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个环状的,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亚布力晨曦


很多人都曾听说过有关和氏璧的传说和故事,对于和氏璧之后的下落也基本上是如数家珍,但也有很多人对于和氏璧最后的归宿很有疑惑,其中最大的疑惑自然就是针对和氏璧被雕琢成传国玉玺这种说法。为什么会针对这种说法疑惑最大呢,原来,按照对和氏璧的描述,和氏璧理所应当应该是玉环一类的器物,怎么能雕刻成为那么大、那么厚的传国玉玺呢?这很难并且也很不科学。

那么,到底这种看法有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可以佐证呢?当然是有的,事实上,由于和氏璧在历史上太过于有名,以至于历史上有关的它的记载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完璧归赵的说法更是相当的出名,这就是一块玉璧,既然是玉璧,那就不可能会成为那么重那么厚那么大的传国玉玺。

这种怀疑建立在这种看上去天衣无缝的推理之上,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传国玉玺一定是影视剧里面描绘的那种又大又厚的玉玺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吗?从来就没人说过传国玉玺是个大玩意儿呀。

那么事情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既然传国玉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是个又大又厚的玩意儿,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传国玉玺又大又厚?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影视剧印象,其实在笔者看来,也许还和明清时期的现存玉玺有关,在明清时期的印章和玉玺,往往很大很厚,用料基本都很足,而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时期皇太极,常常自称自己手里的玉玺就是自打秦朝;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但是实际上皇太极说的是一种谎言——乾隆亲自证伪。

之所以明清时期的印章又大又厚,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因为明清时期矿场资源开发技术得到了进步以及明清时期雕刻工艺和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发展。这些都不应该在战国至秦朝时候产生,因为那个时候生产力不管从那个角度,都不应该比得上千年之后的明清。

秦始皇让那个李斯制作传国玉玺,还让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个细节也让不少人认为,这个玉玺肯定要足够大,不然哪里容得下这么多的字呢?但很遗憾,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具体来说其实这属于不了解秦汉时期的印章习惯,今天考古事业极为发达,出土了不少汉墓,在这些汉墓当中,不乏汉朝的许多诸侯王,这些诸侯手里的印章,不但形状较小,而且刻的字非常小且密,著名的汉初吴王,他的墓葬里面就出土了一枚娇小可人的八面印章,这个印章有八个面,每一个面都刻有许多字,汉初距离秦末其实并不非常远,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传国玉玺应该与汉墓出土的许多玉玺一样,属于较小的那种。

在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篡位,传国玉玺被狠狠丢掷在地,磕坏了一角,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传国玉玺自身极为大且重,怎么会轻易的被磕坏呢?然而,深究的话,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史料也曾经记载过:早在始皇帝时代就曾经被丢进过湖水里。那就是很有可能西汉的这个传国玉玺压根就不是当初始皇帝的那个和氏璧做的传国玉玺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和氏璧说到底只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玉璧,能工巧匠再怎么巧夺天工,也不可能把一块玉璧当做玉石来雕琢,又厚又大的传国玉玺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出现过,但是很有可能其实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和氏璧做的传国玉玺了,就拿始皇帝来说,按照史料记载始皇帝把传国玉玺丢进湖水里面后,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后,居然还有仙人把这块玉玺送回来了!随随便便用脚趾头想也会明白这里的水分有多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笔者猜测和氏璧造就的这个传国玉玺,大概率其实并不是很大,就和汉初那些诸侯的小印章区别不大,后世的传国玉玺早就被“替换”掉了。


无笔


和氏璧大家都听说过,是一块环形的美玉,有传说秦始皇后来把和氏璧加工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问题来了,环形的和氏璧是如何做成方形的玉玺的呢?

答案很简单,和氏璧跟传国玉玺其实没任何关系,所谓的和氏璧被做成了玉玺的传说是假的。

传国玉玺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玉玺,被后世的历代皇帝都看做皇权的象征,都希望得到它好真名自己皇位的正统。

那么传国玉玺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它的记载其实非常多,很多史书上都有描述。

比如《晋书》上就说了,传国玉玺是用一块蓝田玉做的。蓝田玉产自西安,而和氏璧则是一块楚玉,是楚人卞和在襄阳发现的。蓝田玉作为中国的四大美玉之一,和楚玉的质地外观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所以说,和氏璧其实跟传国玉玺并没有关系。

不光《晋书》,《宋书》和《唐六典》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玉玺者,传国玺也,秦始皇取蓝田玉刻而为之。

而且这几本书的作者都是大人物,比如晋书的作者团队可了不得,有房玄龄、褚遂良,最最关键的,连李世民都有参与撰写,李世民可是传国玉玺的拥有者之一,其他几位也都有份亲眼见过传国玉玺。所以他们的说法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上面提到的另外两本书的作者也不简单,分别是沈约和张九龄等人,这几人在他们所处的朝代也都很厉害,都是皇帝身边最有权势的人,也都是可以经常见到传国玉玺的。所以说传国玉玺长什么样,他们有很大的几率也都是亲眼见过的。

综上所述,传国玉玺其实是秦始皇用一块蓝田玉雕刻而成的,跟和氏璧其实没什么关系。


漂浮菌


我来告诉大家,和氏璧是怎么做成玉玺的。

和氏璧这个称呼,来自于它的发现者:善于作死的卞和。

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在荆山里发现了一块璞玉,于是决定去献宝。然后,卞和就抱着这块未经打磨的玉,来找楚厉王了,结果被鉴定为石头,砍了一只脚;武王继位,他又抱着这块璞玉去献宝了,结果又被鉴定为石头,砍了另一只脚;等到文王继位的时候,才终于找人剖开璞玉,证实了这是一个宝贝。

卞和真的是个能人,他能辨认出这块璞玉很极品,说明还是有点玉石知识的。但是,他却丝毫没想过剖开之后献宝……你剖开一点也行啊……

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总之和氏璧很牛,秦始皇得到之后,就让人做成了传国玉玺。


和氏璧应该是个中间带孔的玉盘,怎么能做成方方正正的玉玺呢?

▲大家心目中的和氏璧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和氏璧到底什么尺寸,没有记载。璧这种东西,是用来祭祀的,目前考古发现的尺寸比较多。比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过20厘米以上玉璧,四川广汉地区的文化遗址,还出土过超过70厘米的璧……

如果和氏璧真的存在(有研究者称和氏璧仅仅是传说),那它的尺寸应该不会小,比较厚也完全有可能。


当然,既然是玉璧,再厚也厚不到哪去,咋能做成玉玺的?

▲所以,我们再来说说玉玺。大家心目的传国玉玺,应该是上面这样的吧?


这么大的玉玺才气派嘛,才配得上“传国玉玺”这个称号嘛!

(皇后之玺)

其实,战果和秦汉时期的玺,尺寸真的没有这么大。比如现在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皇后之玺”,就非常小,边长2.8厘米,高2厘米。《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

而且,有学者猜测,皇后之玺很有可能就是吕后的玉玺……看看尺寸吧,不算大。

▲(战国玉印,1.8×1.8cm,高1.35cm)

▲(战国玉印,2.0×2.0cm,高1.6cm)

而且,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印玺,不管是玉制的还是金属制的,都很小,基本可以判定,秦始皇之前和之后一段时期,不流行大的印玺。

真正的大的玉玺,其实是在隋唐时期才慢慢出现的。到了清朝,就成了硕大的,需要双手才能搬起来的玉玺了……

(《大秦帝国》中的和氏璧)

所以,答案来了,秦始皇时期的玉玺,都很小,那时候根本不流行大的。和氏璧块头很大,打磨一方玉玺,绰绰有余。

剩余的玉料,很有可能还加工了一套别的玉器呢……


七追风


和氏璧,开始是一个姓卞名和的人氏发现的玉石料,先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相玉的人鉴定。结果被认为是石头。楚厉王很生气,就把他的左脚砍下来。后来厉王薨了,楚武王杀掉了他哥哥厉王的儿子,自己当上了楚国的一把手。和氏就又把这玉料进献给了武王,武王让相玉的人鉴定,结果又鉴定为石头,武王很生气,就把他的右脚砍下来。等到楚武王薨了,武王儿子楚文王继位。和氏想献又不敢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出血泪来,这事被文王听闻,就让人把外皮去掉开出了玉质。后来就制作成了和氏璧,后来楚国向赵国求亲,作用聘礼就到了赵国。

再说说楚武王除了杀其兄之子即位,还干了什么事,楚武王向周桓王要封号,在这之前,周桓王被郑庄公射中肩膀后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了,周桓王不给。楚武王于是自立为王。其他都是某某公,唯独楚国自己称号为王。

这样在制作玉器的规格上会不会遵守周礼把自己局限在诸侯的格局之下?出土的秦朝公孙谷印高1.6厘米长2.2厘米。西汉时期的皇后印高2厘米边长2.2厘米。而一元硬币的立高是2.5厘米。对玉玺的理解是源于电视剧如如乾隆玉玺般大,和氏璧自然是做不了的。



用户6881995692


读史不能纠缠于细节上,而应大局上辨识。

和氏壁,确实单薄易碎,不然没完壁归赵的故事了,仅因怕摔碎,才可返回赵国的。

这才有题主的疑问,薄圈子,咋制成帝王玺了呢。

事实上仅文学上这样述,未必事实。

原因是斥秦暴政,还须遵秦制度条件下,怎样写才恰当,由是骂秦的同时,争秦之传国玺,呈证正统正宗性,达合情合理合法,得帝位的确立。

即,秦国的一切都好,且沿用,而嘴里要骂秦暴政。

这是弄出个和氏壁做玉玺出来的。

没传国玺,各诸候不是仍互吞并吗,刘邦不照称帝吗,三国不各自为皇了吗。

史记,仅又骂秦,又承秦制的写,莫盯壁与玺,才真在读史了,否则读小说故事了。

真实里,项羽败于恢复列国诸侯割据式,刘邦固定中央统一制,这是楚汉分争点。史看大局,不看几宫几妃院,用啥吃穿啥,富有一国的。

写史廷难的,不撒点调料,干巴巴的史实,没几个人看了。就如看工具书,专业数据,而弄点打杀.耍奸.男女事,看的人就多了,若再弄个宝出来,就争着看了。

现实里,王朝自刻自玉玺,不会用被推翻那朝的玉玺的,甚至宫殿都焚尽,自再建的,仅清朝一朝沿用了明朝宫殿的。这归毁王气王龙脉相关,不是小事情。

实际上,王判各人群实力及发展势头,再论敌友,这是王的工作。

民无敌人的,仅有仇人。敌人由王分辨,与民无关,仅王认出敌,民将王认定之敌,当自敌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即,王看宏观,民瞅微观。

读史陷器物上,就是古物收藏者了,与史迹无关,仅哪朝造出啥的追究了。

其差别是,一个瞅国运,一个噍器具,若看成故事就入酒色财气上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相信很多人在电视剧中都看到过传国玉玺,在皇帝们拿出传国玉玺的时候,通常是被装在一个比较大的木盒子中,而且木盒子中的传国玉玺看上去也比较大。

其实,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也还是真的,很多来自秦朝、汉朝甚至是后来三国时期的电视剧都是一个这样的情况。


其实,我们都被这些电视剧误导了。 一直以来,传国玉玺块头非常大的特点已经深入人心了。而且很多人可能去过故宫,在皇帝宝座两边摆放着两排大木头盒子,据了解里面装的就是玉玺,从木头盒子的块头来看,那些玉玺应该是比较大的,毕竟如果用大木头盒子装小玉玺,未免让人觉得多此一举。

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传国玉玺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比较大的。 其实,我们抛开传国玉玺的制作材料,如果传国玉玺真的存在的话,它也不可能太大,根据史料记载,无论是在秦朝还是汉朝,官员们执掌的印玺普遍比较小,这也成为了国家的一种传统,以此类推,传国玉玺也肯定不会太大。

随着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玉玺也在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最早的印玺就是在西汉南越王墓中发现的“文帝行玺”,而且这块印玺还是目前发掘出来的最大的印玺,而这块“最大”的印玺实际上只有1.8厘米高,3.1厘米长。


从这两个数字中看,完全可以看得出,古代印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 要知道,在汉朝印玺的规模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而且当年对玉玺的形容还可以用“方寸天地”四个字形容,而从这四个字之中也可以看得出汉朝印玺的规模,一寸差不多是2.3厘米,普通官员的印玺是不能超过这个数字的,而皇帝的印玺可以超过这个数字,即便是超过了这个数字,从上面的“文帝行玺”来看,也不会超过太多,肯定不会像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的那样,超的实在是太离谱了,已经超出了这个数字的十倍多了。

既然文帝行玺是这样,那么传国玉玺也必定不会太大。我们都知道,“璧”是中国传统的玉器,圆形小圆孔,而和氏璧也是如此,如果拿和氏璧来做成特别大的“传国玉玺”,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如果那些和氏璧来制作类似汉朝的印玺,还是有可能的。


这样来看,传国玉玺即便是真的存在,那么,他的规模也不会大过和氏璧的宽度。 当然了,现在我们对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种种理解只不过是猜测罢了,真正关于秦国制作玉玺的史料并不多,除了史书上的少数记载之外,还真看不到其他的记载。

传国玉玺真是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现在的人根本看不到它的真面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传国玉玺的规模不可能像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的那么大,如果它取自和氏璧,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夏目历史君


史书记载,秦始皇刻了一枚表示秦得到了天命的玉玺,这枚玉玺在秦灭亡后被刘邦得到,从汉代开始这枚玉玺就被视作国家政权的象征,历代王朝将其宝藏,这就是传国玺。但是传国玺最迟在五代后唐时就失踪了,也有说在东汉董卓之乱时就失踪了。传国玺到底是什么样子,只能根据文献记载进行推测。

目前来看,关于和氏璧外观正面介绍的资料并不多见。但根据描述,和氏璧大概和下面这些图里的玉差不太多。可见,和氏璧并非庞然大物,也不太厚实。那么,要将和氏璧制作成传国玉玺,难度很高,因为玉璧较薄,再就是玉璧中间穿孔。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又有完璧归赵的故事,所以和氏璧才声名远播!加上传说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玉玺,所以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据有人以现有出土文物作比较,推测和氏璧厚度有10厘米左右。接着我们再看古代印玺的规格。《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这就是玉玺的出处,根据《通典》所载:"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所好也。……秦以印称玺,以玉,不通臣下……齐,……并依秦汉之制。皇太子诸王金玺,皆龟钮。公侯五等金章……光禄大夫、卿……四品五品将军,皆银章。尚书令、仆射……诸州刺史,皆铜印。"可见,"玺"是帝后以及诸侯王所用,臣下则根据实际地位称"章"、称"印"。也就是说印玺这种东西是给皇帝专用的,臣下是不能用的。又据推测秦始皇时的玉玺大约也就11厘米左右,如果是这样的话,和氏璧是可以被制成玉玺的,至于雕刻金龙啥的,难不倒古代的工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据史书记载,“传国玉玺”直到明朝,因不满削藩政策的燕王朱棣起兵成功,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后下落不明。据传,建文帝带着朱元璋秘密传给他的匣子,里面藏着此“传国玉玺”和逃生锦囊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 方的道路已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化妆一路辗转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帝引入寺中躲藏,在寺中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在达玄和尚指引之下一路南下,几经周折才到了泉州开元寺。

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建文帝到了泉州开元寺隐匿在寺中,当时的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住持念海和尚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艘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

匠人取玉石中最为精华的部位,制成了古今驰名的“和氏之璧”。但是其他的部分,虽然质地没有达到极品和绝品,仍然是“和氏璧”的一部分,它们的价值和珍稀程度仍然不是普通玉石能够比肩的。这些余料应该就是秦始皇“传国玉玺”的用料。楚文王解石得玉,整块玉的命名就叫“和氏璧”,切走一片,剩下的还是叫“和氏璧”,比如面包被切走了一片,剩下的还是面包。“和氏璧”也并不是单指那一片称名为“和氏之璧”的玉璧。


石榴实力主管Q626928


和氏璧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的一块玉璞而经雕琢成的玉璧,被公认为天下之至宝,据史载秦昭王曾经打算拿15座城池与之交换,这也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关於和氏璧的下落,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灭赵,和氏璧归秦,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令人将和氏璧雕琢成了“传国玉玺”,并让丞相李斯在传国玉玺上面以鸟虫篆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但是,我们都知道玉璧的形状都是圆而扁的,而玉玺的形状不但要方正,而且要有一定的厚度。那么,这个和氏璧能够被制成传国玉玺吗?我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

再来看一下,帝王玉玺的通常样本!

有人也许会说,和氏璧也可以很厚呀!“玉”文化在我国的文明中占据相当重的地位,有“君子比德如玉。”的文化传承。翻一翻新华字典,查看一下“玉”字部首的有多少汉字,就会明白根据玉器的形状不同而划分的种类之繁多。同样是中央带有圆孔的圆形玉器,我们根据其中央孔径的大小就可以将之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我真不知道这和氏璧要是真有足可以制成玉玺的厚度该如何称之?再则,根据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来看,要是和氏璧真有那么厚的厚度的话,蔺相如威胁秦昭王,要将和氏璧撞碎,怕就没有那么的容易吧?第三,和氏璧已是经雕琢而成的价值连城的宝物,不大可能再轻易毁之改雕成他物!下图为玉瑗!

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都是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选用的材料是蓝田玉,至于说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只是历史传闻。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传闻,那是在普通的民众的心里,一块相对较为普通的、没有什么来头的蓝田玉怎么可以相配得上那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传国玉玺呢?只有那天下至宝的“和氏璧”才有这资格担当!


有知社


和氏璧确实是环形的,因为璧的意思指的就是环形的玉,所以即使我们没有看过和氏璧的实物,但还是可以通过这个字来判断和氏璧确实是环形的,那我们知道玉玺是长方体的,那确实从环状玉变成长方体确实是比较难。

毕竟玉不像金或者银其他的金属可以先进行熔化,然后再重新浇筑成型,有人说可以把玉先磨成粉,再塑成长方体,但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一般不会破坏成型的玉,毕竟玉不像金属,再者,用玉粉弄成的东西,在色泽等方面都要差极大,另外还得考虑到工艺问题,所以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

其实,从和氏玉到和氏璧,传国玉玺,这个分成了三个阶段,也涉及到了三个故事,那我们分别来看看,首先要注意的是时间。

和氏玉的故事里,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寻到了一块石头,说石头里面有玉,要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在位于公元前758年至公元前741年,楚厉王自然看不懂,就让玉工来鉴别这块石头,玉工看了半天后,说这是块石头,不是什么玉。

楚厉王觉得被卞和欺骗了,就把卞和的右脚给砍了,赶了出去。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楚武王在位于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卞和又把这块石头献给了楚武王,楚武王也派了玉工去看这块石头,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楚武王就把卞和的左腿给砍了。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楚文王在位于公元前689年至公元前677年,卞和就抱着这块石头大哭,楚文王就很奇怪,说你怎么哭得这么伤心呀,卞和说这块石头是宝玉,但是没人相信我,说我说谎,楚文王就让玉工把这个石头给剖开,果然,里面是一块宝玉,因为是卞和献的,所以叫和氏玉。

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以前只会想到卞和的坚持,但细想一下,漏洞极多。第一,楚国三代王的时期跨度太大,楚厉王在位时间就高达五十年,可以想象,卞和那个年纪会有多大。

第二,为什么楚文王让玉工剖开了石头,而前面楚厉王和楚武王只是让玉工看而不剖开呢,这个很不合情理。另外,我们再看看这个故事出自于《韩非子》,《韩非子》是韩非子的作品,里面的故事是韩非子讲的寓言故事,借此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说这个和氏玉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编出来的。我们再来看完璧归赵的故事,这是公生在公元前283年的事情,也就是距离和氏玉的故事相隔了四百年。而这块和氏璧也确实落入了秦始皇的手里。

但是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表明,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成的,也有记载显示传国玉玺是由陕西蓝田白玉制成的,跟和氏璧没有关系,说由和氏璧,是为了增加传国玉玺的神奇色彩,所谓的有始有终,正如历朝历代的传国玉玺。


历史简单说


玉玺,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一直都是王权正统的象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玉玺是皇帝印章的专用名词,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的旨意,是封建社会最具权威的印鉴。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传国玉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最初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清乾隆皇帝在描述“传国玉玺”时曾说,为了一枚印章,曾使得血流成河,十分贴切地总结了“传国玉玺”的命运,从古至今,在它的身上衍生出了无数的故事,或悲、或喜、或血腥残忍,见证的是一段段惊心往事。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历代帝王皆以传国玉玺为符应,将其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清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据史书记载,“传国玉玺”直到明朝,因不满削藩政策的燕王朱棣起兵成功,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后下落不明。据传,建文帝带着朱元璋秘密传给他的匣子,里面藏着此“传国玉玺”和逃生锦囊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 方的道路已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化妆一路辗转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帝引入寺中躲藏,在寺中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在达玄和尚指引之下一路南下,几经周折才到了泉州开元寺。

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建文帝到了泉州开元寺隐匿在寺中,当时的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住持念海和尚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艘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

当地的华人至今还保留着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拜皇爷的隆重节日,所以,后来的朱棣才让郑和下西洋,实则是带有寻回“传国玉玺”隐藏之任务。

那么失踪的“传国玉玺”是怎样被发现的?

现持有者荷兰籍华人李汉斯教授原是一名考古学家,爱好收藏。在一次东南亚考察中,偶然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座寺庙中发现了此物,当时玉玺被摆在祭坛上,用一块红布盖着,李教授当时就断定这是一个关于历史的重大发现,花了不少重金才把它带回荷兰。

回到荷兰后,李汉斯教授废寝忘食的研究,查资料对史实,这几年来用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及字型模比,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失踪几百年的“传国玉玺”在他手里。



“传国玉玺”取材于和氏壁,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

  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文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传国玉玺,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玉玺在灯光直射下变成大红色。每年随季节天气和温度条件下会更黑色和黄白色之变化



“传国玉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身为中国自由贸易商协会联盟文化艺术委员会荣誉主席李汉斯教授说:虽旅居欧洲,作为个人的收藏,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把这块“传国玉玺”送回到祖国,送回到紫金阁。

(CCTV城市中国 张秋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