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研究中医可以从哪几本书开始看?

陶海亮


听医考机构的讲课,上网校,是学习基础高效的方法,可以快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可以为医考做准备,为临床提供支持。老师讲的重点,也都是临床的重点。


硅谷13


从学习中医者的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即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的人即"学院派"学习中医药的;;另一个没有系统化现代教育的人,即接近于纯粹的民间学中医药的人。

"学院派"中医药学习者,有国家供给的成系统的教材。需要学的中医基础性的课程一般有:

纯中医药方面的:《语文》(大学一般叫《医古文》,是繁体字印刷,学中医药通常必须懂繁体字)。


《中医基础学》(大学一般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等。中专《中医基础学》已经包含了诊断,辩证,防治原则等等)。

《中药学》。《方剂学》。

《古典医著选》

(一般要包括《黄帝内经》选读,张仲景的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选读(包括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吴鞠通等温病学派的著作选读。)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只是"选本选读",有条件的学生,应该找这些古典著作的全本来读。


《针灸学》。

包括:经络,穴位 ,针刺,艾灸,拔罐,耳针,穴位药物注射,针刺麻醉 ,电针机等等针灸仪器。临床各科针灸治疗方法......附录一般有《针灸歌诀》,针灸名篇选读(《标幽赋》《玉龙歌》《十四正经经络穴位歌》,《五输原穴歌》,巜特定穴歌》......等等)。《针灸经络穴位实质的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简介》。


"针灸医士"专业还独有《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藉选》《各家针灸学说》等等专业教材。中医药的各种i作典籍,真是浩如烟海,一辈子都学不完,只能根据需要选学了。

《推拿学》,

笔者的这部教材,"练功"部分,还包括了《少林内功》《易筋经》(真的存在这样一种实在的练功方法,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等健身锻炼方法一样是实实在在的),跟旧时真正的武林武术界人士的练功方法差不多了。传统的"医,药,武"常常是紧密结合的。

西医方面的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大学叫《正常人体解剖学》等)。

巜微生物与寄生虫学》。




巜药理学》。

《生理学》。



《病理学》。《诊断学基础》。

(至于物理学,


化学,数学,英语日语等等课程 ,对于中医士专业,不是必须的,当然,有能力又多余精力的话可以学啊。毕竟现代医学知识对于现代的中医医生也是需要掌握的。)

以上是所有中医院校各专业都要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士专业临床各科教材:《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巜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西医方面的:《内儿科学概要》,

《外科学概要》
几年前治好我严重胃炎的老中医一家人,今年夏天给了我好多本中医药,西医方面的旧书及医药杂志,顿觉压力很大,左右为难......

这是学院派"中医士专业"的教材,过去统编的"中等中医药学校38门专业教材",四年制(另有三年制)中医士专业要学其中至少20门。

还有非医学的教材。必须学的:

《政治•经济》学。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必须要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的"阴阳五行学说" ,本质上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朴素的辩证法,这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



《职业道德》


(医学道德: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传统的《大医精诚》(隋唐孙思邈),《医家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病家两要说》,《用药如用兵论》)。

一般供自学,不考试的《医学心理学》。


囗才知识。

(《医学伦理学》),《法律》,

《国情》,

......

民间学习中医者,一般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我认为,应该尽量去找上述中医药方面的专业教材,至少要找到《黄帝内经》(相当于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者合起来就是张仲晋的《伤寒杂病论》),正规可靠的中药类书籍......再找到在扎扎实实地治病救人,群众口碑好的中医医生,拜师跟着他们学习实际的医药经验知识。学院派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时往往才实习一年,只是理论水平比较好,治病救人的实际经验很不足的,照样需要像民间学中医者一样拜师学医,需要不耻下问,谦虚谨慎地继续在临床实践中学习,积累实际经验。



半山樵書生


学习中医,选择院校教材最好。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

《针灸推拿学》

这些是基础学科,这些教材囊括了所有中医古典书籍的精华,摒弃了古典医籍的糟粕,更系统,更有条理性。尤其是四大经典的核心精华内容全部都收录了,教材是国家这么多年教育的精华总结,时下那个好不清楚,我们二十多年前学习的时候,第五版教材最好。

基础学完了,再学其他,自己选。

临床两年以后,建议读张锡纯的

《医学衷中参西录》

各种《中医杂志》

头条嘛,看看热闹就好,神医太多,太玄。


优络原Am郭


1、先得彻底空杯,放弃你的小学中学学到的一切科学常识。

2、放弃你的自我判断能力,放弃你的思考能力。

3、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中医是博大精深的,祖先智慧是无可辩驳的。如果稍微有怀疑的念头冒出来,就狠狠打自己一巴掌。

4、读书,我建议先读《厚黑学》,这样骗患者的时候,不会脸红。还有《罗织经》,可以提升自己胡编乱造的能力,把没病说成有病,治不了说包好。

5、医术略微翻翻就可以了,关键是仪式感要做足:年纪要大,头发胡须染一染,要有古风古韵。理论你可以自己创造——即使胡万林、李一大师这些庸医神棍,也没有中医同行敢去批评的,因为中医本身就是个不靠谱的玩意儿,没有标准,谁也不敢站出来引火烧身。

6、只要不下猛药把人治死,总会有一定安慰剂效应,再加上瞎猫碰上死耗子,有的病不吃药就好。所以坚持瞎开方,十年不到,你的名气就传开了。


旅行顾问招财猫


首先,中医博大精深,里面蕴含了古人博大的智慧以及对于人体结构的独到见解。我认为想要研究中医,可以从黄帝内经这本书下手,如果能了解通读黄帝内经,那么中医所蕴含的大智慧也是可以了解的。

黄帝内经是由黄帝当时问道诸多的得道之人,而写下对于人体构造以及如何延年益寿的一些具体的方法。人身有五脏,肾肝脾心肺对应五行水木土火金,对应天地四季春夏长夏秋冬,理解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也就能读懂人身的奥秘,以及如何在不同时候调养人身以达到延年益寿的道理。黄帝内经中多有提及这些方法,以及对于人身诸多窍门,以及人身体内部气的运行的一些具体方法。那么你理解了黄帝内经自然也能理解中医,中医就讲气以及身体窍门的拥堵的一些具体处理方法。

中医的智慧博大精深,古圣的智慧也是现代许多人所不能及的,我们应该去熟读并理解一些有关中医的古书,那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大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使中医发扬光大。



吾净吾自持


就2本,买70年代的。实用内容丰富



巴山匆匆过客


网上都在传,古有张仲景,今有钟南山,两位都是明,名人,张仲景明人,钟南山也是名人,不管什么名,我们国人要的能立杆见影效果,而不是为了争名而伤害国人,总指挥是掌舵手,方向不能错,你试了半个月不见效果,去问问古人吧,古人也是有血的教训走过来的,自已为事的抱佛脚,建团队来做研究老鼠药,伤害国人,方向是错了。你们为什么就不能相信古人,古明人的大青龙汤试试能立杆见影的效果,国医专家,还认为自已很博学,很有才,把经方的七位药,加到二十一位,大大的去分散药性,乱枪打鸟,国人的灾难,你没有那个层次,达不到医圣的高度,你又读不懂《伤寒论》你不懂药性,就随便改动经方,根本不是经方没有用,是你不会用,你自认为很博学,好心,国人们等不起,更伤不起,亲爱的专家不要为了立名而伤失了良心,攻不及过,效仿古人吧,请不要在去抱佛脚了,国人等不起,


成淼快快点长大


针灸大成可以学习奇经八脉和配穴,黄帝内经可以学顺应时节作息及人的病理起因,神龙本草可以了解药物的特性及十八畏十九反,伤寒论可以诊断病情进化情况,金贵方可以对症加减出方,中医不难,但要心无旁骛的学习。有空还可以看看难经,四诊合一八钢辩证,生活营养等等,认真学习三到五年还是帮助自己和家人可以预防很多疾病的,但也不排除一些陈年老疾或是外界感染引起突发情况,这时如果自己所用知识不足以对付还得要相信医院和西医。


龙龙说教育和养生


要学中医首先得有文化。有古文阅读理解基础。有很好的国学儒学基础是最好的。如此学习起来就容易了。还是从内经,难经,本经,伤寒杂病论开始,多读细体会,生活中多留心听着观察与所学相印证,会发现很多情况俱是医经中所描绘的症候。自会坚定信心跨入中医之门槛。怪今之医不从经典,不曾留心医学反被众多不明所以的所谓医书所误繁复不知所从。


医行天下772


走渐悟之路学中医教材,走顿悟之路学《伤寒杂病论》。友情提醒:学《本草纲目》不如学神农本草经,《本经》是学《伤寒杂病论》的配套书。但最后都得学《伤寒杂病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