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之道还是事父之道?《论语》随解(2)


是父之道还是事父之道?《论语》随解(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不在翻译,而在思想,因为是论孝的!作为一个旁观者,如何判定某人是否孝子?


父在,观其志。在古代,做儿子规矩很多,听话第一,态度端正。这个判定不了,他律強于自律,可以做表面工作(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父没,观其行。中国文化乃德性文化,如康德说的实践理性(回归到知识即美德?),一个人的孝不孝在于行(这个时候就要自律了),才能显现真本色。


怎么观其行?父已没,只能观其礼了,三年是考察期。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回过来说,不好办就在于"无改于父之道",论孝还看父之道?即使如此,无非看其父是否尽了孝道吧。这个当然不可究极,父行子效也许可窥一斑,但于其子而言,就是:是不是"有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记得三年这个数字吧。(2020年1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