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元宵節: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名家筆下的元宵節: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傳統春節是以除夕夜的鞭炮開始,以上元夜的彩燈收尾的。既是春節之尾,春節特有的濃烈情感,便仍在燈節裡盪漾,這最後的絢爛,甚至有最後狂歡的意味。

但今年的元宵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家庭難以團圓,備受煎熬。所以在這個特殊的元宵節,讓我們放慢腳步,戴好口罩,減少出門,在家裡領略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1

《家》節選 巴金

元宵節的夜晚,天氣非常好。天空中有幾顆發亮的星,寥寥幾片白雲,一輪滿月像玉盤一樣嵌在藍色天幕裡。

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禮。覺英帶了覺群到街上去看人燒龍燈。瑞珏和淑英姊妹們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種惜別的心情,雖然兩家相隔不遠,但是她們少有機會跟琴在一起玩幾個整天。而且元宵節一過,新年佳節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夠像在新年裡那樣痛快地遊玩了。於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覺新的房裡商量怎樣度過這個晚上。大家都贊成覺新的提議:到花園裡划船去。

瑞珏本來也要去,但是海臣臨時吵著要母親陪他玩,她無法走開,就留在房裡不去了。去的是覺新三弟兄和淑英三姊妹,連琴一共是七個,還加上鳴鳳。鳴鳳提著一個小藤籃,裡面裝了些酒菜。

他們一行八個人魚貫地進了花園,沿著那一帶回廊走去。淑貞最膽小,便拉了鳴鳳靠著她走。園裡很靜。電燈光顯得黯淡,孤寂。長條的天井裡露出一段月光,中間再塗上一些黑影。他們慢慢地走著,一邊走一邊說話,正走過花臺旁邊,忽然聽見一聲不尋常的哀叫,於是一個黑影往假山上面一縱就過去了,再一跳就到了迴廊的瓦上,嚇得淑貞連忙往鳴鳳的身上偎,淑華驚訝地接連問:“什麼東西?”

眾人都站住了。但是周圍沒有一點動靜。覺慧頓了頓腳,也沒有聽見回應。他跨過欄杆,站到花臺上,拾了些石子往屋頂上擲去,接連擲了兩次,聽見石子落在瓦上滾的聲音。馬上起了貓叫,接著又聽見貓逃走的聲音。“原來是你這個東西,”覺慧帶笑地罵了一句。他又跳進迴廊裡來,看見淑貞膽怯地偎著鳴鳳,便哂笑道:“這樣膽小,不害羞!”

2

《元宵節的燈》節選 肖復興

傳統春節是以除夕夜的鞭炮開始,以上元夜的彩燈收尾的。一個震天動地的聲響,一個絢麗奪目的色彩,體現中國人獨特的想象力。

正月十五元宵節看燈,老北京人一般叫做“逛燈市”,或者叫做“鬧花燈”,也有叫做“踏燈節”的,民國竹枝詞裡就有“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無論是一個“逛”字,還是一個“鬧”字,或“踏”字,都體現了那時燈節的張揚勁頭兒。我以為,只有立春被稱之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夠與之對仗和比擬。那勁頭兒,就類似西方的狂歡吧?都是迎接春天到來的心情的一種宣洩吧?

我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簡單的一盞盞燈,在我們的手裡,可以變化萬千,展現著豐富無窮的想象。《京都風物誌》中,曾經有過這樣對元宵燈的記載:“其燈有大小、高矮、長短、方圓等式,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其繪人物,則列國、三國、西遊、封神、水滸、誌異等圖,花卉則蘭菊、玫瑰、萱、竹、牡丹,禽獸則鸞鳳、龍、虎以至馬牛貓犬與魚蝦蟲蟻等圖,無不顏色鮮美,妙態純真,品目殊多。”在這裡,人們已是看燈不是燈,有著更多象徵的意義和美好祈願在燈裡面了。繽紛的燈光幻影裡,有中國傳統的文化,包括審美、性情、志趣、祈願與民俗諸多方面,眾多的燈匯聚一起,就是一個小百科全書呢。

如今,我們的春節越發重視了除夕夜的鞭炮,伴隨著高科技和財大氣粗,越來越驚天動地。但是,元宵夜的燈顯得有些不大給力。我們春節的儀式感,已經日漸衰弱,在收尾時候的元宵節更顯得有些疲憊,彷彿力不從心。元宵還是在吃,燈卻沒有以前那樣的輝煌和豐富。

在老北京,燈節在街巷裡,在平民百姓之間,方才會有“鬧花燈”的那種“鬧”勁兒。那時候,前門和琉璃廠一帶,最為輝煌。清竹枝詞裡,“細馬輕車巷陌騰,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閒煞團圓月,多少遊人只看燈。”說的是那時候的盛況。即便在小衚衕裡,在四合院裡,小孩子們也會提著走馬燈、氣死風(一種簡單的圓形燈籠,說它“氣死風”,是因為提著它怎麼跑,風也吹不滅),或者小橘燈,繞世界跑。現在,燈節已經萎縮進了公園或電視裡了,即使街巷、高樓大廈和商家店鋪前,可以看見燈,卻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無法和《京都風物誌》中所列舉的那些琳琅滿目的燈相比了。對於元宵節的燈,我們的想象力似乎在退化,元宵節的味道也隨之只剩下了元宵的一種味道。

小時候,我家住前門樓子東邊的西打磨廠衚衕,元宵節之夜,是燈火熱烈的地方之一。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這條老街,還看見我們大院大門口房簷上專門掛燈的粗粗的鐵鉤子。那時候的元宵節,一衚衕的各家院子前都會掛起各式各樣的燈,溢彩流光,才能夠真正稱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

如今,順著老街望去,一排院子灰色魚鱗瓦的房簷下,一溜兒生鏽的鐵鉤子,間隔半米左右排列在那兒,彎彎翹著老式古樸的造型。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它們依然還在,燈卻不會再掛起來了。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被日子漸漸遺忘,被我們自己的手漸漸丟棄。

3

《過節與觀燈》節選 沈從文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外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預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有時自告奮勇幫忙,許可拿個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運氣不壞。因為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

隊伍中附隨著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向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鬚白髮也假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樂隊鼓笛也常有氣無力板眼散亂的隨意敲打著。有時為振作大夥精神,樂隊中忽然又悠悠揚揚吹起“踹八板”來,獅子耳朵只那麼搖動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即或得應著鼓笛節奏,當街隨意兜兩個圈子,不到終曲照例就癱下來,惹得大家好笑!

4

《故鄉的元宵節》節選 汪曾祺

各屋裡的燈都點起來了。大媽(大伯母)屋裡是四盞玻璃方燈。二媽屋裡是畫了紅壽字的白明角琉璃燈,還有一張珠子燈。我的繼母屋裡點的是紅琉璃泡子,一屋子燈光,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鄉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回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後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著裡面的紙輪一樣轉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陛和的走馬燈並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髮絲,燭火烘熱了髮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麼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遊記》唐僧取經。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工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節似的。

5

《童年的春天》節選 冰心

最好的東西,還是燈籠,福州方言,“燈”和“丁”同音,因此送燈的數目,總比孩子的數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那時我的弟弟們還小,不會和我搶,多的那一盞總是給我。這些燈:有紙的,有紗的,還有玻璃的……於是我屋牆上掛的是“走馬燈”,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戰呂布”,手裡提的是兩眼會活動的金魚燈,另一手就拉著一盞腳下有輪子的“白兔燈”。同時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個燈市,這一條街上大多是燈鋪。我家門口的“萬興桶石店”,平時除了賣各種紅漆金邊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賣各種的燈。那就不是孩子們舉著玩的燈籠了,而是上面畫著精細的花鳥人物的大玻璃燈、紗燈、料絲燈、牛角燈等等,元宵之夜,都點了起來,真是“花市燈如晝”,遊人如織,歡笑滿街!

元宵過後,一年一度的光采輝煌的日子,就完結了。當大人們讓我們把許多玩夠了的燈籠,放在一起燒了之後,說:“從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學去吧。”我們默默地聽著,看著天井裡那些燈籠的星星餘燼,戀戀不捨地帶著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寂寞之感,上床睡覺的時候,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過!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