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如何利用活动策划让流失的老客户回头(上)

前言:任何一家电商平台都可能会出现上面那一幕,日活在某一特定时期迅速下降,前提是运营手法没变,推广渠道没变,产品架构没变……可是数据和用户变了,而且是一塌糊涂。究其原因,是老用户流失了。原因何在?与其乱变,不如用数据的方式来改变这一切!在老板劈头盖脸的怒怼之后,还是先要冷静下来思考。数据的下滑,是因为老客户的流失,那么挽回老客户要比拉新更节省时间和成本,而且从质量上讲,客户更精准。方向定了,那就行动起来吧!

玩命想办法触达的工具

电商网站上百万的注册客户,生命周期中留下了很多行为信息和数据,比如,手机号、姓名、收获地址等信息,其实触达他们并不难,最简单、高效的方式就是发-短-信。

传递的信息,三种方式:

一、 产品促销优惠,如:美国进口车厘子1000克,30元顺丰包邮

二、赠送优惠券,如:假日来临,送你68元网站代金券,点击链接领取!

三、产品派送,如:亲,太久不来,送你价值5斤赣南脐橙,快来领取!

第一种方法成本较低也很方便,一条短信费用在1分钱左右,但是转化率很低,不适合客户的召回。第二、三种方法的客户接受率还可以,但作为非自营平台,优惠券意味着很高补贴成本。对于购买需求不明确的老客户,优惠券既不是刚需,吸引力也很有限。所以,“爆款产品免费派送”不仅能争取更低的采购的成本,也更容易让用户接受。

好吧!那就用短信通知这些流失的老客户,来领取免费的爆款产品。

告诉客户去哪、如何领取?

我一直不建议让客户直接去APP,用户几个月没来,卸载APP的概率已经很大了,所以,为了那点可怜的活动转化,我还有一个方法!

首先,在电商活动策划中,“免费领商品”并不是一个百试不爽的好方法,因为做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在用拼团、分享朋友圈、帮助好友砍价等社交玩法,通过裂变拉新来缓冲活动的采买成本。而社交裂变最好的平台,其实就是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是微信生态圈中功能齐全,便于分享的代表。也能作为承接老客户回归的一个临时数据站点,下面来分享一下基本方式。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1、【亲爱的某某】你太久不来,我们很想你,现送你价值66元的赣南脐橙,总共5斤!关注服务号输入口令【我回来了】立刻领取,数量有限噢!

2、老客户输入口令以后,自动回复弹出承载活动的小程序页面。

3、小程序页面显示:只需要将此页面转发至三个不同的群里,即可免费拿到价值66元的赣南脐橙

4、分享链接完成,可0元开团,需要再邀请两位朋友20元参团(成本价),即可拿到脐橙

5、主动裂变发生,分享三次获得0元参团,从而裂变成新的主态。

大家要注意,做活动的有两个目的,一是让用户得到网站的优惠信息,二是要让后台部门拿到活动的数据,来分析客户流失的最终原因。

这么简单的玩法,我就不再解释了啊!关键在后面!

要开始今天的重点了

活动

活动方式和策划都已经很清晰了,下面开始介绍一下,如何利用活动数据去评估活动带来的效益。

数据

我们从四个维度来去评估活动的效果:

一、响应数据;二、裂变数据;三、价值追踪;四、成本评估

这四个维度可以做成任何活动策划最后的指标表,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套路,因人而异。因为涉及了平台的数据,所以我修改了一部分,同行请勿较真!

响应数据

做运营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漏斗”吧,其实就是“响应数据”。

比如,我们在腾讯新闻端投放了一则广告,一个小时内,10000人点击了广告,1800人点击后注册了会员,100人注册后又下载了APP,最后只有30人在APP上消费了产品。不难看出,从10000到30,貌似一个最后的购买转化,其实就是一个漏斗。漏斗效应直接说明了活动的成效,并将成效分解到各个运营环节,为结果提供了数据依据。

大致分析一下

“输入口令人数”比较少,可能是因为短信文案不够诱惑,选品也没让客户动心;

“分享链接人数”的数据还可以,说明用户输入CODE后,用户顺利的进入到了开团的环节,说明线上活动交互做的也不错;

从漏斗显示的数据上看,整个活动的数据信息都在一层层传递。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层级流失,我们还是进入到案例里去分析:

影响到活动数据的第一层转化,就是输入“领取口令”。推测可能与文案、选品、发送时间等有关系。选品为例,盲选肯定是不行的,主要还是通过一个基础的用户画像和标签来进行,以下图为例。

24岁以下用户领免费的脐橙,充电器对于25~29和30~39岁用户更实用;40岁以上的用户则更喜欢领苹果。

其实影响活动效果不仅是“选品”这一个变量,而是“年龄分层”和“选品”两个变量的交叉。纵观整个活动,影响某一环节结果的变量很多,而且还相互制约。比如,影响“输入免费领取口令”的因素,与其说是单个因素的变量,还不如说是“选品和年龄”、“年龄和文案”这样的变量组合。更深入一些的话,年龄、选品、文案、发送时间……等所有相关因素的最优组合。

小结一下:

漏斗的“枝干”,就是为了寻求各个变量的最优化组合。活动过程中,变量组合后会产生指数级增长,三五个变量就可能组合出上百种情况,一一测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变量最优化一定要建立在业务判断的基础上,比如该例,从业务经验出发,不同年龄的用户商品需求应该不一样,所以我们做了“年龄”与“选品”的变量测试;同样,我们认为“选品”和“短信发送时间”并无明确关联,所以就把“短信发送时间”作为单独测试的变量。无论是猜想的验证,还是洞见的挖掘,数据都一定只是业务的工具,而非业务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