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尤凤燕


引言:

个人认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如鱼得水。刘备会去三顾茅庐很大的原因在于徐庶,刘备认为徐庶的才智足够辅佐自己,但是徐庶仕途如日中天时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虽然历史中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根据事态的发展,徐庶的用意应该是徐庶主外、诸葛亮主内。

徐庶的去留决定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刘备在新野刚刚站稳脚跟,意图以新野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刘备半生的颠沛流离让刘备对内政的发展不够重视,手下的孙乾、糜竺之流又不看重用,徐庶发现了这一点后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

此时诸葛亮的加入对于刘备而言是雪中送炭,行军打仗有徐庶出谋划策,内政发展有诸葛亮整肃整顿,这样刘备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安抚民心树立恩信,想个主君一样。此时的刘备得了诸葛亮确实是如鱼得水。但是好景不长,刘琮投降曹操后,曹操率大军开始征讨刘备。刘备率领军民向江夏迁移,半路徐庶收到消息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获,徐庶无奈只能向刘备辞行奔曹营寻母而去。


刘备和徐庶间的微妙变化

因为徐庶的原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徐庶离开后刘备算是折了一翼,在行军打仗中少了一个出谋划策的重要谋士。而长期的发展刘备渐渐觉得诸葛亮适合制订大的战略方向,战场间的对弈过于谨慎达不到奇兵的效果。

说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主要是根据赤壁之战后的几次战争。刘备入川没有带诸葛亮,而是带着庞统等人,按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刘备的意思就是给诸葛亮打入冷宫了。如果庞统在攻击雒城时没有被流矢射杀,那么夺取益州后刘备是要留庞统在益州辅佐了,而诸葛亮和关羽在荆州驻守,关羽不可能听诸葛亮的调遣,这是其一;再者就是汉中之战,刘备集结兵马夺取汉中带的是法正,美名曰留诸葛亮稳定后方,成都百废待兴需要诸葛亮,这是其二;夷陵之战,诸葛亮、赵云等人虽然力谏刘备不要伐吴破坏蜀汉联盟,但刘备一意孤行带着马良等人伐吴这是其三。如果刘备和诸葛亮是如鱼得水的关系,那么即使诸葛亮劝阻自己,刘备也会带着诸葛亮参战,为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结:君臣为一件事意见不同时,那么作为臣子应该顺从主君的意思。不能劝住主君那么就该用自己的智谋减少己方的消耗获取利益,不然何为君臣。因此我个人愚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如鱼得水。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刘备早年,将寡势微依附于刘表,为生存发展,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感其诚意,出山效命,刘备对诸葛亮礼遇有加,引得关羽、张飞等心生不满。刘备对关张等人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你等不必多言了!诸葛亮助刘备,“联吴抗曹”收到荆州。

刘备占据荆州后,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于214年围困成都,刘璋投降。刘璋部属以法正为代表多归降于刘备,这样刘备的部属就有了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刘备在官员和将领的使用上,需要考虑平衡。这一时期后,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有所减弱。

刘备称帝后,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为东吴斩杀。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执意伐吴,被陆逊击败,退至白帝城病亡。临终前,刘备召诸葛亮托孤时,言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能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见,刘备此时对诸葛亮并不完全信任。


林城布衣10001


分析这个问题的话,需要从不同的时期来看。

刘备说与诸葛亮如鱼得水这句话,应该是在荆州时期,三顾茅庐之后所说的。

当时刘备还没有自己的根基和地盘,只是客居荆州刘表,手底下文臣武将没有几个,刘备自己也对前途和规划感到茫然。

恰好诸葛亮抛出了隆中对,一下子就戳中了刘备的心,并将之作为后续的战略规划。而且当时诸葛亮在荆州地面,有较高的名望,师从水镜,庞德公,岳父又是黄承彦,又跟刘表是亲戚,将给困顿的刘备带来大量的资源,这个时期,两人算是如鱼得水,各取所需。

只是当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手底下的人才就多了起来,顶级谋臣新加入了庞统,法正,而且离开了荆州,诸葛亮的资源优势就减弱了,所以这个时期,诸葛亮的地位是不如法正和庞统的。

只是法正庞统死的早,于是诸葛亮又冒了起来,当时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有另一名谋臣李严,只是李严在后续的斗争中失败了,于是才让诸葛亮大权独揽。


独步亦昂扬


毫无疑问,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之中,诸葛亮都是蜀汉集团的重要一员。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我们通常认为两人的关系紧密无比,而近些年来,网上又出现了各种刘备防范诸葛亮的说法。我认为这都是不准确的,诸葛亮应该是刘备智囊团中的重要一员,与历史上其他的君主和能臣并无二致,虽不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紧密,但也不如网友们猜测的充满了勾心斗角。

拥有了固定地盘的刘备,等于已经是一方诸侯,他是不会允许手下有人一家独大,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因此即使重用诸葛亮,也不会赋予其过多的权力,而且一定会在诸多朝臣之中寻求平衡,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早期的庞统、中期的法正、托孤的李严便是如此,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职权划分是势力发展的必然。

以上种种,倒不能说刘备不够信任诸葛亮,恰恰相反,如果不够信任诸葛亮,那么刘备是不会放心的将大后方交给他的,可是他虽然相信诸葛亮,但也不会让其再轻易染指军事,不会让其军政一把抓。


雨中路人



刘备在逐鹿中原时期很惨,屡战屡败、流离失所。其实刘备团队的战斗力和战术能力也并不是很差,那为何刘备会败得这么惨呢?


当然刘备起点低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刘备没有战略目标,每每作战时没有一个稳定的后防【比如看曹魏,曹操领兵在外,有大神荀彧在后稳定后方局面以及保障前线的后勤补给支援等。孙吴方面则是孙权亲自坐阵后方,由大都督全权管理前线军事】刘备团队就不行,前期的刘备团队大多是统一规划部署行动--前线: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后方--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支持。

我们再看诸葛亮的能力: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人(夸张了)真实的诸葛亮军事能力较稳(中规中矩吧),但是其政治、管理才能堪称一绝,有战略眼光。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能力恰恰就弥补了刘备团队的不足。



刘备就好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但是诸葛亮加入之后呢?

诸葛亮首先为刘备设计了明确战略方案、军事政治目标(就是隆中对)而在后面的实施阶段呢!诸葛亮与刘备相配合,刘备冲前线,诸葛亮坐阵后方稳定后方局面、保障前线补给支援等。


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有了稳定的后防线。接下来就进入了刘备的节奏。所以说,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十分恰当。




【当然啦,逐渐的刘备做大做强了,慢慢的与诸葛亮之间出现了分歧。襄樊之战后,应当时局势,诸葛亮就曾经的战略方针及时的做出了改变,但刘备不停,坚持发动夷陵之战......】


左将军


刘备与诸葛的关系从远征益州开始,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鱼水的关系了。

一、诸葛是黄承彦的女婿、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刘表是诸葛的姨夫、刘表的小舅子蔡瑁是诸葛的大舅。

诸葛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姐嫁给了蒯棋,就是蒯越、蒯良的同族;小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

😄😄😄!荆州最大的士族非诸葛莫属。刘表给了刘备兵马、给了刘备辎重,让他抵御曹操,还不错!打赢了一场博望坡之战。因此诸葛认为,刘备是可以支持得,于是,投身于刘备。

(蒯越)

由于曹操南下遇到了大规模的流行病疫,严重的影响了他南下的进程。致使刘备有机会、有时间来扩大和巩固他自己的势力范围。再加上诸葛的大哥诸葛瑾又是孙权的上宾,所以,在鲁肃的撮合下,孙权又把周瑜冒着生命危险攻占的南郡借给了刘备。

至此,我们看看,是不是刘备凭借着诸葛的优势,巩固和发展了他自己的势力范围?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时期正是诸葛和刘备的鱼水关系期。

二、但是,关系越是密切,危机也越是重重!当刘备达到离不开诸葛的时候,他的危机感也就越来越强了。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即使有庞统在,仍然打不下益州的情况让他产生了对诸葛的依赖,同时也产生了危机感。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备开始与刘璋翻脸兵戎相见之后,一鼓作气攻下许多城池,却仍然力不从心?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战无不胜的情况下,还把诸葛招到了益州。

(吴懿的妹妹吴夫人)

当时围攻打雒城,此时不仅是有庞统,也有法正,还有张松作内应,都打不下来了!况且,赵云已经下江州、江阳、犍为直扑成都,诸葛下德阳,张飞下巴西。这么好的形势,一个雒城就要了庞统的命了。这就像是没有诸葛刘备就没有“主心骨”一样一样滴。

三、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甚至不惜娶了吴懿的妹妹、刘璋的嫂子、一个半老涂娘,显然是政治联姻。为什么那么急?

(夷陵之战)

我认为就是他危机感越来越强:放眼望去,几乎都是诸葛的荆州人马!什么马良、马谡、张楠、冯习、黄忠、蒋琬、费祎、杨仪、向宠、廖化、魏延等等等等,其实也包括李严、吴班都是荆州势力范围。😄😄😄,他能不害怕😨吗?所以他就必须采取了措施应对这个危机。

既然大政方针的制定刘备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了,他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杀手锏,就是人事大权!他开始无条件、吴节制的重用水平、能力相当平庸还有一身臭毛病的法正!以及刘璋的原部下。

(白帝托孤)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这是人事上;

军事上,发动下辨之战、马鸣阁道之战、定军山之战、汉水大血战。均弃诸葛于不顾,除汉水之战外,也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战果,倒是损兵折将,蜀中大量指挥员、战斗员丧失!像吴兰、雷铜、任夔以及陈式的四川籍战士伤亡殆尽!为此,刘备孤注一掷拼命也要夺回领导地位,于是一场浩劫不期而遇了。

最终这场浩劫以刘备全军覆没为代价的夷陵之战,导致了刘备在与诸葛争夺领导地位的斗争中,全面溃败。

(还权于刘禅)

刘备不甘心就这么输了😭!而又毫无办法!!最终,还是把他仅有的人事任免权也一并的交给了诸葛:《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公明淏


刘备说:孤得孔明,犹鱼之得水。这并不等同于刘备和诸葛亮好得如胶似漆,只能说诸葛亮对你刘备有了类似于救命一样的恩情。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策让刘备拨开乌云见天日的战略,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黎明,又如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是在迫切需要的时候出现了需求。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前期更像是交易。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网是复杂和庞大的,这是刘备需要的,而诸葛亮看中的则是在刘备营中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刘备生前,从不让诸葛亮轻易参与军事,因为刘备很会知人善任,大概一早就看出诸葛亮是萧何之才而非韩信之才,所以将大后方交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完成得非常出色。诸葛亮的治国之才确实非常棒,刘备非常倚重,可是后期,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了,尤其是夷陵之战过后,刘备待在白帝城将近一年都没有回成都,最后死在白帝城,这段时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史书没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一定是在思考蜀汉的未来。自己死后,蜀汉朝廷就是主弱臣强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弱主常常称为傀儡。此时此刻,刘备纵使之前不怀疑诸葛亮的忠诚,这时也不得不有所保留了,毕竟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但是,跟刘备一路走过来的心腹已经寥寥无几了,对未来局势的掌控远不如当初刘邦那样自信了,于是在弥留之际才有了对诸葛亮说“如子不可辅,卿可自为成都王”之语。这话一是试探诸葛亮,二是请求诸葛亮:如果我死后你真有称王之心,请放过我刘家。


宁信度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对三国时代历史的演绎,其中的人物塑造也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而陈寿创作的《三国志》则更接近历史传记。据《三国志》中某个片段记载,刘备自打取得蜀地后,开始不思进取,对诸葛亮屡次提出的北进汉中也是充耳不闻,甚至厌烦! 后在小人的谗言下,渐渐开始怀疑起诸葛亮的忠心来,君臣关系曾一度紧张。


细说趣史


刘备于207年“三顾茅庐”,请出智者诸葛亮为其效力。据史料记载,此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人自然认为此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刘备对于雄才大略的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遇到军政大事无不请他出谋划策,刘备对其简直就是言听计从。那么,历史上,此二人这种君臣相得、犹如鱼水的关系果真如此吗?下面小编和大家分析一下。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曹操,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

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有过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写道,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

而白帝托孤事件,刘备允诺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应该说也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罢了。在刘备去世的前后阶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刘备所带入蜀的荆、襄旧部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后主刘禅又是平庸之主,很难处理好蜀国大臣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刘备最为信任的法正、庞统都已死,刘备所能够依赖的人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而且当时刘备白帝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关系,只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人的一种表面印象罢了


鬰州居士


那么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真的是鱼水关系吗。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蜀汉政权的组成特点类似于东吴政权,也是由老班底成员、非本土的“本土人”、本土人组成。第一集团就是以猛人关羽、赵云、张飞为首的元老派。他们是蜀汉政权的最核心的成员。可以说是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第二集团。就是以诸葛亮、魏延、黄忠为首的荆州派。他们于当地与豪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派系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元老派凋零以后。他们几乎控制了蜀汉政权。诸葛亮在后期几乎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他如果想黄袍加身的话应该是易如反掌的。

第三集团就是以法正、李严、许靖为首的东洲派,第四集团是以黄权、马忠为首的益州派。他们都一直想做大自己的蛋糕。也彼此争斗不断。元老派想要控制住蜀汉政权。他们势必要打压利用其他三个集团。而作为实力强悍的荆州派代表人物诸葛亮。从利益和情感上很难与刘备有什么很深的交情。他们就是彼此利用而已。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肯定要在表面上与他们搞好关系。争取自己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白帝城托孤只不过是一个权益之计。甚至是一种试探和警告。其目的就是保护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是彼此相互利用而已。只是表面上维持着情同手足的兄弟之情。在巨大的利益和隔阂之间。很难说他们有什么深厚的个人私人感情。个人意见欢迎讨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