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就有善恶两面?为什么世人一般只能接受善,不能包容恶呢?

用户102855198297


前言

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孔子的三字经就有这样描述:“人之初,性本善。” 恶是善的反义词,有些人是为了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用罪恶手段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这种罪恶之人你能包容嘛?正确回答:肯定不能。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天生就是恶人,他们从娘胎里生下来也是善良的。他们是被恶人诱导、恶人利用才作恶的。站在公共的立场,公平对待善与恶。“扬善惩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最基本准则,连七、八岁孩童都懂。岂能包容?

针对“为什么如今的人一般只能接受善,不能包容恶呢?”这个问题,有以下三点进行阐述分析。

【一】世人接受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美德。以下3个方面就是对行善之人的探讨。

(1)从小孩会说话开始,其父母或长辈对其言传身教。做人要行善,莫作恶。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其意是:做人不要以为恶小就可以去做,也不要以为善小而不愿去做。做善事从细小善事做起。干坏事也是从细小坏事干起,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胆子也越来越大,邪念也越来越强,到最后走向罪恶的深渊。

古人云:“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其意是一个人学好学千日都不会满足,学坏一日就绰绰有余。因此,教育孩子行善必须从小学起、从小做起,使其养成积善行德的良好习惯。

(2)小孩进入读书阶段,学校老师教其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小孩进入读书阶段,由学校老师来教育。老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他(她)们,而且还教他(她)们如何行善积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因此,老师责任重大,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和老师有关,一个学生的品德好与不好也和老师有关。一个学生的精神风貌与其所在的学校有密切联系。“严师出高徒”也是这个道理。

(3)一个人长大后步入社会,已能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

当一个人步入社会后,就要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做。可以做的事尽量去做,不可以做的千万别去做。伤天害理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也别去做。认认真真做事,明明白白做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

【二】世人为什么不包容恶,那是世人憎恨恶、讨厌恶,对恶产生恐惧。同时恶也危害个人、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危害国家以及危害全人类。有以下三点分析。

(1)人本来是善良的,恶由心起。心生邪念,才有罪恶。

上面提到人本来就是善良的。那么恶是怎样形成呢?恶是由心起,心存邪念才有恶生。善与恶皆一念之差。所以一个人作恶也是从他(她)心中出现邪恶的念头开始的,否则他(她)不会做恶事。

做人要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宁可挨饿也不要去做偷盗之事。这不仅善心善行,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志气。一个人不怕穷,就怕没有志气,为了一点点私利而干出让人唾骂的恶事来。

孔子东游,见一小潭,潭水清澈明净,此时孔子口渴,意欲饮水解渴。忽见潭上刻有“盗潭"两字。孔子愤然离去。其原因就是强盗偷盗的名声不好,所以宁可渴死也不喝盗潭之水。

(2)人性本来就是善良,受恶人教唆或者利用才做恶事。

有些人做恶事是受别人诱惑或者教唆,也或者被人利用所至。本来也是善良之人的。当然原因也有很多的。

有的是为生活所迫,家境贫寒,无法生活下去才听人摆布;有的是被家里人影响,情绪低落,正好碰上恶人,受人利用。有的则是受到某种威胁逼其走上罪恶之路。总而言之,原因很多。

(3)生性贪懒,喜好作乐之人存心不良,以恶为荣。

有些人从小就生性贪懒,喜好作乐,专干坏事。他们把坏事当好事来做,而且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并以此为荣。这与父母教育有关。有些父母过度对孩子的溺爱,小时候不好好教育,等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学好。因此,对小孩不要太宠爱。到最后害了你,同时也害了他(她)自己。

【三】对造恶之人不是不包容,而是包容有限度的。只要改邪归正,重新行善之人都会给你一些包容。对不思悔改之人则坚决严惩不贷。

(1)有悔改立功表现的可以宽容处理。

有些人知道自己作了恶犯了错,并痛改前非。这种人大家都会欢迎的。只要他们能悔改能立功表现都可以从轻发落。鼓励他们重新做人。这就是包容。但是包容也是有限的,不是所有恶人都可以免除或者减轻惩罚。

(2)不思悔改,继续作恶的坚决严惩。

对那些不思悔改,依旧执迷不悟的人,特别对社会危害性极大,严重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还是要依法严惩。作恶者没有一个有好的下场。

结语

人性本来就只有一面,那就是善。因为善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善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同时善又是公共道德的衡量规范。

恶是邪念,所有的恶都是因邪念而起。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正就有邪。而世人所追求的就是:喜美厌丑,除恶扬善,一身正气。

世人接受善,是世人对"善”字的理解,对善人的敬重,还有对行善的传承。“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其意就是做人要做一切善事,不要干一切恶行。“世人不包容恶”也就是这个道理。

善与恶是对立的。只有弃恶从善,重新做人才是恶人的唯一出路。反之必诛,臭名远扬。

你好,温州美文文化传媒与你一起探讨、摸索问答世界的无穷魅力!

温州美文


本人观点如下:

善与恶,此消彼长。人间只需要善,不需要恶,为什么还要包容恶呢?

如果让恶占了上风,人间岂不沦为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



蓝天白云LGF


“人渴望善,抵制恶,对自身充满渴望”

人之初,性善恶皆存,一念为善,一念为恶,为善亦是为恶皆在你我一念之间。

既然是一念之间,就看我们此刻的选择,选择当下会因很多因素进行影响。

如利益,环境,现状等。

总之,善恶最终回归于你自己本身。

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经济到竞争经济转变,一家多子到一家独子。人们不再像以前拥有那多忍耐性,大多数人绝得生活太苦。

他们渴望善意温暖自身,依靠着善意抵抗生活。

因此,人本身有两面性,出于个人 生活,导致自身渴望善,抵制恶!

另外,这又何尝不好,正如目前病毒。

春天依旧会来,我们准备迎接春天。





不懂文章的大叔


给你举一个例子,当你掉进了一个深坑了已经一天了,而且身上多处受伤。这时候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找到一根绳子把你拉了上来。而且拨打电话120。另外一个看见你在坑里喊叫,走到大坑的边上看了看坑里的呢。冲你白了一眼扭头就走了。嘴里还骂了一句‘活该’。请问你希望和哪个人交朋友。请选择。


海哥53201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我们去寺庙常常可以看到慈眉善目的菩萨像,让人心生欢喜,也会看到面目狰狞的怒目金刚,同是菩萨,造像风格差异这么大,这背后有什么样地奥秘?恐怕很难解释清楚。那么我们活生生的人呢?在生活中,有人积极传播正能量,为人刚正不阿、维护正义、助人为乐、敢于奉献,有人却唯恐天下不乱,违法犯罪、栽赃陷害、无恶不作。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原因确实很复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成长环境不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纯良的生命,不分善恶,但是出生后成长的环境的不同,会让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家风的好坏、父母是否离婚、育儿观念的好坏、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家庭经济实力、学校的教育观念等的不同,都会导致孩子养成的性格分别很大,有的开朗、阳光、善良老实,有的脾气暴躁、心胸狭隘、报复心强。

2. 社会风气的好坏。如若出现腐败、拜金主义、人情冷漠、道德败坏等各种妖风的盛行,以及推崇病变的 “成功观”,处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 容易导致许多人盲目从众、精神萎靡、投机倒把,迷失了基本的生活方向和目标,自我放纵、自我沉沦、私欲膨胀,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一念之间,就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3. 个人修养的不同。《大学.中庸》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做人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自己的修养程度的高低。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遭遇的人生历练等,会让你形成自己独有的三观,三观的不同,有人会走向天使,有人则变成魔鬼。

古人云:“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行。”我们都清楚,世间的美好在于感受到真、善、美,愿今后的我们都能走正道,行善积德,不断修炼,最终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自虑更生


如果一个正常人不知好坏,不分善良,那这种人就没脸活在世上,活着还有意思吗?

因为自古以来,人就有好,有坏,有善,有恶之分,所以邪不压正。作为有点理性的人谁都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恨那些没有人性,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因此大多数人都接受善良,而不包容丑恶的一面。

做人堂堂正正,积善行德,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来。


从零开始147105818齐


人的本性是喜欢善,而善也在阳光的一面,而恶的一面被深深的藏在了阴沟里,偶尔,能看到!


顺顺顺顺大顺






优优奶奶6751


天道善恶两边。舍我为公者皆善,损公肥私者即恶也。故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一生即佛


一切好人好事都属善,一切坏人坏事都归恶。

只有好人好事占主流,社会才能公平公正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和平共处。

要是坏人坏事占主导,社会的公平秩序就会被打乱,人们就会生活在一个恐怖的环境里。只能是极少数恶人作威作福,而绝大多数善人只能充当奴隶,任人宰割。

所以,惩恶扬善一直是文明社会的法则,包容恶人就是给自己套上枷锁,宏扬善德,就是给社会留住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