想维持现状,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毕竟一下子多出上千号强盗,物资需求翻了几倍。不过好在有生辰纲,梁山还不至于立刻就缺钱。

而到了宋江时代,梁山规模一扩再扩,简直是没谱了。上万号强盗都要吃要喝,吃的喝的从哪里来呢?说得好听点,就是到附近的大户人家去借。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到附近去抢!

所谓三打祝家庄,打曾头市,打高唐州,除了报仇外,抢钱抢粮也是目的之一。

然而打家劫舍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是不可持续的。再富庶的地方也经不起梁山这么长期的抢劫。一旦梁山周边的州县被抢干净,梁山就必须要去更远的地方抢。当更远的地方也抢不到东西时,梁山好汉就得挪窝,离开梁山,从草寇变成了流寇。

而一旦梁山好汉变成了流寇,而且是几万人的流,那梁山集团就完蛋了。毕竟流寇是最没有组织性可言的。山上那些一心想下山的好汉到最后,肯定会离开组织。

所以说,如果不接受招安,梁山到最后肯定是越来越衰的。宋江与其让梁山慢慢衰,他还不如趁梁山还值点钱,赶紧让朝廷把梁山收购算了。起码在高价位被收购,还能卖个好价钱。


另外,梁山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梁山上,缺少女人。除了顾、孙、扈三位女头领外,就没有关于女人的描述了。山上有几万个单身狗,没女人,这不是反人类吗?

一年两年还能忍,时间长了,谁能忍?这会影响凝聚力的。

假如好汉们下山打劫抢女人,这会有违替天行道的宗旨。可不抢女人,一帮大老爷们传宗接代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常理性问题。

所以说,招安就是最好的结果。不招安,恐怕梁山会自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