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人的心裡,狠狠地劃了一橫,很痛但我們不怕,迎難而上,從來就是中國人的骨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2月7日,16省份以一省包一市的形式,為湖北各市提供醫療力量支援,目前已有11000多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大疫當前,眾志成城,戰無不勝!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因為新冠新病毒,我們的城市封了,我們的道路靜了,我們的孩子趴在陽臺上細數花開,靜候春天;因為新冠狀病毒,我門的豫園燈會取消了,城隍廟也關閉,但那嫵媚多姿的燈籠仍然在燦爛的綻放,那大氣磅礴的中國紅仍然在中國大地每一個角落閃耀。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閉居一室,洗手,消毒,運動,不串門,不恐慌,不信謠,不傳謠,不添亂就是最大的貢獻,就是最真誠的愛國;閉居一室,我們的元宵節不打折,幸福不打折!無數無名英雄們戰鬥在無聲的抗疫第一線,千人在,而他獨往!有他們,我們歲月靜好,有他們,中華國泰民安!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讓我們把燈籠掛起來,把圓圓的湯圓盛在孩子們的碗裡,讓我們仍然貼出最美妙的燈謎,讓我們的孩子沉浸在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裡,2020年正月十五日,讓我們過一個別開生面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寓意,你知道嗎?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古人稱夜為“宵”。

古代,我們的祖先發現了月亮圓缺的規律以及月亮盈虧變化對自然物候與人的生命節律的影響,於是以月亮的變化作為計時的歷法依據,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太陰曆曆法體系每個月圓之日都被稱為望日。

漢武帝時期,頒行的太初曆則採用了陰陽合曆,將正月定為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份,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元宵節。正月十五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因此元宵節又有“小正月”、“元夕”、“燈節”以及“上元節”之稱。

元是開始,在漢字寓意中,元也是善,元還通圓,預示著圓滿的生命、圓滿的歡欣、圓滿的日子。所以元宵節不僅濃縮了中華祖先們的智慧,還飽含了華夏子孫對生活的熱愛和未來的美好憧憬。

具史料記載,元宵節習俗起源於漢代,而正式命名是唐代後期才出現“元宵節”。唐初的《藝文類聚》:“《史記》曰:‘漢家以望日祀太一,昏時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蹟。”元宵一次最初出現在“元宵”第一次出現於晚唐五代詩人韓偓(Wò)《元夜即席》詩中:

元宵清景亞元正,絲雨霏霏向晚傾。

桂兔韜光雲葉重,燭龍銜耀月輪明。

煙空但仰如膏潤,綺席都忘滴砌聲

更待今宵開霽後,九衢車馬未妨行。



元宵節的起源有說?六說


1、祀“太一”說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西漢時期,漢武帝聽從亳州方士謬忌之奏,以為太一為天神之貴者,於是置太一罈以祀太一神,而後又興建甘泉宮,宮中設臺室,畫天地太一等鬼神,且置祭具,每逢正月十五,漢武帝在甘泉宮祭祀主宰世間一切的“太一”神,以祈求風調雨順、國富民豐祭祀活動從夜到明,祭祀時常常烈火滿壇旁,類似後代通宵達旦的張燈習俗,自此正月十五被視為祭天祭神的節日流傳下來。

2、漢明帝燃燈禮佛說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漢明帝信奉佛法,派大臣漢明帝蔡愔到印度求佛法,歸來告知明帝,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眾僧、信徒均從四面八方趕來瞻仰佛舍利並把這一天視為參佛的良辰吉日漢明帝下令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在皇宮和寺院之中燃燈,以供眾人參拜佛祖,從此燃燈禮佛的習俗從而流傳下來成為元宵節的雛形。

3、道教“三元”說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三元指天、地、水三官, 是東漢末年五斗米教初創時吸納自然崇拜神靈所創造的道教的主要神,魏晉南北朝時,道教盛行,三元信仰大盛,出現了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並編排出三官分別在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臨人間的說法。道教在這三天要舉行迎神祭祀活動,遂演化為節日。

《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說:“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毫分無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檢勾;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檢勾;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檢勾。”清代顧鐵卿《清嘉錄》說:“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驕集於院觀之有神像者……歸持燈籠,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紅黑相間,懸於門首,雲可解厄。”按道教的說法,元宵節即源於燃燈祀上元天官的活動,故又有上元節的名稱。

4、神鳥說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據說古老的時候,人們以打獵為生,一天,天上的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落到了地上,被一位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異常震怒,下旨天兵正月十五火燒人間。天帝女兒得知消息後,偷偷把消息告訴了人們。一位智慧老人說:“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家家戶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我們大家都被燒死了,我們才能躲過這場災難啊。”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為是天兵所放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

於是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燃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而熱鬧團圓的元宵佳節也就由此得來。

5、漢文帝說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漢高祖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登基。劉盈生性懦弱,優柔寡斷,朝中大權旁落呂氏家族。齊王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一同設計,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除掉了呂祿,平定“諸呂之亂”,漢文帝劉恆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這一天京城裡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燃放煙火,彩燈佈滿大街小巷。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普天同慶的元宵佳節。

6、元宵姑娘說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相傳在漢代,漢武帝有一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為人聰明又十分善良。為了幫助宮女元宵能與父母團聚

喬裝成占卜先生在長安街上擺起一個占卜攤,讓每個前來占卜的人所求的卦簽上都寫著“正月十六大火焚身”,頓時,在長安城裡驚恐不安,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告知眾人:“正月十五這天傍晚,天上的紅衣女神將奉火神君之命下凡火燒長安城,若想避此災難,把我抄錄的偈jì語拿去給當今天子,或許他會有辦法。”話音剛落,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眾人拿起紅帖,急忙送往皇宮並將此事稟報給皇上。漢武帝接過百姓送來的紅帖,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看後心中不禁大驚,於是他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聽聞此事後,東方朔假意思索了片刻,便說

“聽說天上的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女元宵不是經常給陛下您做湯圓嗎?不如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另外再傳令讓宮中上下和臣民百姓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除此之外,還要通知城外百姓,正月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這樣火光沖天、人潮攢動,從天上看下來好像滿城大火,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漢武帝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便傳旨無論宮內宮外均依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往來如織,熱鬧非凡。而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喊道:“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盼望已久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不僅長安城平安無事,人們也被這種熱鬧的氣氛深深感染。漢武帝大喜,下令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全城掛彩燈、燃放煙火,家家戶戶都要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因為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而正月十五這一天便被叫做元宵節。



古人怎麼玩轉元宵節呢?


賞明月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月亮永遠是元宵節的,而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兩個最完滿的月圓之日,具有特殊的心理暗示甚至圖騰崇拜,自古以來人們都會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相聚共賞一年之中的第一輪圓月,並在明亮的月光下許下對新一年美好的祝願。文人墨客在皎潔的月光裡,伴著嫦娥、玉兔、吳剛、玉桂樹交織的美麗傳說中,也創作出一個又一個深入人心的佳作,而共賞明月也成了元宵節不可缺少的重要節日習俗。

吃元宵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在傳統的元宵佳節,無論大江南北,人們都喜歡全家齊聚,圍坐在一起品嚐吉祥之食——元宵,是元宵節必備佳品,現代飲食文化讓我們色香味俱全,那麼元宵是是怎麼不斷美化的呢?

春秋時她叫 “蜜餌”,仿“浮萍果”用麵粉仿製煮熟而食.

屈原在《楚辭•招魂》中提到的蜜餌,“粔籹蜜餌,有餦餭些”(蜜餌與餦餭同意,都是指用蜜和米麵製成的糕點),被認為是最早的元宵。

相傳在春秋末年,楚昭王在歸家途中發現江中飄浮著一白色圓物,船工撈起後獻給他品嚐。昭王剖開後見其瓣紅如胭脂,香味撲鼻,食之,味道甘美。便問左右大臣此是何物,大臣中無人知曉。昭王心中不樂,遂令人請教孔子。孔子見此物,說道:“此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稱。”此時正值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令人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用麵粉仿製此果煮熟食之,以圖圓滿吉祥,但當時食用這種食物,並非是特定在正月十五日。

南北朝時期叫“豆糜油膏”

真正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南梁宗懍在一本記錄中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裡提到,“正月十五做豆糜加油膏”,所謂“豆糜油膏”,在後人看來,就是“元宵”。

唐朝的是叫“面蠶”。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記載:“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宋代叫“乳糖圓子”“浮圓子”“元寶”。

宋代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的做法習俗已經較為普遍。元宵最早又被叫做“浮圓子”,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宋代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圓子詩》 是我國最早描繪元宵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明朝時教才叫“元宵”。

明朝時,“元宵”的叫法已十分普遍。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

清朝叫最有名的“八寶元宵”“馬家元宵”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聞名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 符曾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元宵南北有別,你知道嗎?

關於“元宵”,有一段和袁世凱有關的民間傳說: 相傳,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個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老百姓不買他的賬,“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照樣在民間流傳。

由於正月十五這一天被稱作“元宵節”,因此,人們習慣於說這一天全家團圓吃元宵。

北“搖元宵”南“包湯圓”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一般來講,北方常吃的是元宵。北方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均勻的小四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俗稱“搖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乾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分變軟。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南方的湯圓做法則完全不同,區別在於北方“滾”湯圓,而南方是“包”湯圓。 包湯圓與包餃子有些類似,先像包餃子和麵一樣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放置幾個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圓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也是二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圓的過程也與包餃子十分相似,但不用擀麵杖。溼糯米粉黏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做得好的湯圓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圓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分,很黏,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吃。


3、樂舞百戲


在隋唐之前,元宵節主要是宗教性節日,封建統治者通過燃燈祭祀或禮佛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到了隋唐元宵節逐漸演變成為娛樂性的歡會,最初的祭祀燃燈已發展成為熱鬧喜慶的鬧花燈。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隋書•柳彧(yù]有文采)傳》載柳彧上書隋文帝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樂,用鄙褻為笑樂,內外共觀,曾不相避……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淄素不分。” 人們“燎炬”、“鳴鼓”、男扮女裝,戴假面具,表演雜技,尊卑不分,男女不避,內外共觀,盡情歡娛,西域的樂舞百戲與漢武帝時傳統的角抵戲融合發展成了節目繁多的百戲,這就是鬧花燈的前身。



4、走馬燈

元宵節又稱“燈夕”燈,舊時特指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張掛的燈綵。第一次將燈作為正月十五主角的是隋煬帝,他的《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

法輪天下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

幡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隋煬帝燃燈是為了禮佛。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後來“燃燈禮佛”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元宵張燈習俗,並在民間流傳開來。隋代起,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無論街頭巷尾,家家戶戶都掛出大小各異、形式不一,內容豐富多彩的花燈。從正月十三“上燈”開始,市面上就開始有多種不同形式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映之,則車馳馬,團團不休,燈滅則傾止矣。” 從這天起,小孩們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四處遊耍,家家戶戶無不歡天喜地。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到了唐代,元宵張燈的習俗更是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 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城的燈市規模很大,花燈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皇帝李隆基還命人制作高150尺、廣達20間的巨型燈樓,燈樓懸掛金銀、珠玉一類的穗墜,金光璀璨,風吹金玉,叮叮有聲,極為壯觀。

宋代時的元宵燈會無論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豪放詞人辛棄疾曾以一闋千古傳誦的詞作稱頌元宵盛況:“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寫燈聯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據記載,燈聯產生於北宋時期,有個叫賈似道的官員家中有一門客摘唐詩中的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作門燈聯,這是第一幅燈聯,這種獨創的形式一時間轟動了京城,此後歷朝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這一做法,每逢正月十五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上鑲掛壁燈聯、門燈聯。


寫燈詩

正月十五的明月與元宵節的鬧燈活動,以及全民狂歡的場景讓無數詩人詩興大發,寫出了無數的絕世華章。除了隋煬帝《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還有不少的佳作: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朝代】唐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李商隱 【朝代】唐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朝代】南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 宵》

唐寅【朝代】明

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

《詠元宵節》

姚元之【朝代】清

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

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6、猜燈謎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燈謎古代稱之為廋辭,又稱隱語。也就是說,要將一件事告訴對方,出於某種需要,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換另外一種說法,促使對方考慮,從而構成“謎”。作為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文心雕龍》中記載:謎 “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因猜燈謎有相當的難度,所以又稱“燈虎”、“文虎”

,猜燈謎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活動。

燈謎是利用漢字音、形、義的變異,通過作者奇異的構思和巧妙地搭配,構成趣味文字遊戲。

燈謎的基本結構包括謎面、謎目、謎底三部分,特殊情況下,有的謎沒有謎目,還有的謎附加謎格。

謎面又稱作謎題,出燈謎人在謎面文字中隱含謎底的意思或字,謎面文字包括單字、詞彙、成語、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詩詞歌賦等,因此猜謎人一定要先將謎面文字的多重含義搞清楚,然後通過思維上的迅速轉換,從而揭示謎底。

謎目是燈謎作者為猜謎人指定的猜測範圍。它的表現形式常常是“打一字”、“唐詩人”、“成語”等。謎目說得誇張一些,是小百科的目錄,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字、詞、語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衣食住行、財政金融、教育環保等等,無所不包,可以這樣說,辭海中的分類,在燈謎中都有所反映。有的謎目中還標有數量。如“故事片名二”、“法律名詞三”、“民族名稱四”等等。這樣不僅要求按數量猜出,另外還要將這個謎底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按順序連綴成完整的意思與謎面扣合,方能顯示燈謎的趣味性。如“珠峰映雪”它的正確謎底必須是“高山、滿、白”,若是猜“高山族、滿族、白族”,就全錯了。一是先前謎目中已標出“民族名稱”,更重要的是謎底中的“族”字在謎面文字沒有任何提示,僅隱含著“高山、滿、白”的意思,所以只有這唯一的謎底才對。謎目所標的猜測範圍,可以考察猜謎人知識面和文化基礎知識水平。

謎底,一則燈謎的謎底在同範圍、同數字內應只有一個。謎底對否要用謎面文字隱含來檢驗,它是猜謎人冥思苦想尋求的結果。也可以用“答案”來替代,但絕不是謎面文字的解釋。

千百年來,猜燈謎已經成為增加元宵節節日氣氛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而一條條含義深刻、構思巧妙的燈謎也同樣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話元宵傳奇


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娶嬌妻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相傳王安石在20歲時進京趕考,趕考途中路過一地時正逢元宵佳節,當時大街小巷、各家各戶都掛起了彩燈。王安石邊趕路邊賞燈,行至一處見一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原來這是當地的一大戶人家出燈聯為家中小姐招親。王安石見了,思索良久,卻一時對答不出,於是他便將這燈聯的上聯默記心中。到了京城,考試中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對聯一出便難倒了眾人,思考了片刻後,王安石忽然想到來時路上看到的招親燈聯,於是便用此聯作答,主考官大為讚賞,王安石遂被取為進士。更巧的是,高中進士後歸鄉途中路過那戶人家,王安石聞知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考試時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就這樣,一副巧合燈聯,竟成就了王安石人生中的兩大喜事。

明成祖朱棣燈聯得狀元


2020    今年的元宵,我們這樣過

關於元宵燈聯還有另一則趣事,相傳明成祖朱棣元宵節微服出遊,途中遇到一位秀才,交談十分投機。朱棣得知此人為饒有學識的秀才後,便想試試他的才情,正好見街邊到處是燈聯,便也出一燈聯想一試秀才。

朱棣出上聯,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秀才稍加思索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聯中“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於是朱棣大喜,賜這位秀才為狀元。



2020元宵佳節,品中華文化,祈我中華 庚子大安!


所有圖片,皆取自網絡,特此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