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灯节)元宵节

我国一年分成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是农历十月十五。古代术数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天官生在正月十五,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又称上元节。

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皇后霸占了朝廷权位。功巨们讨平和诛灭了吕后诸恶势力。汉方帝刘恒登位后便决定把每年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这一天, 作为自己出宫与民共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宵者,天河夜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

(上元、灯节)元宵节

从西汉方帝到东汉明帝时,永平年间提倡佛教,明帝刘庄于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要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神)的祭典,寺院也要“燃灯表佛”,明帝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便流传于民间,年年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这就是元宵节又叫灯节的由来。

因此,把元宵节说成是吃元宵而得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另一说法,认为这天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求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御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的素食作祭品,面团便渐渐演变成了汤圆,并成为元宵。

(上元、灯节)元宵节

俗语云:“上元的灯,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灯”。古代灯节虽不像现在有电子声控之类的灯具和华丽的霓虹灯,但盛况却不亚于今。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到宋代赏灯的风俗更盛,宋代汴京的灯会是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这样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赏伙情景何等壮丽。

(上元、灯节)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元、灯节)元宵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