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读《红楼梦》学写作66:第34回②黛玉感怀

袭人送走宝钗回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就退出房外,自己洗漱去了。宝玉自己“默默的淌在床上”,无奈“肫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

这一段文字,是宝玉被打之后的第二次疼痛描写。因为当下时间非常充足,所以这一次,曹师的笔触明显比宝钗赠药之前袭人检查伤势那一次更加细致。袭人看见宝玉犯迷糊,就退出房外自己洗漱,把宝玉晾在一边,表现出袭人对宝玉的“尽心尽力”,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服侍照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过脑子”、“不走心”。

因为天色将晚,袭人又不在,身边只有两三个丫鬟伺候,却也没什么需要他们做的事情,宝玉便让丫鬟们都去梳洗,等有事再叫她们。大家于是听话退出。《红楼梦》全书由此进入第三十四回的

第二个场景:黛玉感怀

这时候,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王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 这两句文字,令人叹服。在生活中,重大的事件发生以后,要么余韵绵长回味无穷,要么余波未平一波三折。事件本身不会“戛然而止”。这种现象也许来自人类情感结构的设计缺陷,是全人类的共同特点之一。曹师显然精通此道——宝玉挨打之后,不管是宝玉,还是读者,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刍反思,进一步厘清头绪。

为了突出效果,这个场景一开始,曹师先安排袭人略显“冷漠”地自行“栉沐”,再让宝玉遣散了伺候的丫鬟,终于让宝玉同学在被打之后,第一次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候,曹师一方面让事件余韵慢慢放大,让蒋玉菡、金钏儿先后在宝玉朦朦胧胧的状态中出现,通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形式,折射出宝玉同学内心的愧疚和不安;另一方面,只有安排好相对私密的时空,才可以让“女一号”隆重登场。

宝玉“半梦半醒

”,却不在意,忽又觉有人一推,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这才“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林黛玉”。宝玉惊喜之余,“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精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黛玉此刻的神情,相比以前巧笑嫣然的样子,必定“丑极”,但宝玉仍是看个不够,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只好嗳哟一声,仍倒在床上。原本明明遍体鳞伤,“略展转”就疼的嗳哟连声,只因为黛玉来了,偏能坚持着欠身细看,曹师笔下的莫名坚强的宝玉和哭肿眼睛的黛玉均令人心疼到极点,也羡慕到极点。在这个生而孤独的世界上,有一个人肯为你哭、为你笑,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宝玉叹到:“你又做什么来?虽说太阳落了,那地上馀热未散,走了来,倘或又受了暑呢?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也是粧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信真。

曹师安排宝玉说这番话,句句真情,句句关心,希望能借着几句宽慰,让黛玉放心,以后不必再冒着暑热前来探视,免得伤了身体。

黛玉此时没有嚎啕大哭,曹师或许担心自己的良苦用心被读者忽略,因此罕见地在文中解释道“越是这种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的确,相比号哭,泣更压抑,更容易郁结于心,格外伤身体。

听了宝玉这番话,黛玉“虽有万句言辞,只是不能说出”,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句话从黛玉口中说出来,实在太过艰难。宝玉之于黛玉,就是身家性命,从来只求相伴,从来不会有任何世俗的要求,更不会劝诫。这一次看宝玉挨打伤成这般模样,心痛难以言表,才说出了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说:“哪怕因你要改掉以前的毛病,甚至变成另外一个人,哪怕不能再跟我在一起了,我也不想让你再像今天这般受苦。”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是爱人之间的最高境界,也是宝玉和黛玉,彼此早已达到的境界。

宝玉长叹一声:“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不了解宝玉的,以为这段话恰恰是宝玉滥情的明证,其实曹师如此文字,只不过是让宝玉对黛玉唯一的这次“劝诫”进行表态:“我不会改,也不愿意改。”潜台词就是:“我对你更不会变,哪怕就是为此死了,也心甘情愿。”

在宝玉最亲近的同龄人中,黛玉最后一位前来探望,也是唯一完全不顾形象、哭肿了双眼前来的一位。曹师在这一回先写宝钗探视赠药,容光照人,袅袅婷婷,举止得体,笑靥如花;再写袭人,众人面前得体大方,虽然掉了几回眼泪,却很快就能自去洗漱忙碌。宝钗、袭人两个人对宝玉都很关心,都有一些喜欢,但却难见深情。反观黛玉出场,肿着眼睛来见宝玉,显然已经忧心如焚;亲见宝玉受苦,更感同身受,方寸大乱,把从小受到的教育、甚至自己的原则,全部抛到了一边。这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关切、关爱与深情。

袭人、宝钗、黛玉,是书中跟宝玉关系最亲密的三个女孩子,曹师分别细致描写了三人在宝玉挨打之后的不同表现,却又不做任何评价。这种引导读者自行对比并得出结论的手法,比直接将作者的观点落在纸面,印象更加深刻,效果也更震撼,更能够打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